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丹 林志艷 蔡安寧
摘 要: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擁有獨特的造型和布局,在中國建筑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現代化城鄉規模不斷擴大,但是部分地區在民居建筑上避俗趨新,使得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的藝術造型正在逐步淡出人們的視野,如何保護和傳承這些民居建筑是需要思考并解決的問題。因此,從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保護和傳承出發,以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八寨為例,從文化保護的視角分析侗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在傳承與保護中面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提出保存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特色及豐富其文化內涵的建議和措施,以更好地促進侗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的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民居建筑;傳統村落;程陽八寨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一般項目“環境美學視域下西南民族鄉村意蘊與構造”(21FMZ023)研究成果。
一、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概況
在中國城鎮化和現代化發展的沖擊下,民族傳統文化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同時,隨著木材的不斷消耗,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所需的自然材料急劇減少,價格上漲。山洪、雨水、暴曬、風吹、蟲蝕等自然因素更是加大了傳統民居建筑的受損程度,有些傳統民居建筑已傾斜或已被荒置。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相關部門加大了實施鄉村振興的力度,將大量資金投入公共設施建設中。此外,村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一些傳統民居建筑也暴露出了許多不足,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以自然材料為主的民居建筑已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
位于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的程陽八寨是由8個不同村寨組成的自然村落,是廣西少數民族侗族聚居地之一。經過時間的推移和沉淀,程陽八寨形成了少數民族村落特有的民族文化、人文情懷、農業知識體系、傳統手工技藝等等,體現了村民古樸、純真、安逸、舒適的生活方式。程陽八寨坐落于群山環繞之間,溪水潺潺,依山傍水。傳統的特色干欄式建筑以當地特有的杉木為建造材料,其構筑方式為榫卯結構,不需要用釘子就能建成結構嚴密、輕盈靈活且牢固的框架體系,采光通風效果良好。侗族民居建筑是侗族人民適應自然環境、濃縮文化精華的產物,也體現了侗族人民精湛的建造技藝。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廣西經濟不斷發展,并加大了對外開放的力度,但旅游業的發展也給程陽八寨傳統民居建筑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和影響。
二、開展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保護的意義
我國部分地區在對少數民族村落民居建筑進行現代化建設和改造重建時,喜歡以西方模式為參考,忽視了本民族的特色,不利于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2021年,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主任趙云在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提到:“中國圍繞世界文化遺產開展的本體保護和環境整治工作,帶動遺產地居民脫貧、生態保護、環境優化,為遺產地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是一種創造性的藝術,是侗族人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根據獨特的文化底蘊、建筑藝術和思想觀念凝結而成的藝術作品。面對傳統村落慢慢消亡的境況,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侗族干欄式建筑比較有特色,村民會使用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連枋等工藝來完成,并著重運用直線、斜線、折線等多種組合形式,以建造出比例協調、均衡規整的建筑。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因結構復雜而具有較高的工藝和藝術價值,同時民族傳統村落可以稱為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可凝聚民族智慧、反映民族精神面貌,因此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便是保護傳統文化,對保持我國民族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三、影響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
