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江
從小我就特別喜歡體育,一直也懷揣著一個夢想,希望長大后能夠成為一名有專業尊嚴的體育教師,這個夢想最終在清華附小實現了,從畢業走進清華附小到今天已經有17年,清華附小的體育育人傳統已經傳承百年,這樣的體育傳統也不斷激勵著我前行。我始終堅信“體育運動的教育價值,不只限于運動場上,而且能夠影響整個社會。”體育是最好的教育,17年的春夏秋冬,我一直陪伴學生在體育中成長,把體育作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發展的重要手段,充分發揮體育在育人質量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將體育融入其他各育之中,完成體育育人的不斷進化,也不斷在超越中去探索新的體育育人的可能。
一、終身學習:把學習當作最好的保養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漸漸發現,自己的知識、素養還遠不能滿足教學需要、學生需求。于是我作出了重返校園的決定,報考了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攻讀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的博士學位,目前還有一年就要畢業。一邊教書,一邊學習,在教學閑暇,我不斷讀書充實自己,以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不僅有《體育教學論》《體育心理學》等學科教育理論,以及《備課的門道》《教與學的新方法》等實踐類書籍,還有《教學論與生活》《做一名有專業尊嚴的教師》《回到教育原點》等教育通識類書籍,閱讀帶給了我諸多教益。作為一名體育教師不僅要有知識上的學習,還要有身體上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我每周堅持體育基本功和身體素質練習,堅持用運動改善身體狀態,至今我已經完成了8場馬拉松比賽。我深知:學習是最好的保養,人不是不合格才學習,而是通過學習不斷成長,必須通過持續學習實現保值與增值。
二、課程創生:把課程作為通向學生身心健康的跑道
清華附小一直傳承清華大學體育傳統和馬約翰體育精神,在新時代背景下,從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出發,學校提出“兒童站立學校正中央”的教育哲學。那作為體育教師的我為什么不能讓“兒童站立運動場正中央”呢?在學校的帶動下,我和體育團隊一起開始研究和構建清華附小的體育課程。
在學校整體課程改革的推動下,我和體育團隊經過多次研討、實踐,構建了橫縱聯合、內外統一的體育育人體系。橫向構建了全面而個性的“1+X體育課程”,以運動專長形成、強健體魄練成、健全人格養成為核心。“1+X體育課程”由“三個一”構成,即每天一節體育課、一個健身大課間、一個體育自主選修課。每周5節的體育課中,有3節國家課程、1節足球特色課和1節自主選修課;每天的健身大課間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運動菜單”,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項目、借用器材,體育教師分項指導。自主選修課采用走班制,提供11個項目供學生選擇,其中在四年級開展人人必修的游泳課。
縱向形成了學段“三進階”和育人主題體育活動,把小學六年分為縱向成長的“三進階”進行構建。低學段(一、二年級),重興趣和習慣,強調“基礎牢”,尊重其“天資與性情”,發現與激發興趣;中學段(三、四年級),重技能和方法,強調“腰桿硬”,針對學生身心處于“U”形底部發展期,砥礪其意志與行動,獲得樂趣;高學段(五、六年級),重團隊和特長,強調“起點高”,關注學生身體處于第二發展期、創造與逆反期,培育其理想與抱負,逐步形成自我志趣。學校依據學生發展的特點編制了《成志體育“三進階”手冊》,在課程、活動、社團等方面制訂了進階目標和內容。學校還形成了以“三進階”為育人目標的貫穿全年的“馬約翰杯”系列比賽活動,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每年的1~12月份,安排以集體組織、全員參與、個人展示、自主鍛煉等多種形式的體育育人活動,形成六大全員比賽和六大專項比賽。
在建設體育課程育人體系的過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和困惑,什么是體育真正的價值、怎樣將價值落細落實落小、怎樣體現活動的進階和關聯、怎樣進行有效的評估和指導……一切都從零開始起步,除了自己閱讀大量資料以外,離不開團隊的幫助、專家的點撥、領導的支持,他們幫助我從大量的教學經驗中提煉出了有價值的成果,我也越發認識到課程就是通向學生身心健康的跑道。
三、教學研究:把高質量寫在每一天的課堂上
我一直扎根于體育教育教學研究中,經過多年的深耕和實踐,我逐漸形成了“標準而靈動、力量而審美”的教學風格。在課堂教學中我不僅關注怎樣增強學生的體魄和運動興趣,還更加關注體育對學生的價值塑造起到的關鍵作用,使體育教育教學真正達到體格、人格及價值觀教育的共同目標。圍繞“有趣、出汗、技能、安全”的校本體育活動原則,我從學習目標與兒童的實際獲得出發,形成了以體育人的“四動”課堂動力系統,積極落實現行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教會、勤練、常賽”的要求。
