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旭召 喇娟娟



摘? 要:應急物資作為應急救援過程中所必須的物資保障,對應急救援的開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響應速度則直接關系到整個救援的效率。因此,我國在應急物資建設上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尤其是在1998年張北地震之后,在全國建立了救災物資儲備制度。但是我國在應急救援物資整合及響應上仍然存在著信息堵塞、秩序混亂等情況,嚴重影響了應急救援的效率。文章針對這些問題,將應急物資與物聯網平臺相結合,通過物聯網平臺將應急物資實現信息共享、精準輸送和過程監督,從而提高應急物資響應效率,保障救援工作順利開展。
關鍵詞:物資儲備;應急物資管理;響應機制
中圖分類號:F252? ? 文獻標志碼:A? ?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13.010
Abstract: As the necessary material guarantee in the process of emergency rescue, emergency materials play a vital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rescue, so the response speed directly affects the efficiency of the entire rescue. Therefore, my country has made continuous explora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materials, especially after the Zhangbei earthquake in 1998, a disaster relief material reserve system was established across the countr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information congestion and disorder in the integration and response of emergency rescue materials in my country,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efficiency of emergency rescue.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this study combines emergency materials with the IoT platform, and realizes information sharing, precise transportation and process supervision of emergency materials through the IoT platform, thereby improving the response efficiency of emergency materials and ensuring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rescue work.
Key words: material reserve; emergency material management; response mechanism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必須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完善國家安全制度體系,加強國家安全能力建設。”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應對與處理,是加強國家安全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面臨的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日益頻發,不可控性更加凸顯。尤其是新冠疫情的爆發,我國的應急物資響應機制暴露出一些問題。物資的倉儲供給明顯不足,跨省調撥成本較高,物資信息共享平臺尚未建立,這些問題都將對救災工作的開展提高了難度,存在一定的延后性,物資保障也面臨嚴峻的挑戰。針對在新冠疫情中暴露的物資方面的問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交通運輸部、公安部、應急管理部等部門制定了《健全我國應急物流體系實施方案》,為應對突發事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國家在應急物資保障方面,已經有了足夠的重視,并在完善物資和逐步規劃當中。
