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怡
內容摘要:新中國成立之后,基礎教育改革歷程大致經歷了1949-1985年的初步改革,1986-2001年的全面推廣、2001-至今的總結和深化這三個階段。可以看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總體適應了國家的發展,符合國家的大政方針,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存在教育公平,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脫節等問題。為此,必須繼續健全教育公平體運行機制、樹立大局觀和細節意識、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在實際教學中注重教師隊伍的培養。
關鍵詞:基礎教育改革 國家政策 教育公平 教師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際形式下,國際秩序加速演變,國家間的斗爭越來越激烈,高層次的人才培養與競爭成為國家競爭的關鍵,而基礎教育則是高層次人才培養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基礎教育課程必須隨時代需求的變化而不斷發生變革,身為教育工作者,只有對基礎教育改革有所了解,才能對國家教育方針政策有一個更專業更全面的解讀,以便更好的培養自身的課程意識。
當前我國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的實踐成果說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于提高教學整體質量,促進兒童全面成長,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都有很大的幫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個重要且嚴峻的挑戰,可以說,課程改革是否成功的關鍵就在于教師工作水平的高低。教師只有了解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才能準確把握基礎教育的方向和目標,讓教育為學生服務,為社會服務。
一.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歷程
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制約著教育的形成與發展,“社會發展的關鍵事件和教育改革主要節點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起與進展具有重要影響。”[1]以此為依據,結合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名義頒發的具體教育改革文件及改革內容,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大略經歷了以下階段:
(一)初步改革(1949-1985)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家正處于一個百業待興的局面。適時,我國民眾在教育方面仍受舊有封建及外國資本色彩思想的影響,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如何將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新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與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在教育中貫徹落實,成為當時基礎教育改革首要關注的問題。為此,根據建國后印發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我國結合當時我國的教育現狀,主張向同為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學習,改造舊教育,建立人民的、大眾的教育。在課程管理上對基礎教育課程實行集中,自上而下的管理。“雙基目標”在此時被提出,它明確了我國教育需要培養的目標,規定中小學要以德智體美勞作為出發點去培養學生。
1956年底,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與此同時,在基礎教育方面,我國逐漸拋棄照搬蘇聯教育模式的做法,開始探索適應中國自身國情的基礎教育改革方式。1956年到1966年這一時期的教育改革,采取的是兩種教育制度與兩種勞動制度,在中國的土地上也出現了半工半讀學校,采取國家、地方等多方辦學,民辦學校在這一時期大量出現。
文化大革命時期,教育成為階級斗爭的工具,“讀書無用”論成為普遍的想法。這一時期,國家開始嘗試將課程管理權限下沉至地方,但是效果很不理想,甚至使已有的教學成果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痛定思痛,“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我國在教育方面進行了大范圍的撥亂反正。《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85.5)的頒布,在教育管理方面恢復了之前由國家統管教育的模式,在課程設置上采取分科課程教學,注重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強調實際技能的應用,“四有青年”成為當時基礎教育改革人才培養的目標。
從1949年到1985年我國教育基本向蘇聯學習,教育改革的政治色彩鮮明,自主性缺乏。基礎教育課程內容體系基本沿用了30多年,不適應教育的發展與進步。
(二)全面推廣階段(1985-2001)
80年代末,國家綜合實力較之前有了很大提升,我國教育管理也有了很大突破,相繼頒布了《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義務教育法》等,開始對基礎教育進行全方位改革。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戰略上確立了“科教興國”的重要性。之后的時間里,基礎教育改革在課程設置上逐漸將課程細分為活動課程和學科類課程,并要求學校在實際教學中加入地方特色課程。1998年,我國在關于受教育者的培養問題上,主張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質,實現受教育者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1999年《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正式推出[2]。
2001年,國家教育局正式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此輪改革側重于課堂管理及教學方式等方面的創新。總結本階段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可以發現,這次改革范圍廣,涉及方面多,且已經基本符合了我國當時國情的需要,具備了科學性和自主性的特征。
(三)總結和深化階段(2001-)
