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春錦


摘要 從菌絲生長、農藝性狀、平均產量以及鎘含量等指標,挖掘雜交F1代低富鎘、高產潛力菌株。結果表明,A13、A14菌絲特征為粗壯、密集、菌索多,生長階段污染率低;子實體單朵重量分別達25.7、15.9 g/朵,為大粒型、中粒型;菌柄直徑為2.2、2.1 cm,占子實體比重54.09%、59.75%;平均產量達8.52、7.84 kg/m2,與出發菌株均達顯著水平;鎘含量為2.1、5.9 mg/kg,與出發菌株均達極顯著水平。A13、A14 2個菌株具有同時滿足高產、粗柄、低富鎘的特征特性。
關鍵詞 姬松茸;雜交;高產;粗柄;低富鎘;菌株
中圖分類號 S6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3)10-004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0.009
Abstract From mycelial growth,agronomic characters,average yield and Cd content,the hybrid F1 generation strains with low Cd rich and high yield potential were excav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ycelia of A13 and A14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ick and dense mycelia,abundant rhizomorph,and low contamination rate in growth stage.The fruit body single weight were 25.7 and 15.9 g,respectively,which were largegrained and mediumgrained.The stipe diameter were 2.2 and 2.1 cm,accounting for 54.09% and 59.75% of fruit body.The average yield were 8.52 and 7.84 kg/m2,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original strain.The Cd content were 2.1 and 5.9 mg/kg,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original strain.A13 and A14 strains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yield,thick stipe,low Cd content.
Key words Agaricus blazei;Hybridization;High yield;Thick stipe;Low cadmium content;Strains
姬松茸,別稱巴西蘑菇、巴氏蘑菇、小松菇,屬真菌界、真菌門、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目、蘑菇科、蘑菇屬,是一種珍貴的食藥兼用的真菌,菌肉脆味美有杏仁味,營養豐富[1]。李開本等[2]對中國福建、日本和巴西等地的姬松茸子實體中重金屬元素進行測定發現鎘含量為13.0~23.1 mg/kg,具有富鎘的特性。黃建成等[3-4]、劉朋虎等[5-7]、龔光祿等[8]開展了鎘對姬松茸的脅迫及富集規律,推測半胱氨酸為親鎘蛋白體,菌蓋鎘含量是菌柄的3倍以上,提出粗柄型姬松茸品種可以有效降低鎘富集。劉朋虎等[9]、陳華等[10]、Jiang等[11-12]通過誘變輻射,選育出低富鎘菌株J77、J37、J5。李碧瓊等[13-14]利用廢菌渣開展了姬松茸優良菌株篩選和配方優化研究。筆者以莆田市目前主栽品種A2、廢菌渣栽培獲得的姬松茸高產菌株A8作為出發菌株,通過孢子有性雜交,獲得F1代新菌株12個,其中能正常出菇的有6個。通過系統觀察F1代6個菌株在菌絲生長、農藝性狀、產量以及鎘含量等指標篩選出適宜廢菌渣栽培的低富鎘高產型菌株,以期為姬松茸新品種選育及其綠色生產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試菌株。
A2菌株由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引進保藏;A8菌株為從雙孢蘑菇廢菌渣連栽姬松茸中組織分離獲得;A12、A13、A14、A15、A16、A17為A2、A8孢子有性雜交的F1代可形成子實體的菌株。
