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是黨的二十大報告的創新論述,正確認識和有效落實這一論述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三教”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是協同學,實質內涵是運用協同創新的路徑方法來實現“三教”1+1+1>3的效應。“三教”協同創新的控制參量有服務終身學習和全產業鏈發展的教育理念、導出序參量的管理機構和法規制度、放大良性漲落的教育支出結構和評價考核辦法,序參量有考試招生分類互通、人才培養融合互通、教育資源共享互通,自組織演化的條件是強化系統復雜性與開放性、非平衡態、非線性作用、放大良性漲落,相變后的系統構成框架是能動的主體、優化的子系統、協同的結構關系。
[關鍵詞]“三教”;協同創新;協同學
[作者簡介]胡永(1974- ),男,江蘇徐州人,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江蘇? 徐州? 22111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江蘇現代高職教育發展經驗與成效考評機制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SJYB1237,項目主持人:郭紅軍)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3)11-0021-08
黨的二十大對我國職業教育工作作出了新的戰略部署: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進入新時代、新征程,黨中央運用系統觀念,突出教育的整體效應,將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以下簡稱“三教”)進行系統化謀劃、一體化推進,更加注重統籌“三教”協同創新。為此,基于協同學理論與方法,在厘清“三教”協同創新實質內涵的基礎上,探究其內在機理和構成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三教”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與實質內涵
協同一詞來自古希臘語synergy,意為協和、同步、協調、合作等。協同學是20世紀70年代聯邦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Hermann Haken)創立的一門系統科學理論,它研究系統在外界物質、能量、信息的作用下,通過非線性相互作用產生協同效應,從而自發形成特定時間、空間和功能的自組織有序結構。哈肯教授從激光理論和液體熱力學中得到啟示,以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相變論等為基礎,吸收了耗散結構理論的大量成功經驗,著重研究自組織結構是如何形成的——協同效應的機理。在學術領域,協同、協同效應這些概念并不是協同學的新創,經濟學、社會學等許多學科早就運用過。但是,協同學把協同效應提升到方法論的高度進行研究,是其他學科所沒有的。
協同學研究對象是由大量子系統以復雜方式相互作用所構成的復合系統。協同是指子系統的協調合作,也包括由此產生的序參量的競爭合作。控制參量是環境向系統輸入物質、能量、信息的總稱。序參量是役使各子系統協調行動、決定系統有序的內部宏觀要素。漲落是在環境作用下,反映系統宏觀量的瞬時值偏離平均值而出現的起伏現象。自組織是指系統在沒有外部指令條件下,內部機制驅動使之由無序走向有序,由低級有序走向高級有序的演化過程。相變是指從一種穩定組態躍遷到另一種穩定組態的現象和規律。一個具備開放性、非平衡態、非線性作用、隨機漲落等條件的無序的復雜系統,在控制參量作用達到閾值時,關聯運動取代獨立運動占據主導地位,慢變量在與快變量的競合中決定作用增強,系統宏觀漲落效應放大。當慢變量決定作用增強到對系統秩序發揮主導作用時(稱之為序參量),系統開始自組織演化,向有序或高級有序發展。當序參量支配作用持續增大、系統有序性持續增強到閾值時,系統發生相變達到某種穩定的宏觀有序狀態。
運用系統觀念,提出統籌“三教”協同創新,是黨的二十大報告的一大創新。在我國政策話語體系中,對“三教”之間關系的表述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之前,“三教”之間的關系是溝通銜接、結構合理,主要是服務經濟建設人才需求、促進國民就業。第二個階段,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頒布前后,“三教”之間的關系是統籌協調發展、優化教育結構,直接服務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建設。第三個階段,黨的二十大報告將“三教”作為一個整體,統籌協同創新,落腳點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三教”之間,“溝通銜接”的側重點是強調“三教”之間的關系;“協調發展”不僅內含“三教”之間的關系,還強調“三教”之間的功能分工和各自的發展;協同創新則既包含“三教”之間的溝通銜接、功能分工,還包含在引入環境因素后,“三教”各自的和整體的創新發展。此外,黨的二十大報告把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以及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作為一體化舉措用一個并列句式的完整句子進行論述,體現了對“三教”在內容、結構、形式、功能上全面協同創新的要求,以及對職業教育類型化發展的重點要求。因此,“三教”協同創新的實質內涵是運用協同創新的路徑方法,通過一體化推進、全面協同、重點發展,來實現“三教”1+1+1>3的效應。
