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輝



摘? 要:文章以《汽車運用工程學》課程中的教學內容為案例,開展了課程思政與知識教學的融合實踐。案例將科學精神、安全意識和法規意識作為價值引領方向,形成了該案例綜合教學目標,搭建了“三目標”多階段的課程思政導入教學設計的思路。開展了教學效果調查,結果表明激起學生感情共鳴的課程思政課元素與所授內容的價值引領目標基本一致,較好實現了“三目標”教育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課程思政;價值引領;專業課程;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U461; G642? ? 文獻標志碼: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13.035
Abstract: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course "automobile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is used as a case in this paper. The integration practice of course ideology and knowledge teaching is carried out. Scientific spirit, safety awareness and regulatory awareness are proposed as value leading directions. The comprehensiv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he case is designed. The idea of "three goals" multi-stag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roduction into teaching design is established.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urvey was carried out on the MOOC platform,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lemen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at aroused the emotional resonance of the students were same as the value-leading goals of the content taught, and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three goals" education was better achieved.
Key words: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value guidance; professional courses; instructional design
0? 引? 言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全國教育大會以及黨的十九大報告均強調要持續推進高校課程的思政建設。課程思政,是構建高校“大思政”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是“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理念在專業課堂的實踐與體現。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是保障課程價值引領目標得以實現的必經途徑[1-2]。雖然廣大教育工作者對課程思政與知識教學的融合實踐開展了豐富的研究[3],但基于多目標融合下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不為多見,本文以《汽車運用工程學》某一教學單位為例,開展教學設計研究,以期實現“思政”與“專業課程”的目標融合,為提升大學專業課程的育人效果探索實踐路徑[4]。
1? “三目標”的教學架構設計
《汽車運用工程學》具有理論性與實踐性融合統一的典型特征,課程教學中以OBE為理念進行教學過程的組織[5],同時堅持立德樹人,將課程思政與知識教學緊密融合,實現課程思政目標與知識運用能力目標的有機統一。
依據本課程教學內容,制定了明確的課程“三目標”,即知識目標、能力培養目標及課程思政目標,以知識體系為載體,進行了“三目標”的融合教學設計。進行了章節綜合目標導向下的“三目標”多層次設計,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如圖1所示。知識的講授遵循基礎知識學習、知識整合、工程知識運用、學以致用,實現解決綜合工程問題的能力培養目標,把課程認同和責任意識作為價值引領的第一層次目標,并逐步提升到意識和理念培養的高度,即樹立安全意識、法規意識和生態理念,將家國情懷和科學精神作為本課程的最高課程思政目標,形成了“家國情懷、科學精神、核心知識、學以致用”的課程綜合目標。基于這一思路,將本節內容分解為三個層次的學習,進行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6]。
