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勞動教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重點之一,也是新課標對中學生的基本要求。語文課程是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也是實現勞動教育的理想載體。本文將勞動教育融入到初中語文教學中,探究其意義,挖掘其內容,實現語文學習跨學科實踐,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實現對學生的勞動教育滲透。
關鍵詞:語文教學,勞動教育,意義,內容,實踐
*此文為安徽省2022年教育科學研究項目“初中語文教學融入勞動教育的實踐研究”(立項編號:JK22078)研究成果。
一、勞動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將勞動教育融入語文教學對兩者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不僅可以更高效地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還能實現語文課程的教學延伸,從而形成全新的教學方式,以期實現更高效的語文教學。
(一)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
初中語文教材中含有大量涉及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的美文佳作,是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觸及點”,適合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然而在現實情況中,勞動教育通常被忽視。
本文將勞動教育與中學語文學科相結合,將勞動教育融入到初中語文課堂中,利用課文教學、寫作教學、名著閱讀和指導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實踐活動等方面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勞動”的概念與價值。充分利用語文學科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發揮語文學科育人的優勢,從而實現對學生勞動素養的培養。
(二)實現語文課程的教學延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理念中,強調“以生活為基礎,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以學習主題為引領,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其中拓展型任務群專門設計了“跨學科學習”任務群。將勞動教育與中學生語文課程相結合,正是新課程理念跨學科學習的方式之一。可以通過語文學習內容的創新,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對勞動、勞動者、勞動成果等方面認知,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勞動意識,樹立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并將勞動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意識中,實現“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課程資源的延伸。
(三)形成全新的教學方式
在語文教學中,將勞動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與語文課程的核心素養進行結合,不但能夠拓展語文學習的內容,而且能轉變傳統語文課程的教學模式。
在中學語文課堂中,融入勞動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可以生成一種全新的語文學習環境,產生新的課堂文化。實現“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從而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
中學語文學科本身就兼具了語言、文本、情感等教學機能,而將勞動教育理念融入中學語文課堂后,兩者進行有機結合,一來可拓展中學語文的教學形式,二來可實現對學生人文素養與勞動素養的培養。將勞動教育的理念融入中學語文課堂,可培養學生的勞動情感和勞動技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雄厚的基礎。
二、勞動教育融入語文教學的內容
勞動教育融入語文教學的內容形式豐富多樣,可以讓學生通過相關課文認知勞動觀念,通過綜合性學習活動增長勞動知識,并結合多種資源培養勞動精神。
(一)認知勞動觀念
將勞動教育融入中學語文課程當中,積極響應國家與教育部門的政策方針,本著“育德、育人”的教育理念,貫徹并落實國家“百年人才”的目標計劃。
促進學生身心的協調發展,著力于培養中學生“德、智、體、勞、美”全面發展。在語文課文教學、寫作教學、名著閱讀和語文活動時,教師適時滲透對勞動、勞動者、勞動成果的正確認識,培養學生的勞動合作意識、勞動習慣和品質,使學生具備務實的勞動精神,以增強對國家與社會的奉獻決心。
(二)實踐勞動知識
將勞動教育與中學語文相結合,應遵從國家“新課改”政策及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多方面、多角度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勞動實踐知識,加深對勞動實踐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勞動素養與語文素養相結合。
