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銘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提出,加快推進“四網融合”,建設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融合發展的現代軌道交通運輸體系。
從2007年開工建設1號線至今,蘇州軌道交通已完成三期建設規劃,建成投運5條線路,在建8條線路,整體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年度公共交通分擔率已超過50%。根據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MOPES指標統計,蘇州軌道交通2022年線網列車運行圖兌現率(100%)、線網列車正點率(100%)、有效乘客投訴回復率(100%)等五項指標行業排名第一。2022年以來,在蘇州市資規部門的帶領下,蘇州軌道集團積極參與新一輪線網修編,預計到2035年前后,蘇州軌道交通線網規模將達到18條線路1141公里,建成30/45/60分鐘的快速通勤交通圈。當前,蘇州市出臺蘇州公交都市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以重點發展大容量軌道交通為導向,構建完善蘇州市域綠色出行服務體系,蘇州軌道集團正以“軌道上的蘇州”建設,不斷完善軌道交通市域線網布局,助推市域一體化發展,努力帶動沿線地區資源開發及經濟社會發展。
高效改革,優化市域線管理體制
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管理體制是推動軌道交通市域線規劃建設的組織保證。
一是共識再凝聚、思想再統一。蘇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軌道交通事業的發展,多次指出加快推動以軌道交通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既是擴大有效投資、穩住經濟大盤的重要抓手,也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的有效途徑,要不斷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以更加科學的工作理念、體制機制,加快推動軌道交通事業高質量發展。市級各部門不斷加大對軌道交通的支持力度,在各類行政審批方法上給予指導和幫助;各區、市(縣)主動對接軌道集團,積極參與市域線規劃研究。
二是機制再優化、責任再明確。由于歷史原因,蘇州城市軌道交通、市域郊鐵路的建設、運營主體不統一,客觀上制約了市域線和城區線的統籌建設、長遠規劃,且無法整合優勢資源,形成合力。為提高軌道交通規劃、設計、運營管理效率,真正實現城軌、市域線“一盤棋”發展,2022年,蘇州軌道交通工程建設指揮部果斷決策,進一步完善市域線管理體制,明確由蘇州軌道集團承擔蘇州首條市域軌道交通線路——軌道交通11號線的運營管理職能;2023年,蘇州軌道集團承接蘇州首條市域郊鐵路——蘇虞張線的建設、規劃職能,至此,蘇州城市軌道交通、市域線一體化管理機制初具雛形,有望打造“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的發展格局。
三是措施再壓實、管理再強化。為切實加強市域線統籌管理,蘇州軌道集團立足既有組織架構,持續優化市域線管理架構,逐步增強市域線公司人員力量,在原市域一號線公司的基礎上,組建成立蘇州市域軌道交通有限公司、市域十號線公司,并不斷完善運營管理方案,為后續新建市域線、市域郊鐵路運營管理提供參考和經驗。
統籌規劃,完善市域線網布局
市域線建設是構建市域一體化發展的重大舉措,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蘇州軌道交通牢牢把握服務和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推動市域一體化的戰略需求,不斷優化線網布局,持續推進軌道交通滾動建設。
一是統籌謀劃,助推更高質量市內全域一體化。完善市域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布局,加快上報獲批軌道交通第四期建設規劃方案,按照“區域融合、臨城互通;市域一體、內聚外連;樞紐銜接、引領發展;聚焦骨架、快線成網;人崗聚集、客流優先”的原則,推進城區和四個縣級市的直達聯系,實現中心城區與各板塊以及各板塊之間更好聯動發展。目前,已規劃5條線路,促進蘇州主城區、太倉、吳江、常熟、昆山、張家港之間的互聯互通,兼顧各市(區)內部客運交流,其中,蘇州軌道交通10號線(蘇虞張段)已于2023年1月開工,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建設過程中。
二是主動作為,落實更高質量長三角一體化。通過軌道交通建設鞏固放大蘇州的區位優勢,按照“區域融合、一體聯動;引領發展、中心直連;樞紐錨固、便捷換乘;以人為本、品質服務”原則,加強與上海及省內城市的交通銜接,進一步促進要素流動、發展互動。軌道交通11號線起于蘇州工業園園區唯亭站,終于昆山市花橋站,對接上海11號線,是長三角一體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示范工程,也是中國縣域經濟首條全城穿越的地鐵線路,目前正在試運行,將于今年年中正式開通運營,到年底與3號線實現貫通運營,實現蘇州主城區—昆山—上海之間的便捷通道聯系。未來,還將積極強化蘇州市中心與上海的快速聯系,深化研究與無錫及碩放機場的連接方案,在助推上海蘇州同城、蘇錫常都市圈建設方面發揮作用。
