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強


摘要:微課程教學法的系統設計“三劍客”(自主學習任務單、配套學習資源、課堂學習任務單)在內化知識、拓展能力、發展核心素養上具有獨特作用。本文以《大洲和大洋》一課為例,剖析微課程教學法“三劍客”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關系,指出通過微項目學習落實區域認知素養的意義。
關鍵詞:區域認知;微課程教學法;微項目學習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23)10-0072-04
理論分析:微課程教學法與區域認知
微課程教學法是“云計算”環境下,以單位課時教學活動為研究對象,以三大模塊、“導學一體”為基本模式的教學方法。[1]微課程教學法通過系統設計“三劍客”(自主學習任務單、配套學習資源、課堂學習任務單)為學生打造高質量學習的學習鏈。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公布了地理學科要培育的核心素養,即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2]其中,區域認知是指人們對區域的特征、問題進行分析、解釋、預測的意識和能力,是初中階段區域地理學習中尤為重要的一種思維方式和能力,主要包括描述區域位置、歸納地理事象的區域空間分布特征、歸納區域特征、分析區域差異與聯系、區域發展評價五個方面,它們又分別對應三個層級的能力水平(如下頁表1)。[3]
微課程教學法中的微項目學習,秉承項目學習的理念,通過協作探究、成果展示、闡釋質疑等環節,有效內化基礎知識、拓展綜合能力、發展核心素養。本節課的設計,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借助創意微項目學習,圍繞區域認知素養的關鍵能力和水平層級展開。[4]
自主學習任務單:學生自主學習的支架和載體
自主學習任務單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支架和載體,高質量地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是課堂內化知識、拓展能力和發展素養的基礎。自主學習任務單堅持學生視角、任務驅動和問題導向原則,要求教師在精準分析課標、解構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提煉達成目標,同時,它也成為完成自主學習任務之后自我測量學習質量的依據。以《大洲和大洋》一課為例,筆者提煉出符合學生學情、體現教學重難點,又有助于學生能力發展的達成目標,依據目標管理原則設計對應匹配的學習任務,并以需求導向為原則,針對有難度的學習任務提供資源支持(如第74頁表2)。
配套學習資源與學習方法:支持學生從事高質量的自主學習
微課程教學法的達成目標要求用“通過觀看教學資源(教材、微課等)和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給出的任務+謂語+賓語”的形式表述,微課作為教學資源具有形象直觀、生動有趣、可以反復播放等特點,是符合初一學生認知特點的常用資源。《大洲和大洋》一課的內容主要涉及陸地和海洋的基本形態,地表海陸所占的比例,海洋和陸地的分布,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面積排序、分布位置和界線等。為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提供了擬人化的海洋和陸地基本概念的視頻,通過擬人化的方式介紹大陸、島嶼、半島、大洲和海、洋以及海峽的概念。同時,為了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在“地球表面海陸所占比例”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中,筆者還提供了一個可以大致測量海洋和陸地面積的方法,支持學生計算海洋和陸地的占比,有利于學生發展非智力因素。
課堂學習任務單:深度學習中滲透區域認知素養
課堂學習在學生完成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檢測鞏固所學知識,通過具有“最近發展區”意義的進階進行橫向拓展,通過微項目學習內化知識,從而發展學生的人際溝通與交流能力、團隊意識、核心素養。
《大洲和大洋》一課的課堂活動分為“觀圖找氣”(檢測與進階)和“尋路送氣”(協作探究與展示)兩個部分,其中,“尋路送氣”是落實區域認知素養的關鍵,具體如表3所示。
微項目學習:落實區域認知素養
在微項目學習中,筆者提供了世界天然氣分布圖、天然氣不同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德國天然氣的主要來源和俄羅斯與部分歐洲國家天然氣管道和貿易流向圖,引導學生根據相關資料,設計一條可以幫助德國緩解燃眉之急的天然氣運輸路線。
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了解主要經過的大洲、大洋、海峽、運河等地理知識,還要考慮運輸方式,并思考其他可以緩解德國天然氣緊缺問題的方式。在探究過程中需要小組間共同決策,并進行分工合作。小組展示時需要闡述所選線路的優缺點,以及最終選擇這條線路的理由,還要接受其他小組成員的質疑。
微項目學習的意義顯而易見,不僅大洲大洋的位置、大洲大洋的空間分布、大洲大洋的顯著特點和差異等區域認知的關鍵能力的培養得到落實,還加深了學生的國家認同和國際理解,體會到全球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科學精神及問題解決能力都得到了發展,區域認知素養得到落實。
基于真實情境的微項目學習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沉浸式學習的舞臺,學生把問題、知識和經驗有機結合,不僅增長了見識,還提升了學習技能。此外,教師的教學技能、教學機智和教學才情也得到提升。[5]可見,微課程教學法的微項目學習是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1]金陵.翻轉課堂與微課程教學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韋志榕,朱翔.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3]義務教育學科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研究項目組.義務教育學科核心素養·關鍵能力測評與教學(初中地理)[M].南京:江蘇省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4]陸紀燕.微課程教學法與地理實踐力培養——以人教版《地形圖的判讀》第一課時為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0(04):106-108.
[5]馬莉莉.基于微項目學習的翻轉課堂設計策略——以《自然界的水循環》一課為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8(03):71-76.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學習科學視域下技術賦能中學生地理作業創新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D/2021/02/2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