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新時期,逐漸形成了生態文化,生態文化是人類為了維護生態環境、尋求生態平衡而進行的各種實踐活動。黃河水土保持文化是在認識和調整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過程中形成并沉淀的一種生態文化。它的實質是在人與水、人與土壤、人與植物的和諧共處的過程中所創造、總結和積累的優良傳統、方法和經驗,引導人水和諧的價值觀念,創造出適合人類的生存居住環境。因此,要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群眾的文化意識,即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讓人了解自然、保護自然、享受自然,充分發揮自然優勢,為人類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與生存環境。因此,以新時代黃河水土保持文化作用與建設為主題進行了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 新時期;黃河水土保持文化;作用;建設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3)04–0141-03
黃河水土保持文化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有效利用黃河水土保持文化能夠推進黃河治理工作,對黃河保護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黃河水土保持文化對黃河治理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當下,盡管部分黃河地區已經越來越重視黃河水土保持文化的建設,但黃河水土保持文化在發展與建設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黃河水土保持文化尚未得到充分利用[1]。因此,為了充分發揮黃河水土保持文化的作用,促進黃河水土保持文化不斷發展,對新時期黃河水土保持文化作用與建設進行研究十分有必要。
1 黃河水土保持文化的概論
在人類的社會歷史進程中,水具有本源性、要素性的特點,人類在與水的交往中,也產生了大量的水文化。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黃河、治理黃河的文化已經有了悠久的歷史,黃河水土保持文化對人民群眾而言意義重大,近幾年黃河支流水質問題比較嚴重(表1)。
黃河流域是我國生態脆弱區分布最廣、類型最多、最突出的地區,黃河至今仍然面臨著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表2),治理黃河在現如今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內容。
由于黃河區域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嚴重(表3),土壤侵蝕加劇了干旱、荒漠化、沙塵暴等自然災害,導致了相關地區較為貧窮,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社會發展。尤其是黃河下游河段大量泥沙淤積,導致河床不斷升高,黃河成了地面懸河[2]。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是治理黃沙的根本措施,不僅需要有關部門采取有效措施治理黃河,還需要附近居民的協調配合,而有效利用黃河水土保持文化不僅能夠調動區域群眾治理黃河的積極性,還能夠通過宣傳黃河水土保持文化,轉變群眾觀念,引導附近群眾形成保護黃河的生態觀念。
2 黃河水土保持文化的作用
2.1 轉變群眾觀念
黃河流域存在的水土流失問題與周邊群眾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人為因素造成的黃河區域水土流失較為嚴重(表4)。通過宣傳黃河水土保持文化,不僅能夠豐富區域居民的文化生活,還能有效宣傳正確的水土保持方式[3]。通過宣傳黃河水土保持文化,更多的居民能夠受到黃河水土保持文化的熏陶,使群眾在潛移默化中了解黃河水土保持的正確做法,并積極將促進黃河水土保持工作順利開展的相關內容有效融入日常生活,從而進一步協助有關部門改善黃河流域生態情況。
2.2 約束規范作用
建設黃河水土保持文化能夠對區域居民有一定的約束規范作用,黃河水土保持文化內在潛藏著一種文化力量,能夠約束人們的思想,規范群眾行為。在黃河水土保持文化背景下,能夠使群眾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并主動地對自己的行為做出判斷,不做不該做的事情,使之與公共行為規范一致,這樣的軟性約束在“調節人的行為,糾正人的行為”上更加持久[4]。
3 黃河水土保持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3.1 水土保持文化建設經費不足
水土保持文化建設大部分的資金來自政府,同時提供土地等方面的幫助,但由于資金短缺,相關部門的工作往往無法順利開展,生態、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利益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國家鼓勵個人和企業合作,增加資金來源。但是,由于水土保持文化建設項目投資大,見效慢,效果并不明顯,文化建設需要漫長的時間,而水土保持文化建設中資金不足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3.2 土壤侵蝕治理問題較為嚴重
由于土壤侵蝕治理問題較為嚴重,并不能夠營造良好的水土保持文化氛圍,部分企業在眼前利益驅動下,毀掉了辛苦經營的成果,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損害,這些都是造成土壤侵蝕的人為因素。尤其是城市化進程加快、公路改建、大量生活垃圾產生、基建項目增加、污水排放的問題,都導致了黃河流域土壤侵蝕。如果不加強治理,勢必對人民生活產生極大的危害,同時對水土保持文化建設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3.3 水土保持文化建設力度不強
我國水利綜合治理工作的實施,在法律上是有法律依據的,針對人為造成的環境損害,要按照法律的規定,追責到個人,并承擔相應的處罰。但是,首先,由于水土保持文化建設力度不強,導致部分文化宣傳和水土保持措施影響了企業利益,部分企業為實現經濟發展而忽視水土保持文化建設。其次,水土保持文化建設制度不健全,相關管理人員并沒有水土保持文化建設的意識。
4 黃河水土保持文化對治理黃河的作用
4.1 加大資金投入,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
繼續落實黃河水土保持文化建設的目標,大力推進黃河水土保持文化發展,加大宣傳力度,開展不破壞生態環境的農業生產活動。由相關部門統籌協調,將黃河水土保持文化建設與水利建設基金相結合,加強水土保持文化宣傳。通過與社會和個人的聯系,加強當地企業對水土保持文化的支持;大力宣傳黃河水土保持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性,調動群眾的財力、人力資源,使水利管理與黃河水土保持文化建設相結合。
4.2 結合當地的具體條件,進行水土保持文化建設
黃河水土保持文化建設工作在不斷的實踐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這一過程中,要不斷地總結和摸索,同時還要注意遵循自然規律,制訂科學的水土保持文化建設方案。針對不同區域的土壤侵蝕狀況,采取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等措施,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黃河水土保持文化建設不能過分依靠相關部門進行宣傳,還要鼓勵企業與個人積極參與其中;綜合以往的水土保持經驗,綜合考慮水利保障措施,溝、坡均要治理,不可顧此失彼;注重水利工程建設,充分利用水利設施,努力建立一個既能全面保護生態環境,又不影響發展經濟的水土保持治理體系,充分發揮水土保持文化建設的作用。
