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武
現代技術迅速更迭及其產業化應用引發了對勞動力技能更新、深化的持續性需求,由此引導更多資源進入到職業教育與培訓領域,然而,作為中華文化國粹,各類傳統技藝在人力資本市場上普遍面臨著市場失靈。商品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是派生需求,依托傳統技藝的產品或者制作周期長、成本高、市場需求規模小;或者具象化為附加價值較低的低端衍生品,以旅游景區為主要售賣點,市場需求不穩定。根據人力資本理論,投資主體依據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收益作出是否投資的決策,因傳統技藝技能的投資周期長、收益回收不穩定,個人不愿意投資;而企業要確保盈利空間,依托傳統技藝的產品或服務要么在市場上擁有規模經濟優勢,要么在有限的市場規模上能夠維持一定的壟斷優勢,由于依托傳統技藝的產品市場化程度低,要么市場需求規模小,要么因附加價值低導致市場價格較低,故市場也不愿意進入傳統技藝的人力資本投資領域。
市場失靈的領域也是政府作為資源配置手段發揮作用的領域。2005年發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將傳統技藝技能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范圍。2021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涵蓋調查記錄體系、代表性項目制度、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區域性整體保護制度、傳承體驗設施體系、理論研究體系等方面[1]。2022年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加大急需緊缺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其中包括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工匠培育計劃,挖掘、保護和傳承民間傳統技藝,打造一批“工匠園區”[2]。2022年,全國首個工匠城——中國西部工匠城在四川瀘州啟動,以“區域項目集群化、片區產城一體化、產教融合示范化”為目標,布局一批組團式產教融合工匠產業園區,建設全國第一個“以教促培、以培興產、以產帶城、以城育教”的新時代工匠城[3]。云南省麗江市以“工匠園區+技能大師”模式加速培養高技能人才,采用“政府引導、政策扶持、企業主導運營”的建設模式,建構民族民間特色手工藝和非遺產品的研發地、集散地,培養傳統工匠、民間藝人[4]。福建省莆田市2000年啟動建設全國工美產融示范區,主要依托區域傳統技藝資源,建設現代工藝美術產教融合的示范園區,是一個類工匠園區概念;在前述經驗的基礎上,2022年莆田市提出打造工藝美術千億產業集群,建設東方工藝美術產業之都,是一個類似于多領域工匠園區的集成概念。
工匠園區因傳承傳統技藝、育訓傳統技藝人才而設置。以傳統技藝為例,為克服該領域人力資本投資市場失靈的弊端,需要通過傳統技藝產業化、集群化發展等頂層設計拓展傳統技藝相關產業的利潤空間以吸引市場資源,在政策引導下激發行業、企業和個人的人力資本投資積極性,進而建設成為育訓大規模掌握傳統技藝的現代產業工匠。本研究主要闡釋傳統技藝工匠園區的功能定位、運行機制及關鍵要素,以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創新和發展中得到保護與傳承、為傳統技藝振興鄉村提供借鑒。
工匠園區圍繞傳統技藝育訓優秀鄉村工匠,職業教育與培訓是核心手段,但若缺乏完整產業鏈條以及深厚研發基礎,人力資本投資需求無法被真正激活,傳統技藝傳承就難以為繼,鄉村振興進程也會受阻。顯然,工匠園區基于傳統技藝融合創新與現代化、產業化發展,用產品和服務的市場供給派生出對優秀鄉村工匠的需求,進而衍生出對相關職業教育與培訓的需求,提升工匠育訓的效果。因此,工匠園區的功能應涵蓋獲得規模經濟、促進傳統技藝融合創新、育訓優秀傳統技藝人才等,從這個意義上講,工匠園區是產業園區、創新園區和人才育訓園區三位一體的范圍概念。
