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有著悠久的農耕文明史,存在較多的傳統村落。正是因為在發展歷程中不斷凝聚古代文化、藝術,傳統村落才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國家提出的有關政策有助于保護傳統村落,減緩傳統村落的消失速度。只有對傳統村落的人居環境加以分析,探索其空間形態類型,才能更好地推動傳統村落實現轉型發展。
關鍵詞: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特色城鎮;南通市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南通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模式研究——以通州區二甲鎮余西社區為例”(2020SJA1662)研究成果。
國內對傳統村落的研究,大多數將重點放在村落自身的文化歷史價值及開發建設方面,但是對于傳統村落因何發展,以及村落空間形態、動力機制的研究相對不足。從多角度入手,密切關注傳統村落的人居環境與生態景觀,注重對傳統村落的修補,拾起傳統文化,可為傳統村落實現現代化發展轉型帶來新契機。將傳統村落納入城市統一規劃方案,實現對景觀環境的保護,可為傳統村落活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
一、相關概念解析
(一)傳統村落
我國的傳統村落隨著商品交換的出現而逐步形成并發展,形成時間較早,村落規模通常較小,但聚集性強。傳統村落以農村形態出現,具有自然資源豐富的特點,且具有一定的文化、歷史底蘊,是中國農耕文明的偉大遺產。有了傳統村落作為載體,才能建立起城鄉經濟的橋梁,推動城鄉一體化目標實現。傳統村落可承載工業生產,實現集約化管理,推動傳統產業園結構優化。傳統村落的改造,不僅能帶動農村地區實現新發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的居住環境,為大眾提供更自然的居住模式,是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調節器。
(二)類型學
1.建筑類型學
類型學是建筑科學中重要的理論與思想,建筑的藝術意義就在于建立對應類型。建筑的類型、外觀及建設方式,均與當地文化之間存在一定關聯,建筑物與周邊環境往往相輔相成、相互容納。建筑類型學不局限于建筑設計,在是對這一過程的思考和討論,關注的重點在于空間整體性,也就是說將存在聯系的要素分類處理,其構成的系統則是某種類型變化重組的過程。
2.第三類型學
第三類型學強調根據建筑師對環境構成、空間等因素的分析,對建筑類型進行劃分。建筑師將這種變化看成是歷史聚落發展的過程,進而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設計理念。其核心理論認為,建筑城市都是由不同的建筑類型要素構成,元素如何組合取決于基本邏輯。建筑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形態上,形態也是建筑自身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屬性。通過形態,人們能夠將建筑內部的要素提取出來,選取特定要素構成建筑類型,重新組合成為新的建筑類型。從以往的建筑要素回歸到城市屬性,能夠看出要想提煉建筑本質,需要探尋建筑與空間形態間的聯系,對原本的傳統人居環境進行探索,才能更好地促進城市形態轉型。
(三)傳統村落的形態要素
打造傳統村落,需要基于原有的村落形態,在掌握各項形態要素的基礎上構建建筑形態類型。對于空間要素的描述,按照不同形態,有著不同的分類標準。其中,從平面角度來分析,可將建筑要素分為街道、地塊;從人類認知角度出發,則可提取出建筑地標、邊界、區域等;從城市設計角度,則認為要素包含軸、核、群等。
傳統村落多是空間自發形成,與特意設計的城市建筑相比,有著更加豐富的街巷空間形態與更強的社會功能承載力。群被認為是建筑實體的集成,是隨著歷史發展而變化的。群會受到地域環境、社會觀念等要素的影響。同時,群可有效反映城市空間模塊,涵蓋傳統理論中地塊與街區的特征。傳統村落在發展過程中,有著歷史發展軌跡及地方民俗等,這些對于空間形態的影響十分顯著。可以說,外部環境、社會文化等都會對城市空間形態演變產生一定影響。就南通市而言,盡管有各種影響因素存在,但是在今天的特色傳統村落建設過程中,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都是建設時需要牢牢把握住的,唯有這樣,才能推動傳統村落的發展。
二、南通傳統村落的整體特征及發展驅動因素
(一)南通傳統村落的整體特征
南通三面環水,是上海大都市圈門戶、揚子江城市群核心組成部分及中國首批十余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城市分布規律是不斷東移,將八個城鎮連接為城鎮鏈。由于當年建設堤壩,當地鹽業興起,城鎮得以發展。因位置臨海,故選擇水路運輸,水路交通成為南通運輸的重要方式。南通沿江分布,這種布局發揮了水路交通優勢,其水路交通體系對于傳統村落的結構分布有著重要影響。利用 ArcGIS對南通的空間環境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其形態缺少中心吸引力,也就是說南通傳統村落整體分布呈現離散狀態。