在開展家務勞動、社會實踐等相關活動過程中,進行勞動實踐知識的教育,培養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勞動技能,培養勞動精神。將正確的勞動理念和文化思想觀念應用在日常生活,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
(三)培育勞動精神
實踐過程中,依據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將勞動教育與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科學素養及人文素養相結合。通過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與新時代產業的變革及時事變化,培養學生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具有不畏艱辛、銳意進取、為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付出辛勤勞動的奮斗精神。
老師可根據所在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現行的經濟、技術、文化、教學資源、學生的體能與勞動興趣特點,注重“因材施教”,將全新的勞動教育理念及活動方式引進中學語文課程中,引導學生樹立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個人勞動實踐理想,為日后成長為有理想、有責任擔當精神的新時代人才,打下思想基礎。
三、勞動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中的策略
勞動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中的策略應緊貼教學材料,采用豐富的形式,將勞動教育自然融入語文教學。筆者給出了三個示例,分別通過語文教材經典、多樣化的教學場景和單元教學目標展開勞動教育,并給出了相關的教學評價建議,對勞動教育融入語文教學進行積極實踐。
(一)引經據典,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
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及教學內容,都是經過專家的評估,選用經典和符合現代人文教育需求的文章,編制成冊的。對于中學語文教學而言,要發揮語文與勞動教育的成效,就要優先培養中學生的“勞動觀念”。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夏感》一文為例,這篇課文主要描述了夏季的美好,文中有涉及山村、田野、田地等風光的描寫。其中,有一段關于勞動場面的描述“你看田野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著腰,流著汗,只想著快收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著快打,快打……”這段文字描述描繪了人們搶收麥子時充滿干勁和歡樂的勞動畫面,體現了農民勤勞耕種,熱愛田園生活的精神面貌。
筆者在課堂上將這篇課文向學生進行示范閱讀之后,鼓勵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和交流探討。其后,向學生提出了三個問題:一是“在這篇課文當中,我們可以從農民的身上看到什么呢?”;二是在“農民收割麥子的描述內容中,你們能夠聯想到什么?”三是“通過課文學習,大家有哪些勞動感想?”這三個問題由淺入深,旨在讓學生感受勞動的辛苦,勞動的收獲和勞動的快樂。
通過引導之后,這節課引發了學生的熱烈競答。其中,50%的學生都表示,從農民的身上看到了他們勤勞樸素的生活態度,農民熱愛勞動和樂于奉獻的精神;35%的學生表示,從農民收割麥子的描述當中,可以看到作者對農民的尊重,我們也從農民的身上,學會了什么叫做勞動的精神,學會了尊敬勞動的果實,如何去運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未來的生活;而15%的學生則表示,通過這節課學習,日后將會改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毛病,學習農民的團結精神,養成熱愛勞動,自主勞動和堅持勞動實踐的習慣。
(二)打造多樣化教學場景,注重勞動意識的滲透
勞動教育和勞動學習,是需要長期進行實踐的任務工程。而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的“勞動觀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且不可進行刻板的教學和引導。因而,將之融入中學語文課堂當中,教師需要在教學之時注重對“勞動意識”的科學滲透。每年3月12日植樹節來臨,可以引導學生參與植樹節的相關活動,先讓學生收集有關樹的文章及詩歌,并邀請生物老師來講解樹木生長的規律,開展種植勞動的術語學習,并進行關于種植勞動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進行相關的交流與互動,積極參與學習舉辦的勞動活動。與此同時,還應該促進校內校外的進一步合作,教師可以在學校內舉辦一系列的“采訪新聞”、向“模范工作者”致敬等的項目活動。將教育擴大到課余時間,通過各種活動滲透勞動教育。實施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讓學生注意工作、熱愛工作、參與勞動。進行相關討論活動,加深學生對勞動的正確認識,了解工人的貢獻。當然,如果條件合適,引導學生發展自己的能力,體驗勞動的成就感,并與家長分享。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種成長。
