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珍
摘要: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亟須從政治經濟學視角闡述資本健康發展問題,分析我國各類資本的運行情況,揭示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在資本體量日益龐大的當下,人的本質的復歸是資本健康發展的要旨。應加強公有資本在民生領域的投資,健全非公有資本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各類資本的創新性與共生性發展,強化對各類資本的有效監管,減少直至避免資本異化,引導資本服務于人民,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資本健康發展;政治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0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101(2023)03-0028-11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將“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提升至“重大經濟問題、重大政治問題、重大實踐問題、重大理論問題”的高度,認為該問題“關系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關系改革開放基本國策,關系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關系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盵1]217“資本”背后反映的是錯綜復雜的利益鏈條與利益關系,如何合理利用資本又有效限制資本以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踐進程與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中亟須破解、也必須破解的難題。學者們在資本無序擴張、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的邏輯等相關問題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豐碩的學術成果。然而,迄今為止,對資本問題論述最全面、最客觀、最犀利的莫過于馬克思,“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從中汲取無窮的智慧與力量?!霸谏鐣髁x制度下如何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的科學內涵,這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研究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1]219因此,亟須基于政治經濟學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視角界定資本健康發展的科學內涵,明晰我國各類資本的發展情況,分析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提出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建議,引導資本服務于人民,服務于高質量發展與共同富裕。
一、資本與資本健康發展的政治經濟學闡釋
作為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在形式上總是以貨幣、原材料、機器設備、產品等各種物或實體表現出來,“可是這種物質要素還不能把資本變成資本”[3]269,只有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下,這些物被用作獲取剩余價值的手段時,它才成為資本。馬克思批判了簡單把資本理解為物的觀點,指出“資本總是從它的物質方面被看作簡單生產過程”[3]270,事實上“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后者體現在一個物上,并賦予這個物以獨特的社會性質。”[4]922因此,資本本質上是生產關系,只不過以物的形式表現出來罷了。當然,不論在什么樣的社會關系下,資本的目的都是“增殖自身,創造剩余價值”[5]269“謀取利潤的無休止的運動”[5]179,逐利性是資本最本質的屬性,離開了它,資本就無所謂資本了。在逐利性的作用下,資本不斷整合其他資本、勞動、土地、技術、管理、知識、數據等生產要素,發揮平臺與粘合劑的作用,促進社會財富的創造,從而表現出“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于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4]927-928的“三個有利于”的文明面。然而,也是在利潤的驅使下,不受約束的資本會“自發、自覺”地野蠻生長、無序擴張,不惜“鋌而走險”“踐踏一切人間法律”,“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5]871。在私有制的生產關系下,資本有效促進了創新與生產力發展,創造了“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6]的生產力,資本的文明面不斷被激發。但是,“資本是資產階級社會的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3]45,資本雇傭勞動,人為資本服務或者說多數人為少數人服務,到處充斥著異化、資本拜物教、兩極分化等現象,造成“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5]743-744,資本的消極作用體現得“淋漓盡致”。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論》中已詳實論證資本主義國家的貧富兩極分化。[7]資本主義國家也采取了增加工資、改善福利等有伸縮性的政策來緩和勞資關系,但其終極目的仍然是增加消費、實現剩余價值。也就是說,資本是目的,人是手段,人是從屬于資本的,在這樣的以資本為核心的倒置的關系中,資本可能會不斷壯大,但一定談不上健康發展,或者說,資本健康發展根本不在他們所考量的范圍之內。
在我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1]9,始終致力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因此,我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資本只是手段,這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根本區別。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與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實現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前無古人的創舉。相應地,我們對資本的認識更加全面,既看到了改革開放40多年來資本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發展做出的貢獻,也充分意識到不加以規范和約束的資本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危害。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與核心價值取向,但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關系,這就決定了各類資本難以一蹴而就地超越資本雇傭勞動的邏輯,從而在一些領域呈現出資本背離健康發展的現象與行為。我們不能超越發展階段簡單粗暴地取消資本,也不能站在道德制高點通過說教來要求資本及其主體應該怎么做,而是通過合理的制度創設引導和規范資本健康發展。那什么樣的資本才算是健康發展的資本呢?只有明晰這一問題,才談得上規范和引導,才能有的放矢、精準施策。
