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鄉村小學,學校有12個班級,近400名學生,由于條件有限,學校僅配備了一名專職體育教師,也沒有專門的運動場館和足量的體育器材,致使學生的運動需求受到了限制。為了攻克這個鄉村學校普遍存在的難題,學校采取“優化場地與器材的改革創新”實踐探索,在有限的經費資源下使校園里每一個角落、每一寸土地都得到有效利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場地改革創新,擴大運動面積
1.變停車棚為“風雨操場”
每每下雨,尤其是春、夏季節,江南雨水較多,體育課幾乎成了擺設。學校有一個老、破、舊的停車棚,平時只停放幾輛自行車和電動車。于是,筆者便思考可否通過改建車棚,增添一個“風雨操場”。經過測量和詢問專業人士規避了所有不安全因素后,學校修建了停車棚,它成了學生的“室內運動館”。每次到梅雨季節或在不好的天氣情況下,學生便在停車棚上體育課。近幾年,伸縮式的太陽篷流行起來,學校又在操場邊的空地上增添了一個超大太陽篷,讓它成為學生的又一個“室內運動館”(圖1-1)。
2.變外墻為攀巖墻
由于條件有限,學校可以讓學生鍛煉的空間和器材有限。為了滿足學生們的上課和鍛煉需求,學校因地制宜,在現有資源下進行開發,一座教學樓的背陰外墻面處,夏天涼風習習,成為學生們經常聚集的地方。于是,筆者產生了選用這面墻作為攀巖墻的想法,為了節約成本,采用廢舊輪胎做成一個個攀巖的巖點;然后,購置一部分墊子鋪就在地面上,這面攀巖墻就算完工了。完工后,課余時間吸引了許多學生在這里駐足攀爬,巖墻猶如一面亮麗的彩虹墻豎立在校園中(圖1-2)。
3.變草地為“梅花樁”
校園里有幾株水杉要砍伐,筆者特意讓施工方留下主干,和幾名教師動手用電鋸將樹干鋸成一截截木樁,然后根據一定的線路和造型,鋪設在教學樓前的草地上,改造成學生課間走木樁、過棧道的游戲區。課間,學生會自動排成隊伍,在這些“梅花樁”上進行跨越游戲。同時,學生也會對這些“梅花樁”進行障礙設計,有“過山坡”(樹樁高低起伏)、“過獨木橋”(樹樁較細且路線較直)等各種障礙。為了安全起見,我們把木樁都切割成了20厘米以內的高度,并且對一些“山坡”和“獨木橋”,進行加固(圖1-3)。
二、向器材擺放創新,促進活動利用
1.球類器材依著球場敞開擺放
過去,學生要打球得征求體育教師的同意,因為教師不讓學生隨便去體育器材室取球。學生有了幾次“閉門羹”的經歷,自然也就失去了打球的樂趣。而現在學校將所有的球類器材都擺放在球場旁邊,確實有利于教學和學生課余自由練習,但是也需要考慮器材的損耗壽命和安全防范,倘若任意擺放,風一吹便會四處亂跑,尤其是雨雪天氣和暴曬后,球類會很容易損壞,建議若將籃球沿著籃架自下而上擺放,外層可套上防雨布,用拉鏈封上,便于存儲,同時,學生隨時可以取球運動。就這么一個小小的舉措,大大增加了學生參與運動的可能性(圖2-1)。
2.立定跳遠墊隨地而鋪
一次,筆者路過田徑場看到學生在體育課上進行立定跳遠測試。一張立定跳遠墊鋪在地上,學生跳得興致很高,于是,筆者思考怎樣能讓學生想跳的時候隨時都可以跳。臨近立定跳遠測試時,筆者在教室門口走廊和田徑場等空地上多畫一些立定跳遠的測試線,讓學生有更多的參照物進行實訓,課間,學生圍在一起比試一下近日誰跳遠進步得多,練習氛圍非常好。后來,筆者又想,為什么不把這張墊子,長期放在外面呢,說不定可以讓更多的學生跳起來,于是筆者讓體育教師把墊子拿出來,擺在校園廣場上的空地上。果然,路過的學生都會跳一下后再走。一項體育運動就這樣被生活化了(圖2-2)。
3.在連廊上增添吊環
一次,筆者在一所初中學校看見初中生做引體向上運動時,沒有幾名學生能夠做得起來。回想自己初中求學時,課間一幫同學就圍著單杠進行挑戰比賽。這一項運動,幾乎沒有人不達標的。因此,筆者思考是否可以從小學就引導學生去做一些鍛煉手臂力量的運動。于是,筆者想到了在學校連廊的廊架上增加15對吊環,固定吊環的位置,并定期檢查和更換吊環以保證安全,現在,學生路過連廊,都會在吊環上運動幾下(圖2-3)。
小學校,大體育。向空間、向器材的“兩向”體育實踐,讓鄉村學校動起來,不僅鍛煉了學生身體,還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