1? 文獻綜述
自建國70多年來,我國在應對突發事件上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國內學者對我國應急管理發展階段有不同劃分,其中以鐘開斌[1]、陳振明[2]、薛瀾[3]等為代表的學者認為我國應急管理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49—2003年,由各政府部門組成,以議事協調機制為主的單災種管理階段;第二階段為2003—2018年,以“一案三制”為核心的應急管理體系階段;第三階段為2018年至今,應急管理部的組建為起點,標志著我國應急管理工作進入法治化、制度化、規范化、現代化的發展階段[4]。雷曉康[5]教授的劃分也為三個階段,但是在時間較前者有所區分。第一階段是1949—1978年,以運動式治理為主的肇始萌芽時期;第二階段是1978—2012年,以改革式治理為主的逐漸成熟時期;第三階段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綜合式治理為主的新發展時期。
我國在應急物資儲備建設上,最早可以追溯到1953年我國國家物資儲備局成立,在擔任國家戰略物資安全的同時也發揮應急救援物資的功能。直到1998年張北地震后,民政部、財政部出臺了《關于建立中央級救災物資儲備制度的通知》,在全國建立了救災物資儲備制度。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發,凸顯我國應急管理能力的不足,引起國家對應急管理的重視,開啟了中國全面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政策之窗”。隨后在2007年我國救災物資儲備方面出臺了相應的法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32條初步建立了應急物資儲備制度。在2018年,應急管理部的成立主要統籌中央物資儲備庫。但目前為止,全國統一應急物資庫管理體系尚未建成,仍是地方應急物資由地方自建管理,中央應急物資管理庫由應急管理部統籌。
我國學者著眼于物資儲備的多個方面做了相應的研究,從應急物資倉儲的建設到其管理使用,都在不斷地探索和研究。從應急物資儲備制度方面來看,張紅認為在各級政府應急委員會下增設應急物資儲備領導小組,作為應急物資儲備管理機構,保障應急物資儲備的資金來源,明確應急物資儲備活動中各類主體的權限與關系,建立多元化的應急物資儲備方案[6]。從應急物資管理機制方面來看,劉宗熹、章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地震災害應急物資儲備與管理系統,為地震災害的救援、重建等一系列工作提供有力的幫助[7]。在應急物資儲備保障能力方面,陸承、李智慧、鄧堯建議吸取抗疫經驗,構建由應急物資儲備管理體系、應急物流數字化保障體系、應急物資法律制度體系、責任部門應急協調處置體系組成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加強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建設[8]。在應急物資儲備模型研究方面,劉陽、田軍、馮耕中等從引入期權契約到政府和多個異質型企業組成的應急物資供應鏈系統,構建了政企合作模式下基于期權契約的應急物資儲備模型,給出了協調應急物資供應鏈系統、改善供應鏈成員成本收益的條件,得到了協調企業利潤分配的柔性機制[9]。在應急物資管理體系響應機制方面,張平、張連瑞從應急物資保障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準備和管理方面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10]。除此之外,也有學者也通過NSGAⅡ、遺傳算法、粒子群算法等對應急物資儲備庫選址做了論述,在此不做過多論述。