馬克思充分肯定資本在促進生產力發展與財富創造中的作用,并認為資本只有“去發展社會生產力,去創造生產的物質條件”[5]683,“才能為一個更高級的、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建立現實基礎?!盵5]683因此,健康發展的資本一定是能夠促進生產力進步、不斷降低個別勞動時間從而促進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的資本。不論是產業資本、商業資本,還是借貸資本,只有切實從事生產或為生產服務,才能達到上述目的。所謂的“空手套白狼”“拆東墻補西墻”式的不以生產為依托或完全游離于生產之外的資本不可能是健康發展的資本。當然,為誰生產、生產什么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體現。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8],“不僅滿足社會成員的需要,而且保證社會全體成員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發展”[9],“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10]。可見,滿足人民需要是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1],相應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就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健康發展的資本不僅致力于生產或為生產服務,而且生產的產品或服務應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此外,健康發展的資本不是少數人所得而私的壟斷資本,是能夠超越資本雇傭勞動的邏輯,以人為主體、資本為手段,從而在共建共享中促進共同富裕的資本。唯此,才能避免物統治人、異化、兩極分化等“卡夫丁峽谷”式的深重苦難。這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刻意蘊。再者,資本運行要遵守《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關于推動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發改高技〔2021〕1872號)等相關法律法規,這是資本能夠健康發展的底線要求。綜上,符合生產力標準、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標準、共同富裕標準、法律法規標準的資本才是健康發展的資本。
二、當前我國各類資本的運行動向與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階段,我國存在國有資本、集體資本、民營資本、外國資本、混合資本等各種形態資本,并呈現出規模顯著增加、主體更加多元、運行速度加快、國際資本大量進入等明顯特征。”[1]218總體上而言,國有資本、集體資本以及混合資本中的公有成分屬于公有資本,民營資本、外國資本以及混合資本中的非公有成分屬于非公有資本。一種觀點認為公有資本的發展比較健康,非公有資本的發展不健康;也有觀點認為公有資本的權力大、腐敗多,非公有資本的權力小、腐敗少。我們尋求的是各類資本的健康發展,公有資本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但也有其不規范之處;非公有資本靈活高效,但在一些領域呈現出非健康發展的態勢。我們需要客觀辯證地把握各類資本的運行動向與特征,以期能夠有效地發揮資本的積極作用、限制資本的消極作用,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
(一)公有資本
從理論上看,公有資本的“公有”在前,“資本”在后,內在地蘊含著公有是這一類型資本的前提與基礎。在“公有資本”中,資本是手段,公有是歸宿,資本是為人民服務的。公有資本也是逐利的資本,但應該是在符合人民利益的基礎上追逐利潤,倘若利潤目的與人民利益相沖突,那公有資本一定要選擇后者!當然,資本不負人民,人民往往也不會負資本,從長期來看,利潤目的與人民利益目的是統一的。因此,資本健康發展是以人民為主體、資本為手段的公有資本的內在邏輯與題中應有之義。那實踐中公有資本是否堅守其公有的使命,實現健康發展了呢?
1.國有資本。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資國企改革,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不斷做強做優做大。全國非金融國有企業資產總額從2017年的183.5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308.3萬億元,國有資本權益從2017年的50.3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86.9萬億元。全國國有金融企業資產總額從2017年的241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352.4萬億元,國有資本及應享有的權益從2017年的16.2萬億增加至2021年的25.3萬億元①。我國國有資本主要投向與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相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如國資委監管的98家央企都是實業類央企,涉及輕重工業、航空、電子科技、電力、通信、石油、汽車、機械、煤礦、環保、鐵路、電信、鋼鐵、醫藥、物流等實業;財政部監管的27家金融央企主要涉及銀行、保險和資產管理等業務。具體到國有上市公司,截至2021年末,我國有1 302戶國有上市公司,其中,制造業614戶、公共服務117戶、金融86戶、交通運輸77戶、信息技術服務業59戶、建筑52戶、采礦48戶,這些關系安全、科技、國計民生的行業領域占比接近90%。[12]在保障民生的基礎上,國有資本同樣也尋求保值增值。2021年,國有企業實現利潤45 164.8億元(不含國有一級金融企業),同比增長30.1%,其中中央企業28 610.0億元,同比增長27.0%;地方國有企業16 554.7億元,同比增長35.9%。②可見,國有資本是致力于從事生產、致力于滿足人民需要的,也正是這種初衷與實踐使國有資本較好地完成了“商品的驚險的跳躍”[5]127,實現了價值創造、價值實現與價值增殖的統一。
國有資本是不是致力于科技創新呢?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企業建成了700多個國家級研發平臺,7個創新聯合體,累計投入研發經費6.2萬億元,年均增速超過10%。2021年底,擁有研發人員107萬人,比2012年底增長53%。[13]國有企業有效填補了集成電路、5G通信、高速鐵路、大飛機、發動機、工業母機等核心技術領域的空白,形成了以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北斗導航、5G應用、國產航母等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成果,建設完成了港珠澳大橋、白鶴灘水電站、深海一號油氣田、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等重大工程。[13]由此可見,以國有資本為投資主體的國有企業在科技創新與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此外,國企員工可以享受與其勞動力價值較為匹配的工資薪酬、相對完善的五險一金制度及比較理想的工作環境與休假制度。國有企業剩余價值則按照一定比例(25%、20%、15%、10%)以國有資本預算的形式上繳至國家,國家再將其用作補充社保基金支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及改革成本支出、國有企業資本金注入、國有企業政策性補貼等,讓包括國企員工在內的全體人民受益。也就是說,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成果既是勞動者創造的,也能較好地為勞動者共享,促進共同富裕。如此,國有資本總體上較好地滿足了上述的生產力、共同富裕等標準,屬于健康發展的資本。然而,國有資本在成長的過程中仍然存在制約其健康發展的短板與問題。
