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占濤 單鈺然
摘要:《紅星照耀中國》是一部非常適合進行跨學科教學的名著。結合新課標“跨學科”教學的要求,參考歷史教材與地理教材的相關教學內容及課標中的有關表述,對如何進行《紅星照耀中國》的跨學科導讀教學實踐進行詳細地解析,以期引起一線教師對如何實施語文跨學科教學實踐的關注。
關鍵詞:跨學科;《紅星照耀中國》;導讀
在雙減背景下,跨學科學習不僅是新興的語文學習方式,更是我們實現語文學科立德樹人的高效實踐。因此我們以《紅星照耀中國》為例,具體探討跨學科教學實踐的相關問題。
一、《紅星照耀中國》跨學科教學實踐的背景
在《紅星照耀中國》的12章文字中,作者重點記述的內容有四:一是紅軍的長征;二是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主要領導人的采訪;三是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政策和紅軍的軍事策略;四是作者的采訪經歷和感受。上述四項內容,前三項都適宜通過跨學科的方式教學。在此,僅選有關紅軍長征的知識點進行跨學科教學的探討。
有關長征的導讀中,需要跨學科解決的問題有:紅軍長征的背景、紅軍長征的路線圖、紅軍長征的歷史意義和紅軍長征精神的概括。這些知識點,分別適合中學歷史與中學地理教學的參與。之所以確定中學歷史學科與地理學科參與有關長征的導讀,除了2022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之外,還有如下的理由需要說明:
(一)統編教材語文、歷史、地理教材中均有涉及長征教學的相關內容
雖然《紅星照耀中國》是語文學科的內容,但統編歷史教材和地理教材均有長征知識的教學內容。統編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的第五單元第十七課的“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里就有“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知識點。相對比而言,歷史教材里的介紹比《紅星照耀中國》里更加直觀,易于快速地把握長征的歷史事實。
由于學科限制,地理教材不可能對長征進行詳細介紹,但其有關氣候知識的講解則更利于師生理解長征過程中的艱苦。戴英老師以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內容為載體,以“長征之路”為主線復習中國四大地理區域的自然環境差異這一內容[1]11,借鑒戴老師的經驗,我們可以準確地找到地理教學與《紅星照耀中國》的結合點。
(二)歷史學科與地理學科的課標均有跨學科教學要求
除了語文課程標準有跨學科教學明確的要求之外,地理與歷史課程標準里也都要有與之類似的表述,可作為我們設計跨學科教學的依據:
在地圖上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
長征的艱辛,不只是體現在敵人的圍追堵截上,也體現在極端的氣候條件給予隊伍行軍的影響上。因而,從長征這一歷史事件理解不同區域的氣候差異,與從差異的氣候及其給予行軍的影響來理解長征精神的內涵,兩者同樣重要。
在談及核心素養的時候,歷史課標還有如下的表述:
在義務教育階段,要求學生學會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考察歷史;要求學生初步學會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認識歷史;要求學生學會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
《紅星照耀中國》是一部紀實作品,因而書中有關長征的內容雖不能全部都被視為可靠的史料,但史料真偽的辨別也是歷史教學的重點,多維途徑獲取信息的能力也是課程標準強調的學習能力。故而辨別真偽后的史料都可用來考察發生在特定歷史時空里的長征這一歷史事件,并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有理有據地表達對歷史看法的能力。因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對長征精神進行深度挖掘與闡發意義重大,有利于落實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有利于激勵廣大師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發奮成長成才,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奮勇前進。”[2]58
二、《紅星照耀中國》跨學科教學實踐的方法
(一)獲取史料并辨別其真偽
獲取史料并辨別其真偽,這是《紅星照耀中國》跨學科教學的開始。獲取長征相關史料的途徑有二:一是以書中描述的真實故事為史料,二是以勘誤后的史實為史料。前者通過閱讀《紅星照耀中國》就可以獲得,后者需要借助某些研究成果為依據。故而在這一環節里我們可為學生提供《從〈紅星照耀中國·長征〉章勘誤看紅軍長征的若干細節》這一成果,以期培養學生獲取史料的正確方式。因為本文的作者曾對《紅星照耀中國》中“德國的馮·法根豪森在第五次‘圍剿時是不是蔣介石的首席顧問,是否參與了第五次‘圍剿中施行的反動的新軍事原則的策劃……”[3]112等諸多細節問題進行了求證式的分析。雖然這些并不會影響到對長征精神的理解,但這種在跨學科閱讀教學中進行求證的方式是培養學生歷史觀的重要實踐。
史料的獲取并不局限于《紅星照耀中國》一書。歷史教材所提供的史料,既不需要學生再去辨別,又可以直接用于導讀實踐。歷史教材里有遵義會議、李德的錯誤指揮及英雄人物陳樹湘的事跡介紹、飛奪瀘定橋、過雪山草地、長征的路線圖等。歷史教材里的史料與《紅星照耀中國》里所記述的事實相互整合,這就為“論從史出”的實現夯實了基礎。
(二)確認跨學科教學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確認跨學科教學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這是跨學科教學實踐的價值彰顯。依據語文教材里的導讀介紹與歷史教材里的提示,《紅星照耀中國》需要關注的核心問題主要有:
紅軍為什么要進行長征?他們在漫漫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艱難險阻?他們靠什么力量超越了生理的極限,創造了人類的奇跡?他們的運動的革命基礎是什么?是什么樣的希望,什么樣的目標,什么樣的理想,使他們成為頑強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戰士的呢?