二、“三教”協同創新的內在機理
(一)“三教”協同創新的控制參量
協同學認為,控制參量是系統演化發生質變的外部決定因素。控制參量作用大小不僅決定著系統能否產生自組織演化,還決定著系統最終能否發生相變。當控制參量引起的內部協同效應低于閾值時,有序的新質突變為無序的舊質,系統結構、狀態不變;當控制參量引起的內部協同效應達到閾值時,系統就會自發地從無序的舊質突變為有序的新質,系統開始自組織演化;當控制參量達到一個新的閾值時,系統從舊的結構會相變為一個新的結構。在社會這樣一個巨型復雜系統中,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源源不斷地向“三教”協同創新系統輸入各種各樣的控制參量。從源源不斷的、各種各樣的控制參量中,找出對“三教”協同創新具有積極決定作用的控制參量至關重要。具體來說,能夠直接引發、決定系統演化、相變的控制參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引發自組織演化的服務終身學習和全產業鏈發展的教育理念。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行為模式是環境作用—意識—實踐活動。“三教”協同創新系統自組織演化行為模式也是如此,強調意識在外部作用與內部實踐之間的橋梁、導向作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類生產生活與學習方式向智能社會轉變,一次性學歷教育向終身學習轉變。適應這兩個轉變,統籌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為學生在中學后教育部門之間的無縫過渡學習提供更多的機會,成為當代國際高等教育改革共同的趨勢。教育最直接最根本的對象是人,其次是職業人。進入智能社會,人要成為自由而全面的人,必須終身學習、全面發展,必須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國家。人要成為高素質的職業人,必須有貫穿全生命周期、服務全產業鏈發展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必須注重技術與學術相融合的綜合職業能力培養。此外,“三教”尤其是應用型本科教育、職業教育和培訓不僅具有認知理性,還具有實踐理性。通過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服務全產業鏈發展,是其認知理性的必然要求、實踐理性的現實選擇。因此,適應智能社會轉變、服務終身學習和全產業鏈發展的教育理念,是引發“三教”協同創新系統自組織演化的思想先導。
2.導出序參量的管理機構和法規制度。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的相關政策表述和行動舉措,體現出服務終身學習和全產業鏈發展的教育理念,體現出系統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推進“三教”協同創新的強烈意愿。要把改革意愿盡快轉變為實際行動,具備理性認知僅是必要前提,建設和完善能夠直接控制和導出系統序參量的管理機構和法規制度才是關鍵。在管理機構上,要在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完善和落實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跨部門跨行業的工作機制和專業化支持體系。改革基于職業教育是層次教育的、科層制的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相隔離的管理模式,建立基于類型教育的、平臺制的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協調機制。在法規制度上,要在加強繼續教育法等類型教育立法、教育執法的基礎上,在入口、培養、出口等育人環節上,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等職能上,加強統籌“三教”協同創新的立法和執法。在區域層面上,加強對區域發展戰略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組織、協調。比如,在長三角一體化區域發展戰略中,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一市三省共同簽署了《長三角一體化教育協同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著力加強長三角教育協同發展體制機制建設。
3.放大良性漲落的教育支出結構和評價考核辦法。教育經費影響著教育功能的發揮及教育產出的質量和數量。在“三教”教育支出結構中,基于成本因素的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相對偏低,高等教育資本性支出比例偏高,對人員、研發支出等質量方面的保障有所欠缺。要建立與辦學規模、培養成本、辦學質量等相適應的財政投入制度,完善體現職業學校、應用型高校辦學特點的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撥款機制,探索建立基于專業大類的職業教育差異化生均撥款制度,新增教育經費向職業教育傾斜。完善和優化教育經費配置結構,提高人員和研發經費支出比例,形成以經常性支出為主、資本性支出為輔的教育投入機制,實現從以物為主投入向以人為主投入的轉變。教育評價對于教育實踐具有直接的導向作用。