保護與傳承的因素
(一)經濟因素
第一,建造房屋的成本高。以往,侗族人民在建造民居建筑時,多就地取材,以杉木為主要的原材料。隨著經濟的發展,樹木種植面積減少和市場對原木的需求不斷增加,導致原木價格上漲,傳統民居建筑需使用的木材價格持續走高,土坯材料逐漸被市場淘汰,與新型建筑材料相比缺乏優勢,并且村民需要更多的資金來建造房屋。而現代化材料因為工藝簡單、可量化生產、價格實惠,受到了村民的青睞。
第二,勞動力缺失。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已經滿足不了新一代年輕人的需求,并且青壯年群體大多會選擇去發達的工業化城市工作,村寨中剩余的多數是老年人和孩子,造成勞動力減少,經濟發展滯緩。
(二)文化因素
第一,村民對傳統文化和技藝的認知較為淺薄。建造一座完整的侗族民居建筑,需要一套完整的建造流程,包括選址、設計、選材、建造等等。但這些技藝大多只有老一輩人才會,而且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未受到廣泛重視,有些村民對其的認識并不深刻,并且不愿意學習該技藝,因此手工藝人只能把該技藝傳給自己的直系親屬,使得木構建筑營造技藝面臨失傳的困境。
第二,盲目地進行仿造。目前,有些村民在對程陽八寨傳統民居建筑進行改造時,只對局部進行仿造,追求形式上的相似,缺乏完整規劃和設計以及對侗族文化元素的運用,使得改造后的民居建筑缺乏文化內涵,新建房屋看起來較為雜亂。
(三)地域因素
雖然程陽八寨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打造5A級景區,并且政府加大了財力、物力、人力的投入,但受到地域因素的影響,這些資源更多地被用在了公共設施建設和旅游景點的打造上,并且部分景區為打破地域限制,更注重打造更加現代化、更舒適的公共環境,以吸引游客前來參觀游玩,而缺乏對傳統民居建筑的保護和資金投入。
四、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保護與傳承中
存在的問題
第一,空間布局缺乏合理性。村寨中部分民居建筑的室內布局不合理,空間利用率低,生活設施簡陋,現代化生活模式仍無法普及。在民居建筑中,衛浴間通常建在室外,而且室內還留有傳統火塘用于煮飯和取暖等,缺乏疏散室內煙霧的設備,使得煙塵依附在建筑表面,室內的安全隱患比較大,影響了當地村民的生活狀態。
第二,保護規劃措施不夠。相關部門在對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進行保護時,未對全貌進行全面規劃,在落實保護項目中缺乏規范管理,沒有對村寨中廢舊的房屋進行修復。同時,有些村民新建的房屋雖然與傳統民居建筑相似,但缺乏對內部細節的處理。此外,在大力發展旅游項目方面,由于缺乏全面規劃和專業人員的參與,將較多資金投入了公共設施建設中。
第三,居民建筑風格混亂。村寨中傳統居民建筑內夾雜著各種風格迥異的建筑,其中不乏有新建的歐式建筑、混凝土結構的房屋等等。在經過整改后,村民在現代建筑外立面上直接進行涂色或者粘貼木色的墻紙,色彩和裝飾圖案設計也更偏向現代化,并且使用鋼筋、混凝土等材料來代替傳統干欄式建筑所使用的材料,破壞了整體的村貌特色。
五、廣西侗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保護與傳承路徑
(一)建造民族特色的新民居建筑
為了滿足人們對更高質量生活的需求,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數,應提煉傳統民居建筑的特色工藝和文化內涵,興建具有當地特色的住宅。遵循舒適性原則,在完善基本的水電、排水等基礎設施的基礎上,以傳統木材為主要原料,保留之前的房屋構架,使其與現代建筑文化相互融合,回收利用舊木材,將其與磚和水泥等新材料相結合。采用當地的建造方式,以木材與傳統“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結構為建筑的基礎框架,并用工字鋼加固結構,保留和傳承其藝術價值。為保證房屋隔音效果、解決保暖問題,可在室內頂部和底部鋪設木質地板,四周以磚和黏土砌筑墻壁,與傳統的木質承重結構相融合。在采用木板材料時采用夾層設計,在木板墻內側增加一定厚度并填充聚苯乙烯保溫板,以起到隔熱保溫的作用,再用木板材料鋪蓋。在室內設計上,可增添獨立的廚房、衛浴間、休息活動區、糧食儲存間,其他區域仍作為起居室,并增大開窗面積,保證采光的同時,改善火塘的通風效果,在保留傳統民居特色的基礎上引入智能家居設備,將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運用到室內,打造更加綠色舒適的生活空間。
(二)保護村貌特色,發展旅游業和文創創業
應保留侗族傳統村落的村貌特色。首先,遵循傳統與現代風貌的協調性、統一性原則,按照舊房、危房受損程度進行等級劃分,加強對舊房、危房的修復和保護工作。其次,應增加傳統民居建筑方面的旅游項目,以旅游業帶動村民增收。這一方面可達到宣傳和推廣侗族文化的目的,有利于建立文創產業鏈,把文化元素融入文創產品設計,提升村民對傳統民居建筑的自豪感和認同度;另一方面,可讓當地的村民認識到傳統民居建筑的價值,給村民帶來經濟效益。