創新理念,加快綠色智慧城軌建設
城市軌道交通既是城市交通的大動脈,也是新技術、新裝備培育轉化的土壤。在市域線建設、運營過程中,蘇州軌道交通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高質量打造綠色智慧城軌系統。
一是突出科研創新,建設綠色城軌精品工程。在市域線建設中開展節能技術、綠色環保材料、標準化設計施工、預制裝配式技術等應用,在“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建成綠色城軌,加速全面綠色轉型。目前,圍繞軌道振動、軌道保護等國內外軌道行業重點關注領域,蘇州軌道交通正在與國內知名院校深化合作,探索組建合資公司,共同開展聯合科研攻關,研究軌道交通減振降噪方面的聲學技術創新、探索光纖傳感技術在工程監測預警領域的應用,解決行業痛點問題。此外,在供電方面,全線采用牽引變電站設置能饋裝置,實現了制動能量的二次利用,采用節能型變壓器,空載損耗較常規變壓器可降低20%左右。在列車牽引方面,蘇州軌道交通牽頭的《全碳化硅永磁直驅牽引系統車輛研制》成功申報了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2022年度城軌裝備核心技術攻關項目。
二是強化綠智融合,深化智慧城軌全面轉型。綠色城軌的發展除依托綠色裝備、綠色建筑建設,離不開智能化數字化技術與綠色低碳業務的深度融合。近年來,蘇州軌道交通不斷探索智能運輸、智能運維、智慧乘客服務,全面加快BIM(建筑信息模型)、云平臺、大數據、物聯網在新線建設運營中的應用。目前,已完成生產網、管理網云平臺和大數據平臺初期建設,投用線網級指揮中心,軌道交通11號線全程應用BIM建造技術,采用視頻集中云存儲,實現工廠化預制、裝配化施工、智慧化運維,以數字賦能實現降本增效、低碳排放、服務升級。
三是優化線網運營,推動綠色出行蔚然成風。軌道交通是推動市域一體化的重要交通支撐,也是提升市域郊居民對“大蘇州”全市域圖景認同感的重要載體。蘇州軌道交通一方面著眼于市域郊乘客的出行需求,借鑒學習大站快車+站站停的快慢車模式,進一步提升出行時效性,并加強公交軌道銜接,提前對接謀劃10號線、11號線的公交換乘方案,建立順暢的綠色出行鏈條;另一方面持續深化“江南雅韻、精致服務”品牌,積極探索“地鐵+文旅”融合的新路徑,推出“乘著地鐵游蘇州”系列活動,被納入第四屆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環節中,軌道交通對市域郊居民的出行吸引力進一步提升。
良性循環,探索市域線投融資模式
近年來,隨著運營里程及在建項目的不斷增加,財政出資壓力日益加大,軌道交通的籌資模式面臨新轉變,建設運營資金來源需拓寬。為形成軌道交通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蘇州軌道交通一方面積極研究后續新建線路的融資模式,探索“以地出資”籌資模式,堅持統籌規劃發展、屬地財政保障、分期實施三個原則,由屬地政府與軌道集團對軌道交通沿線優質土地進行聯合開發,提升城市空間布局優化,促進自身經濟發展,取得的收益支撐項目建設及后續運營。
另一方面,進一步提升站城融合水平,以TOD(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綜合開發反哺建設、運營。從地上與地下商業融合出發,大力推進地下商業經營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打造“出地鐵即是住宅,下地鐵就是商場,從家到辦公室快速抵達,不用為堵車煩惱”的TOD生活場景,讓“24+1”的增值服務成為消費者衣食住行游購娛的新選擇,讓客流成為商流,不斷增強自我造血能力。目前,蘇州軌道交通TOD項目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是車輛基地上蓋項目,共有桑田島、胥口、莫陽等5個項目,土地規模約125萬平方米,房地產開發規模超過200萬平方米。到今年底,桑田島車輛段TOD項目工程將基本完成,具備系統聯調條件,鑊底潭車輛段TOD項目一層蓋板將全部完成建設。二是軌道站點開發項目,共有懸橋巷、品匯左岸等5個項目,其中,懸橋巷項目地處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內,將于今年底開工建設,結合城市更新打造成古城旅居TOD新地標。
蘇州軌道交通歷經十多年建設與發展,正在從建設城區地鐵網向發展全域軌道網轉變,從建設運營軌道向經營城市和產業轉型,著力打造經營能力強、兼具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現代化軌道交通企業。后續,我們將立足城市發展大格局,持續優化線網布局,搶抓長三角一體化及市域一體化發展機遇,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蘇州新實踐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