綜合我國學者已有的研究發現,大多數研究集中于應急物資的儲備制度和模型、管理機制、保障能力等管理和能力提升方面。其中多位學者以企業儲備與政府儲備相結合的契約型儲備模式,解決我國儲備不足的問題,還有學者將管理方式與物流相結合形成物流儲備管理模式,也有學者探索應急物資輸送方式與應急物資的結合。我國學者在應急物資探索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應急物資響應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如何響應實現物資的供需平衡還需進一步深入探索。本研究在結合學者對應急物流響應以及應急管理方面的研究,將應急物資管理和應急物流響應相結合,通過應急物資響應平臺實現應急物資信息互聯和共享,并通過該平臺實現應急物資籌集、整合、調配、輸送、分發等環節的信息化,對應急物資實行實時監控,提高應急物資響應效率,更好地完成災難救援工作。
2? 我國應急物資管理存在的問題
我國在應急物資倉儲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尤其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暴露出物資的缺乏以及物資響應緩慢,我國加快了應急物資儲備庫的建設。雖然有所成就,但我國的應急物資倉儲建設任重道遠,尤其是此次武漢疫情到上海疫情的應對,仍然暴露出了很多問題。特別是在應急物資保障能力方面,應急物資儲備量少、物資供需不明確等問題較為嚴重。能否將多方供給物資整合,精確送到需求方手中,仍然面臨諸多挑戰,無論是制度的執行力還是技術的保障能力,對我國的應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應急物資儲備庫儲量不足,種類較少
我國應急物資儲備以棉被、帳篷、鐵鍬、救生衣等基礎性物資為主,且一些地方政府儲備量較少,專業性物資匱乏,難以應對規模較大災害。例如汶川地震和武漢疫情,在汶川地震時,民政部在當天就從合肥、鄭州、武漢、南寧4個物資儲備庫調集帳篷45 650頂,然而并不能滿足其需求。第二天又將武漢、南寧、長沙等10個城市中央直屬物資儲備庫中約18萬頂帳篷全部抽調過去,然而僅綿陽市就需要60萬頂[7]。在武漢抗擊疫情時,口罩、防護服、床位等應急物資嚴重不足。在“封城”之后,其物資補給主要依靠社會捐贈和跨省份救助。這暴露出我國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物資儲備嚴重不足的問題。
2.2? 應急物資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信息共享在應急物資的調配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將直接關系到其分配效率以及分配的準確度。我國網絡化發展迅速,但應急物資的信息化程度較低,信息共享機制并未形成全國統一的網絡平臺。我國中央倉儲與地方倉儲分級管理,地方儲備物資的信息只有地方可以看到,并不能通過網絡實現信息互聯,對應急響應,物資調撥效率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而應急物資的存量、調撥、流動去向及位置等信息需要及時的發布和收取,對于獲取災區情況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及時性要求極高[11]。我國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物資響應主要靠政府來實現,并沒有統一的物資信息發布平臺,這就造成物資的信息堵塞,供需的不平衡。如在武漢疫情爆發時,由于醫療物資外包裝上未做標注,且物資堆放無序,導致倉儲管理人員在物資清點過程中效率低下,且倉儲人員采取傳統手工統計方式,在大量物資整合過程中,信息混亂,分類不清,嚴重影響物資救援效率。某機構將受捐的3.6萬只口罩,分別分配給武漢天佑醫院1.6萬只,仁愛醫院1.6萬只,而發熱門診一線醫院只收到來自一位愛心人士捐助的3 000只口罩[12]。應急物資未能實現信息化共享,從而導致應急救援的延后性,以至嚴重危及受害群眾的生命安全。
2.3? 應急物資儲運、調動多方聯動機制缺乏
突發事件爆發時,不僅是政府部門的響應,涉及企業、軍隊、基層社區組織、行業協會乃至廣大人民群眾,多方力量積極投入,形成統一戰線,共同攻堅克難。參與救援的多方救援力量領導體制的不同、部門間隸屬關系的不同、專業與否的原因,在配合工作時,各專業救援力量之間沒有明確的分工或是整體的聯動、具體要承擔的責任也不明確。并且我國應急物資投入為多頭供給,沒有統籌規劃物資使用,物資整合機制缺失,加之信息不共享,導致在疫情發生時,經常會看到應急物流體系出現多頭指揮、各自為戰等現象,嚴重制約了各方的有效合作。
3? 我國應急物資響應機制構想