當前,經濟和產業對勞動力技術水平要求在逐步提高,高等教育實用化、職業教育高移化在加快發展。在評價辦法上,要推進高校分類評價。在普通本科高校教育教學審核評估中,重視對應用型辦學的評價;對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要完善審核評估指標,如學生職業發展能力培養,產學研用創、就業服務區域和行業企業等。通過教育評價,引導普通本科高校重視應用型教育,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變或開辦應用技術類專業、課程。高職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辦法要重視辦學高等性評價,如學生全面發展與學習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以及技術研發服務等。同時,還要把學歷繼續教育、職業培訓、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等相應納入本科院校、高職院校教學評估、項目申報、高質量發展考核等工作范圍。
(二)“三教”協同創新的序參量
控制參量輸入臨界能夠引發系統自組織演化乃至相變,但是控制參量并不直接決定系統如何自組織演化,系統自組織演化的內部機制、規則是序參量。在一個復雜系統中,在控制參量輸入的作用下,數量眾多的內部參變量對系統演化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其中,絕大多數在臨界點附近阻尼大衰減快,被稱為快參量;一個或少數幾個在臨界點無阻尼現象,被稱為慢參量。快參量伺服于慢參量,快參量對系統從無序向有序突變幾乎沒有明顯影響,一個或少數幾個慢參量即序參量決定系統的行為。序參量是系統在外部控制參量的作用下,在快參量、慢參量的競合中,各子系統自主做出的共同選擇,是整個系統共同遵循的宏觀機制、規則。序參量一旦形成,就主導著系統從無序到有序、從低級有序向高級有序演化,反映著系統的宏觀有序程度。因此,“三教”協同創新的內部決定因素就是其序參量。協同學運用統計物理學中的絕熱消去原理,消去快參量,導出只包括一個或幾個序參量的主方程。“三教”協同創新屬于社會系統,可以靈活借鑒絕熱消去原理找出序參量。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序參量的三個特征:一是序參量是子系統的共同選擇;二是序參量支配的是系統行為;三是序參量是宏觀參量。統籌“三教”協同創新的初衷是彌合義務教育階段后教育中知識與技能、學術與職業的隔離,實現“三教”一體化發展。為此,“三教”協同創新系統序參量的選取既要符合序參量的三個特征,又要滿足“三教”一體化發展的現實要求。
1.考試招生分類互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價值取向和育人理念均有不同,建立職普融通的學生成長成才通道,考試招生既要依類型分類實施,又要為互通搭建橋梁。一是完善中考、高考“職普分流”框架,綜合考慮家長、學生意愿與當地教育普及程度、經濟發展水平,因地制宜、統籌安排好普通高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普通本專科教育與職業本專科教育招生計劃比例,擴大職業本科院校和職業本科專業的招生規模,鞏固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研究生分類招考制度的改革成果。二是完善高中(中專等)、專科、本科學段之間升學和職業教育、普通教育、繼續教育之間轉學的考試招生辦法,重點完善職教高考、專升本考試制度,健全“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擴大應用型本科學校在職教高考、專升本招考中的招生規模,完善本科學校招收具有工作經歷的職業學校畢業生的辦法等。部屬高校、地方高校和高職學校依據國家政策和自身辦學定位,規范學歷繼續教育和各類培訓的招生錄取辦法。
2.人才培養融合互通。一是制定國家資歷框架,建設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實現各類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和轉換。資歷框架是由政府教育部門聯合不同利益群體共同制定、反映各類學習成果的等級和通用標準體系,旨在建立各級各類教育系統和勞動力市場之間相互銜接的認證制度。國家資歷框架的建設和完善是一個復雜、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要成立國家資歷框架委員會,統籌開發研制各級各類資歷的能力標準,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國家職業資格框架、國家教學標準體系。二是堅持能力標準導向,明確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不同的培養側重點。為適應生產生活智能化轉變趨勢,職業教育要融入必要的學術教育元素,服務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職業教育要強化學術教育,培養學生的理論能力;高等教育要融入必要的職業教育元素,服務技術技能密集型產業的應用型本科教育要強化職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繼續教育要兼顧特定的能力培養和人的全面發展。三是依據國家能力標準、職業資格框架、教學標準體系,一體化設計人才培養體系,推動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專業(培訓項目)設置、培養(培訓)目標、課程體系、培養(培訓)方案銜接,為升學、轉學和職業培訓預留嵌入式接口。
