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趙久偉 王文瀾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口味也有所不同,果農要想提高經濟效益,就必須適應市場需求,加強果樹管理,改善果實品質。在梨園管理中,梨樹的產量與質量,是決定其果品口感、質感的主要因素,也決定果農經濟效益的主要因素,而梨的產量與質量,與梨園管理技術有著較大關聯。
1 梨園建設的必要條件
1.1 選址
①園址確定需考慮到充足的陽光照射,選坡度20°的陽坡和半陽坡為宜。②樹種防風固沙。在坡位的選擇上,綜合考慮種植環境中周圍樹種,判斷樹種是否起到防風固沙作用。③在果園種植中,采用連片種植法,給后續種植管理帶來了方便。④污染源排查。選擇園址時需對周圍存有污染源進行排查,保證梨園種植區的總體生態性。⑤在梨園規劃中,制定簡化暢通的排水路線以確保梨園的總體排水效果。用水灌溉過程中分階段監測水質以確保水源的潔凈。通常在梨園中修建排水溝來預防水土流失問題,為梨苗提供足夠營養。⑥建成排水設施后營造梨園交通環境。園中主要用路一般寬約3米。因種植區域有一定的坡度特點,需在梨園和公路交界區域,利用路側進行排水溝設計,以防雨水匯集,保持交通用路性能良好。
1.2 整地
栽植前需要整地以保證土層的疏松性,讓其能夠充分的吸收營養,營建高質量的栽培環境。整地采用“秋季深翻”和“春季淺翻”方式。溫度下降到0℃前,秋整地結束。
翻地采用機械化生產設備進行整地,整地深度約27厘米,使土層透氣性強,并防止土層受寒凍裂。春整地采用淺翻方法,深度約17厘米,減少土層水分流失。春季翻土時與農家肥結合使用。
2 梨園管理
2.1 苗木管理
苗木選擇:苗木栽植類型較多,在選擇種植苗木類型時,確保苗木處于栽植標準范圍內,比如側根數量、生長均勻性、主根健康性等。苗木健康性的判斷,并不依賴于苗木規格的大小,通常選擇適宜區域種植的苗木類型。根莖選擇依據是0.3~0.4厘米之間。苗木高度選擇1米,首選花芽苗木,能保障較高成活率。
種植方式:加強苗木優選和長根的合理清除,使萌芽能力更強,成花速度更快,結果數量更多,保證在短期內長出葉子,借助綠色光合作用縮短幼苗生長周期,獲得高產。
種植密度:對種植園空間進行合理規劃,保證果樹光照均勻,給果園足夠的通風。植株間距:相鄰株距2米、行距4米。若種植區坡度大,則不調整相鄰種植間隔,行間隔由4米調到3米。
種植方法:加強對苗木栽培時間的掌握是確保種植質量至關重要的因素。栽培梨樹需注意天氣變化。若種植時間提前,受地溫影響,減弱幼苗根系的生長周期,很難及時萌發新根,提高地上區域幼苗所需營養,使其生長速度下降。
苗木栽植后,地上區域的土壤若缺乏濕潤性,將導致苗木枝條失水嚴重,有礙梨苗的生長。
如果栽植時間晚,總體環境溫度高,將造成枝條失水快的狀況。苗木種植結束后,短時間快速進入萌芽期,當氣溫比較高時就會加重蟲害發生。
梨樹種植時,應在種植點挖直徑35厘米、深度25厘米的坑。梨園內部設有浸泡區,底部用塑料鋪好,栽植前1~2天,梨苗置于浸泡區用清水浸泡梨苗3小時,確保幼苗成活。進行浸泡處理時,可適當向水中加入生根劑以方便幼苗吸收,促進幼苗生長。
對苗木進行移植處理時,將苗木根系進行梳理,讓苗木處于充分伸展的狀態。苗木和底坑的相對位置是90度,保證苗木在中間位置,種植坑四周翻出熟土回填。
回填時要注意回填密度,避免回填密度過大,留出澆水孔。待栽植區的水全部蒸干時回填余土。回填結束后用塑料薄膜鋪設于種植坑的表層,減少水分蒸發和提高根系水分保持能力。
2.2 水肥管理
梨苗栽植完畢后,要在梨苗四周建一個長寬各1米的樹盤,并將外圍高度定在10~15厘米之間。樹盤的設計可以提高水肥管理的便利性。梨苗定植加工結束后,適時灌溉,以減少因缺水而造成苗木的死亡。保證梨樹開花期間及時補充水肥,避免缺水落花。
冬季溫度下降初期,樹盤內加足水分,給梨樹以生長所需營養。梨樹澆水栽培初期,每棵梨樹加農家肥料10千克。