經濟學認為,在一定的產量范圍內,隨著產品和服務的產量增加,平均成本呈現下降趨勢,總成本隨之下降,這個現象被稱為規模經濟或生產力規模的經濟性[5]。根據規模經濟來源可將其劃分為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內部規模經濟指向某一經濟實體,而外部規模經濟則指整個行業(或生產部門)規模變化使單個經濟實體收益增加。生產力經濟學認為規模經濟在廣義上涵蓋了從宏觀到微觀能獲得經濟利益的各個層次的規模經濟。傳統技藝工匠園區首先是一個以傳統技藝為核心的產業園區,依托傳統技藝集聚相關產業來提升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突破家族傳承下的小作坊生產規模的局限,獲得外部規模經濟;園區內的企業通過分工細化提升效率,圍繞特色差異建構產品和服務的壟斷競爭優勢,確定最佳生產規模以獲得內部規模經濟。傳統技藝相關產業在獲得規模經濟的基礎上能夠創造出更多市場需求、傳統技藝技能需求,進而促進傳統技藝傳承與創新。
工匠園區產生規模經濟需要同時實現產業規模發展和職業教育與培訓規模發展。一是建構產業鏈,研發傳統技藝融入現代產業發展的產品和服務,創造市場需求,在發展和創新中實現對傳統技藝的保護與傳承;二是建構與產業鏈匹配的教育與培訓鏈,增加傳統技藝技能人才供給量。建構產業鏈和教育與培訓鏈的最終目標是集聚市場資源、拓展市場規模、降低產品和服務以及人力資本的生產成本,以獲得規模經濟。一方面,促進行業企業的資本和資源流入傳統技藝產品和服務領域,激活并增加對現代工匠的市場需求量;另一方面,促進包括政府、行業企業和個人在內的人力資本投資進入傳統技藝現代工匠育訓領域,增加工匠的市場供給量。
工匠園區致力于促進傳統技藝與現代產業融合創新,即以傳統技藝為靈魂、以現代技術為加速器來形塑兩者融合創新的路徑,將傳統技藝技能具象化為具有一定附加價值的商品和服務,適度植入消費者生活消費中,旨在培育傳統技藝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其一,從園區的宏觀視角看,增加產品和服務供給規模的融合創新,即促進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現代生活融合,傳統技藝相關產品和服務從手工生產轉向現代化大機器生產,商品和服務保留傳統技藝元素,傳統技藝具象化為家具、茶具、包具等生活用品,既能激活市場潛在需求,又能提升產量并降低生產成本,拓展產品和服務的市場范圍,為傳統技藝的產業化發展即獲得外部規模經濟奠定基礎。其二,從園區單個企業的微觀視角看,要建立研發傳統技藝產品現代化生產下的差異優勢,確定市場定位,鎖定消費人群,提升附加價值,拓展商品和服務的利潤空間,建立獲得內部規模經濟的基礎。經濟學認為,雖然壟斷市場是缺乏市場效率的,但在無限趨近于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的領域,面對眾多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通過提供“非同質”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具有明顯偏好的消費者的需求,企業仍然能夠建立一定的壟斷優勢,獲得市場競爭力、拓展利潤空間。近年來,結合美麗鄉村、鄉村振興等經濟發展戰略,中國涌現了結合區域發展需求和特色的鎮域發展模式,打破行政區劃限制,以非行政隸屬的特色村、鎮發展規劃驅動區域經濟發展,促進鄉村經濟融入現代產業。
羅伯特·盧卡斯提出了人力資本內生增長理論,將人力資本視為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并用人力資本解釋各國經濟增長率的差異。他認為,人力資本的作用可描述為內部效應和外部效應,內部效應指提升人力資本首先能夠提升個人的生產率和收益,外部效應指提高平均人力資本水平可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人力資本的外部效應是溢出的收益,人力資本投資者并未直接獲得,故又稱為人力資本的(正)外部性[6]。人力資本通常以外化的技術和知識存在,故人力資本的外部性通常通過技術創新、技術擴散和技術進步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人力資本的外部性是在一定范圍內勞動力之間通過兼具合作與競爭的互動、分享、創造新知識和技能而產生的外部經濟收益 (高生產率和高工資水平),在這個范圍內,人力資本水平高的勞動力逐漸向某個行業集聚。