一是創新與關鍵核心技術存在短板。盡管國有資本致力于科技創新,也取得了驕人成績,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國有資本的創新能力不夠強,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學(QIS)、生物技術等新興技術領域的發展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在核心元器件、控制技術、關鍵材料等方面仍然“受制于人”,“卡脖子”問題突出,缺乏享譽世界的國際品牌與高端產品。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國基礎研究激勵機制不健全。我國基礎研究不僅起步晚,投入經費也遠低于美英法等發達國家,而基礎研究投入大、耗時長、見效慢,在缺乏有效激勵機制的政策環境里,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很多企業都缺乏從事基礎研究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制約了創新與關鍵核心技術的形成。另一方面,在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中,一些國有資本奉行“利潤至上”的原則,市場化程度越高,企業與資本越會以“利潤”為出發點與落腳點。一些國有企業與國有資本可以依賴我國龐大的市場、政策紅利、資本體量等獲取巨額利潤,也就不關注是否在創新與關鍵核心技術上有所突破了。
二是對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的投資不足。我國醫療行業總體有三個業態,一是已形成了龐大體系的公立醫院,二是社會民營資本投資的醫院,三是國有資本主導的醫療集團。近年來,我國大力支持以醫療健康為主業的國有企業發展醫療健康事業。2022年,國務院國資委、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3個國家部委聯合印發了《支持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國資發改革〔2022〕77號),以進一步推動國有企業、國有資本辦醫療機構高質量發展。從終極所有者的角度來看,國有資本辦醫也應屬于公立醫院的范疇,但實踐中,國有資本辦醫不能享受地方財政補貼、不能享受公立醫院的待遇,與民營醫院的運行模式更為貼近,由此降低了國有資本投資醫療的積極性。換言之,目前的國有資本辦醫僅僅是公立醫院的補充,而不是與公立醫院并行的重要力量,從而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國有資本的民生屬性。
教育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教育有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之分。從學校數、招生數、教職工數等指標來看,公立學校在各級各類學校中都占據主體地位。國務院國資委、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國有企業辦教育醫療機構深化改革的指導意見》(國資發改革〔2017〕134號),鼓勵國有企業繼續舉辦職業院校,對其舉辦的普通學校(普通中小學、學前教育、普通高校等)原則上移交地方管理,以減輕國有企業辦社會負擔,激發國有企業活力,提升教育服務供給效率。也就是說,國有企業與國有資本辦教育讓位于公辦教育。在教育市場化改革的催化下,民辦教育已建立起從幼兒園到高等院校的相對完整(橫向到底、縱向到邊)的教育體系。2021年,民辦幼兒園學校數(166 702所)超過公立校(全國幼兒園總數294 832所),民辦培訓機構將近4萬所(截至2020年的數據)[14]。一些民辦學校還壟斷了大量的優質教育資源,影響了教育生態,破壞了教育的均衡發展。也就是說,國有資本的讓位,并沒有使公辦學校與公辦教育實現量與質的飛躍,反而使民辦學校與民辦教育大規模發展。這種讓位與缺位進一步凸顯出國有資本在教育領域的供給不足并強化了教育的營利屬性。
三是國有資本經營效率仍然較低。近年來,我國非金融類國有企業資產報酬率低于2%,2021年的資產報酬率降至1.4%③,遠低于美國非金融企業的資產報酬率。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與我國民營企業相比,我國國有企業的差距更加明顯。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顯示,中國145家上榜公司平均利潤約41億美元,而世界500強平均利潤同期上升至62億美元。上榜的美國124家企業平均利潤高達100.5億美元,接近中國上榜企業的2.5倍。我國上榜的86家非金融國有企業(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47家央企、地方國資委監管的39家地方國企)的平均銷售收入、平均銷售收益率、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等指標也落后于世界500強的平均水平。這86家國企的平均營業收入923億美元、營業利潤39.5億美元、總資產4 153億美元、凈資產508億美元。而上榜的50家民企這四個指標分別為614億美元、44.2億美元、2608億美元和349億美元。由此,我們可以計算出上榜國企的銷售收益率為4.3%、總資產收益率為0.95%、凈資產收益率為7.8%,上榜民企的這三個指標則依次為7.2%、1.7%和12.7%。④可見,上榜民企的經營狀況優于國企,盈利能力強于國企。國有資本較低的經營效率本身就是其不健康發展的表現。國有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與政府職能部門仍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政企不分、政資不分的現象并沒有根本解決,現代企業制度也未完全建立,治理結構不完善,管理體制僵化,這些都影響到了國有資本的高質量經營。
一些國有資本在運行中還存在過分追求效率、冒險野蠻作業、專業崗位人員不專業、安全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導致國有企業安全事故頻發,背離了國有資本為民服務的本質屬性,也是國有資本非健康發展的體現。此外,由于權力集中、監管機制不完善、公仆意識缺失、理念信念喪失等原因,國有資本領域還出現了尋租、受賄、貪污、挪用公款、經商辦企業等腐敗行為,違背法律法規,損害人民利益,影響國有資本健康發展。