2001年,國務院審議通過了《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掀起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3]。在課程管理上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促進了基礎教育課程靈活發展。為繼續深化對基礎教育的改革,使其更加符合新時代教育發展的要求,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2019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繪制了新時代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宏偉藍圖[4]。
縱觀2001年至今的教育改革,可以看出這一階段我國的改革更加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循序漸進的完備了課程體系,完善了課程保障機制。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的進程沒有盡頭,只有更好。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持續了很長時間,從以上的基礎教育改革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必須服從國家戰略的同時,也不能迷失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有科學理論支撐和黨的領導的前提下,還必須依靠教師的力量。只有這樣,基礎教育改革才會越走越順利,越走越光明。
二.基礎教育改革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現狀
當前,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出現,使各國重新掀起了科技競爭,卯足勁兒希望能在科技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知識生產力成為決定國家生產力、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為了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基礎教育改革在各國教育改革中都顯得尤為重要。課程是必須不斷改革,不斷創新的,只有這樣,才能適應不斷發展的時代的要求。[5]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化進入到新時期,伴隨著科學技術、人文觀念的革新,現行基礎教育的問題和弊端明顯凸顯:教育理念相對落后,搞題海戰術,導致學生死記硬背,過于注重考試,致使校外各種補習、培訓盛行,必須要對基礎教育進行改革。
2021年7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課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我國正以“雙減”政策為支點撬動基礎教育新課程的改革。新形勢下的教育改革,一直在持續加碼關注學生的發展,“學生主體性”成為現行基礎教育改革中的一個熱詞。新形勢下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將目標確立為培養學生在社會、生活、自我認識及生存等領域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7]。以浙江金華舉例,2021年浙江金華被選為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實驗區之后,實施四大工程大力推進“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建立德樹人長效機制。深化解決四大方向的問題:思想鑄魂、五育并舉綜合育人、深化社會實踐活動、深化“一校一品”建設,在落實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基礎上,強調綜合培養學生的重要性,充分保障學生的自主性與主體性地位。雖然浙江金華入選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的時間還不長,但不難看出區域內基礎教育的改革更多側重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活動能力及習慣的培養,實行全面、系統的“基礎教育”綜合性改革。在教育管理方面,“破五唯”,教育評價體系的建設中注重科學性,明確學校的自主辦學權力,區域內重點關注學生自主性的培養,學生主動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的培養,落實到學生品格、綜合素質的培養,讓學生終身受益。
縱觀金華本次的實施方案,可以看出改革的主角是學生,側重于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通過改革教育教學環節,加強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在給學生減負的基礎上,重視學生整體能力的發展。
盡管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同樣面臨著許多問題。
(二)我國基礎教育改革面臨的問題
隨著國家人口的增多,文明發展的需要,教育成為了一個無法避免的民生問題。國家要發展離不開教育,但是教育自身又存在系統性問題。2010年頒布的《綱要》里明確指出:我國的教育觀念仍然相對落后,且無法適應當代學生和時代發展的需要。城鄉、區域間教育發展不平衡,教育投入明顯不夠,教育優先發展的地位在具體的教育改革實踐中未得到全面落實,教育公平與公正,接受良好教育成為群眾的期盼。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的需求正是改革的方向,人民的意見正是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
教育公平是共同富裕的核心,是社會公平的基礎,盡管我國在基礎教育改革中對此也有所涉及,但教育均衡發展問題,尤其是農村教育問題仍然較為明顯。由于城鄉之間在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巨大差距,造成了各地區基礎教育資金投入上的差距,城市與農村,區域及校際之間的基礎教育差距也很明顯。[6]觀察2020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可以看到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教育投入相差近5倍有余,城市教育相比農村教育而言更是存在不小差距,農村教育相比來說投入不到三成。在我國,義務教育雖然基本解決了適齡兒童免試入學的問題,但仍然有一些學校“陽奉陰違”,“擇校生”,農名工子女受教育歧視的問題等,很容易造成教育起點的不公平。農村學校在教師待遇、質量的配置上仍然無法與城鎮學校相比,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尚未完全實現。