問題驅動:學習內容的原生價值與學生學習的需求點和生長點鏈接,形成驅動學生好奇與內生力的主要問題、問題鏈或問題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安全意識。如,在足球腳內側射門教學中,學生先觀看足球射門的視頻片段,教師提問不同角度的射門腳觸球的部位有何不同,引發學生對足球射門技術動作的思考。
情境調動:情境貫穿學習全過程。學生自始至終浸潤其中,全身心投入,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層層遞進,螺旋上升式地系統帶動運動技能提升、增加運動負荷,促進學生情感發展,擁有為志向而鍛煉的激情。如,在低年級足球教學中采用“冰凍人”游戲,讓學生扮演“獵人”“獵物”等攻防角色,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在游戲中提升技術。
工具撬動:以工具為腳手架,多感官協同,個體學程可視化。教師準確把握不同類別學生學習的需求,切中學生學情的起點,展開有針對性地指導,破解學生運動技能提升的卡點和難點。如,足球教學中標志物、小球門、反彈網等工具的運用,利用工具對學生技術學習形成條件限制,讓學生更容易掌握足球技能。
平臺互動:師生將分散、隱藏的個體化的運動技能、信息資料、問題反饋等建立平等互動機制,達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分享、合作,實現多向互動。學生在運動中,張揚個性特長,體驗成功的樂趣。如,在足球比賽教學中的多種形式對抗,不同人數分小組對抗賽需要學生不斷交流、互相配合,在對抗合作中提升足球技能。
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我一直提醒自己,研究要從課堂中來,再回到課堂中,破解教與學的難題,要把過去的“教研”轉向今日的“科研”理念實踐上,用研究的方式進行工作。
四、全面發展:把體育教師塑造成學生的成志榜樣
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體育教師也要一專多能、全面發展,成為學生心中的榜樣,與學生共同成志。除了教授體育課外,我還是校健美操社團負責人。畢業來到清華附小,我就組建了健美操社團,一點一滴精心培養,看著學生們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區級冠軍到市級冠軍再到全國冠軍,最后登上世界大賽的舞臺。
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健美操隊員,他們都有各自的發展,但無一例外,都將健美操作為生活中的一部分。看到學生因為我的努力而找到了他喜歡的體育運動,通過這項運動獲得了更多的機會和成長,甚至成為他們一生的志向,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體育教師的價值所在。我還將健美操社團發展的經驗推廣到足球、冰球、武術等其他社團,和體育組的教師們一起,努力為每名學生的體育成長提供可能,現在清華附小已經有14支體育社團,每名學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愛的運動項目。
在剛剛結束的北京冬奧會中,我作為技術官員,承擔了執裁單板和自由式滑雪障礙追逐項目的任務。參與奧運會是每個體育人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我準備了3年。在40多天的工作中,我不僅學習到了新的知識,更深刻感受到了體育的力量和奧林匹克精神。回到學校后,我把這段難忘的經歷分享給了學生,把收獲的感悟融入到體育課堂中,帶領他們一同感受祖國的繁榮強大,感受體育的精神力量,讓他們認識到只要不斷努力,夢想終會成為現實。
五、雙向賦能:把團隊的發展當作自覺的責任
2011年9月,我成了清華附小馬約翰體育教研室的負責人,帶領體育團隊一起探索、構建清華附小“1+X”體育課程,把校園足球打造成為學校的品牌項目,在全校推行體育自主選修課。從每天清早的晨練微課堂、上午的健身大課間再到下午的體育社團訓練,我和教師們一起每天早出晚歸、披星戴月,力求把每一件事做到完美。作為體育團隊的領頭人,做好體育教師隊伍建設是我的主要職責之一,我制訂了定期教研制度,要求人人上過關課、人人會說課、人人練基本功,努力讓每一名體育教師都能成為清華附小體育的代言人。
作為全國十佳小學體育教師,教育部“我是體育教師”十強教師,北京市骨干教師,海淀區兼職教研員,我不斷踐行公益情懷,先后到四川、甘肅、貴州等欠發達地區送課,與當地體育教師進行交流和學習。十余次為“國培計劃”全國骨干教師、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校長及教師作經驗報告、進行教學展示。20余次在市、區級教研活動、青年教師培訓中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和經驗分享。
回顧自己多年的成長,我深刻地體會到,要不斷學習,把學習作為體育人的精神必修課;要立足課堂,把課堂當作體育育人的主陣地;要相信團隊,在與團隊和學校共同成長中實現個人價值;要追求卓越,正如奧林匹克的口號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體育人就是要不斷挑戰、不斷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