許建彬

摘要紫砂壺的造型出自于紫砂藝人的巧思精工,所制成的紫砂壺千姿百態、美不勝收,他們的藝術成就是在生活中的發現和創造,紫砂壺造型設計之集大成者當首推清代壺藝大家陳曼生。
關鍵詞? 造型設計;美不勝收;發現;創造
紫砂壺的造型出自于紫砂藝人的巧思精工,所制成的紫砂壺千姿百態、美不勝收,他們的藝術成就是在生活中的發現和創造。由于紫砂泥優良的可塑性,在大自然中發現充滿生命力的物象都可以作為創作題材,用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熟練的制作技藝創作成紫砂藝術品。
在宜興紫砂的造型中,有一類被稱之為“光貨”,又稱幾何形體造型,是根據圓形、球形、筒形、方形、長方形等幾何形變化而成,壺體光潔、線型流暢,線、面結合明快自然、渾然一體,雖無裝飾而令人賞心悅目。
紫砂壺造型設計之集大成者當首推清代壺藝大家陳曼生,《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載:“陳鴻壽,擅長砂壺設計、書畫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人,字子恭,號曼生,嘉慶六年拔貢,官至淮安同知。詩、文、書、畫皆以資勝。為溧陽知縣時,公余辨別砂質,創制砂壺新樣,設計壺樣十八式,請制陶名工楊彭年兄妹、邵二泉等制造。然后由陳曼生及其幕客江聽香、高爽泉、郭頻迦、查梅史等銘刻書畫裝飾,世稱曼生壺。”
對曼生壺造型設計作深入的研究,對我們當前紫砂壺設計創作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制壺之暇,偶爾翻閱韓其樓、夏俊偉所著《中國紫砂茗壺珍賞》,其刊載有陳曼生設計、楊彭年制作的“提瓢壺”。其壺為葫蘆造型,加提梁,引人注目的是其壺口為朝上的平口。與眾不同,平中見奇。“奇”,《辭海》解釋為“特殊的、罕見的。”一般的紫砂壺都為斜口,朝上的平口頗為罕見。心中猜想陳曼生的設計依據因“瓢提壺”為茄蘆形,葫蘆開平口,人們常用它來盛水或酒,《西游記》太上老君的仙丹也是用葫蘆裝的,所以是生活造就了“瓢提壺”的壺口設計。
藝術創作大多帶有偶發性,即偶然的觸發能產生藝術靈感用于紫砂壺的設計創作。英國畫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說:“對我而言,繪畫是一個偶發……它完成了很多遠比我刻意要完成的好得多的東西。”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有時刻意要創作一件作品不一定能成功,而靠偶然得到的啟示,即“偶發”卻能順利地創作出一件作品。陳曼生的設計創作完全是從生活中來,有時的“偶發”即突發奇想,像“瓢提壺”這樣的作品就能應運而生。陳曼生“公余辨別砂質”,他在溧陽當縣令時,抽出時間往來于溧陽、宜興之間,走訪紫砂礦泥產地,走訪紫砂藝人,他的生活與紫砂壺緊緊地貼近在一起,生活與壺密不可分,紫砂壺設計也成了他生活的必需,所以陳曼生設計的紫砂壺精品迭出,為后人所稱崇。
“曼生壺三十八式”有一式為“圓珠壺”,其造型精巧圓潤、端莊大度。用陳曼生“瓢提壺”壺嘴設計的奇、巧結合“圓珠壺”的平、穩,“圓只壺”(見圖1)平中見奇的壺式因偶然的觸動順利設計完成。
“圓只壺”的設計與創作與宜興紫砂的全手工成型方式有緊密關系的,“圓只壺”壺體是由無數條自由曲線構成的。楊永善在《從陶瓷造型藝術》中論述到:“因自由曲線作為造型的輪廊線,大都在那些手工成型的陶瓷器具上占有絕對優勢……可以看到,中國傳統的陶瓷造型,大量的形體輪廓是由自由曲線構成的,這是由于傳統的成型方法和審美習慣等諸多因素形成的。這類造型風格含蓄而自然,形態生動,富于情感表現,具有較強的韻味。”“圓只壺”用宜興紫砂傳統的泥片拍打成型方法,在制壺的過程中可以把陳曼生“圓珠壺”的形態完美地再現出來,并可以把自已的設計理念加進去,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自制的手工工具“篦子”,對壺體的規范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上百次的明針打磨使壺體光潤,毫無阻滯,這些都是達到線型流暢、自由圓轉必不可少的工序,也是全手工制作引人入勝、引人入迷之處。
“圓只壺”的嵌蓋設計使壺上下一體,形成一個整體,渾圓的壺鈕與渾圓的壺體相映成趣,在壺把處增設一個“飛把”,使提握更加舒適,改“圓珠壺”的一彎嘴為三彎嘴,嘴下部圓渾的線型與壺體形態相協調,朝上的平口不僅設計新穎,也俊俏挺括。
“圓只壺”是以豐潤的形態為特征的,人們對豐潤美的追求歷來已久。大唐盛世,當時畫家筆下的仕女皆以豐潤為美。當代著名畫家傅抱石筆下的仕女大有盛唐遺風,豐盈的體態、精準的面部刻畫,把有古代意趣的仕女畫得栩栩如生。2021年12月3日,北京保利2021秋拍夜場舉槌,傅抱石的一幅《為羅時慧作柳蔭仕女圖》以9 775萬人民幣成交,說明了有唐代仕女特征作品的藝術魅力經久不衰。
移花接木是藝術創作常用的手法之一,“圓只壺”就是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陳曼生的兩個壺式融合在一起而創作而成的新的壺式,但其手法必須使用得當,不能生搬硬造,造型是否優美和諧是其成敗的關鍵,這是學習、繼承陳曼生造型藝術的一次嘗試,今后要作進一步地深入研究,創作出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