(三)加強文化教育
首先,侗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因此應提升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廣泛度,普及和宣傳侗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的內涵和當代價值。其次,在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傳承人,而且應使用多元化的方式,比如政府扶持、民間藝人的自發培訓、家庭傳承等等。繼承和發揚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每個村民都要承擔的責任,可讓村民更加有責任感,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加深其對傳統民居建筑的認識。最后,加強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引導,舉辦侗族文化節、知識競賽、建筑模型比賽等,激發青少年對木構建筑的興趣,使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得到進一步傳播和發展。
(四)加強管理和規劃,積極引進專業人才
相關部門應加強管理和規劃,加大對侗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保護和修復的資金投入。首先,應結合歷史、建筑、民俗學方面的專家學者及文物、建筑改造等方面技術人才的意見,建設專業的保護與管理隊伍,及時處理保護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其次,應對傳統民居建筑保護工作做出制度化的規定,積極宣傳侗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文化,拓寬資金籌集渠道。最后,應由專業人才負責專業項目,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強化傳統民居建筑保護工作,開發周邊旅游產品,以實現村寨的可持續發展。
(五)應用多種保護方法
第一,針對侗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可綜合運用多種保護方法,更新建筑防水防火措施和工具,每戶安放消防器材及火災報警器,并注意用電安全問題,改善村貌。第二,建立低碳環保的生態保護體系,擴大杉木種植面積,降低其成本。同時,在建造民居建筑時,可在杉木等原材料上涂抹專門的防護油漆,以延長房屋建成之后的使用年限。
(六)積極利用新媒體和科技手段
新時代,在保護和改造侗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時,應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和設備。首先,可以將程陽八寨傳統居民建筑的歷史材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手稿等信息進行數字化轉換,建立專項的信息收集庫,以促進程陽八寨傳統民居建筑的保護與發展,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其次,可以利用3D技術和VR影像給游客帶來沉浸式體驗,通過視頻、互動、音效的結合,把程陽八寨傳統民居建筑的歷史和其建造技藝流程展現出來,加強對程陽八寨傳統民居建筑的宣傳。最后,可以利用小紅書、抖音、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推送視頻,使程陽八寨傳統民居建筑在網絡平臺上得到快速的傳播,加深人們對程陽八寨傳統民居建筑的認識,使人們更好地感受傳統民居建筑的魅力。
六、結語
侗族傳統村落民居建筑見證了侗族人民的發展歷程,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建筑的代表之一。在實現程陽八寨鄉村振興、打造5A級景區的過程中,需注重對侗族村落傳統民居建筑的保護與傳承,使侗族傳統村落的發展回歸本真,推進傳統民居建筑與當代社會發展相適應。
參考文獻:
[1]羅迪,周昊.全球化時代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村落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策略[J].參花(下),2018(11):83.
[2]張鵬,唐雪瓊.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4):86-92.
[3]楊福泉.略論藏羌彝文化走廊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J].貴州民族研究,2020(9):31-40.
[4]陳靜,白潔,彭禹,等.翁丁佤族傳統村落活態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研究[J].風景名勝,2019(4):61-62.
作者簡介:
楊夢丹,廣西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林志艷,廣西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蔡安寧,碩士,廣西民族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傳統民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