1.1.2 培養料配方。栽培種培養料配方參照李碧瓊等[13]的方法進行。栽培料配方參照李碧瓊等[13]、陳政明等[15]、黃建成等[3-4]的栽培料配方進行改良,確定栽培配方為廢菌渣45%、巨菌草30%、牛糞18%、磷酸二氫鉀2%、石灰3%、輕質碳酸鈣2%、含水量65%。
1.2 方法
將巨菌草粉碎至5 mm以下的小料,預濕并建堆,24 h后,加入廢菌渣、磷酸二氫鉀、石灰拌勻,水分調節至70%左右,分別在第4天、第8天、第12天進行翻堆,第12天,加入輕質碳酸鈣,于建堆15 d,將發酵好的培養料移入栽培房的床架上,進行巴氏滅菌。菌絲部分長透料層,即可進行覆土管理[16]。
1.3 觀測項目與方法
1.3.1 菌絲生長情況。巴氏滅菌后,直至料溫降低至自然溫后,每個菌株播種8 m2,隨機抽取面積為1 m2作為試驗區,重復3次,觀察不同菌株菌種萌發長滿料面天數、菌絲長透料層天數、覆土至開采天數、播種至開采天數、菌絲生長形態、污染率,其余面積按照保護行功能進行管理。
1.3.2 不同姬松茸菌株農藝性狀。在3個試驗小區內分別挑取10朵作為觀察個體,觀測菌柄的直徑、長度、顏色、重量,菌蓋的直徑、厚度、顏色,記錄不同菌株的子實體風味、粒型。粒型以單朵重量分為3個等級,大于20 g為大粒型,大于15 g小于20 g為中粒型,小于15 g為小粒型。
1.3.3 不同菌株產量及鎘含量。
在“1.3.1”試驗區中,分別采摘統計每個菌株前3潮的產量,烘干后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進行鎘含量檢測,檢查方法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鎘的測定》(GB 5009.15—2014)進行。
1.3 數據分析 采用7.05 DPS軟件進行新復極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姬松茸菌株菌絲生長狀況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菌株菌種萌發長滿料面天數在5~6 d,可以正常萌發。根據新復極差法分析,A13菌絲長透料面所需時間最短,為21.33 d;A16最慢,為32.00 d,均與其他菌株達極顯著水平。A12覆土至開采天數最長,達24.00 d,與出發菌株及其他菌株達極顯著差異。A13、A14播種至開采所需時間最短,分別為47.33、49.67 d;A16最慢,達59.33 d,與出發菌株達極顯著水平。A13污染率最低,僅為0.1%;其次為A15、A12、A14,污染率分別為0.2%、0.3%、0.3%,4個菌株菌絲生長都表現出粗壯、密集、菌索多,A16污染率最高,達2.1%,有4個菌株污染率大幅度下降。綜上所述,在雜交F1代,菌絲長透料層階段有2個菌株發生變異;覆土至開采階段有1個菌株發生變異;播種至開采全過程,有4個菌株發生變異,污染率大幅度下降的有4個菌株,雜交有利于菌絲生長狀況優化。
2.2 不同姬松茸菌株農藝性狀
從表2可知,菌柄重量占子實體重量達50%及以上的有3個菌株,分別是A13、A14、A16,其菌柄直徑分別為2.2、2.1、1.7 cm;遠高于出發菌株1.2 cm,風味上均表現為淡杏仁味。子實體平均重量達20 g以上的有2個菌株,分別為A13、A8,其平均重量分別為25.7、20.3 g/朵,均表現為大粒型。由表1、2可知,A13、A14 這2個菌株菌絲生長表現出粗壯、密集、菌索多,菌絲長透料層天數短,為粗菌柄的菌株,同時伴有風味為淡杏仁味的特點。
2.3 不同菌株產量及鎘含量比較 從表3可以看出 A13鎘含量最低,為2.1 mg/kg,其次為A14、A12、A16、A17,分別為5.9、6.4、8.9、10.9 mg/kg,與出發菌株均達到極顯著水平。A13菌株平均產量最高,達8.52 kg/m2,與出發菌株及其他菌株均達極顯著水平;A14、A15、A17 3個菌株次之,平均產量分別為7.82、7.78、7.70 kg/m2;通過雜交的6個菌株平均產量均優于出發菌株A2、A8,達顯著水平。綜上所述,A13、14菌株平均產量為8.52、7.82 kg/m2,鎘含量為2.1、5.9 mg/kg,均為理想的低富鎘高產菌株。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論
結合菌絲生長情況、農藝性狀、平均產量及富鎘等特征特性,A13、A14菌絲特征為粗壯、密集、菌索多,生長階段污染率低;子實體單朵重量分別達25.7、15.9 g/朵為大粒型、中粒型;菌柄直徑為2.2、2.1 cm,占子實體比重54.09%、59.75%;平均產量達8.52、7.82 kg/m2,與出發菌株均達顯著水平;鎘含量為2.1、5.9 mg/kg,與出發菌株均達極顯著水平。A13、A14 2個菌株具有同時滿足高產、粗柄、低富鎘的特征特性,符合篩選粗柄型菌株實現低富集鎘的育種目標。
3.2 討論