值得注意的是,若是強制學生從事社會勞動活動,或是制訂違背學生興趣和勞動意愿的勞動任務,必然違背了新課標關于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同時也違背了培養學生“個性化”“全面化”發展的教學規定。因而,要想將中學語文與勞動教育完美結合,進行教學實踐,并發揮顯著的教學效果,需要教師同步關注學生的需求。
首先,教師在開展語文與勞動教育之前,要對學生的情感與勞動喜好進行分析。在進行實際教學時,可將先進的教學理念方法引進初中語文課堂當中,逐步將正確的勞動觀念和科學理論知識滲透到學生的腦海當中,以便讓學生更好的吸收和接納。其次,教師也可根據實際需求,在課堂上構建“情境教學”模式。例如,通過使用音頻和影視化教學設備,播放與勞動相關的題材和影視版段,以使學生意識到勞動的光榮和重要性。
(三)依據單元教學目標,開展勞動實踐教學
中學語文教師將勞動教育融入課堂當中進行實踐結合,要有單元意識,根據單元教學目標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例如,創建與勞動學習有關的主題、教學活動、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思考何為勞動,并懂得兼顧語文學習與勞動體驗實踐。
對此,筆者以人教版八年級教材要求,以“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獻給母親的歌”為范本舉行課堂活動。先是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播放有關母愛的影視片段。例如,將一段拍攝母親清晨起來做早餐、做家務、為孩子穿戴好衣服的視頻畫面,向學生展示;其后要求學生觀察片段,在課堂上對這名“母親”的勞動畫面,與自己母親的勞動結合在一起,發表歌訟母愛的感想。
學生經過鼓勵之后,在課堂發表對影視片段中勞動行為的觀點看法,并表示:通過聯想和思考,真切的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最后,筆者在完成課堂教學之后,向學生布置三個作業:一是回家幫助媽媽做家務,減輕她的勞動壓力;二是寫一篇做家務勞動的作文;三是將幫助媽媽勞動的感悟,用于社會實踐當中。由此可見,通過勞動實踐教學,鼓勵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可更好地讓學生了解并體驗何勞動的美德、勞動的價值及意義。
(四)注重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評價
將中學語文與勞動教育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實踐,在完成相關教學工作之后,教師還需要進行教學評價與反思。對此,教學評價策略主要圍繞如下兩方面執行:
首先,中學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定期進行勞動自評和互評,這樣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學成效。關于學生自評、互評,可以采用評分制度。而評分的標準,可以按60分-100分的標準設定,其中,60分以下,為不合格;60分-70分為合格;70分以上-80分為中等水平;80分以上-100分,為優秀。
其次,在完成教學工作之后,教師可采用相同評分標準,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勞動成果進行點評。這樣做的目的是方便教師掌握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了解學生是否增強了勞動意識,從而提高其對勞動的學習興趣,建立正確的勞動觀念等。通過采用教學評價策略,既可讓學生得知自己的問題和進步,增強勞動技巧和勞動素養,同時也可以加強中學語文與勞動教育的教學經驗總結,及時改進教學策略,并根據學生的表現提供相應的褒獎,不斷提高兩者的教學實踐成效。
總之,語文學科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目的,是新課程理念下跨學科學習的體現,是在語文學習中提高語文素養的同時,培養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勞動意識、強化勞動觀念,具備更加健全的人格。鑒于此,本文通過響應新課標標準,探究勞動教育與中學生個性化、全面化及勞動素養的相關性,并結合人教版教材和教學實例,將之與中學語文課程進行實踐運用,以期望為同行工作者提供相應的案例參考。當然,在初中語文課程中融入勞動教育,并結合實際教學需求,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適當滲透勞動教育理念,可實現語文課程的跨學科學習創新,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勞動素養。隨著時代的進步及新型教學理論方法的出現,我國青少年人才教育培養工作定將朝著全新的歷史階段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明義,巨曉林,高鳳林編著.勞動教育箴言[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20.
[2]楊長征.語文教材“勞動教育”資源的挖掘與利用[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1(18).
[3]丁雄.如何在語文課堂滲透勞動教育——以《芣苢》教學為例[J].語文建設,2020(23).
[4]魏本亞,王相.語文學科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向[J].語文建設,2020(23).
[5]史曉榮,牛文明.統編初中教材“勞動教育”資源的挖掘與利用[J].語文建設,2020(23).
(作者:劉文芬,合肥市蜀山區教體局教研室教師)
[責編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