工匠園區是一個促進傳統技藝融合創新的范圍,集聚了產業資源和職業教育與培訓資源,也是一個能夠集聚人力資本以獲得人力資本外部收益的范圍。其一,就整個工匠園區而言,在傳統技藝融合創新過程中,工匠園區逐漸集聚生產率和工資水平高的優秀企業,不斷吸引高人力資本水平的優秀工匠、研發人員、技術人員進入,其人力資本隨著企業間的互動和交流不斷積累,進而帶來更高的生產率和工資水平。其二,從企業內部的合作與競爭看,一方面,員工之間的競爭激勵個體不斷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在人力資本水平越高的范圍內,因競爭的激烈程度高,人力資本的外部性對生產率和工資水平的提升效果越強;另一方面,員工之間的合作,尤其是具有非同質性的人力資本的員工之間的合作,通過技術、知識和信息的分享,能夠促進彼此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在人力資本水平越高的范圍內,異質性員工之間的合作產生的外部性越強。
綜上,工匠園區是一個可以獲得人力資本集聚的正外部性的范圍。在這個范圍內,傳統技藝的融合創新體現在通過產業集聚降低生產成本、擴大市場規模、拓展利潤空間、提升生產率和工資水平,通過激活傳統技藝的潛在市場需求派生出對優秀傳統技藝人力資本的需求,逐漸產生傳統技藝人力資本的集聚效應,并通過企業間、企業內部員工之間的互動交流,持續提升傳統技藝從業者的人力資本水平,吸引并育訓包括優秀鄉村工匠在內的多層次人才。
工匠園區的運行機制要能夠實現傳統技藝市場化、傳統技藝融合創新、傳統技藝人才集聚三個核心功能,建立并延展傳統技藝產業生態鏈,建立產教融合孵化平臺、產教學研創平臺面向產業生態鏈配套人才鏈,從而打造傳統技藝產教融合生態圈,形成傳統技藝產業化發展、融合創新與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環。鑒于《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發布后新成立的工匠園區尚在建設初期,缺乏相關運行機制有效的實踐經驗和數據佐證,故本研究以福建莆田的類工匠園區為例,根據其運行機制的設計和近兩三年的運行實踐,解析工匠園區的有效運行機制。工匠園區建設是一個多主體協同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職業院校從技術攻關到人才育訓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故本研究在工匠園區的運行機制解構中特別以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工藝美術系為例闡釋職業院校在工匠園區中的角色定位。
工藝美術產業是福建省莆田市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由于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結構和技術發展落后,亟待建立新的產業發展模式、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其提出的全國產教融合示范區、東方工藝美術產業之都的建設規劃就是要同時解決企業創業、產業轉型和匹配人才育訓問題,為此,運行機制設計聚焦于延展傳統技藝產業鏈、建構配套人才鏈。
1.延展傳統技藝產業生態鏈。將傳統技藝融入現代生活,延展傳統技藝的產業生態鏈,其生命力越強,越有助于實現創新傳承。其一,傳統技藝產業生態鏈越長,產品市場范圍越大,從文化價值看,輻射的消費者越多,越能促進傳統技藝產品和服務的創新需求。其二,產業生態鏈越長,行業企業吸納的就業人員越多,掌握傳統技藝的人越多,傳統技藝產品和服務的創新供給越多。其三,產業生態鏈越長,從經濟價值看,生產能力越強,傳統技藝行業企業才能獲得規模經濟。
莆田市以工藝美術產業為載體,設計了全國工美產融示范園區,集聚木雕、珠寶、銀飾、家具等傳統工藝美術工藝,遴選優勢資源和暢銷品類,堅持“規模化和智能化”“精細化和個性化”“手工化和工業化”統籌發展以延展產業生態鏈,形成了工藝家具、木雕、金銀珠寶、油畫等完整的傳統技藝產業鏈條,推動建設東方工藝美術產業之都[7]。其一,在產業生態鏈前端,實施“品牌+設計師”的傳統技藝融合創新頂層設計,組建國內外頂尖的設計團隊,結合現代消費需求理念和生產技術,重塑工藝美術產品的現代形象,打造傳統技藝品牌,從技術和文化的視角提升產品附加值,做好市場定位,鎖定消費人群。其二,在產業生態鏈中后端,一是促進行業企業在傳統技藝產品生產中創新使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結構,通過差異性創新建立在市場上的壟斷競爭優勢,豐富傳統技藝產品形態,激活潛在市場需求,擴大人群市場范圍;二是建立互聯網+直銷平臺,擴大產品的地域市場范圍。其三,拓展產業生態鏈橫向輻射,設計學生研學、工業旅游等柔性服務業務,擴大傳統技藝行業企業知名度。全國工美產融示范園區旨在促進工美產業集聚,形成產業聯盟連鎖綜合體,以頂層研發、同城采購、全國驛站、產融供銷等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的全產業鏈設計形成以銷定制、以銷定產、以銷定采,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的傳統技藝產業生態鏈。
