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文佼 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清潭幼兒園
“幼小銜接”是指兒童從幼兒園生活向小學生活過渡的銜接。為探索適宜我園“幼小銜接”園本化課程,科學制定幼小銜接課程實施方案,從關注幼兒身心、生活、社會、學習準備等方面發展的需要出發,我園以“五步走”為序,開展了“幼小銜接課程”審議活動。
2021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指導意見》(以下簡稱《銜接指導意見》),為保障幼小銜接工作有力推進,我園成立了幼小銜接專項研究小組,基于入學所需的關鍵素質,圍繞身心、生活、社會及學習準備四個維度,以《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為指南,將發展目標進行研讀分解,初步確立小班、中班、大班不同階段的培養重點和梯度目標,使幼兒在身心和生活層面,以小步遞進的漸進方式做好入學準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家庭共同努力、協調配合的過程,也是幼兒適應從幼兒園游戲化活動過渡到小學課堂學習的重要階段。基于此,我園針對幼兒園大班198 名家長和27 名教師(一年級或幼兒園教師)開展了兩次問卷調查。
通過問卷調查、晨間談話、交流討論等方式,我們傾聽來自家長、教師、幼兒三方不同的真切聲音。家長方面:通過調查交流,我們發現家長對幼兒的“學習興趣”“良好習慣”“自理能力”等情況都有一定的認識,但絕大多數家長仍迫切要求幼兒學習部分小學學科知識,如基本加減法、常用漢字書寫等。教師方面:從調查結果來看,幼兒園教師和一年級教師對幼兒能力點關注不同,前者偏重綜合素養(交往、情感、習慣等),后者偏重學科能力(計算、認讀、傾聽等)。幼兒方面:通過參觀小學后晨談、師幼互動交流,我們發現孩子們最關注的問題是“要上小學了”。
針對上述三方不同聲音,幼小銜接專項研究小組集中討論,剖析問題實質,梳理出四個層面的真切問題。家長層面:是否要提前學小學知識?要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幼兒教師層面: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如何在幼兒的“真游戲”中,支持建構幼小銜接“好課程”?
小學教師層面:幼小銜接背景下,結對園校該采用哪些策略,開展哪些活動,減緩幼小銜接坡度? 幼兒層面:小學到底什么樣子?進小學我要做哪些準備?
通過討論,教師們一致認為以上都是真切問題,存在審議必要。
看問題,找成因。“不輸在起跑線上”的社會輿論導向,導致家長對幼兒入小學后的生活和學習存在焦慮;長期以來幼兒園與小學教育教學模式的脫節;教師關于幼小銜接教育觀念的思維定式。
初審議,提策略。解析問題成因,提煉三大策略:
重塑教育觀念:進一步內化《銜接指導意見》,樹立全新的大教育觀。鼓勵教師思維碰撞,從兒童需求、兒童發展的角度出發,達成科學銜接支持性共識。
活動類型以幼兒為本:圍繞幼兒入學所需的關鍵素質,基于課程游戲化理念,各班有側重地開展生活活動、運動游戲、前閱讀、前書寫等銜接活動。
教師關注支持性材料:用不同材料支持孩子不同能力的發展,包括解決問題、同伴交流、使用工具、表達表征等能力,引導孩子從不同角度挖掘資源和材料的價值。
班本化,淺嘗試。基于以上三點策略,上學期大班組老師有側重開展前書寫、前閱讀、生活活動、運動游戲等方面的活動,進行幼小銜接班本化嘗試。(如下圖)

實施班級實施內容具體指向獲得相應發展身心準備 生活準備 社會準備 學習準備大一班生活活動自理能力,小小值日生;整理小書包;我的小書桌;小學材料大合集……向往入學動作協調生活習慣生活自理參與勞動交往合作任務意識熱愛集體學習習慣大二班運動游戲民間游戲;沙水游戲;輕器械鍛煉;擺放收拾運動器材……情緒良好喜歡運動動作協調安全防護交往合作誠實守規任務意識學習習慣大三班 前閱讀圖書繪本;圖書制作;文字擺弄,圖畫日記……向往入學動作協調 生活自理 交往合作任務意識好奇好問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大四班 前書寫文字符號記錄;簽到打卡;精細動作:積塑、捏橡皮泥、撕紙等;手眼協調:串珠子系鞋帶、編圍巾等……向往入學動作協調生活習慣生活自理參與勞動任務意識好奇好問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習能力
我們針對上述表格內容集中審議,發現三點新問題:各班幼兒四項準備能力發展不均;銜接課程內容版塊指向片面單一;課程目標與內容框架尚需完善。
園級審議:頂層架構“銜接”課程目標與框架。課程目標指導著整個“銜接”課程組織以及實施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準則與要素,從課程目標、內容、組織到課程評價,我們都需緊緊圍繞“主動體驗與積極準備”展開。《銜接指導意見》中明確了我們需從幼兒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學習準備等方面發展的需要出發,初設“銜接”課程總目標:初步了解小學學習、生活活動,有進入小學的愿望和興趣,對各類學習活動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向往小學生活,具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建立初步的規則意識、任務意識;能從生活、活動、學習、心理等方面較好地適應新的學習環境,順利完成幼小過渡。
年級審議:明確主題來源方式及推進思路。年級組教師以《綱要》和《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導理念,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學習特點,初步預設感知小學生活、適應小學環境、感受小學課堂、體驗畢業時刻等方面的實施路徑。
班級審議:聚焦問題,制訂計劃,具體落實。通過班級教師間的審議、幼兒間的審議、教師與幼兒間的審議,明確活動方案的具體內容、實施方式,預設最適宜班級幼兒的活動,架構其課程目標、課程類別及課程內容。(如下圖,四則主題活動例舉)

主題課程《我的小書包》

主題課程《我想上小學》

主題課程《小學小課堂》

主題課程《畢業時刻》
王海英教授強調:“教師要成為課程的追隨者,審議幼兒的好奇心,從兒童本位出發,主動地、彈性地進行課程創生。”因此,我們在課程實施中不斷收集問題,努力做好與小學的互動探討,不斷優化幼小銜接課程方案,真正實現幼兒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平穩過渡。在一次次課程審議中,我園教師提升課程意識,關注“銜接”課程建設,做勤于思考的課程研究者和立足兒童的課程實踐者,始終為實現幼兒的品質成長與全面發展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