2.集體資本。集體資本主要指農村集體資本,即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是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實際投入企業經營形成的資本,是能夠帶來集體剩余價值的價值。發展集體資本能夠創造剩余勞動,“增加集體積累,為壯大集體經濟、增強集體福祉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15],也是實現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2016年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來,我國開展了全面清產核資、嚴謹確認成員身份、明晰資產產權歸屬、合理折股量化資產、合理設置配置股權、探索股權有效管理模式、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組織、建立完善集體收益分配制度、強化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等工作,實行“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新發展模式,逐步改變了集體資本產權虛化、農民難以享受資本權益的局面。截至2021年,我國已“清查核實集體土地等資源65.5億畝,農村集體資產達7.7萬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3.5萬億元;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約9億人,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約96萬個,集體產權歸屬更明了、農民財產權利更多了?!盵16]2021年,全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總收入 6 685億元,村級公益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1 085.6億元,向成員分紅814億元,分紅數比2016年增加43.4%。[17]可見,村集體和農民較好地分享了集體資本健康發展帶來的成果,集體資本也正在不斷強化其為農民服務的集體屬性,不斷朝著日益健康的軌道上行進。
然而,在城鄉二元體制下,我國集體資本仍然面臨發展瓶頸。一是人才瓶頸。城鄉機會不均等,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明顯,基本公共服務也不均等,導致一些農村青壯年大量外流,剩下留守的婦女、兒童、老人這些特殊群體,成為“名副其實”的空殼村。這種“空心化”現象使集體資本的發展缺乏帶頭人、技術骨干、職業農民等人才,村與村之間也無法形成集體資本“抱團”式的合作與發展。由于人才的缺乏,大量的集體資產難以被盤活為用于保值增值的集體資本,更不用說集體資本的健康發展了。二是干部瓶頸。一些村干部缺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奉行“無為”理念,“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缺乏克服集體經濟發展困難的勇氣與擔當,未能通過集體資本平臺凝聚起農民振興鄉村的力量。還有一些村干部利用集體資本“胡作非為”,為自己及其家族謀私利,甚至出現村干部集體腐化的現象,導致集體經濟發展停滯。三是資金瓶頸。一方面,農村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缺乏規模生產效應,使得農村集體資本的收入渠道相對單一。另一方面,由于農村貸款缺乏有效抵押物,村委會又沒有法人資格,使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信貸資金不足。當然,農村集體資本的發展還面臨小農意識濃厚、經驗不足、財政政策支持不夠、配套體制機制不完善等問題。
簡言之,一些集體資本的非健康發展不是因為集體資本做了什么,而恰恰在于集體資本的“無為”“少為”“無法為”“無人為”?!安蛔鳛椤钡募w資本難以凝聚起創造價值的主體性力量,難以有效實現集體資本的保值增值,也就無所謂發展和健康發展了。
(二)非公有資本
“2012—2021年,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從1 085.7萬戶增長到4 457.5萬戶,10年間翻了兩番,民營企業在企業總量中的占比由79.4%提高到92.1%”[18]。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了民營企業的發展,指出:“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19]無論是民營企業,還是民營經濟,背后體現的都是民營資本的力量。民營資本的投資范圍涵蓋農林牧漁業、工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業、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等各個領域。可見,民營資本對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性。
然而,近年來,以互聯網巨頭為代表的資本集團濫用其行業地位及巨額資本四處滲透、盲目擴張、野蠻生長,破壞了民營資本健康發展的生態。螞蟻集團不致力于為生產發展服務,而是運用少量本金撬動了巨額平臺資本,利用高杠桿向傳統金融的各個領域滲透,從而被暫停上市。阿里巴巴和美團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二選一”行為排除,抑制了市場主體創新,破壞了公平競爭秩序,違背了《反壟斷法》,分別被處以182.28億元⑤、34.42億元⑥的罰款。恒大集團通過高杠桿、高負債的方式向足球、汽車、礦泉水、糧油、乳制品等非主營業務大肆無序擴張,形成巨額負債,損害了購房者利益。海航集團更是向多個行業大舉擴張,資產負債率過高,導致其不得不申請破產重整。民營資本還在教育培訓、醫療醫院、娛樂媒體等行業無序擴張,令人匪夷所思的丑聞頻頻曝出。國家已經采取嚴厲的監管手段懲治資本無序擴張行為,民營資本的運行方式也漸趨文明。但是,民營資本的性質與定位是不同于國有資本的,民營資本主要是為少數股東服務的。一些民營資本及其所有者會不斷強化資本為少數人服務、多數人為少數人從而為資本服務的邏輯,在利益最大化的驅使下,資本就會形成“脫實向虛”、無序擴張甚至損害勞動者及廣大人民利益的沖動。因此,規范和引導民營資本健康發展任重道遠。
非公有資本還包括外國資本。《中國外資統計公報2022》顯示,2021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1 809.6億美元,同比增長21.2%,其中,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522億美元。2021年中國FDI流入占全球比重達11.4%,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2021年,外商投資企業繳納稅收約3萬億元人民幣(不含關稅、船舶噸稅),進出口商品總值約2.2萬億美元,外商投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的22.5%,外商投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26.2%。[20]外資的引入為我國帶來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管理理念,助力對外開放,確實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但是,我們要看到外資的資本主義屬性,也就是外資及其主體奉行的是“以資本為中心”的邏輯,通過資本運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本主義滲透,并逐步形成國際壟斷資本特別是國際金融壟斷資本。這樣的資本不僅正在掠奪我國社會財富,還控制了我國一些行業(含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行業),若長此以往,資本至上的邏輯將不斷被強化,我國也將面臨受制于外資的尷尬境地與改旗易幟的顛覆性風險。因此,我們既要利用外資的優勢,又要規范和引導外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健康發展。