李開本等[2]對姬松茸鎘含量進行檢測,發現姬松茸具有富鎘特性。黃建成等[4]通過不同濃度鎘脅迫其菌蓋鎘的富集量均比菌柄高3倍左右,提出選擇菌蓋與菌柄比為50:50粗柄型菌株應用于生產栽培是實現低鎘栽培一重要措施。該研究通過雜交,在6株雜交F1代中菌柄重量占子實體重量50%以上的有3個菌株,其菌柄直徑分別為2.2、2.1、1.7 cm,遠高于出發菌株1.2 cm,其鎘富集特征符合預期。但同時發現菌柄比重增加,風味會明顯變淡。
A12菌絲粗壯、濃密、菌索多,菌柄重量占比重為 49.46%,前三潮平均產量6.94 kg/m2;A15菌絲粗壯、濃密、菌索多,菌柄重量占比重為 38.79%,前三潮平均產量7.78 kg/m2;A16菌株菌絲纖細、稀疏、菌索少,菌柄重量占比重達50%,前三潮平均產量6.82 kg/m2。A12、A15菌絲生長形態相同,但前三潮平均產量達極顯著水平,菌柄重量占比重差10.67%;A12、A16菌絲生長形態差異大,前三潮平均產量無顯著差異,菌柄重量占比重僅差0.52%,綜上所述,菌絲生長形態、菌柄重量占比重、前三潮平均產量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聯系,不能直接作為判斷依據,有待進一步研究。
姬松茸因無鎖狀聯合,需要參照萬誠等[17]遺傳多樣性方法進一步確定A13、A12、A14 3個菌株與出發菌株A2、A8之間的遺傳距離。進一步開展菌株多點試驗,確定菌株的特異性、穩定性和一致性,力求為姬松茸產業提供優良菌株。
參考文獻
[1]李玉,李泰輝,楊祝良,等.中國大型菌物資源圖鑒[M].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15:704.
[2] 李開本,陳體強,徐潔,等.姬松茸富鎘特性研究初報[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1998,20(S1):178.
[3] 黃建成,李開本,何錦星,等.姬松茸鎘累積特性研究Ⅰ.培養料鎘污染對子實體的效應[J].福建農業學報,2006,21(3):240-243.
[4] 黃建成,余應瑞,應正河,等.姬松茸鎘累積特性研究:Ⅱ鎘脅迫對菌絲及子實體生長發育的影響[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8,27(1):78-81.
[5] 劉朋虎,陳華,李波,等.鎘脅迫對姬松茸菌絲生理指標與鎘吸收的影響[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20,39(8):1675-1682.
[6] 劉朋虎,陳華,李波,等.鎘脅迫對姬松茸生長和鎘吸收累積的影響[J].生態學報,2022,42(3):1015-1021.
[7] 劉朋虎,賴瑞聯,陳華,等.鎘對食用菌生長的影響及防控技術研究進展[J].生態環境學報,2019,28(2):419-428.
[8] 龔光祿,楊通靜,陳婭婭,等.凹凸棒土對姬松茸生長發育及出菇的影響[J].中國食用菌,2021,40(4):32-37,46.
[9] 劉朋虎,李波,江枝和,等.姬松茸菌株J1與J77鎘富集差異及生理響應機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7,36(5):863-868.
[10]陳華,葉菁,林怡,等.60Co輻射選育的姬松茸新菌株J37農藝性狀與降低重金屬含量效應[J].福建農業學報,2021,36(6):651-657.
[11] JIANG Z H,WENG B Q,HUANG T J,et al.Nutrient value protein of mutant J3 of agarious blazei by irradiation[J].Acta agriculturae nucleatae sinica,2003,17(1):20-23.
[12] 江枝和,翁伯琦,雷錦桂,等.姬松茸60Co輻射新菌株J5的營養成份、重金屬含量與農藥殘留分析及其安全性評價[J].熱帶作物學報,2010,31(10):1702-1705.
[13] 李碧瓊,陳政明,凌龍振,等.利用廢菌渣栽培姬松茸優良菌株的篩選試驗[J].中國食用菌,2016,35(5):9-11,20.
[14] 李碧瓊,陳政明,凌龍振,等.利用廢菌渣栽培姬松茸的配方篩選試驗[J].中國食用菌,2016,35(4):31-34.
[15] 陳政明,邱春錦,李碧瓊,等.雙孢蘑菇廢菌渣不發酵連栽姬松茸配套技術研究[J].福建農業學報,2011,26(6):989-993.
[16] 崔建昌.蘑菇二次發酵高產栽培技術措施[J].廣東農業科學,2007,34(4):30-32.
[17] 萬誠,李蕾嘉,熊雪,等.姬松茸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研究[J].中國食用菌,2021,40(9):11-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