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畫屬于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年畫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在我國不同地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年畫圖案題材豐富、色彩艷麗,反映了我國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面貌和習俗,蘊含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傳統年畫藝術瀕臨消失,如何挖掘傳統年畫藝術的核心要義并令其實現創新性傳承和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文章研究在新媒體背景下,如何傳播與推廣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中的年畫圖案。在分析傳統年畫圖案特征的基礎上,闡釋在新媒體背景下傳播和推廣傳統年畫圖案的意義與價值,尋找具體的年畫圖案創新應用方式。研究發現,傳統年畫憑借獨特的造型和色彩在當代具有非常廣闊的再利用空間,新媒體時代科技的創新為傳統年畫圖案的再利用創造了機會,利用傳統年畫圖案中的造型、色彩以及表現手法進行現代化再設計,利用新興技術再現和保護傳統年畫圖案,打造專屬的年畫藝術品牌,并結合地區特色融入當地的消費市場,凸顯其價值。創新性表達與應用年畫圖案,有利于更好地挖掘傳統年畫藝術在當代的價值,擴大年畫藝術的受眾面,實現傳統年畫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傳統民間藝術;年畫圖案;傳播與推廣
中圖分類號:G206;J21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1-0-03
年畫是我國的傳統民間藝術瑰寶,伴隨著傳統的民俗活動流傳至今,年畫的題材、內容、表現形式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而變化,其兼具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涵蓋的題材包括世俗生活、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1],是一種特色鮮明的民間藝術。
工業文明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對傳統文化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傳統年畫藝術也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在新媒體背景下,利用信息技術傳播和推廣傳統年畫藝術,化壓力為助力,將傳統年畫圖案有機融入現代人的生產生活中,是新時代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選擇。
1 新媒體帶來的機遇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新媒體誕生后,傳統媒體的傳播范圍擴大,以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為代表的傳統媒體讓路于數字電視、移動媒體等新媒體。新媒體的飛速發展改變了傳統的傳受關系,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路徑和空間。
青年成為新媒體信息傳播的主要受眾,信息傳播不再是傳播者到受眾的單一模式,受眾也可以成為傳播者。新媒體以其互動性強、信息涵蓋量大、信息即時傳播、受眾主導等特點,受到了不同年齡段群體的青睞,并且自帶分眾功能[2]。當前青年人的上網時長不斷延長,對網絡的依賴程度日益加深,在此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利用新媒體在短時間內傳播到世界各地,使青年人認識并了解傳統文化,激發其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讓他們成為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的中堅力量。
新媒體拓展了文化傳播空間,多維度社群和多終端設備可以隨時隨地傳播信息。互聯網時代造就了社會“場景”的持續細分,層出不窮的移動應用,依托大數據建立用戶畫像,精準預測用戶喜好和消費需求,3D建模等新興技術打造的虛擬場景豐富了用戶體驗,微博、微信、QQ等多方社交互動平臺形成了多維度、多層次的傳播鏈,信息傳播速率大幅提高。智能手機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必需品,新媒體平臺推送的消息成為人們碎片化閱讀的首選,信息傳遞打破了時空限制,用戶能隨時隨地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文化傳播空間也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撐下,展示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展示內容和形式能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過去幾年,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紅極一時,故宮博物院、敦煌博物館等相繼推出自己的文創品牌,利用各種形式的產品向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人宣傳傳統文化。另外,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趨于成熟,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越來越豐富,數字博物館、虛擬展覽、線上園游會等活動,讓人們獲得了更加豐富的體驗。電視節目和網絡節目也為傳統文化打造了更大的表現舞臺,如《國家寶藏》《假如國寶會說話》《我在故宮修文物》等,讓人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由此可見,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撐下,具有多樣表現形式的傳統文化不斷獲得各年齡段受眾的關注。