(三)混合資本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資委積極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將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有機結合起來。由于資本類型不同,改革初期更多的是停留在“混”資本的形式階段。隨著混改的深入推進,“混”資本向“改”機制的賽道延伸。試點混改的國有企業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優化公司治理、轉換經營機制,民營企業也主動向混合所有制企業派出高級管理人員,參與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經營管理與內部決策,同時也拓展了自身的發展空間。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優勢疊加互補,利益相關者的責權利關系日漸明晰,現代企業制度不斷完善,推進了混合資本的健康發展。當然,由于混合資本的發展時間較短,實踐中一些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只是形式上合并,在經營理念、管理方式、用人準則等方面仍未形成共識,資本之間未深度有機融合,甚至存在“各自為政”、經營“兩張皮”的現象。混合資本只“混”不“改”、只“混”不“合”、為了“混”而“混”等現象加劇了資本內耗,是不符合混合所有制改革初衷的,無助于資本間的優勢互補與健康發展。
三、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由上可知,我國資本體量日趨龐大,各類資本的性質和定位不同,既呈現出有序健康發展的一面,也存在不規范運行、無序擴張、野蠻生長的另一面。亟須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有效發揮資本的積極作用,限制資本的消極作用,這是避免資本邏輯充斥市場、強化人的主體性、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基本前提,是鞏固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偉大創造的必然舉措,是扎實推動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換言之,任由資本“隨波逐流”,必將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風險與嚴峻挑戰。
(一)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基本前提
馬克思、恩格斯在破與立中開創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批判了“異化”現象,認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人必然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及人相異化[21]163,工人必然淪為資本的奴隸。在那里,由人創造出來的資本反過來統治人,人與資本的關系是畸形的、倒置的,人不能全面占有人的本質,只能服從于資本這一至高無上的權力。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只有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人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然而,共產主義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而然能夠實現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遵循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奮斗不斷實踐才能實現的遠大理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雖然只是處于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初級階段,但共產主義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只有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我們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糾正資本與人的錯位關系,確立起人為主體、資本為手段、資本從屬于人的現代社會關系,從而讓人作為人能夠完整地占有自己、支配自己,實現全面發展。此外,在資本邏輯的作用下,一切規律體現為資本逐利規律,人們認識必然、掌握必然、應用必然的自覺自主性,即“自由”被一定程度扼殺。只有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才能揭開資本得以成為資本的迷霧,激發人的探索性與創造性,發現并應用人類社會發展的更多必然,才能實現人的自由發展。國有資本腐敗、集體資本缺位、民營資本無序擴張、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滲透、混合資本混而不合等問題的存在不利于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只有持續規范和引導,才能扭轉各類資本非健康發展的傾向,促進資本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二)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造?!盵1]21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社會主義”定語不是可有可無的存在,而是我們在發展市場經濟中的根本遵循,也是我國市場經濟區別于西方國家市場經濟的根本標識,這說明我國是在社會主義的前提與場域下發展市場經濟,我國市場經濟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未來,我國要繼續發展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應地,也要繼續運用各類資本。西方國家市場經濟比我國發展得早、發展得久,其發展模式也不斷向我國滲透,如果不對資本加以規范和引導,我國資本也很容易走向西方場域下市場經濟的資本運行模式。長此以往,“社會主義”這一定語就流于形式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不是偉大創造了。我們不能也不應犯這種顛覆性的錯誤,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勢在必行。盡管國有資本、集體資本、民營資本、外國資本、混合資本的性質與定位不同,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就是它們運行的共同的制度基礎,各類資本都要在遵循社會主義制度前提與邏輯框架的基礎上謀發展。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就是要對服務社會主義的資本進行肯定、鼓勵與支持,對背離社會主義原則的資本進行糾偏與懲治,讓資本合理合規地促進生產力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唯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才能行穩致遠。
(三)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