在課程設置上,新課改的教學觀提倡教學從“教育者中心”轉向“學習者中心”,創設智力操作活動,追求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結合。而在實際教學中,學校和老師的教學內容仍然更為注重間接經驗的積累,與新課改的課程觀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學校組織開展與實際相關的課程或者活動較少,教師在教學時雖加入了“合作探究”“自主學習”“啟發式教學”等,但由于學習時間緊張,教師認識不夠,在課堂中基本圍繞章節固定內容展開,聯系實際的次數少,時間短,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無法輕易構建書本知識與實際知識的聯系,學生無法學以致用,欠缺課程內容與生活聯系的能力。
三.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反思
回顧新中國70多年的基礎教育改革史,可以看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之所以取得了一些成就,與我國教育路線的不動搖是分不開的。在教育改革中,我國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決貫徹黨的大政方針,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始終堅持創辦社會主義的、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每一次的教育改革都極富中國特色,可以說堅持黨的領導讓我國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我國已經實施的這些基礎教育改革為之后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些經驗和思考。
第一,健全教育公平運行機制,強化政府在教育方面的職能。政府應在著眼于教育標準的制度確立的同時,根據地區貧富重新分配教育資源,重點落實好貧困地區的教育幫扶政策和補償政策。同時,還應該優化農村及貧困地區教師的福利待遇,將好老師留在更需要的地方,對于教育質量畸形的地區,可以采用“教師互派、學科共研”的方式來促進教育公平。
第二,基礎教育改革必須樹立大局觀和細節意識,統籌兼顧基礎教育的各個階段、教材的使用與編寫、課程的銜接等,在課程管理上協調處理好各項課程之間的關系,課程實施反饋機制上加強地方行政部門和教育督導部門的檢查督導。
第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注重人文性的培養。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學生的主體性必須在教育教學的所有環節得到保障,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第四,加強教師隊伍培養,優化課程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課本上的間接知識越來越不能滿足學生認知發展的需要,新形勢下,需要改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聯系較淺的現狀,強化學生對于書本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而教師往往因為對于新課改認識的不足,自身能力的欠缺,未能很好地執行新課改的培養目標。在基礎教育改革中,必須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培養,讓教師在理解政策的基礎上,具備優化課程設計的能力,課本理論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在教學中真正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增強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同時,教師可以反其道行之,鼓勵學生之間自主合作探究,在實際生活中尋找課程資源,總體來看,學生學習到的間接經驗幾乎全來自校園中教師講解的課程,學生認知到的直接經驗往往來自于校外生活中自身的觀察與體驗,新課程改革必須強化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聯系,校園內與校園外生活的聯系。
總而言之,基礎教育處于教育發展中的關鍵地位,它既關乎到孩子的全面健康發展,也關乎到國家的人才培養,綜合國力的提高,同時還影響了“社會公平”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基本教育改革復雜非常,根本無法一舉而竟全功,只能在不斷地摸索嘗試中查缺補漏,不斷調整改革的重難點,在平衡關系中蜿蜒前進。而作為教育工作者而言,應該做到在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的基礎上,立足于國家基礎教育改革政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基礎教育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龍安邦,余文森.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70年[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2):11-18.
[2]]王雨田,李夢琦.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政策的變遷研究[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06):33-38.
[3]趙婷.新中國成立以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歷程、經驗及啟示[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1,34(6):100-104.
[4]張旺.教育現代化: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和治理——基于《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目標任務[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50(01):51-58.
[5]陳巧云.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要性的再認識[J].教育探索,2005,1:34-36.
[6]劉海峰.高考改革新方案的頂層設計與實踐推進[J].中國教育學刊,2019(06):1-5.
[7]逢凌暉.以改革的生命力燃起教育發展創新力:20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濰坊實踐[J].基礎教育課程,2021,17:52-57.
[8]洪流,蔣德鴻.新形勢下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探究[J].現代交際,2021,19: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