2 傳統年畫圖案的價值特征
我國許多地區保留著在春節張貼年畫的習俗,并且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年畫風格,其中以北方的楊柳青、武強,南方的桃花塢、綿竹最為出色。傳統年畫題材豐富、內容多樣,主要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民間信仰,如年畫中的土地神、門神,反映了人們對溫飽和安全的需求。年畫還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如年畫中對年年有余、五子登科、福祿雙全等場景的描繪。近代以來,年畫又承擔了部分政治宣傳的責任,反映了社會現實和人民生活,并隨著時代更迭歷經興衰[3]。
傳統年畫圖案造型夸張、色彩絢麗,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中國傳統年畫是一種側重于寫實的藝術,但又與西方力求描繪客觀真實世界的繪畫理念截然不同,其體現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精髓,受到中國老百姓的喜愛。年畫圖案造型多呈對稱式構圖,將多種物象集合在同一個畫面中,以形寓意,配以絢麗豐富的色彩,實現和諧統一的視覺表達效果。在我國農村地區老百姓的心中,蘊含吉祥祝福和美好期盼寓意的年畫圖案是約定俗成的觀念符號,進而形成符號化的視覺語言,并且逐漸成為老百姓生活中的通用藝術形式,表達了老百姓的審美判斷和價值取向,是過去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美育的重要載體之一。
傳統年畫圖案還蘊含豐富的精神文化價值。傳統年畫圖案的創作與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利益息息相關,因此年畫圖案的表現主題源于老百姓的現實生活,又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有所超越。人們將美好的期盼寄托于年畫,祈求神靈庇佑、風調雨順、生活美滿、平安順遂,年畫能滿足農村地區老百姓的上述精神需求,給他們帶來安全感和踏實感。年畫圖案多種多樣,但大多圍繞“和諧”這一核心理念展開創作。異彩紛呈的年畫圖案是我國農村地區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記錄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理想追求,并延續至今,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3 新媒體背景下傳播與推廣傳統年畫圖案的意義
新媒體時代,重新將目光集中在傳統年畫圖案上,對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實現創新性設計,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第一,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底蘊和靈魂,增強文化自信是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根本目的。在新媒體時代,利用新媒體技術對傳統年畫進行再創作,有利于在國內外更好地宣傳和發展傳統年畫。第二,從傳統年畫圖案中汲取的靈感和素材,能夠豐富當代設計的內涵,為設計師形成極具中國特色的設計風格提供助力。第三,新媒體背景下對傳統年畫圖案的再利用必須和消費市場相結合,由此能夠產生一系列獨具年畫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推動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創新發展。第四,通過傳統年畫圖案中蘊含的“和諧”之意消解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的諸多矛盾和分歧,也是新媒體背景下傳播和推廣傳統年畫藝術的意義所在。
4 新媒體背景下傳播與推廣傳統年畫圖案的具體舉措
4.1 推動受眾成為傳統年畫造型和色彩元素的再創作者和傳播者
受眾主導是新媒體的一大特點,在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傳統年畫題材豐富、內容多樣且寓意吉祥,年畫中的造型元素、色彩元素在當代也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傳統年畫圖案中常用動植物、人物、神靈作為造型元素,這些元素具有美好的象征意義,例如利用停留在樹梢上的喜鵲的圖案寓意“喜上眉梢”、用“象”作“祥”創作“吉祥如意”圖案、用鯉魚和蓮花組合而成的圖案寓意“年年有余”等。這些蘊含吉祥祝福寓意的年畫圖案在新媒體背景下可以進行語義擴充和再創作,如“年年有余”吉祥圖案的再創作,可以加入現代元素,實現對吉祥圖案的現代化創作。
傳統年畫中對神靈的崇拜反映了老百姓希望能夠征服自然的愿望,表達了老百姓的精神追求,這對現代受眾同樣適用。新媒體時代,人們對傳統民間藝術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因此傳統年畫圖案中的門神、灶神、財神、土地神等經過現代化創作,可以延伸和發展出更多契合當代社會需求的內容,如夏日祈雨的雨神、保佑取得好成績的考神等。可以利用傳統年畫圖案的造型手法,創作符合當代社會的吉祥用語,如妙筆生花、逢考必過、一帆風順等。傳統年畫中的對稱、連續等創作手法能創作出具有和諧、統一視覺效果的吉祥圖案,運用這樣的構圖手法創新當代吉祥用語,滿足受眾的視覺和心理需求。
傳統年畫的色彩絢麗,用色講究,通常采用具有特殊象征寓意的色彩。新媒體時代的很多創作可以參考傳統年畫的用色和配色思路,在傳統文化相關活動中,利用色彩來吸引眼球,并且呼應主題,強化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視覺感受和心理體驗。