共同富裕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是資本健康發展的關鍵性衡量標準本身,也是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的根本目的。如果我們不能合理利用各類資本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或者我們在利用資本的過程中導致兩極分化,那我們就走上了改旗易幟的邪路了。我們必須也一定能夠通過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讓各類資本堅實地邁向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只有規范和引導公有資本健康發展,才能減少直至避免公有資本的缺位、錯位等現象,夯實公有資本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天然使命。只有規范和引導非公有資本健康發展,才能避免非公有資本按照資本至上的資本邏輯運行,引導非公有資本按照社會主義的制度要求合理合法地追求利潤,有效激發非公有資本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實現利潤目的與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有機統一。只有規范和引導混合資本健康發展,才能避免“混而不合”“混而不改”,實現公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優勢互補、分工合作,切實形成優且強的混合資本及世界一流企業,讓價值的創造者們共同分享資本發展的成果,促進共同富裕。
四、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建議
“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性的提法,尚無經驗可循,需要在立足國情的基礎上,區分與定位不同性質的資本,強化國有資本與集體資本的公有屬性并加大其在民生領域的投資,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健全非公有資本發展體制,引導非公有資本按照社會主義制度要求規范運行。在此基礎上,促進公有資本與非公有資本的創新性與共生性發展,特別是發揮公有資本對非公有資本的示范與引領作用,實現混合資本高質量發展。當然,還要強化對各類資本全過程監管,激勵與約束相結合,設置明晰的“紅綠燈”制度,持續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
(一)加強公有資本在民生領域的投資
公有資本的終極所有者是全體人民,國家或集體代人民行使權利,國家或集體又把相關權利下放至各級政府、國資委、村集體,實際上又是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及相應的經營管理者在經營公有資本。換言之,公有資本存在較長的委托代理鏈條。在這樣的委托代理關系下,真正的所有者似乎忘記了其所有者身份,不會主動監督公有資本的運行;事實上的經營管理者也會有意無意地忽略這一類資本的“公有”身份,從而作出偏離公有意志、滿足個人私欲的資本運行決定,背離資本健康發展要求。因此,應自上而下地通過法律法規、公司章程、各種會議強調公有資本的公有屬性,讓這種定位深入各層級經營管理者與勞動者的頭腦,引導他們“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壯大國有資本與集體資本,并切實加大它們在民生領域的投資。
1.加強國有資本在民生領域的投資。早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就提倡“私有資本制度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22]的“節制資本”的理念。換言之,公有資本特別是國有資本要牢牢掌控國民之生計。在醫療健康產業上,應明確國有資本辦醫的屬性,賦予國有資本辦醫與政府辦醫同等的市場地位與政策支持。鼓勵國有資本投資能夠提供預防、醫療、康復、醫養、護理等無縫銜接服務模式的醫聯體,形成集醫療服務、醫療教育、醫療培訓、社區全科醫療、醫生集團、互聯網+、養老服務等于一體的大健康全產業鏈,致力于集團化、規?;慕洜I方式,真正助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一方面實現國有資本在醫療健康這一民生領域的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對其他資本健康發展形成示范與引領作用。
在教育上,鼓勵國有資本整合辦學資源,組建教育集團,打造優質師資隊伍,進行大中小一體化辦學,助力實現教育公平與教育服務均等化。當然,國有資本辦學應嚴格貫徹“雙減”方針,奉行應教盡教的原則,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盡可能避免給學生與家長帶來額外的負擔。國有資本也可以投資非學科培訓,引領這一行業的規范健康發展。除了醫療與教育短板亟須補齊外,還應系統梳理國有資本在其他民生領域投資的不足情況,并逐步全面加大投資,保證國有資本掌控國民經濟命脈。
2.不斷發展壯大集體資本。集體資本是我國公有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顯著優勢。近年來,在發展集體經濟的農村,農民較好地分享了我國集體資本發展壯大的結果。然而,我國自然村、行政村眾多,一些村集體資本的發展仍然是“一盤散沙”。因此,亟須多管齊下,不斷發展壯大集體資本,加大集體資本在農村公共產品領域的投資,讓集體資本真正助力鄉村振興與農民共同富裕。一是明確要求各村因地制宜地整合集體資本,興辦或發展集體企業(產業),發展集體經濟,村集體具有相應的責任與義務。在引入社會資本的過程中,應增強村集體的談判能力,確保集體資本的主導地位及保值增值的權益。二是繼續派出第一書記等有經驗的駐村干部,要求駐村干部著力做好集體資本與集體經濟的發展工作,避免集體資本流失,并將其列入駐村干部的KPI考核。三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打造農村產業化集群,為人才提供宜居環境與就業平臺,并通過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以此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為集體資本發展奠定人才基礎。四是強化農民在集體資本健康發展中的主體性作用。多數農民擁有建設家鄉的愿望,也有從事農業生產的實踐與經驗。應細致地與農民講清發展集體資本的優勢,特別是農民可以獲得的物質利益,激發農民參與集體資本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把農民團結起來建設集體經濟。當然,要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實行農業規模化經營,吸收富余勞動力到集體企業就業。五是通過財政“直通車”、農業專項貸款等財政金融政策有的放矢地助力解決集體資本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瓶頸問題。六是定期開展對農村腐敗和作風問題的整治,強化對村干部的全方位管理與監督,引導村干部“能作為”“善作為”,更好地為集體資本的發展服務。
(二)健全非公有資本發展的體制機制