我國在應急物資方面的建設主要是重在倉儲建設以及日常突發事件的預防,尚未形成一個有效的、系統的響應機制。就目前物資輸送過程中存在的堵點是物資需求未能實現信息共享,斷點是物資的統計尚未完全實現電子信息化,難點是物資配給未能進行有效的統籌規劃。這樣就很容易造成供需不平衡、配送效率低下,同時也會造成物資配送不透明,引發社會輿論,給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在此基礎上,本研究以應急管理部門為協調指揮組織,在其領導下通過物聯網平臺為協調基礎,整合供給方的物資來源,按照需求側的相關需求,將需求物資準確快速的調撥到需求地分發給需求方,從而構成一個從預防到重建,從需求到供給,從調配到分發的完整、聯動的物資信息化機制。這個機制將實現物資信息的共享,以及物資物流跟蹤和需求的實時監控,從而達到供給和需求的平衡,實現高效快速精準的響應,讓物資物盡其用,避免應急資源浪費,為應急救援工作節省更多時間來保障生命安全。物資響應構想示意圖如圖1所示。
3.1? 供給側物資
供給側物資在整個構想中是最主要的部分之一,是應急物資響應機制運行的前提,同時也是調撥環節實施的基礎。其主要任務是將所有物資來源進行整合,其包括事前物資準備、事中社會各界組織和人士物資捐贈以及事后物資補給等,統一把物資信息錄入應急物資物聯網平臺,再由應急管理組織通過應急物聯網平臺進行統一調配。
3.1.1? 供給物資分類
在突發事件劃分上,我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三條規定,突發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在物資的分類上,我國應急管理部根據其職責管轄所劃分的5種物資,但并不包含食品、藥品、醫療物資等應急物資,所包含內容并不全面,所以本研究將按照張永領的分類方法,從應急物資儲備的角度將應急物資分為5類:食品藥物類、應急救援類、災民安置類、基礎保障類、大型設備類。下面對這5類物資進行內容、存儲形式和適用事件劃分方面進行解讀,如表1所示[13]。
一是食品藥物類物資。主要包括方便面、礦泉水、罐頭以及基礎藥品防護用具等物資,這類物資生產周期和保質期較短,在災后需求大且消耗快,適合協議企業實物儲備和協議企業生產能力儲備,政府可以和生產、藥品企業簽訂儲備協議,輔之以社會捐贈物資。也可實現動態更新物資,避免物資過期而導致的資源浪費。由于其屬于常用物資,且使用條件沒有特殊要求,使用面廣泛,所以其適用于所有突發事件。
二是應急救援類物資。主要包括生命探測儀、電鉆、滅火器、潛水服、救生衣、醫療器械等物資。其專業性較強,使用要求較高,但日常需求量小,企業生產較少,適用于政府儲備庫儲備為主,協議企業為輔。由于用于生命救援、搜救等工作,主要適用于自然災害和事故災害。
三是災民安置類物資。主要包括帳篷、棉被、簡易廁所等物資。其需求量較大,實物體積較大,且用于方面廣泛,為介紹倉儲空間,較適合政府儲備庫定量儲存用于較小災難,與生產企業協議供給相結合。由于其適用于臨時救災居住使用,以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和公共衛生事件為主。
四是基礎保障類物資。主要包括照明燈具、電池、殺毒器具等物資。其需求量大,使用場合較多,社會產量充足,物資占用量小,價格較為便宜,亦適用于政府儲備庫儲備。基礎保障類物資的適用面較為廣泛,適用于所有突發事件類型。
五是大型設備類物資。主要包括挖掘機、鏟車、貨車等特殊機械設備。由于其體型較大,占用面積多,購買資金耗費大,維護成本高,所以不宜政府儲備庫儲備,宜采取合同租賃,臨時協議企業調撥。主要適用于自然災害和事故災害。
3.1.2? 供給物資來源
一是應急物資儲備庫。包含中央應急物資儲備庫和地方應急物資儲備庫,中央應急物資儲備庫按照東西南北中地區建立物資倉儲;地方物資儲備庫可按照省和地級市建立。物資儲備庫在應對突發事件時是物資供應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其物資種類及儲備量可以根據當地往年突發事件類型、數量、危害范圍、損失程度進行經驗估算、模糊變量、模糊案例推算等方法,儲備一定數量和種類的物資。
二是協議企業。即與應急管理部門簽訂協議或合同的企業,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優先將物資供給政府,用于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物資儲備管理難度較高,其物資有一定的期限和維護管理成本,長期儲備不使用仍會面臨物資消耗,例如食品類和醫藥類物資儲備,期限短,儲存條件嚴苛,長期儲存將面臨食品過期,可與符合標準的企業簽訂協議,定期輪換物資儲備,既可以滿足應急儲備使用,防患于未然,又可以將面臨過期的物資投放市場,用于銷售;大型機械類物資,可以簽訂租賃協議。如若大量購買既會面臨資金壓力又將面臨維護成本的增加,反而通過協議企業臨時調用更為合理。
