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多處提到“共同富裕”。他在總結過去十年的成就時指出“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之一,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包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安排今后任務時提出要“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同時,他在報告中還提出了“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任務,明確了“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些提法或表述貫徹了一個總的認識,那就是在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分配問題更是發展問題
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是相互促進的關系。高質量發展是共同富裕的基礎和實現路徑,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有助于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是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可見,在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是我國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要求以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重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而這正是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高質量發展是解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積累的結構性矛盾、突破資源環境瓶頸的客觀要求,也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只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才能更有力、更扎實地推進共同富裕。
改革開放初期,通過實行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經濟政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活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也出現了收入差距日益擴大和經濟發展質量不高等問題。當前,高質量發展面對的新問題是收入差距擴大,因此在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下,要讓分配更為公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是重點努力的方向之一。可見,高質量發展階段關注的不是一部分人而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逐步實現,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推進共同富裕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分析中國式現代化特征時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這表明在高質量發展階段推進共同富裕的內涵在擴大,共同富裕不僅是分配問題,更是發展問題。與高質量發展相關的教育、就業、醫療乃至生活質量等問題都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
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著力點
當前,我國推進共同富裕面臨城鄉發展、區域發展以及收入分配、發展水平和質量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任務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客觀上要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具體來說,就是要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覆蓋面上,要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著力點。不是少數人的共同富裕,而是全體人民都享有的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濟貧式的共同富裕,而是以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的結構優化式的共同富裕;不僅是物質層面的共同富裕,而且是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裕相結合的共同富裕。因此,在高質量發展階段推進共同富裕并不是要降低高收入群體收入,而是在規范和調節高收入群體收入的基礎上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在收入群體上,要以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為著力點。這并不是以降低高收入群體收入為代價,而是在增量層面不斷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在高質量發展階段推進共同富裕,在于把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放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首位,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的發展能力,縮小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這就要求增強各類保障政策對低收入群體的保障能力,同時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促進低收入群體的高質量充分就業,切實提高其增收能力和市場適應力。
在成果分享性上,要以提高發展成果分享的覆蓋面為著力點。一方面,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看得見、摸得著。另一方面,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需要持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需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進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在制度安排上,要以完善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為著力點。一是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著力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二是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堅持多勞多得,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三是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四是要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財富積累機制,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在高質量發展中創造高品質生活
在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不僅要關注城鄉、區域發展及收入分配問題,還要注重高品質生活的創造,不斷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某一國家或地區,人們生活的社會環境和生活保障狀況,是反映人們生活的社會條件質的方面的具體范疇。發展經濟學家羅斯托提出,生活質量階段是“工業社會中人們生活的一個真正突變”,在“高額群眾消費階段”之后,人們轉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他認為,隨著服務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部門,服務業就業人數占比日益增大,特別是醫療衛生、教育、文化娛樂、旅游等服務業的加速發展,將極大“豐富居民生活”和“提高生活質量”,同時必須處理和解決好環境污染、城市擁堵和人口過密等問題。可見,生活質量的高低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環境的發展程度密切相關,是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
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創造高品質生活可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促進服務業繁榮發展。聚焦產業轉型升級和居民消費升級需要,擴大服務業有效供給,構建優質高效、結構優化的服務業新體系。在生產性服務業領域,以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在生活性服務業領域,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務體驗為導向,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托育、文化、旅游等服務業,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擴大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各類服務供給。
二是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隨著城市成為人口和經濟的重要載體,城市居民對優美環境、健康生活、文體休閑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使更多人享有更高品質的城市生活。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高品質生活的基礎目標,更好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品質提升,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
三是推動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離開更加充分的就業,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資本水平、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創建高品質生活都難以順利實現。因此,要著力提升勞動力素質,以人才的高質量推動就業的高質量。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以人才“第一資源”激發和轉化創新“第一動力”,實現高質量人才與高質量發展的完美對接。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做好重點人群就業工作。開展多渠道靈活就業和創業,暢通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渠道,為勞動者靈活就業、自主創業、參加社保等提供多重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