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回答了“能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制廢除”的問題,指出“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現有的生產力擴大到實行財產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樣。因此,很可能就要來臨的無產階級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現今社會,只有創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產資料之后,才能廢除私有制?!盵21]685我國尚未具備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基礎,不能人為硬性取消非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資本,也就是說,非公有資本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必然存在。事實上,非公有資本也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因此,我們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既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也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在公有資本牢牢掌控國計民生的基礎上,對非公有資本實行法無禁止皆可為的負面清單模式,簡化各項審批制度,賦予其在土地、資金、數據、信息等生產要素上的平等使用權。切實加大對非公有資本的財稅金融支持力度,特別是支持非公有資本從事自主創新事業,對這一類非公有資本實行創新稅收優惠、創新專項財政支持、創新貸款支持等。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非公有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倒逼非公有資本健康發展。此外,地方政府更熟悉地方非公有資本的發展情況,應定期組織召開地方民營企業家、外資企業家座談會,總結非公有資本發展經驗與發展困難,并及時為其排憂解難。
(三)促進各類資本的創新性與共生性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要求“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23]。如前所述,我國企業創新性不夠強,經營效率不夠高、競爭力不夠強,影響了各類資本的發展壯大。各類資本亟須增強創新性投入,特別是要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投入經費要逐步趕上西方發達國家水平。必須全力推進國有資本整合科研資源、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加快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大對非公有資本、混合資本科技創新的政策扶持,支持它們搭建科技創新平臺、聚焦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鼓勵非公有資本與公有資本合作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公有資本和非公有資本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有優勢,不僅要謀求二者的獨立性發展,也要促進二者的融合共生發展。一是公有資本要主動發揮對非公有資本的示范與帶動作用。一方面,公有資本可以通過向民營資本提供高質量的產品(服務)或者要求民營資本提供高質量的產品(服務)的方式向民營資本宣揚以人民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另一方面,公有制企業可以主動與非公有制企業座談、交流、開展項目合作,還可以定點幫扶特定民營企業,直接宣傳其經營管理模式。當然,這種示范與帶動作用是相對的。國有企業也應積極向華為、寧德新時代等優秀的民營企業學習,提升經營效率。二是非公有資本要積極加強與公有資本的合作交流。非公有資本是體現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資本,是在社會主義場域下運行的資本,應積極向公有資本學習、取經,與公有資本交流合作,實現共生共贏發展。三是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促進各類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各類資本要反復實踐研討,建立起規范化的現代企業制度。當然,由于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時間不長,各級政府與國資委要給予混合資本更多的關注與幫扶,明確各類資本的同等地位,助力混合所有制企業形成以人民為中心的資本運行模式,促進各類資本的真正融合與共生發展。
(四)強化對各類資本的有效監管
“我們重視資本的‘偉大的文明作用,但是不能夸大這個作用,不能用資本歷史上的進步性來掩蓋其野蠻性和掠奪性,更不能用這種資本的‘偉大的文明作用為依據,在中國搞資本主義。”[24]“資本具有逐利本性,如不加以規范和約束,就會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危害?!盵1]219近年來,我國加大對資本的監管力度,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資本的監管不是“殺雞儆猴”式的監管,而是“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的監管。因此,必須繼續健全對各類資本的全鏈條全過程監管。
在對國有資本的監管上,一是強化各級國資委對國有資本的主體監管職責。健全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明確要求國資委通過多種渠道全面掌握國有資本“家底”、運行規律與運行情況,提升專業化、法治化監管水平。二是限定主業數量。出臺主業管理辦法,限定國有企業的主業數量,明確國有資本的投資范圍,引導國有資本服務于國家戰略與民生事業,防范重大風險。三是強化監督問責,完善穿透式國資監管體制機制。加強對國有資本投資、產權等重要環節的監督,落實重大決策失誤追責,利用大數據、調研、情報等多管齊下進行全過程、穿透式監管。在集體資本的監管上,也要限定集體資本使用范圍并建立風險防范機制,加強農村集體資本監管平臺建設,強化外部監督和民主監督。除了懲治農村腐敗外,也要積極探索村干部薪資待遇與集體經濟發展相聯系的機制,激發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熱情。
我們不是不要非公有資本的發展,而是要其健康發展。因此,在非公有資本的監管上,應通過法律法規事前明確資本的性質與定位,為資本設置準入的“綠燈”制度、禁行的“紅燈”制度以及容錯糾錯的“黃燈”轉換制度,既為非公有資本的發展掃清障礙,也為非公有資本的無序擴張戴上“緊箍咒”。當然,紅綠燈的設計要有“科學合理的界限、清晰透明的規則、易于判斷的標準”[25],特別是引導資本積極奔向科技創新、為民服務的“星辰大?!?,避免權力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在事中監管上,跳出資本主體監管,通過識別業務本質強化功能性監管,避免一些主體通過“金融科技”等文字游戲逃避監管。還要側重主營業務和非主營業務的比例監管,引導非公有資本主體踏踏實實做好做實做深主營業務,而不是隨意跨界、無序擴張。在事后監管上,堅決反壟斷,懲治非公有資本及其主體的違法違規行為,限期整改并適時檢查整改結果。堅決打擊資本領域的腐敗問題,斬斷資本與權力結合的利益鏈條。資本監管要“獎懲結合”,對在生產力發展上取得突破性成果、有力促進共同富裕的健康發展的資本要及時予以表彰、宣傳,對這類企業“監”得多一些,對有背離健康發展趨勢的資本及其主體“管”得多一些。此外,加強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聯動、全面合作,“規范資本無序擴張的外部環境”[26],增強資本治理的預見性和敏銳度,防止在資本領域發生系統性風險。在混合資本的監管上,主要看各類資本的占比,如果公有資本占主體,則主要參照公有資本監管模式;反之,主要參照非公有資本的監管模式。當然,混合資本的主體多元,監管難度更大,需要依據實際情況與時俱進地調整。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網站國有資產報告工作情況專欄(http://zcgls.mof.gov.cn/gyzcgzdt/)中的《國務院關于2017年度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綜合報告》和《國務院關于2021年度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綜合報告》。