(二)發展驅動因素
南通臨海,水路運輸條件優良。隨著國內經濟不斷開放,其港口勢必拓展規模,迎來新的發展。產業方面,南通具有三大重點支柱產業,即船舶海工、高端紡織、電子信息。同時,其還有獨具特色的農業產業模式,種植當地特有的植物群,提升農民生產積極性,為地區發展提供了特色發展驅動力。歷史方面,南通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其中,二甲鎮余西村有著歷史文化名村的稱號。南通起源于江海文化,依靠鹽業發展至今,有著豐富的自然環境資源,如紀念館、魚灣水景區等。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南通提供了發展內驅力,使其不斷朝著特色化方向前進。
三、南通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的
重要性與對策
(一)南通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的重要性
傳統歷史影響下,村落空間形態會發生變化。為了更好地適應人們隨著社會發展在居住、交通等方面產生的新需求,不少傳統村落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大規模拆除原本的歷史建筑,導致傳統空間結構被嚴重破壞,截斷了古鎮的格局脈絡,同時傳統風貌也在一系列盲目操作下蕩然無存。對此,需要基于保護歷史文化的原則,對現有的傳統村落人居環境予以保護,并結合新時代發展特點為其賦能。對于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傳統村落,工作核心就是保護歷史傳統。對于空間形態方面的保護,應重點保護街巷機理及建筑結構。另外,利用資源發展旅游業、打造特色傳統村落也是發展的關鍵。保留古鎮原有的產業,增強區域競爭力,推動傳統村落結構轉型,是此類傳統村落空間形態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南通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的對策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既要保留原本的特征,也要推動各產業協調發展。傳統村落需要意識到自身肩負的承上啟下的責任,才能保證在城市整體規劃發展中立于重要地位。長久以來,大多數傳統村落空間都缺乏系統性理論的引導,所以發展建設處于盲目狀態,并在空間形態方面表現出較為單調的形式。在大城市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一些傳統村落照搬其發展模式,破壞原本的空間格局,導致原本的傳統村落人居環境陷入缺乏特色、難以持續發展的尷尬境地。或是一味嘗試以傳統村落環境為建設核心,導致建設后的景觀環境虛有其表。整體來說,國內對傳統村落建設的關注度不高。要想建立符合實際且與城市有效融合的傳統村落,需要立足南通市傳統村落發展的不足,探索新理念和新方法,建設更有活力的村落人居環境,從而推動傳統村落人居環境實現轉型發展。
在南通傳統村落的優化設計中,應結合以往南通傳統村落的樣貌與人居環境特點,在傳承和保護的基礎上推動當地實現城鎮化發展。打造生產集約、具有可持續性的發展模式,確保鄉村與城市緊密連接,構建特色傳統村落建設營造機制,建立合理的傳統村落空間形態類型。
四、南通市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的轉型發展
——以二甲鎮余西村為例
(一)二甲鎮余西村
余西村位于江蘇省東南部南通市,是以鹽業生產與交易為主的沿海小鎮的典型代表。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當地文化與外來文化碰撞融合,形成余西村特有的地域風格。余西村整體空間結構為“工”字形,保持著明清時期的建設風格,內部保留著城墻與門垛。將以往的影像圖片與如今的影像圖片對比,能夠發現該地區的街道結構與規模依舊保留著歷史的氣息。在對城鎮路網集成度檢查的過程中,能夠發現功能區域建筑群落集中在鎮區西北方向,并且整個鎮區幾乎沒有斷路,代表區域內各個子區域的連接程度非常高。建筑方面,區域內存有古人故居,且建筑結構依舊延續傳統,為低層合院式住宅。街角店鋪也都是傳統建造結構,由磚木堆砌而成,便于日常交易與商品展示。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不少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入了現代化發展階段,歷史建筑被逐個拆除,鮮少保留傳統建筑的痕跡,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住宅,彰顯著新時代的魅力。然而,余西由于鹽業發展失利,未能趕上新時代的發展浪潮,產業結構未能積極調整,逐漸從鎮退化成村落,發展陷入停滯狀態。余西村一直保留著原始的生活方式,在其他城鎮發展出毫無特色的建筑類型后,余西村自身的傳統空間形態仍被保留,并顯現出來。余西村所擁有的傳統人居環境的價值,成為推動南通地區發展的重要動力。