3.教育資源共享互通。在“三教”協同創新過程中,系統物質、能量、信息流動、匹配的過程,實質是資源、要素讓渡、整合與序化的過程,必然會受到產權及以產權為基礎的資源流轉、收益分配、管理權限等治權的制約。因此,實現“三教”協同創新系統資源、要素共享互通,一是要確立共同目標,在培養造就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和高技能人才方面,在科技研發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方面,實現資源共享、提質增效。二是要提高“三教”類型化發展質量,強化政府、企業、學校、科研機構等主體的系統觀念和統籌能力,為系統資源、要素之間互補、耦合、匹配、共享創造條件。三是要打破產權、治權藩籬,規范國有資產流轉、投資收益保護,完善柔性的人才制度、靈活的薪酬制度等,為資源、要素共享互通提供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四是要完善資源共享互通平臺。比如,職普融通中的職教資源向基礎教育開放機制,產教融合中的市域產教聯合體、跨區域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科教融匯中的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建的大學科技園、孵化基地、創客空間等。
(三)“三教”協同創新的自組織演化
“三教”協同創新是具備復雜性與開放性、非平衡態、非線性作用、隨機漲落四個基本條件的自組織系統,要啟動系統自組織演化必須強化這四個基本條件。
1.復雜開放是“三教”協同創新的前提條件。“三教”協同創新系統具有復雜性。一是系統構成是復雜的。從具象上來說,系統包括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等子系統,包括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培訓評價機構和相關行政部門、行業企業、科研單位等主體,包括人才、設備、知識、技術等要素,甚至還包括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外部環境因素。二是系統作用方式是復雜的。外部環境、系統、子系統、主體、要素之間存在復雜的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存在交互影響、互相纏繞的非線性作用。“三教”協同創新系統還具有開放性。外部環境、系統、子系統、主體、要素之間是相互開放的,能夠接收到對方的物質、能量和信息并做出反饋。因此,“三教”協同創新系統啟動自組織演化,首先要增強其復雜構成之間的開放性。但是,現實中職普分離、產教分離的情況仍較為突出。比如,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依然各自分離分立,高校習慣于封閉辦學,行業企業也封閉生產和經營,雙方的開放性和社會化程度都不夠,在人才、信息、知識、技術、智力、資源、環境等方面的互補優勢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利用和發揮。因此,要建立政府、企業、學校、科研機構共同推進、參與協同創新的開放機制,重點是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及其學校在考試招生、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等領域建立起溝通鏈接的組織架構、議事規則、行為規程和運行制度。
2.非平衡態是“三教”協同創新的動力來源。系統平衡態有兩個重要的特征:系統的狀態變量不再隨時間變化,系統內部不存在物理量的宏觀流動。凡是不具備以上任一特征的態都叫非平衡態。系統在非平衡態時,會自發產生一種內在動力,使之達到某種平衡。在社會這樣一個巨型復雜系統中,“三教”協同創新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外部參量的影響,產生基于目的、功能、競爭、結果的內部動力,進行知識、信息、資金、人才、技術的聚集調整,致使系統從隔離孤立向一體協同狀態轉變,達到一種整體協調的平衡態。為此,系統自組織演化,要打破系統平衡態或近平衡態,達到非平衡態或遠離平衡態。系統主體要充分認識“三教”協同創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強化打破“三教”之間既有平衡態或近平衡態的改革創新意識。政府、市場要積極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條件,使控制參量輸入達到臨界,導出支配“三教”協同創新的序參量,實現系統內部資源有序流動和良性互動。比如,義務教育階段后學生的升學、轉學需求,打破了“三教”相互隔離的平衡態,產生了“三教”相互溝通銜接的內在動力,導出了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現了學生在“三教”之間有序流動,使得義務教育階段后的教育達到了一種新的平衡態。當前,“三教”協同創新亟待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供給,進一步打破既有的“三教”隔離孤立的平衡態。