2? 教學單元的綜合目標設計
針對特定教學單元,凝練并設定單元知識的綜合目標是教學設計的基本前提[7]。本文將課程中的“高原和山區條件下汽車運用技術”作為講授案例,高原山區的道路交通,易發生重大交通事故,主要的道路事故形式有墜崖、翻車、追尾等,特殊的地理和氣象條件造成了車輛的制動性能和操控性能下降、增大了車輛駕駛難度。圍繞這一教學內容,擬定出以下目標:
(1)知識學習目標:了解高原山區道路交通的特點,常見的交通事故形式等;理解高原山區交通條件對交通安全的影響;理解并掌握高原山區道路交通事故成因、特殊行駛條件對汽車使用性能的影響。
(2)能力培養目標:具備設計提高高原山區條件下運輸安全的技術方案。
(3)課程思政目標:樹立家國情懷、培養科學精神,強化安全意識和法規意識的引領。
課程目標導向下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中心,建立“教學目標-教學行為-教學活動-教學評估-教學目標”的閉環教學體系,同時借助線上課程平臺,促進課堂教學向課堂學習的轉變[8]。
3? 課程思政元素的教學導入過程設計
3.1? 高原山區道路交通特點及事故形式——培養科學精神、激發家國情懷
3.1.1? 知識要點描述
高原山區具有氣壓低、空氣稀薄等氣象特征;高原山區公路具有彎多、路窄、坡陡、路側溝深等特點。汽車在高原山區道路行駛時發動機負荷率增加、冷卻系統、制動系統等工作強度增加,汽車的動力性能、制動性能及燃油經濟性能等性能有所降低,對汽車的運行安全產生了影響。汽車在高原山區道路運行,易發生重大交通事故,常見的道路事故形式有:墜崖、翻車、追尾等。
3.1.2? 教學環節設計思路與理念
高原山區是我國重要的地理特征,高原山區條件下汽車運輸效率低、事故多是基本的交通運輸國情,近二十年來,我國高原山區的道路運輸業取得巨大成就,同學們倍感自豪,家國情懷油然而生。所取得的成就強有力證明了科學與技術是解決問題的最有力工具,通過進一步的擺事實,引導同學們清醒認識到,高原山區條件下的道路運輸還有很多工程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如何降低汽車交通事故發生率、如何降低事故的嚴重程度,自豪感與責任意識油然而生并深度融合,家國情懷和科學精神的價值引領目標基本實現。
本知識搭建了“情境導入、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發展對比”四階段教學設計思路,從交通運輸地理特點出發,逐步深入講授環境對汽車運用的影響、科學技術在運輸工具、道路建設等方面的運用,結合數據對比,說明高原山區條件下汽車運營速度、汽車運輸效率等逐步提升。基于這一講授邏輯,全過程導入科學精神和家國情懷的價值引領,如圖2所示。
3.1.3? 育人目標融入思政教學方法
本知識點的課堂講授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完成,課程思政目標的實現主要結合實景圖片、縱向發展成就的數據對比等材料,形象展示和說明高原山區條件下汽車運用的特點,通過引導啟發,在家國情懷和科學精神的思政元素上實現共鳴[9]。
3.2? 環境條件對汽車運用性能的影響——培養安全意識、法規意識和科學精神
3.2.1? 知識要點描述
高原山區的道路條件下,汽車的動力性能、經濟性能及制動性能有所下降,人、車、路及環境構成的道路交通系統穩定性大大下降,駕駛員駕駛操作、車輛性能下降、道路路面附著系數下降等任一要素的變化都會導致運輸安全系統的破壞,引發道路交通事故。
3.2.2? 教學環節設計思路與理念
發生在高原山區條件下的特大型交通事故時常見諸報端,結合特定的交通事故場景,引導對交通事故的思考,根據事故現場分析,事故發生的表面原因可能包括制動不及時、轉向不精準、避讓不及時等,進一步深入分析高原山區的地理、氣象、道路等因素對汽車性能的影響。
本知識點按照“情境導入、問題分析、解決問題”三階段教學設計思路,將知識點分解為事故場景介紹、事故成因分析及高原山區條件對汽車運用性能的影響三個梯次,最終達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結合事故場景分析,引入了“安全意識和法規意識”的價值導向,根據科學精神,進行事故成因的解析。如圖3所示。
3.2.3? 育人目標融入思政教學方法
為實現本知識點課程思政目標,首先導入高原山區道路事故現場圖片,強大的事故破壞力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必然引起同學們的議論思考,結合小組交流,達成高原山區道路條件下汽車運用必須增強“安全意識和法規意識”的共識,拿起“科學”武器解決問題,必然是水到渠成的課程思政目標。
3.3? 降低事故發生率和傷亡程度的對策——強化安全意識和法規意識
3.3.1? 知識要點描述
本知識點的核心內容是針對高原山區的道路交通環境,并結合汽車的技術特征,提出安全運輸的技術對策。基于成果導向(OBE)的教育教學理念,設定工程問題,并對可能的解決方案進行對比分析。
3.3.2? 教學環節設計思路與理念
本知識點以能力培養為目標,運用汽車運用基礎理論,并結合高原山區的交通特點,能提出合理的汽車運用方案,以降低汽車交通事故發生率或降低傷亡程度。講授過程中,深度融合安全意識和法規意識。搭建了“情境導入、目標導向、提出對策”的教學設計思路,如圖4所示。教學過程中提出“高原山區汽車運用目標”的工程問題,從提高汽車運輸安全性和經濟性等角度提出技術方案,重點圍繞汽車運用技術,提出解決工程問題的技術方案。
