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才金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要求:“布置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與家長共同完成的體育家庭作業等,促進學生經常鍛煉、刻苦練習,逐漸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促進學生更好地形成核心素養”。筆者基于《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根據學生課堂的不同表現,有針對性地設計與課堂內容相輔相成的體育家庭作業,促進課堂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的有機融合。
一、因生而異,提升學生運動能力
體育教師需要根據地區、學校、學生之間的具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體育家庭作業的設計。首先,要與學生能力水平相匹配,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設計循序漸進、可操作、可完成的體育家庭作業。如,在布置發展上肢力量的作業時,安排能力較弱的學生練習跪姿俯臥撐,中等水平的學生練習俯臥撐,能力較強的學生練習高位俯臥撐。
其次,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男、女生等不同人群設計迎合其興趣愛好的體育家庭作業,幫助學生從運動中體驗到快樂,進而激發其參與運動的內驅動力。如,在布置發展下肢力量的作業時,男生以負重下蹲、跳躍障礙物等具有挑戰性的內容為主,女生則以半蹲跳、保加利亞蹲等安全性更高的內容為主。
最后,要考慮參與者的家庭環境差異。體育鍛煉對場地空間、設施設備要求較高,要兼顧不同家庭條件的學生,設計適應不同環境的家庭作業。如,在布置引體向上練習時,針對家里有單杠等練習器材的學生,可以布置懸掛、擺動、借力引體等任務;對于家里沒有器材的學生,可以借用裝水的飲料瓶等物品進行重物上舉等練習內容。減少“強制要求家長監督”和“必須家長配合”才能完成的任務,既能減輕家長的負擔,還能保證留守兒童、困難家庭兒童等群體有條件完成作業。不過,學生體育家庭作業的高質量完成也難以避免家校聯動,應通過家長會、學校網絡平臺推動等方式讓學生家長認識到體育家庭作業的重要性和意義,營造良好的家庭體育鍛煉氛圍。
二、形式多樣,落實育體育心
在設計和布置體育家庭作業時,體育教師要敢于突破和創新,不僅要涵蓋技能、體能、體育與健康知識等內容,還要與時俱進,不斷豐富作業的形式,在《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指引下,圍繞核心素養理念,增強學科融合,借助其他學科的知識理念促進學生對體育知識、技能的掌握。可根據學生學段的體、技能學習內容,梳理相應的理論知識,并將知識分級、分層融入到相對應的體育家庭作業中去,以促進學生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加深學生對技戰術的理解。如,在布置立定跳遠練習內容時,先讓學生自行查閱立定跳遠的裁判規則,并嘗試從體育起源出發,尋找相應的規則解釋,幫助學生牢固掌握裁判知識、避免犯規,加深學生對立定跳遠過程中“小腿前伸”等要點的理解。
在體育家庭作業中,還可以結合繪畫、征文、攝影、比賽鑒賞等形式進行,通過“體育+”的形式讓體育家庭作業更豐富有趣,提高體育家庭作業的完成質量,真正實現育體育心的目的。
三、貼近生活,培養學生健康行為
體育家庭作業的設計應該以體育為載體,為學生的實際生活服務,幫助學生養成健康行為。可根據學生的運動水平和運動環境,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資源,調動學生體育鍛煉積極性。如,借助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這一機制,鼓勵學生邀請家長在課外時間進校鍛煉,并對相關學生頒發鍛煉獎勵卡片,累計一定數量后可兌換相應獎勵。又如,將耐力跑的家庭作業與消防安全常識相結合,學生在家庭住宅樓道內進行消防巡查,檢查消防器材是否配備到位。通過爬樓梯達到體能鍛煉效果,又能將所學的消防安全知識落到實際生活中,為社區安全做出貢獻。
四、以評促學,樹立良好體育品德
在《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下,體育家庭作業強調落實全方位育人和核心素養理念。為提高體育家庭作業的有效性,應設置差異性“達成目標”,摒棄以往“定量式”目標設定與評價,轉變為自我提升的內在要求,由“必須完成多少任務量”到“在原有基礎上進步了多少”,讓參與者將焦點移至內在發展,而非與他人競爭,體驗成功的快樂。如,在跳繩項目中,可以將單純要求學生每天要完成多少次跳繩改變成要求學生一段時間之后要在自己1分鐘跳繩最好成績的基礎上提高多少次以上。通過評價方式的轉變,激發學生積極進取的態度,引導學生追求自我進步,培養與他人和諧共處、互利共贏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