3.非線性作用是“三教”協同創新的根本機制。首先,體現為效應上的相干性。“三教”協同創新系統的行為和功能不是子系統行為和功能的簡單數量疊加,而是系統在內部相互作用后顯示出的一種整體效應、一種質的突變。其次體現為時空的非均勻性。隨著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非線性作用的方式和效應也產生變化,“三教”協同創新的具體模式也有相應變化。其次,體現為多主體間的非對稱性。系統主體之間存在著支配與從屬、策動與響應、控制與反饋、催化與被催化等多種復雜關系,各方之間不存在明顯的對稱性。這種復雜的非線性作用是“三教”協同創新有序運行的根本機制。為此,針對復雜的系統行為,要改變簡單的一一對應的線性思維方式和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用全面系統的、普遍聯系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認識“三教”協同創新的規律,把握系統主體之間的非線性關系與作用。針對各區域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發展程度、經濟產業發展對勞動者能力和科技服務要求的變化、終身學習的需求等,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設計“三教”協調、合作、創新的具體構成模式和運行機制。針對多主體間復雜的非對稱作用機制,要關照各方的特性、功能和訴求,提高對“三教”協同創新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實現治理增效。
4.隨機漲落是“三教”協同創新的基本效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外部環境的隨機擾動,引發“三教”協同創新系統的獨立運動和關聯運動,進而導致系統宏觀參量的隨機漲落。隨機漲落具有不同的性質和強度。就漲落的性質而言,促進系統產生關聯運動、向宏觀有序演化的漲落被稱為良性漲落,反之為不良漲落。就漲落的強度而言,有的得不到多數子系統的響應,因子系統之間負反饋自組織過程逐漸衰減而成為微漲落,系統原有狀態與結構得以維持。有少量的得到了多數子系統的響應,因子系統之間正反饋自組織過程放大到整個系統而成為巨漲落,導致系統發生相變形成新的有序結構。因此,“三教”協同創新要建立新的有序結構,必須放大系統的良性漲落。一方面,外部控制參量輸入在性質上要依據規律、符合實際,以引發良性漲落;在強度上要有適當的步驟、必要的力度,達到引發巨漲落和相變的閥值。比如,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印發后,《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等相繼出臺,體現了控制參量輸入的良好節奏和遞增力度。另一方面,系統內部要建立正反饋機制,對外部控制參量輸入能夠做出積極、有效的反應,以放大良性漲落。比如,加強對應用型本科學校培養職業型人才的評估、激勵,應用型本科學校自身積極擴大職業學生招生計劃,辦好職業型專業,放大了教育結構優化的良性漲落。
三、“三教”協同創新的構成框架
協同學主要圍繞“協同”和“競爭”兩種系統運作機制研究系統各部分怎樣合作并進行自組織演化,對于系統主體、子系統及其結構關系等構成框架論述不多。運用協同學理論研究“三教”協同創新,要堅持辯證揚棄和實事求是的態度,既分析其內在演化機理,也探究其構成要素與結構關系(具體見下頁圖1)。
(一)能動的主體
與自然科學不同,社會科學領域的系統是人化的系統,無論是系統中的人、社會組織還是依附于人與社會組織的資源都是人化的。自組織問題是協同學研究的中心課題,自組織性是系統的目的性,自組織過程是基于共同規律性的自然過程。因為人是具有能動性的,社會系統的自組織演化,不僅包括遵循共同規律的被動演化,還包括認識規律、運用規律以實現特定目的、功能的能動演化。因此,作為社會系統,“三教”協同創新不僅具有自組織的目的性,還具有人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具體體現為系統構成——抽象的主體,包括系統、子系統、主體、要素,甚至是影響系統的外部因素等都是能動的,具有主動性、目的性、計劃性的。“三教”協同創新要重視增強其主體的能動性。一是增強主動意識。系統每一個主體都要認識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就是讓每一個個體獲得適合自身發展的、貫穿人的一生的教育,就要求從一次性學歷教育轉向終身學習,從單一類型的教育轉向豐富優質、靈活動態的教育。系統每一個主體都要立足職責與實際,積極投身到這種教育體系構建中去。二是增強學習能力。這里是指廣義的學習,主體在持續不斷的非線性作用中,不斷地學習和積累經驗,根據學到的經驗改變自身的結構和行為方式,進而改變子系統、系統的結構和行為方式。比如,某地域優化職業教育經費結構,其職業學校招生規模擴大、辦學質量提升,反饋到省域行政部門和職業學校,優化經費結構的措施得到認可、推廣,進而規模、質量效應放大到整個職業教育系統。三是增強適配能力。系統的耦合、匹配行為有三個條件:主體之間具有差異性、互補性和共生性,主體具有適配意愿,建立共同的適配機制。“三教”協同創新系統主體要根據自身資源稟賦,與其他主體進行適配比較,進行資源交流和相互作用,實現一體化發展的目的和服務終身教育、全產業鏈發展的功能。
(二)優化的子系統