三是社會捐贈。是指來自社會上的個人、企業或其他社會團體出于愛心或者自愿向公益組織捐贈物資、錢財等救助行為的活動。社會捐贈在突發事件發生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此次新冠疫情在武漢爆發時,其發揮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當武漢疫情爆發初期,武漢當地物資明顯不足,尤其是醫用口罩,防護服等醫用物資極其匱乏,社會各界人士和企業向武漢捐助了大量的資金和醫用物資,緩解了當時物資匱乏的局面。
四是醫療機構。這里是指在突發事件發生時,積極參與應急事項或提供必要的醫療器械、藥品和醫用防護等物資的組織。在突發事件發生時,醫療機構也將參與救援,無論是人員參與還是醫療物資的提供,都十分必要。根據應急管理部在其官網回答社會咨詢的回復,目前中央倉儲物資中藥品尚未在其儲備之列。而各類突發事件不可避免的有醫療物資的需求,就目前情況醫療機構物資的提供是十分必要的。
五是社區物資。社區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此次新冠疫情抗疫勝利離不開集成社區聯防聯控的重要舉措[14]。主要是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例如蔬菜、糧食,以及日常日用品的采購及提供。例如,新冠疫情爆發所實施的封閉式管理,若僅僅依靠應急物資難以維持日常的衣食住行,因此,社區在日常三餐以及日用品的需求方面提供補給,則會更為合理。
3.2? 需求側考慮因素
需求側在整個應急物資響應過程中的任務是需求信息的反饋,同時起到與基層組織、志愿者、應急救援部門對接的作用。其考慮到的因素主要包括需求地和需求方、物資種類、物資數量和物資評估等。
一是需求地和需求方。需求地主要是指突發事件發生地,每個地方都有其特殊性,例如地形因素、交通因素、區域位置等,都將關系到物資輸送的效率和所采取的應急方案。需求方主要是物資需求的群體,例如居民、醫療人員、工作人員、受害群體等。兩者結合可以了解物資的使用去向及用途,對物資的管控將起到監控以及精確使用,對后期的物資評估也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防止物資的分配錯誤和調為他用。
二是物資種類和物資數量。物品種類和數量的考慮分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個階段。事前,主要為物資的準備工作,按照應急預案或者提前準備的物資數量和種類進行儲備,以及對協議企業的需求進行物資的預留,并對物資進行統一管理。事中,即政府物資儲備庫現有數量及種類信息查詢以及相應協議企業供給量查詢,與實地勘測部門的需求種類和數量進行匯總,算出實際正負值,優先將可供給量進行調撥,然后由協議企業、租賃設備進行調撥。事后,主要是對事件發生后,物資的消耗種類以及數量的補充,以及對整個事件所涉及的物資種類和數量的數據統計。
三是物資評估。主要適用于整個物質調撥全過程的動態評估,即事前估算需求量用于應急準備工作;事中用于物資的提前量估計,以防物資供不應求,影響救援效率;事后對物資使用評估,總結不足,用于物資準備方案的調整和補給方案調整。物資評估在整個需求側起到關鍵性作用,影響救援物資的效率,必須嚴格評估救援物資的各方面因素,才可保障整個救援物資的協調有序。
3.3? 應急管理部門
應急管理部門是主要職責是組織編制應急總體預案和規劃,指導各地區各部門應對突發事件工作,推動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和預案演
練[15]。其中應急管理部內設辦公廳、應急指揮中心、救災和物資保障司等20個機構,其中救災和物資保障司主要負責物資的籌措和管理。本研究將應急物資儲備庫的籌建、調撥、管理等基于應急管理部之下,將按照中央、省、市、縣四級籌建并歸屬于相應級別的應急管理部門,通過物聯網平臺實現物資儲備庫的信息管理,在突發事件前按照上級對下級的指導、監督和本地需求籌建物資儲備庫,其管理由相應級別的應急管理部下屬物資管理部門來管理,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物資籌措和管理主要由救災和物資保障司統籌;在突發事件爆發時,按照級別分級響應并接受社會各界物資的捐贈;在突發事件結束后,對物資庫進行補充。從而按照物資分級響應,就近調撥,有序供給的原則,實現物資信息共享,達到供需的平衡,提高救援效率,如圖2所示。
3.4? 應急物資物聯網平臺