2.建構面向產業生態鏈的配套人才鏈。面向產業生態鏈的融合創新需求,由科研院所、行業內龍頭企業和設有傳統技藝相關專業的院校組建產教融合孵化平臺、產教學研創平臺。平臺承擔兩項職能:一是孵化傳統技藝創新型企業,促進傳統技藝融合現代技術和現代市場元素,延展傳統技藝的生命周期;二是育訓創新創業型傳統技藝人才,培養傳統技藝現代轉型所需的研發能力、產業化應用能力、市場推廣能力,促進傳統技藝產業化發展。
福建省莆田市的全國工美產融示范園區內設有產學研銷驛站,該驛站是集產品設計、定制研發、生產智造、展示交易、直播網購、實訓實習、技能競賽和工業旅游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產教學研創平臺,同時也是綜合性學習工廠,兼具培訓中心、實習基地、教學樣板房(工美家裝)、體驗定制中心、電商采購樣品區、抖音直播中心等多項功能,旨在促進校企合作、人才對接、創新創業和科技轉化應用。其在人才育訓方面設置了學生研學、大師面授、企業實習和實訓等內容,促進院校傳統技藝專業人才育訓與市場需求無縫對接。
工匠園區通常以工匠學院、工匠園區、工匠小鎮、工匠平臺為主要形態,以集聚工匠人才、弘揚工匠精神、傳播工匠文化、傳承工匠技藝、提升工匠技能、展示工匠產品和發展工匠產業為核心任務,全鏈條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下文以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參與類工匠園區建設的實踐為例,闡釋職業院校匹配于工匠園區任務需求的應然角色(如圖1所示)。

圖1 職業院校服務于工匠園區的實踐案例
1.搭建人才育訓平臺。其一,搭建校企合作人才育訓平臺。金銀珠寶產業是莆田市的傳統特色產業,占據全國金銀珠寶產業的半壁江山。學院工藝美術系依托寶玉石鑒定與加工專業群,與黃金碼頭、華昌珠寶、穿金帶銀等行業龍頭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平臺,旨在為珠寶產業振興發展提供智力資源。一是作為金銀珠寶類專業的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為本地和全國相關專業提供教師培訓服務,促進教師傳統技藝技能水平提升。二是作為金銀珠寶類企業的職工培訓中心,為在職員工提供傳統技藝技能深化與更新服務,為企業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提供人力資本支持。三是作為金銀珠寶類專業學生的校外實習和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深入了解、參與企業生產的機會,為青年學生從學校向工作崗位過渡做準備。四是作為已畢業的大學生在金銀珠寶領域創新創業的基地,提供新技術、新思想的孵化服務,促進傳統技藝走向現代化和可持續創新發展。
其二,搭建政校(企)合作人才育訓平臺。工藝美術系先后與多個政府部門合作建立人才育訓平臺,為工匠園區提供人力資本支持。一是與莆田市總工會合作建立莆田工匠學院,負責組織傳統技藝技能競賽以促進傳統技藝更加精進,培養傳統技藝高端傳承人;提供在職員工傳統技藝技能培訓;組織傳統技藝研發學術論壇,促進傳統技藝與新技術和新產業融合。二是與仙游縣等地方政府合作建立鄉村振興研究院,負責實施傳統技藝產品設計與研發,培育研發人員;提供鄉村傳統技藝從業人員技能培訓,為振興鄉村育訓優秀鄉村工匠。三是與市人社局合作研制傳統技藝人才標準、傳統技藝新型職業農民和鄉村工匠培訓與鑒定標準,確定傳統技藝人才規格。四是與工藝美術協會和工藝美術企業聯合組建工藝美術職教集團,根據集團內企業崗位需求實施人才育訓和課程開發,研制行業領域的傳統技藝標準、產品標準、監測標準等,規范傳統技藝行業發展、提升傳統技藝產品和服務規格。五是與市婦聯、市鄉村振興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聯合建立鄉村巾幗工匠學院、巾幗創新創業培訓實踐基地,面向農村女性開展依托大漆等傳統工藝的技藝技能培訓,旨在育訓擁有就業創業能力的巾幗工匠,促進其實現創新創業,掌握建立可持續生計的可靠技能,助力鄉村振興[8]。