4.3 使全社會認識到水土保持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
部分區域在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同時,要注重宣傳的形式,通過各種媒介、報紙、網絡等形式,使人們了解水土流失防治的措施和相關的法律法規。各級政府要加強對水利管理工作的認識,將其納入年度戰略任務,切實做到宣傳水土保持文化。通過宣傳,使全社會認識到水土保持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意義,樹立環保、法制觀念,使全社會都參與水土保持文化建設工作。此外,還要加大執法力度,確保水利部門能夠依法辦事,杜絕任何違規行為,并且建立健全監管制度。
4.4 對黃河水土保持水文化進行頂層設計
為了促進黃河水土保持文化的發展,要采取科學的、長遠的、系統性的有效措施,要在規劃的引導下,循序漸進地進行黃河流域的水文化資源調查工作,對黃河地區的各種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資源進行全面的挖掘、整理,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資源。堅持“揚棄”的原則,通過調查、分析原有的資料,從中選出具有鮮明特色的黃河水土保持文化,并將其進行分類,并構建成一個完整的“水土保持文化”數據庫。
4.5 建立黃河水土保持文化研究平臺
當前,對黃河水土保持文化的研究呈現出片面性,而基礎性、整體性、系統性等方面的研究尚有欠缺,需要將黃河流域的研究力量整合起來,構建一個綜合性的黃河研究平臺。通過平臺的凝聚力,將科學研究的融合力量充分發揮出來。要保證黃河水土保持文化事業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黃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文化建設是一項具有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涉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各個方面,必須要有一支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黃河水土保持文化研究起步較晚,人才基礎較差,亟需從明確職能定位、設置專業機構、保障經費保障等方面入手,健全水土保持文化人才的成長途徑,保障水土保持文化人才的培養和發展。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應根據區域水土保持文化的建設需要,對相關部門人才進行有效培訓。
4.6 豐富黃河水土保持文化適宜性教育方式
積極組織黃河治理研討交流,利用各種媒介,多角度傳播黃河水文化,促進黃河水土保持文化的發展。新時期,要大力發展黃河的水土保持文化,必須從法律、制度、政策等多個層面給予有力的支持,通過法律、制度、政策等手段予以規范,并通過立法的方式,加強流域機關和地方政府的協調配合,構建適應黃河特點的黃河水利文化政策、制度和制度,形成一套系統化的、完整的科研體系,促進對黃河的保護、傳承和弘揚。
5 結束語
黃河水土保持文化在黃河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黃河水土保持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必須強化流域主管部門的職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對黃河水土保持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途徑、方法、法規、制度等方面的探索,為黃河的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徐騰飛,千析,王彎彎,等.加快推進黃河水文化建設的思路與措施[J].人民黃河,2022,44(S1):5-6.
[2] 寇濤,劉宇寧.生態保護背景下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發展戰略研究[J].河北農機,2021(10):163-164.
[3] 黨維勤,崔樂樂,郝魯東,等.黃土高原辛店溝水保示范園探索[J].中國水利, 2021(16):40-42,47.
[4] 樊秉更,王勇,成璞,等.綠水青山曹家塔:如何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山村水保示范園[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21(1):2-3,23.
責任編輯:黃艷飛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period, ecological culture has gradually formed, which is a variety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carried out by human being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eek ecological balanc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ulture of the Yellow River is an ecological culture formed and precipitated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nd adjusting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ts essence is the creation, summary and accumulation of fine traditions, methods and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water, man and soil, and man and plants, guiding the values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water, and creating a living environment suitable for human beings. Therefore,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the masses. That is, to adhere to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let people understand nature, protect nature, enjoy nature,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nature, and create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iving environment for human beings. Therefo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ltural role and construction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and provides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staff engaged in related industries.
Key words New perio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ulture of the Yellow River; Function ; Construction
作者簡介 孔偉偉(1986—),男,甘肅永靖人,中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