為什么要長征,可以結合歷史教材里的“戰略轉移與遵義會議”“相關史事(李德其人其事)”等史料來解答;他們的運動的革命基礎、什么樣的目標、理想使之成為令人難以置信的戰士,這些問題可以結合歷史教材里的“人物掃描(陳樹湘的英雄事實)”來解答。他們在漫漫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艱難險阻,這一問題需要我們結合歷史教材里的“過雪山草地”和“相關史事(飛奪瀘定橋)”“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來理解。
(三)用地理知識與作品中的真實敘述詮釋史料
用地理知識與《紅星照耀中國》里的真實敘述來詮釋歷史教材里的真切史料,這是跨學科導讀的真正實現。“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概括性地回答了“他們在漫漫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艱難險阻,他們靠什么力量超越了生理的極限,創造了人類的奇跡”等問題。但這樣的回答若無地理氣候差異性知識作為鋪墊,若無名著里充滿感性的語言描述作為支撐,學生們是很難體驗到的。故而,建議學生結合名著里如下的描述,感悟長征的偉大:
長征的路線共這一萬八千零八十八里,折合英里為六千英里。大約為橫貫美洲大陸的距離的兩倍,這個數字大約是主力部隊的最低行軍長度。不要忘記,整個旅程都是步行的,有些是世界上最難通行的小道,大多數無法通行車輛,還有亞洲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河流。從頭到尾都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斗。
為了使國外的讀者了解長征的行軍路線之長,作者用的是英里。但這并不影響學生對其理解。因為斯諾在此又把其與美洲大陸進行了對比。而且還特意強調這是最低的行軍長度。特別是后文對“步行”這一行軍方式的強調,對亞洲最高的山峰和最大河流的重點說明以及對從頭到尾都是一場“曠日持久”戰斗的重申,都為學生形象化地、感性地理解長征提供了可能。
紅軍長征是從南方地區的江西瑞金開始,經過青藏高原,再后來到達北方地區黃土高原上的吳起鎮。因此,只要此時明確三大地區在植被、地形、河流、氣候條件上的差異,學生就能設身處地地感受到飛奪瀘定橋所面對的兇險,就能感受到過雪山草地時的艱辛,就能感受到巧奪金沙江的困難……
上述這些需要導讀的問題,既是歷史學科教學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也是斯諾在撰寫《紅星照耀中國》時要詮釋的核心,更是我們導讀的關鍵。因為,這些問題涉及到對長征意義的理解,涉及到對長征艱辛的感悟,涉及到對長征精神的把握。而這又是完成課標如下要求的關鍵:
能針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開展跨學科學習,能有條理地列出提綱,用策劃書、調查報告、小論文等形式發表研究成果,力求格式規范、內容完整、條理清晰。
(四)總結長征精神回歸語文教學
回歸語文,這是總結長征精神的關鍵。跨學科閱讀《紅星照耀中國》的導讀,重點在學生理解長征精神的內涵。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回歸到語文課標里以“小論文”形式總結長征精神上。針對不同的學生,有兩種方式可以完成對長征精神的總結:一是結合他人的成果,以例證的方式,通過尋找史料證實觀點的方式,完成對長征精神的感悟;二是通過總結自己的閱讀感悟,完成對長征精神的總結。而這既是歷史教材里“紅軍在長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長征的勝利給我們留下了哪些寶貴的精神遺產”這一問題的拓展教學,又是完成語文課標用“小論文”的形式,解決學習問題的表現。
三、《紅星照耀中國》跨學科教學實踐的價值
“長征”及相關問題的解決是《紅星照耀中國》教學中的關鍵。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歷史教學與地理教學都為此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一)借鑒歷史教學的經驗
為了突破長征這一歷史教學難點,每一位歷史老師都在嘗試新的方法并反思自己的教學效果。歷史學科里對長征的教學與語文學科有較大的不同,多是借助具體的地圖完成的。“古人曰:‘左圖右史足見歷史地圖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4]35從歷史學科的角度看,歷史地圖是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重要媒介。從讀圖的方法到讀圖興趣的培養以及對重要歷史事實的記憶,似乎都可以通過歷史地圖來完成。在語文學科的視角里,歷史地圖是對導讀內容的概括。從長征的起點到終點,不只是紅軍長征距離的顯示,更是學生了解紅軍長征行軍路線的標注。這雖然比文字敘述抽象了許多,但也簡潔了許多。因此,“讀圖識史”的教學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與“讀圖識史”并列,另一個經驗是“論從史出”[5]53。為了讓歷史課堂活起來,王漢萍在其文中提出了一個“論從史出”的觀點,而這一觀點的提出又正是基于對長征的講解。教材編者對導讀《紅星照耀中國》給出了四個方面的要求。其中第二條要求與第四條要求最為重要。
