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太子參屬于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的功效,這與太子參中復雜的化學成分有關,大量的試驗數據表明,太子參還具有免疫調節、抗氧化、抗病毒、鎮咳等藥理作用。
勻東鎮位于都勻市東部,距都勻市中心10公里,全鎮總面積512平方公里,轄22個行政村,交通便利。境內山青水秀,氣候宜人,緩坡地較多,非常適宜太子參種植。太子參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及連年種植,太子參發生多種病害,尤以白絹病最為嚴重。白絹病在黔南地區連年發生,導致太子參產量和質量不斷下降,對當地農業發展造成不利影響,深入研究白絹病發生發展及防治,采取合理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太子參白絹病發展。
1 病原菌及癥狀
太子參白絹病病原菌是齊整小核菌,屬于半知菌亞門真菌,主要以無性繁殖方式產生菌核和菌絲體,可在土壤和病殘體中進行越冬,連年種植可造成白絹病發生。從太子參生長膨大期開始,一直持續到太子參收獲期均有發病,主要危害塊莖及莖基部。
發病初期,莖基部和塊莖位置顏色開始變深,逐漸開始凹陷,用肉眼可以觀察到白色絹絲狀的菌絲;發病中期,菌絲逐漸覆蓋病變區域并蔓延至周圍的土壤中;發病后期,太子參根莖部組織腐爛,地上植株發黃枯萎,嚴重時整株死亡。
2 發病規律
太子參白絹病是一種真菌病害,菌絲體或菌核和其他真菌病害相似,可以在土壤中越冬,也可殘留在病殘體內,來年遇到合適的生長條件繼續繁殖,可成為病害發展的主要侵染源。
高溫高濕環境可使太子參白絹病快速蔓延,造成植株大量死亡。連作、品種、田間管理等都是太子參白絹病傳播的重要條件。自然條件及田間小氣候也會影響白絹病發生,有效控制太子參的栽種密度可改變田間的透光通風性能,緩解高濕高溫環境有效控制病原菌的傳播。
3 防治措施
3.1 農業防治
3.1.1 選地整地:太子參白絹病的發生與土壤條件密切相關。上季種植作物發生過白絹病的地塊,當季太子參發生白絹病的概率大大增加。白絹病發病嚴重的地塊可與水稻等水生作物進行多年的水旱輪作,可減輕白絹病發生,做好避免地塊連作。
地塊確定后,根據土壤酸堿性進行調整,偏酸性土壤可用生石灰調至中性;種植前,土壤進行深翻暴曬,可利用陽光殺死土壤中大部分的病原菌及蟲卵,同時對土壤進行消毒,施入殺蟲劑消滅地下害蟲,可有效抑制太子參病蟲害的發生率。
3.1.2 選育優良品種:選擇抗病性高、產量高、性狀優良的太子參品種,例如施太1號、施太2號等。對選用的種根進行合理有效的篩選,剔除病塊、蟲塊、有破損的種塊。播種前進行種根消毒,可以減少初侵染菌量,有利于種苗的健壯成長。
3.1.3 田間管理:種植時保持合理的種植密度,有利于通風透光,破壞病原菌生長增殖條件,可增強太子參的抗病性。及時清理園區雜草,及時去除發病植株,減少病原菌菌源的積累,減少菌源的數量,可控制病情發展。加強水肥管理,田間種植太子參時,生長期需水量較大,需要適當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促進植株生長,同時,遇雨季,需要控制田間的水量,及時進行排水,降低田間濕度,維持太子參生長需要的合適濕度。根據土壤肥力情況,種植前施加適量農家肥或有機肥,農家肥需要進行充分腐熟后才可進行施加;在太子參生長過程中,根據生長情況適當施加有機肥,控制氮肥含量,以促進太子參的生長發育。
3.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病原菌的生長習性,采取以菌抑菌的方式控制病原菌的發生發展,是一種環境友好型的防治措施。有研究表明,采用解淀粉芽孢桿菌可抑制白絹病病原菌的生長速度,減少菌核的數量,對白絹病的發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3 藥劑防治
采用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可以控制小范圍內或者發病初期的白絹病,在病情極為嚴重或難以控制時可采用藥劑防治。藥劑嚴格選擇安全性高、環境污染低的高效藥劑進行防治。
在太子參塊根膨大期及時清除病株并銷毀,在病穴處施撒石灰粉進行消毒,可噴施30%甲霜·惡霉靈AS、325克/升苯甲·嘧菌酯SC等進行防治,一般7~10天噴施一次,一個季度使用2~3次。
4 結語
太子參白絹病是一種土傳病害,其病原菌可在土壤中長期生存,其傳播范圍較廣,可隨土壤、水流、塊莖、雜草等多種途徑進行傳播,一旦入侵很難徹底清除。
在防治太子參白絹病時需從多角度入手,采用防治結合方式,優先選擇農業和生物防治措施,加強田間管理,阻斷病原菌的傳播途徑,收獲后及時清理田間的病殘體,減少菌源積累,從多方面進行控制白絹病的傳播。
實際生產中應該多采用綜合防治的措施,實行地塊輪作模式,選用抗病性高的品種,加強水肥管理,及時清除田間的病苗或死苗,加強田間管理和預防措施等多種方法可有效緩解和有效防治太子參白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