(二)基于空間形態類型的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的轉型發展
1.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的空間形態表征
對南通市來說,打造特色傳統村落需要以產業為發展內驅力,打造人居環境空間特色的目的是提升地區吸引力。空間特色是傳統村落發展的根本,不同空間的組合方式可使傳統村落人居環境呈現不同的特色形態。南通的歷史文化是構成特色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的核心要素,能夠在空間形態上呈現出不同特征,彰顯南通與其他城鎮的不同之處。
建筑規模與密度都是從平面角度來說的,立面上的傳統村落則保留低層建筑,延續傳統村落人居環境,滿足居民對原有建筑的心理需求,不僅保留了鎮區中心人群的生活方式,還能在建筑上尋求更多發展空間。恰當的道路界面高寬比是優化傳統村落時應格外重視的要素。功能方面,傳統村落的功能存在混合情況,這是因為其商業模式一直從古延續至今,使得部分建筑功能無法發揮。利用功能混合這一特征,實現傳統村落建設與非建設用地的相互滲透,打造集約式的建筑,使現代建設功能融入傳統村落。過去一段時間,國家大力發展經濟,城市迅速發展,使得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聚集,鄉村人口持續減少。有人認為,傳統村落低密度的居住方式浪費了土地資源。然而,在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建設中,功能混合反而提高了城鎮的集約性,是值得保留和推崇的發展方式。
2.設計要素
傳統村落的主街道為城鎮核心,是發展商業、文化的地方。從大多數的城鎮空間結構來看,空間結構多為主軸衍生輔軸的發展結構,城鎮街道分段,設計中包含不同屬性。要想推動其實現現代化發展,應綜合考慮功能屬性與分段式設計,滿足不同用戶對空間的需求。對傳統村落巷弄進行設計時,要注重保護原有巷弄的肌理與形態。同時,要延續傳統人居環境的建筑結構,選擇青磚作為建筑材料,使歷史文化傳統得到有效傳承。也可將城鎮中的磚雕、木雕、欄桿等作為符號類型繼承下去,運用到日后的設計中。
此外,應融合綠色環保理念,推動南通市的可持續發展。打造綠色界面,將森林等自然植物群與城鎮連接,建設特色傳統村落人居環境。以保護自然狀態為原則,設計時充分考慮農業用地、林地等,發展適宜的綠色界面。尋找地區與城鎮緊密連接之處,建立本土化界面形式,推動地區和諧發展。
(三)協調特色與環境影響的傳統村落人居環境創新設計
觀念與現實的關系會對城鎮建設指導產生影響。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理念與需求發生變化,需要結合這些變化打造新時代的傳統村落人居環境,避免矛盾產生。找到發展側重點,滿足傳統村落建設的需求。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的創新設計要繼承傳統特色,合理對現有的驅動因素進行調整,并加強新舊空間形態融合,延續傳統空間邏輯,保持村落固有的結構特征。同時,要協調好發展啟動因素與外部環境影響因素,針對城鎮實際情況提出優化策略,打造符合當地實際的特色傳統村落。
五、結語
本文基于對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的分析,探索現代化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發展的新路徑,通過分析當前傳統村落存在的不足,明確了未來傳統村落轉型發展的規劃方案。同時,從生態景觀修補與文化修復入手,探尋傳統人居環境轉型發展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1]曾燦,劉沛林,李伯華.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轉型的系統特征、研究趨勢與框架[J].地理科學進展,2022(10):1926-1939.
[2]蘇夢蓓,曹海.人居環境科學視角下的傳統村落外部空間研究:以績溪仁里村為例[J].黃山學院學報,2022(5):45-49.
[3]丁曉雨,李伯華,劉沛林,等.空間生產視角下傳統村落人居環境演變機制研究:以上甘棠村為例[J].長沙大學學報,2022(5):74-82.
[4]盧晴.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的當代價值探析:以安徽西遞村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2(8):122-124.
作者簡介:
王剛,碩士,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