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斯拉夫實踐派是東歐新馬克思主義中的一個重要派別,馬爾科維奇是實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理論上的一個重要貢獻是提出了區分作為規范概念的實踐和作為純認識論范疇的實踐,將實踐從一種認識論上升為本體論,更將其看作一種用來考察社會生活的工具,從而建構出一種與原有人道主義理論有所不同的新視域。基于新的實踐視域,他論證了人道主義辯證法何以使得人的存在、人的歷史和人的自我實現的高度統一,從而詮釋了實踐與人道主義的內在聯系;提出了“現實—潛能”構想,認為人作為個體的基本能力、基本需要以及人的實踐活動三者構成了人的本質的具體表現形式及內涵。
關鍵詞:馬爾科維奇;實踐;人道主義;辯證法
中圖分類號:B08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08-0033-04
馬爾科維奇是南斯拉夫實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區分作為規范概念的實踐和作為純認識論范疇的實踐,將實踐從一種認識論上升為本體論,更將其看作一種用來考察社會生活的工具,從而建構出一種與原有人道主義理論有所不同的新視域,詮釋了實踐與人道主義的內在聯系。
一、馬爾科維奇的實踐觀
21世紀60年代,南斯拉夫“實踐派”在意識形態相關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產生了較大影響,集中地體現了當今世界上廣泛流行的各種思潮。在當代世界政治生活中,其影響依然清晰可辨。當時,在世界范圍內名聲大噪的南斯拉夫實踐派哲學家中,米哈依洛·馬爾科維奇便是數一數二的代表人物。
“在從前的很長一個時期里,實踐的觀點一直被當作一個認識論的概念而非本體論的概念,因而實踐在馬克思主義中的核心地位一直沒有得到應有彰顯。”[1]而在實踐派中,關于“實踐”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及價值論之間的辯論紛爭,可謂是旁征博引、眾說紛紜。在南斯拉夫實踐派重要理論家哥魯波維奇看來,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在重復過往已經提出或已被證實的觀點,并未在學術上尋求到一些新的理論例證。馬爾科維奇則獨樹一幟地將作為認識論范疇的實踐上升為本體論。他認為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是人的實踐而非物質。在以馬爾科維奇為代表的實踐派那里,“實踐”和“人道主義共產主義”就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
(一)人道主義“實踐”理解
在馬克思的哲學中,實踐是人道主義發展的最終將到達的“彼岸”,而其主體、目的以及媒介都是作為個體的人,但我們不能因為如此就簡單地以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念企圖將實踐進行完備的解釋與理解。1846年《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問世成為了馬克思的思想節點,被后代馬克思主義者們區分為了以明顯的、極具黑格爾影響的青年馬克思時期和后續不斷發展的成熟時期。但是,眾所周知“不能成為將……青年馬克思與……成熟馬克思對立起來的依據”[1]。推翻原有學者們的觀點,我們會發現問題的關鍵點其實在于如何辯證地看待人道主義思想這一觀點,以及這一概念在馬克思全部思想著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對后世馬克思主義者理論的顯著作用。
馬克思哲學的本質以人作為實踐的主題而存在,并且憑借其哲學思想中獨樹一幟的、極具創造性的“自由意識”來塑造、改變世界及人本身。“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2]這是馬克思以其哲學為切入點所提出的,不僅具有其獨特的理論價值及實際構想,更多地還是在追求與探索如何用具體實踐行動來改變世界。所以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其人道主義觀念中的個體實踐與理論之間的相互“牽制”就在于:如何正確地進行實踐,這來源于在對理論的不斷探索中總結而出的,而再次通過理論不斷總結實踐過程中的經驗,這才是其實踐概念的核心所在。
在實踐派看來,人道主義理論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探討,如果僅僅只是把它局限為一個理論問題而進行無窮無盡的紙上談兵是毫無意義的,是需要從實踐的角度去分析與探究的。
(二)“實踐本體論”
在對“實踐”概念進行不斷地研讀與探究并最終做出闡釋的過程中,馬爾科維奇對其概念進行了傳統意義上的區別,那就是“必須把實踐(Praxis)同關于實踐(Practice)的純認識論范疇區分開來。”[3]看似擁有同樣中文翻譯的兩個表示“實踐”的單詞,實則其具體語境中的深層含義卻大相徑庭。“實踐(Practice)”一詞,指的是作為人的主體改造客體的過程,而這一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可能性會被異化;而“實踐(Praxis)”則與之截然不同,它是一個規范性的術語,是一個獨屬于人類的,為人類社會所特有的活動。同時“實踐”要同勞動和物質生產等同起來,前者是人類的自由選擇,而后者是社會的必需領域,使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基于這樣的理解,可以將馬爾科維奇的“實踐”存在形式的特殊內涵具體總結如下:
一是“實踐”的存在形式具有獨特性。“實踐”是從主體的角度看待客觀世界的存在形式,它是引導個體改造客觀世界的創新行動、創造性的系統設計、批判性的獨特反思以及依據現實層面進行規劃并最終實現的理想追求。
二是“實踐”的存在形式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個體的各種活動的各個方面之中,是一種追求對片面、狹隘、不完美的“整體”地不斷超越。
三是“實踐”的存在形式具有創造性。實踐的主體與客觀世界具有不可忽視的聯系,就決定了主體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中改造外部客觀世界。因而,實踐并不是從外部客觀世界中派生出來的,而是由主體所創造出來的客觀的、具體的存在形式,同時這種主體也必須具有自由的特征。
四是“實踐”的存在形式具有未知性。其既能合理地判定和規劃未來,又能表達個人的興趣、價值觀以及信仰。
總之,馬爾科維奇關于實踐人道主義中,“實踐”一詞的解讀,歸根結底還是一種人的存在方式,而究其獨特本質,“本體論”這一概念在理論中呼之欲出,而實踐人道主義也確實是達到了這一層面:“這種視域的拓展或旨趣的升華表明,實踐不只是一個和客體、對象發生這樣或那樣關系的存在,實踐直接地就是主體即人自身,人在本質上是一種實踐的存在。”[4]
南斯拉夫實踐派中,特別是以馬爾科維奇為代表的思想家,對于“實踐”的解讀更接近于馬克思主義的原意,也更符合社會生活和人的本質。在馬爾科維奇的理解與分析研究下,馬克思所提出的“異化”概念無非就是圍繞著“人”與“社會”而言的,而如何真正地或者說企圖可以解決這一異化問題,關鍵在于人道主義。人道主義的根源與前提,就是人要在歷史發展歷程中,完成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實現”。
二、實踐哲學與人道主義的統一
受青年馬克思理論中關于實踐論述的影響,大部分來自南斯拉夫實踐派的學者將其視作是理解馬克思人道主義哲學的重要方面。馬爾科維奇解讀下的實踐概念同樣是一種批判活動,它不僅從一種認識論上升為本體論,更是將實踐看作是一種用來考察社會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工具,批判與實踐是密不可分的。
20世紀50年代起,特別是60年代,異化問題成了世界許多國家理論界十分熱衷的一個話題,異化問題同人道主義問題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南斯拉夫各界在密切關注人和人道主義的同時,也都對異化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馬爾科維奇認為個人的實際存在和潛在本質之間的這種差異,也就是個體在社會中“實際擁有的”與“應該擁有的”這二者之間的差距,就是異化,同時異化這一概念大多都出現在消極的情況之下。例如,人在異化時,“喪失了對于自己體力和腦力勞動的產品的支配權;失去了參加自由選擇的創造性工作的希望;把生活的一切美好意義降低為一種占有物品的虛假的需要;……同別人脫離,以及建立剝削、忌妒和仇恨的關系以代替相互信任和相互友愛的關系。”[5]馬爾科維奇要批判的正是社會生活中這樣的一種異化現象。
馬爾科維奇認為,在馬克思主義問世并廣泛傳播之前,人類無法準確估計存在于社會之中的內在矛盾,甚至無法將其判斷成一種“矛盾”。在這種情況下,人類作為個體如何意識到要實現自身的自我完善,并最終實現自我實現的呢?這一切都還不能被清晰地說明并加以論證。因此,人道主義的理論在人類存在、人類歷史和個體自我實現中的相關理論存在非常的模糊,無法真正形成一個系統性的整體。而這就需要我們擺脫以往認識論的傳統觀念,從一種人道主義的角度出發,并最終實現兩者的內在統一。為此,馬爾科維奇從實踐觀點出發詮釋了實踐與人道主義是如何統一的。
人是實踐的人。馬克思為馬爾科維奇揭示“人的本質”這一概念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路徑——人是實踐的存在,人類個體可以通過實踐活動來不斷改造自己所處的客觀世界。由于實踐的獨特,所以只有可以從事一系列社會自由活動的人才能完成一切實踐的活動,而作為實踐主體的人也就同樣可以被稱作是社會的人。勞動實踐不僅創造了作為個體而存在的人,同時也形成了人的獨特本質,而為了能夠充分體現人的本質生命力和特殊屬性,也只能以依靠實踐為一定基礎。同時,“人的個體的生存過程也是不斷確認其類本質的過程即自我實現的過程”[6]。
實踐是人的實踐。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總體性的特征,這個總體性就是指在時間的作用下,主體與客體可以相互融合。而現實中,那些極具自由意識、超越意識和創新意識的人,為完成對自我認知的發展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選擇在實踐的過程中超越原有的“總體性”。同時,馬克思采用一種以人為中心的視角來看待人類個體所處的外部客觀世界,以獨有的唯物辯證主義和歷史辯證主義來不斷論證人與世界的和諧統一。實踐,便充當了這一過程最終最為重要的中介載體。因此,我們只有全面了解實踐,才能夠真正論證出“人”在改造世界這一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而毫無疑問的是,這也就必然會掩蓋實踐所充當媒介的意義所在。這使得馬爾科維奇提出“人是實踐的存在物”的觀點,再次對實踐的重要地位進行了進一步的說明與肯定。