第二條要求是:
邊讀邊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實的前因后果,發展線索。不妨追問:作品寫了什么人?他們在什么時間,在什么地域做些什么?重點突出了什么內容?《紅星照耀中國》實際寫了兩個層面的事實: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訪“紅色中國”;二是“紅色中國”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與此相關的內容重點有兩個:一是共產黨及紅軍如何絕處求生的,其生存、發展依靠的是什么?二是共產黨領袖的成長歷程,他們的信仰和他們對中國命運的思考。閱讀這些作品,要理清這兩個不同層面的事實,可以邊讀邊做摘記,寫提要。
第四條要求是:
閱讀紀實作品,最終是要從中獲得啟迪。用來指導自己的學習與生活。為此,一要從事實中汲取營養,二要向作者“取經”,三要善于進行聯系、比較、分析。閱讀《紅星照耀中國》,首先應該從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為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浴血奮戰的歷史中汲取精神營養,其次要學習作者斯諾作為新聞記者的敬業精神和探索真理的可貴勇氣,再次要參考相關資料(如歷史課標及其他記錄中國共產黨、中國工農紅軍歷史的紀實作品),并聯系當今的社會實際進行分析和思考。
第二條要求中,對“共產黨及紅軍生存、發展依靠的是什么”等的思考結果,顯然就是“論從史出”中的“論”的內涵。同樣,在第四條要求里,編者要求的“營養”其實就是對長征精神的總結。而這也是“論從史出”中的“論”。然而,由于學識所限,中學生在閱讀中所得出的“結論”一定不如歷史教材所給出的結論準確。因此,跨學科教學是明確長征精神內涵的捷徑。引導學生分析自己在《紅星照耀中國》中所獲取的“史料”,得出與歷史教材里相似的結論,這是跨學科教學的關鍵所在。
(二)借鑒地理教學的經驗
綜觀人類歷史,一切政治軍事活動均受特定地理環境的制約。無論是勝利與否,我們都可從地理環境的視角對其解析。“紅軍長征本身在空間形態上既表現為地理位置關系的變化……南方革命根據地的地理位置、資源條件和結構分布特點等地理環境因素的綜合作用,成為南方根據地喪失、紅軍被迫長征的重要原因”[6]55長征的起因與地理環境有關,長征的勝利也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同時,長征精神的內涵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若不是長征所經歷特定地域特殊的氣候條件,我們或許也不能更好地理解長征精神的具體內涵。
參考文獻:
[1]戴英,黃起鳳.長征精神融入初中地理教學的實踐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19).
[2]王安萍.初中歷史教學對長征精神的闡發路徑研究[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2(4).
[3]胡為雄.從《紅星照耀中國·長征》章勘誤看紅軍長征的若干細節[J].黨的文獻,2017(1).
[4]謝彩娥.歷史教學中歷史地圖的閱讀和運用[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 2008(18).
[5]王漢萍.讓中學歷史課堂“活動”起來——談《紅軍不怕遠征難》的教學構思[J].咸寧學院學報.2009(4).
[6]馬佩英.地理環境與紅軍長征[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5).
(作者:何占濤,渤海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蒙古研究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單鈺然,渤海大學文學院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研究生。)
[責編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