協同學認為協同導致有序,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既存在無序的獨立運動,又存在有序的關聯運動。系統的協同效應足以束縛子系統行為時,關聯運動占主導地位,系統呈有序狀態;反之,系統的協同效應不足以束縛子系統行為時,獨立運動占主導地位,系統呈無序狀態。但是,這里忽略了一個前提——子系統要具備參與關聯運動的成熟度,即子系統成之為子系統是系統產生高質量關聯運動的前提。因此,子系統為達到一定成熟度而進行適度、合理的獨立運動是必要的。在“三教”協同創新系統中,如果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始終處于低層次、低質量,培養的畢業生進入社會后始終是低收入、低階層,那么高等教育、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協同創新的意愿不會強烈、行動不會積極。這是因為職業教育要具有必要的成熟度,在與高等教育、繼續教育進行協同創新的過程中,具有資源適配性、學習成果等值性、畢業生勞動力等價性。所以,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強調統籌“三教”協同創新的同時,還強調了要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因此,發展、優化子系統的重點在職業教育。首先,要彰顯職業教育的特征。職業教育子系統要落實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舉措,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職業人,努力通過科技創新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引導產業、科技反哺職業教育。其次,要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改革教師、教材、教法,變革教育教學與評價方式,提升職業學校關鍵辦學能力。最后,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職業教育不是層次教育,而是包含從職業啟蒙、中職(綜合高中)、職業專科、本科、專業碩士、博士層次的完整教育體系。當前,要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高標準建設職業本科學校和專業,鼓勵應用型本科學校開展職業本科教育,支持高水平本科學校參與職業教育改革,廣泛開展技術技能培訓,面向行業企業員工開展崗前培訓、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
(三)協同的結構關系
結合復雜系統理論和前文分析,可以抽象出“三教”協同創新系統的構成框架:“三教”是其主要構成部分;“三教”之間沒有一個中心化的約束;通過自組織過程由若干部分的局部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這個過程涌現出許多新的組織層次,許多主體在許多不同的層次上,所有這些層面都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在實踐當中,構建“三教”協同創新系統的結構關系,要突出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完善義務教育后一體化的教育體系。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三教”協同創新等方面的論述,優化教育結構,科學配置教育資源,在義務教育后的不同階段因地制宜、統籌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比如,2020年,教育部、廣東省印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規劃》,探索建立大灣區高等教育協同發展體系,強化大灣區高校科研協同創新,加強協同育人,初步形成了一個“研究型大學—應用型大學—高職院校”的高等教育集群架構。其次,推進“三教”平等協作。在“三教”協同創新系統中,“三教”之間沒有中心化的約束,是平等的、協作的關系。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要破除“矮化”“窄化”職業教育的傳統認知。最后,培育“三教”協同創新組織。比如,1+X證書制度中的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中職、高職專科、本科之間各種類型的貫通培養組織等。當前,要探索發展同時開設學術課程、職業技術技能課程的綜合高中,積極發展既有普通高等教育,又有職業教育和培訓的雙部門大學;深化發展從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從成果孵化到產品化、產業化的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協同創新組織等。
[參考文獻]
[1]陳子季.在自信自強、守正創新中不斷拓寬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道路[N].中國教育報,2022-11-14(1).
[2](德)赫爾曼·哈肯.高等協同學[M].郭治安,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
[3]楊啟光.統籌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協調發展:國際經驗與我國的重點[J].中國成人教育,2021(19):19-23.
[4]陳純槿,郅庭瑾.世界主要國家教育經費投入規模與配置結構[J].中國高等教育,2017(11):81-89.
[5]劉振天.以科學教育評價推進產教融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10-28(4).
[6]許立達,樊瑛,狄增強.自組織理論的概念、方法和應用[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11,33(2):13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