3.3.3? 育人目標融入思政教學方法
將案例分析、分組討論和隱性滲透式融入等主要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容易實現感情共鳴,安全意識和法規意識會成為解決高原山區條件下汽車運用工程問題的價值追求目標。
4? 多目標融合教學的成效與反思
4.1? 取得教學效果與育人成效
本案例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實現,借助了課堂講授和線上(中國大學MOOC)平臺,開展了課程思政的引導和啟發。結合本節知識點設置了線上討論主題“高原汽車駕駛,有哪些潛在的危險”,線上討論使學習更便捷、參與更廣泛,增強了價值引領的課程思政效果,如圖5所示。
針對課程思政效果,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在課程教學結束后調查了授課班級30位同學的課程思政認知及接受程度,收到有效問卷29份。題目之一為“通過任課教師對汽車運用工程學各章節的講授,你受到了以下哪些思政元素的熏陶或引導?”如圖6所示,列舉了8個要素。答題要求為每人限選5個,答題結果表明科學精神、安全意識、法規意識、生態意識以及家國精神得到較高的認可度,與本課程確立的價值引領方向基本一致。
針對“高原和山區條件下汽車運用技術”教學案例的課程思政目標達成情況,設計了6個選項,每人限選最能激發感情共鳴2項元素,“安全意識、科學精神、家國精神、法規意識”四項思政要素依次獲得了最高認同,如圖7所示。這一調查結果與本文三個案例分析中凝練的課程思政元素完全一致。
問卷調查結果表明,通過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三目標”融合的課程目標基本達成,達到了預定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4.2? 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思路
存在的問題主要在教學設計、效果評價等方面,具體如下:(1)課程思政目標與課程知識學習目標需進一步融合;(2)課程思政教學方式有待進一步的創新;(3)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方法有待進一步完善。
針對問題,提出的改進思路如下:(1)結合課程內容,深度挖掘課程思政要素,完善多層次的課程思政目標架構,形成“三目標”的多層次深度融合;(2)進一步探索案例教學法和討論式教學法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運用,探索課程思政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的運用,拓寬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實現的途徑;(3)完善“問卷調查法”在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考查中的運用,探索其考評方法的運用。
參考文獻:
[1] 陳根. 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育人的實踐研究[J]. 教育探索,2021(4):69-72.
[2] 李鑄國,朱彥彥,王曉東. 聚焦價值引領的“材料科學基礎”課程思政策略探索與實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S1):115-118.
[3] 李德賀,李波,張曉. 思政元素融入高校數學類課程實現路徑研究[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3):57-60.
[4] 王英龍,李紅霞. 課程思政對立德樹人成效的影響研究[J]. 中國大學教學,2021(12):69-73.
[5] 黃艷. 基于OBE視角的公安院校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優化研究[J]. 江蘇教育研究,2022(Z3):3-7.
[6] 梁瑩,劉瑞儒. 課程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的“SIUE”模式及其實施策略[J]. 教育探索,2021(8):70-72.
[7] 李瑾,曹進,張躍宇,等. 信息安全專業課程思政的逆向教學設計——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無線通信網絡安全”課程為例[J]. 網絡與信息安全學報,2021,7(3):166-174.
[8] 陶丹,黃琳琳,胡健,等. 基于BOPPPS模型的“多速率數字信號處理”課堂教學設計[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20,37(7):183-186.
[9] 邱秋云. 脫貧攻堅背景下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J]. 高教探索,2020(12):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