②數據來源于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的國資數據《2021年1—12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經濟運行情況》(http://www.sasac.gov.cn/n16582853/n16582888/c22940505/content.html)。
③非金融類國有企業資產報酬率=非金融類國有企業利潤總額/國有企業資產總額。數據結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網站每年公布的《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經濟運行情況》及《國務院關于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綜合報告》推算而得。
④數據根據《財富》雜志的APP財富Plus發布的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整理而得。
⑤數據來源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行政處罰決定書(國市監處〔2021〕28號)。
⑥數據來源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行政處罰決定書(國市監處罰〔2021〕74號)。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22.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7:66.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7]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M].巴曙松,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326-346.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3-564.
[9]列寧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18.
[10]斯大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59.
[1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9.
[12]杜天佳,王盼盼.國有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呈現“3579”特征[J].國資報告,2022(7):107-109.
[13]王璐.創出新局 改出活力——國企高質量發展述評[N].經濟參考報,2022-06-27.
[14]國家統計局.2022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2:677-680.
[15]周紹東,陳藝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資本”范疇[J].政治經濟學研究,2021(3):102-112.
[16]喬金亮.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N].經濟日報,2022-08-18.
[17]馮丹萌,鄭慶宇,譚智心.關于加強集體資產監管的實踐與思考[J].農村工作通訊,2022(23):48-50.
[18]民營企業數量10年翻兩番[N].人民日報,2022-03-23.
[19]習近平.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
[20]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國外資統計公報2022[R].2022.
[2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8.
[2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9.
[24]張旭.正確認識資本的特性與發揮資本要素的積極作用[J].當代經濟研究,2022(5):5-15.
[25]蔡之兵.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的理論邏輯、現實邏輯與政策邏輯[J].改革,2022(6):51-61.
[26]洪銀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資本:屬性、行為和規范——《資本論》的啟示[J].學術月刊,2022(5):39-45.
責任編輯:武玲玲
Political Economy Analysis on Regulating and Guid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apital
——Taking the "Second
Zhu Zhen
(School of Marxism,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17,China)
Abstract:Regulating and guid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apital is a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 under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It is urgent to interpre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apit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economy, analyze the opera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capital in China, and demonstrate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regulating and guid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apital. In the current era of increasing capital volume, the restoration of human nature is the key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apital.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vestment of public capital in the field of people's livelihood,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n-public capital, promote innovation and symbiosis of various types of capital, strengthen effective supervision of various types of capital, reduce and avoid capital alienation, and guide capital to serve the people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apital; political ec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