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理論和實踐的探索中,體育項目化學習的設計要抓住其“內核”并結合體育與健康學科特性加以改造和創新,筆者認為應具備情境、問題、支架、量規、成果5個要素,本文結合水平二《投擲輕物》具體案例闡述項目化學習的具體策略。
案例描述:教師通過創設“體驗軍營生活,爭當小炮兵”的情境,以問題的提出、探索和解決為主線展開教學活動,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提供必要的學習支架幫助其繼續探究,最終借助評價量規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實現對核心知識的深化與理解。
一、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特點,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情境——體驗軍營生活,爭當小炮兵,增加學習體驗,將教學情境與學生的實際需要相結合,激發學習興趣。
二、問題驅動,解決真實問題
驅動性問題是項目化學習的核心,是整個項目設計與實施的“靈魂”。教師將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知識,根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教材、學情等要求設置若干問題,置于真實的情境中,以問題鏈的方式呈現,指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問題,從而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教師將核心知識“投擲的動作要領與技術動作”轉化為本質問題“如何掌握投擲動作”,考慮其趣味性與挑戰性,進一步轉化為適合水平二學生的驅動性問題“今天我們將化身小炮兵,如何用手中的‘炮彈炸掉敵人的大本營?”在學練設計環節,先將驅動性問題分解成若干彼此相互關聯與進階的子問題,形成“問題鏈”:哪種方式投擲得更遠?如何砸地反彈高?兩人的位置如何?如何投過敵人的鐵絲網?如何炸掉敵人的“大本營”?然后引導學生圍繞這一系列問題深入思考和探究,最終解決問題。
三、支架搭建,促進深度學習
在項目化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伴之間相互合作探究,當遇到困難時,教師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練支架,如,提問、指導、糾錯等,成為學生學習的“向導”。
如,教師提供的學練支架有情境型支架——創設小炮兵體驗軍營生活的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結合現實理解驅動性問題;有任務型支架——引導學生思考要解決問題(炸掉敵人大本營)應如何投擲、開展哪些合作、進行哪些學練等;有評價型支架——通過自評、互評、師評等方式展開,促進學生思考和探索,掌握投擲核心知識與技能;有概念型支架——通過問題鏈的方式,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四、評價量規,培育核心素養
評價量規即人們常說的評分規則,主要指向本學科素養和跨學科素養的發展,讓學生清楚地知道教學過程中核心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促進學生學習,培育核心素養。體育教師要根據逆向設計原則,在產生驅動性問題和預期成果后,就要考慮評價的問題,然后進行教學設計。
如,教師圍繞本學科素養和跨學科素養2個一級指標和7個二級指標設置了具體的評價標準,采用師評、自評、互評的方式對學習實踐與學習成果展開評價,引導學生自我反思,進一步完善與改進技術動作,提升學習實效(表1)。
五、成果展示,深化知識理解
成果是項目化學習區別于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等主要特征之一。因此,在設計成果時,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關于投擲的學業質量標準,做到整體規劃與思考。如,成果要點有哪些、最低標準是什么、用怎樣的方式公開呈現等。
如,教師設置具有一定梯度的“攻占大本營”的練習環節,目的是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同時,成果要指向對核心知識的深度理解,課的結尾要進行復盤,學生能夠“報告”自己和小組為什么這么投擲,知道如何投將投得更遠,能夠說出投擲的動作要領與方法。
體育項目化學習是一種包含知識、行動和態度的“學習實踐”。它不僅是做、是技能的獲得,同時包含著學,包含對知識的深度理解。體育項目化學習設計與實施對大多數教師有一定難度,尤其是驅動性問題的提出并不那么容易,正因如此,這樣的探索才更有價值。
——盛曉虎(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坂上小學,213165)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