2.搭建政校研傳統技藝技術服務平臺。其一,開展技術攻關。針對金銀珠寶首飾行業“金鑲玉”這一細分行業,結合其由手工生產向現代化生產迅速轉型中因缺乏統一技術標準、檢測方法和檢測標準導致假冒偽劣產品頻出、整個市場處于無序狀態的困境,工藝美術系組建了寶玉石鑒定與加工科研技術團隊,與市科技局、省貴金屬和珠寶玉石產品檢測中心聯合搭建技術服務平臺,針對“金鑲玉”首飾產品質量關鍵指標標準、檢測方法及檢測設備研制開展技術攻關,依據研究結論制定了國家輕工行業標準《足金鑲嵌首飾鑲嵌牢度》以及福建省地方標準《金鑲玉首飾耐摩擦性能的測定》。這兩個標準既為供應商、制造商、經銷商提供了市場規范,又為消費者提供了維權依據,確保“金鑲玉”首飾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其二,提供技術支持。遵循以科技創新促進區域農民增收的實踐邏輯,寶玉石鑒定與加工科研技術團隊為當地實施金銀珠寶質量檢測提供技術支持,協助創辦莆田市國檢金銀珠寶檢驗檢測中心有限公司、莆田市國檢珠寶檢測有限公司等檢測機構,幫助其實施實驗室設計與改造、改良檢測設備及檢測流程,為實驗室人員提供檢測技術和檢測設備使用培訓,同時為金銀珠寶從業人員提供珠寶質量知識培訓,提升質量意識。
無論是基于現代技術的產業園區還是基于傳統技藝的工匠園區,在本質上都是基于現代技術和現代商品文化的產業園區,都需要在政府的頂層設計下實現產業轉型和產業高級化目標。但與現代產業園區不同的是,傳統技藝工匠園區在發展過程中要同時實現傳統技藝承載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除了要獲得經濟收益外,最主要的目標是實現社會收益最大化。傳統技藝傳承中文化價值方面的收益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即收益會外溢給社會,而市場機制遵循成本收益內在化原則——誰承擔成本、誰享受收益,故在收益外溢的領域,因付出成本者難以獲得全部收益,通常會表現為市場投資嚴重不足,亟待政府宏觀調控,引導資源流入以彌補市場投資失靈。基于此,建立傳統技藝工匠園區首選政府宏觀主導、企業微觀運營的模式,政府宏觀主導旨在引導市場資源流向傳統技藝領域以實現社會收益最大化,企業微觀運營旨在促進傳統技藝相關企業實現市場收益最大化、傳統技藝相關產業獲得規模經濟。該模式在麗江傳統技藝工匠園區得到了實踐驗證,其在“政府引導、政策扶持、企業主導運營”的建設模式下探索建立了可持續管理運營制度,成功匯聚了省內外優秀高技能人才和龍頭企業,將工匠園區建設成為民族民間特色手工藝和非遺產品的研發地、集散地。
傳統技藝工匠園區要在促進傳統技藝相關產業規模化、現代化、差異化發展的基礎上延展傳統技藝的生命周期、育訓傳統技藝人才。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和現代市場融合創新發展會派生出全產業鏈人才需求變遷,故要制定促進傳統技藝全產業鏈人才育訓的有效運行機制,即院校、研究機構、行業企業、市場培訓機構、政府以及非政府組織聯合組建集產學研創訓功能于一體的協同創新平臺。其一,院校、研究機構與行業企業合作搭建促進產研創平臺。一是促進傳統技藝融合創新,創造新的市場需求;二是育訓研究型、創新型、創業型傳統技藝高端人才。其二,院校、行業企業、市場培訓機構聯合搭建產學訓平臺。育訓匹配于傳統技藝相關企業需求的中高端技能人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重點人群通過掌握傳統技藝技能擺脫相對貧困。一是促進傳統技藝傳承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大規模育訓鄉村工匠;二是促進傳統技藝與女性創業就業計劃結合,育訓巾幗工匠,助力農村弱勢群體掌握技能。其三,政府結合傳統技藝傳承和產業發展戰略,與院校、研究機構、行業企業、市場培訓機構、非政府組織合作。針對存在市場失靈和市場缺陷的領域,供給傳統技藝認知性培訓政策以拓展傳統技藝輻射面,營造傳統技藝相關產業發展的文化和市場氛圍;制定傳統技藝高端融合創新頂層設計,引導市場資源延展傳統技藝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