應急物資物聯網平臺在互聯網和云計算的基礎上,對應急物資數據進行整合,通過入口端和出口端銜接,對應急物資實現全過程的管理。其主要模塊分為四個,分別是倉儲管理模塊、物流管理模塊、應急物資決策模塊和信息反饋模塊。其中倉儲管理模塊主要功能是各級應急物資庫的建模,以及籌措物資的出入庫登記,包含倉庫自籌物資和社會捐贈的登記,協議企業的相關資料及可供物資管理和應急物資清單名錄。物流管理模塊,主要是物資的對接配送即與交通部門或者物流公司的對接以及目的地的對接,物資跟蹤主要是對物資流調監控和實時監控。應急物資決策模塊,包含應急物資級別響應、需求審批和物資評估,通過級別響應啟動相應物資儲備庫,通過需求審批流程進行物資的調撥,全過程物資評估以備物資進行決策調整。信息反饋模塊包括物資需求、消耗,以實現物資需求反饋和物資消耗的處理,可以完成物資的需求和供給的對比,以保障物資合理配給和及時補充,結構如圖3所示。
3.5? 調配與分發環節
調配環節與應急物聯網平臺的倉儲模塊相對接,是整個物流運輸過程中的輸入端。通過應急物聯網平臺倉儲模塊完成應急物資的整合,將倉儲、協議企業、社會捐贈等物資調配到需求地和需求方手中。其主要的工作是將物資的整合信息與物資需求信息進行比對,按照調配機制、調配協議等要求,準確、快速地完成調配任務。分發環節是整個環節的末端,也是應急物資響應平臺的輸出端。其主要是將輸送過來的應急物資進行接收,通過基層組織、志愿者、應急救援部門等將物資發放到需求方手中。
3.6? 輸送環節
輸送環節是連接供給和需求的關鍵環節,能否快速送到需求側,則需要輸送環節的保障。其輸送的運作需要交通部門、物流公司、軍隊以及基層組織等各方力量的協同。一是交通部門,包含交通管理部門和運輸部門。整個應急物資在其運輸過程中若路程遠需要鐵路運輸部門協調,陸運時需要交警的保駕護航,提高其運輸效率。二是物流公司運輸,物流運輸公司選擇要求便利,成本相對較低,專業化程度高。與物流企業的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利用物流企業的物流資源優勢降低國家應急物流成本開支。如2020年新冠疫情應急救援就引入了物流企業參與疫情隔離點應急救援物資的物流配送,為疫情防控做出了一定的貢獻[11]。三是軍隊,其具有一定戰略物資儲備和強大的運輸能力,且在應對突發事件過程中,軍隊總是身先士卒。武漢疫情爆發,我國軍隊派出運-20運輸機在春節前夕運送醫療人員及物資奔赴抗擊疫情前線,以及2022年4月爆發的上海疫情,軍隊更是派出3架運-20運輸機攜帶軍隊醫療人員和物資前往上海進行抗擊疫情。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公共衛生事件,軍隊的救援是不容忽視的。四是基層組織,在應對突發事件過程中是對當地情況最先了解者,且情況的反饋以及物資能否安全順利分配到個人,基層組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7? 物資響應的整體聯動
應急物資整體聯動主要以物聯網平臺為支撐,應急管理部門為主要物資倉儲管理及應對的決策指揮。當發生突發公共事件時,應急管理部門將通過應急物聯網平臺將供需雙方反饋的信息進行匯總整理,并進行統籌決策。之后通過應急物資物聯網平臺倉儲模塊完成需求物資的調配,再通過物流模塊完成物資的信息輸送和追蹤,最后在信息模塊下完成物資的分發,從而形成一個反饋—決策—調配—輸送—分發的循環過程,直到整個事件的結束。其中隨著物資的不斷消耗及需求的反饋,應急管理部門會在信息的整合下不斷調整決策,以達到物資供需方的動態平衡。使用平臺的部門將會通過該平臺實現物資信息共享,減少信息堵塞狀況的發生,讓物資能夠高效率的使用。
4? 應急物資響應機制構想的保障條件
應急物資響應機制構想的實現不僅需要流程的設計,還需要諸多保障條件才能實現,本研究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并提出建議。
4.1? 加快應急物資儲備庫的籌建
應急物資儲備庫的籌建是整個響應機制的物質基礎。應急物資來源眾多,所涉及物資的種類繁多。一是要合理布局應急儲備庫,不僅要做好應急儲備庫的選址,更要按照分級增設儲備庫的數量,做好東南西北中部的規劃。二是完善應急物資儲備的種類、數量以及質量,對應急物資進行擴展,物資種類按需求進行增設,數量進行合理調整,質量按照標準進行嚴格把關。三是統籌協議企業物資供給,將協議企業物資和大型設備進行統一規劃,完成物資及時輪換,以及物資有效供給,例如協議企業與儲備庫物資輪換、協議企業物資事中調配、大型設備協議租賃等。
4.2? 提供物聯網技術支撐