農家肥不足時,可用60千克磷肥代替。施肥結束后適時灌水。春季水肥管理可提高土壤生命活力和促進土層營養肥力的提高,有利于獲得梨樹更高生長能力和均衡梨樹營養。
3 梨主干型樹形栽培技術要點
3.1 修剪方法
將鋸子或剪刀斜45°左右修剪,上剪口緊貼中干,下剪口向外大1.25厘米。這種修剪的典型反應就是來年在剪口下方或側面抽生出1~2個生長緩和的平斜枝條,之后可自然轉化為結果枝。
3.2 目傷與刻芽
目傷在梨樹整形修剪中常被采用。具體操作為在芽或枝著生部位以上或以下0.5厘米左右,用嫁接刀或修枝剪水平劃一道疤痕,切斷韌皮部、深達木質部來調整所處理芽部或枝條生長勢。
對芽進行刻傷,通常稱之為“刻芽”,在生產中廣泛使用;但在枝條上刻傷作用并不明顯,在實際中很少使用。
刻芽作用:春季芽體萌動之前,芽體上面有刻傷現象,向上運輸的營養和水分擋住了傷口下的芽體,可以促進芽體萌動,潛伏芽體也會受到激發而發芽。
刻傷能促發新枝,利于樹冠的迅速形成。出芽前,芽體下刻傷又會抑制芽體營養生長,致使芽體生長轉弱而形成較短枝條,利于花芽形成。一般用于取得幼樹密植栽培的初期豐產。生長季則于芽體下刻傷口,讓向下生長的養分阻隔于傷口上,以促進芽體生長;芽頭以上刻傷會抑制芽頭生長,減弱生長勢。
3.3 撐枝
枝條半木質化時比較合適,一般長20厘米左右。撐枝時期太早,未木質化枝條在作業時容易出現撐落新梢現象;太遲,木質化枝硬化,不適宜撐開,而且容易出現斷枝現象。因適宜撐枝時間較短,撐枝最佳時期7~10天,所以生產中應抓住時期及時撐枝。
選兩頭尖牙簽,先把牙簽的一頭插在新梢的適當位置,緩慢用力,達到適當角度,然后把另一頭撐向主干。
牙簽必須插在樹皮上以防風吹。撐枝角度方面,新梢和主干的夾角在70°~90°之間比較合適。
捋枝。新梢長到50厘米以上且枝條開始木質化后,以手揉力將枝條彎曲,以聽到“啪啪”維管束斷裂聲為準,即“傷筋不停骨”,以不折新梢為度。從基部向頂端緩慢彎曲,將枝條持成橫向或垂向的形狀。
4 梨園秋季采后管理技術要點
梨樹經過一個夏季的營養消耗,樹體已逐漸衰弱,在采果后,果樹進入完全營養積累期,為使樹體快速恢復并增強,防止梨樹由于發生病蟲害造成提早落葉、2次開花結果,應在采果后馬上進行梨園管理。
梨果實在生長期消耗了大量的營養物質,急待補充營養、恢復樹體。該期是施基肥的良機,應以有機質為主,適量加入磷、鉀肥,結合樹勢和結果量確定施肥量,這次基肥的施用量應占全年施肥量40%。需施用氮肥(尿素)0.25千克,磷(過磷酸鈣)0.25千克或水果生產專用復合肥0.75千克加農家肥15千克(人畜糞)。
在8月底和9月初分別對梨園進行1次根外追肥,用0.1%~0.3%尿素加0.3%~0.5%磷酸二氫鉀在早晚露水干后噴施葉面,做到周到均勻,切忌正午高溫噴施,以免造成危害。
采果后通過對梨樹地上部分科學管理,鏟除果園雜草,清除病蟲果和病蟲害枝,同時要形成枝干分布合理,通風透光良好的樹冠,保持和延長連年優質豐產的樹形。
減少來年初侵染源,這段時間發生的病蟲害有:黑星病、黑斑病、輪紋病、紅蜘蛛、梨食心蟲、天幕毛蟲、梨蝽蟓等。
在藥劑選用上,要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一定要避免因施藥不當,造成果實因農藥殘留超標而不能進入高檔次市場以及對消費者造成危害。可用80%大生M-45800倍液,或20%甲基托布律1000倍液加4.5%高效氯氰菊酯2000倍液,如果螨類發生嚴重的果園可加入15%掃螨凈2000倍噴施。
由于秋季田間氣候適宜病蟲的發生,危害頻繁,應增加用藥次數,根據病蟲發生危害程度,掌握20天左右用藥1次,以切實控制危害。注意要根據不同的病蟲害,選擇不同的組合;藥劑噴灑時,要葉片上下、樹冠內外均要周到,應注意要晴天用藥。
綜上所述,在果樹種植時,積極構建生態環境,給予梨園生態管理,確保土層營養充足性,減少氣候帶來的自然威脅,給予果樹必要的保護措施,加強修復生態體系,探尋有效的果園管理方案,達到增收創效的種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