處于不同環境、具有不同性格特點的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對傳統年畫圖案進行再創作,并通過網絡分享引起共鳴,讓習慣現代審美的受眾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豐富傳統文化的呈現形式,營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景象。
4.2 利用多樣的新媒體技術創新傳統年畫圖案的表現形式
新媒體拓展了信息的傳播媒介和傳播渠道,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新媒體的崛起,改變了過去受眾被動接收信息的局面,信息傳播渠道多樣導致信息冗余,而讀圖時代的到來則為傳統藝術圖像在新時代的傳播創造了條件。傳播傳統年畫圖案,也可以利用當代的新興科技,如3D建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為廣大受眾,特別是青年人帶來新穎的藝術體驗。
近年來,各種數字藝術展覽、沉浸式虛擬體驗等為傳統年畫圖案的再利用提供了靈感,傳統年畫數字展覽、傳統年畫數字博物館等應該成為新媒體時代傳統年畫走進社會和人們生活的途徑[4]。各大博物館在疫情期間推出的線上展覽打破了時空限制,人們只需要連接網絡,就可以在線上欣賞精美的傳統藝術品,廣大農村地區的老百姓也能通過線上展覽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另外,由于缺乏傳承人、當地經濟發展落后等,很多年畫藝術品受損,傳統年畫藝術瀕臨消失。人工智能修復技術、AR和VR技術成為再現傳統年畫圖案的有效工具,能夠向年輕人展示我國優秀傳統年畫藝術文化,再現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成果,助力當代美育。
4.3 利用新媒體平臺和社群傳播打造傳統年畫品牌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新媒體的出現推動了商品產業化和品牌化的深入,微博、微信、QQ、知乎、豆瓣等平臺的活躍用戶,促使相關文化理念迅速擴張,成為討論熱點,經過一系列傳播,更容易塑造優質的品牌形象。品牌成為商品的代表性符號,能夠依托品牌形象充分表達文化內涵。因此,要想在新媒體時代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傳統年畫藝術,打造專屬的年畫品牌至關重要。
新媒體開闊了受眾視野,為傳統文化創意品牌打造了便捷、高效的傳播平臺。我國各地的傳統年畫可以建立專屬的文化品牌,將傳統年畫藝術和現代設計相結合,根據受眾的不同喜好開發多樣的文化創意產品,通過電商平臺、短視頻平臺、直播平臺等進行宣傳推廣。一方面,能夠變現傳統藝術,提升其經濟價值,保護和傳承傳統年畫藝術,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并投身傳統年畫圖案乃至更多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工作。另一方面,利用新媒體傳播范圍廣的特點提高傳統年畫的知名度,讓更多年輕人認識并了解傳統年畫藝術,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增強中國青年的文化自信。
4.4 將傳統年畫藝術引入電商平臺,擴大消費和宣傳范圍
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文化成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文化的發展也離不開經濟和消費的刺激。電商平臺的崛起使人們的消費行為和消費模式發生了變化,推動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面對令人眼花繚亂的產品,人們越來越青睞文化底蘊深厚、極具傳統文化特色的產品。
傳統年畫圖案可以和當下流行的消費項目相結合,滲透人們的日常生活,例如打造以傳統年畫故事為主題的密室逃脫體驗館、在影視劇中融入傳統年畫的相關內容、在我國較為出名的年畫產地打造以年畫為中心的旅游項目、在直播平臺宣傳和售賣優秀的年畫藝術品等,將傳統年畫藝術與當代消費市場相結合,提供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產品和活動[5],使傳統年畫藝術融入當代人的生活中,凸顯當代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拓展其生存和發展空間。
5 結語
新媒體時代,傳播與推廣傳統年畫圖案是弘揚和發展傳統民間藝術的應有之義,利用新媒體重新解讀傳統年畫圖案,能使更多的人感受到傳統藝術的魅力和力量,使傳統年畫圖案蘊含的精神文化內涵對當代社會產生新的影響,煥發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譚玲玲,尹建國,銀丁山.基于符號學視域的傳統年畫吉祥圖案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4(5):77-78.
[2] 孔晶,李世國,劉娜.新媒體藝術的分眾性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09(4):210-212.
[3] 張春霞.中國傳統年畫衰落背景之探究[J].中華文化論壇,2014(3):123-127.
[4] 戴硯亮.基于數字媒介的傳統民間藝術文化互動傳播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9(7):234-235.
[5] 袁宙飛.融媒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意衍生與傳播:以年畫為例[J].民俗研究,2021(3):71-77.
作者簡介:李濤(1996—),女,山西長治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平面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