物聯網技術支撐是整個響應機制實施的媒介,通過該平臺可以快速高效響應,提高救援速度。該平臺需要借助互聯網技術、計算機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匯集倉庫信息和物流管理信息。可通過電腦軟件或者手機APP進行操作,實現各個模塊的互動,信息共享,完成物資籌集、調撥和發放。一是加快軟件研發,即電腦端和手機端的研發,通過該軟件的使用,可以隨時隨地對物資的信息進行需求申請、信息共享等,可以提高物資響應效率。二是大數據中心建設,通過數據中心可以匯集和分析各地應急物資需求,并對需求進行預測、供需匹配和物資調撥,提升應急物資管理決策水平。
4.3? 加強應急物資響應聯動
應急物資響應聯動是物資協調的關鍵步驟,整個響應機制運作離不開各方力量的協調。一是政府內部力量協調,應急物資的響應運作需要武警、醫務、公安、消防等各個部門的聯動,僅靠應急管理部無法完成,例如基層單位信息反饋以及物資的運輸,指揮層根據信息進行決策,交通部門需要協調運輸等各方力量的運作,才能完成應急物資的運輸任務。二是政企聯動,包括政府部門與協議企業和物流公司聯動,物資籌措、輸送都需要企業間的協同,與相應供給企業和物流公司簽訂協議,更好保障物資的供給量和輸送效率。三是政社聯動,政府對社會捐贈的聯動。四是區域聯動,應急物資跨區域調撥以及全國各省份間的互助行為。
5? 結束語
突發事件往往難以預測,危害性極大,影響面積廣泛,人在其面前,往往十分脆弱。面對突發事件的發生,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將危害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風險降到最低。本著“生命至上”原則,保護人的生命安全。“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將風險降低,提高救援效率是我們面對突發事件應該盡一切力量做到的。雖然我國應急管理發展較晚,但在應急管理上的探索從未間斷,應急管理機制逐漸趨于成熟,制度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 鐘開斌. 回顧與前瞻:中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J]. 政治學研究,2009(1):78-88.
[2] 陳振明. 中國應急管理的興起——理論與實踐的進展[J]. 東南學術,2010(1):41-47.
[3] 薛瀾,劉冰. 應急管理體系新挑戰及其頂層設計[J].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1):10-14,129.
[4] 馬彥濤,于永達. 中國應急管理現代化的基本內涵、主要挑戰與實現路徑[J]. 學術探索,2020(4):55-63.
[5] 雷曉康. 中國應急管理模式的思想精粹與進路瞻望[J]. 國家治理,2021(19):24-29.
[6] 張紅. 我國應急物資儲備制度的完善[J]. 中國行政管理,2009(3):44-47.
[7] 劉宗熹,章竟. 由汶川地震看應急物資的儲備與管理[J]. 物流工程與管理,2008,30(11):52-55.
[8] 陸承,李智慧,鄧堯. 2020年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建設及發展研究[J]. 中國應急管理科學,2021(7):62-69.
[9] 劉陽,田軍,馮耕中,等. 期權契約機制下應急物資儲備模型研究[J]. 中國管理科學,2022,30(12):338-351.
[10] 張平,張連瑞. 應急物資管理體系響應機制研究[J]. 內燃機與配件,2019(2):163-165.
[11] 韓芷若. 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下我國應急物流管理現狀及對策分析[J]. 物流科技,2021,44(6):75-77.
[12] 孫琳. 疫情下應急物流倉儲管理智能化研究——以武漢某慈善機構為例[J]. 物流技術,2020,39(9):21-24.
[13] 丁斌,朱玉杰. 政企合作應急物資儲備策略探析[J]. 中國應急管理,2022(2):56-59.
[14] 宋衛杰,祁昆,張良. 新冠疫情應對經驗對核應急啟示[J]. 中國應急管理,2021(2):60-61.
[15] 王勇. (兩會受權發布)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EB/OL]. (2018-03-13)[2022-12-1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lh/2018-03/14/c_1122533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