馬爾科維奇充分論證了人道主義辯證法使得人的存在、人的歷史和人的自我實現的高度統一,從而詮釋了實踐與人道主義的內在聯系,也就是二者之間的統一。不難看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鮮明特征——革命性,依然包含在馬爾科維奇的實踐人道主義理論中。
三、人的存在與人的歷史
馬爾科維奇通過其自身學術造詣,以人類在歷史中的自我實現為核心范疇,將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思想理解為一種人道主義辯證法,其中,實踐人道主義便是人道主義辯證法進一步發展所體現的衍生理論。
長時間以來,對人的存在及其本質內涵的揭示,始終存在矛盾對立的關系,所以對于“人是什么”和“人如何存在”這一問題也就相應地產生了矛盾。在馬爾科維奇看來,“至關重要的是,在人顯現的那樣和他可能是什么之間,即在人類的現實性和潛在性之間做出一種區分。”[7]換句話說,我們應從現實意義及歷史意義雙重維度,實現對人的存在的本質內涵進行進一步的闡釋。但“本質主義預設了人之一種既定的、不變的、固定的理想本質……相反,存在主義則否認了任何一種先于個別的、單一的、具體的本質存在。”[8]一是從理性出發以規范的方式證明人類存在的歷史本質,二是以經驗為突破口求證人的存在的現實依據。
然則,上述關于對人的存在這一概念的闡釋中所提出的現實性與歷史性存在內在矛盾的這一觀點,是極具片面性的。“人實際上是什么的問題,只是他潛在地是什么,即他可能是什么的問題的一個很小的片段”[9]89,這就需要我們將“人是什么”與“人如何存在”這兩個問題完成統一,以此來對人的存在概念做出真正的合理化解釋。
出于此目的,馬爾科維奇以實踐人道主義理論為起點,為真正幫助理解人的存在,從而提出了“現實—潛能”的構想。馬爾科維奇所闡述的除了實踐人道主義以外的其他理論,都包含著對人的本質的片面理解這一問題,是因為它們都缺乏對人的存在這一問題的內在矛盾的系統理解。“人的本質”存在于從現實出發所提出的“人是什么”,以及從歷史出發所遵循的規定范式“人如何存在”兩者之間的視域。馬爾科維奇所提出的關于“現實—潛能”的這一歷史結構,在某種意義上用來充當中介,因為“中介導致了存在的本質”[9]35。從而通過“現實—潛能”這一結構,掀開“人的存在”的神秘面紗。
從理論上講,“現實—潛能”這一結構的提出,真正開始于想要解決人的存在的內在矛盾,所以從人道主義辯證法觀點出發對人的存在的本質做出了相應的理論預設,以此來詮釋人的本質,最終完成自我實現。那么,從“現實—潛能”的結構出發,揭示出的人的存在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呢?
“所有一般概念都是中介的結果:為人的世界(world-for-man)是以實踐為中介的,人的本質則是以社會關系的總和為中介的……。”[9]36-37作為馬克思第一次對人的本質的總結——“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成為了一種中介形式,用來進一步揭示出實踐人道主義對人的存在的本質內涵,而究其深意不難看出,主要包含的就是:人作為個體的基本能力、基本需要以及人的實踐活動,三者構成了人的本質的具體表現形式及內涵。這也就揭示出,人們只有搞清楚了人的存在的本質問題,才能得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社會身份地位以及與之相關聯的一系列社會關系。簡言之,由于人類在社會中所需的基本能力(理性及感知、富有創造性的想象、能辨是非的選擇力、合作精神、自我意識等)和實際需要,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在現實中完全釋放自己的潛力。
結論
現如今,在以“和平與發展”為時代主題的世界中,全球化經濟高速發展,但關于“人”的問題依然是重中之重。人道主義理念始終以核心之意貫穿于想要解放全人類、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各個領域之中,馬爾科維奇更是以馬克思主義為其理論基礎提出了新的思想,時刻將目光關注于人的生存發展與價值實現問題之中,關注存在于各個歷史環節中的人與社會的異化問題,時刻強調人在人類社會如何完成自我實現、怎樣在實踐活動中完成自我實現的問題,這其中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全人類的自由與解放。綜上所述,人的存在就是實踐人道主義理論的核心,人的歷史就是其領域,人的自我實現就是其內涵,這也就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馬爾科維奇的實踐人道主義。
參考文獻:
[1]馬爾科維奇,李國海.馬克思論異化(上)[J].現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90(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
[3]馬爾科維奇.導論——實踐:南斯拉夫的社會批判理論[C]//米哈伊洛·馬爾科維奇,加約·彼得洛維奇.實踐——南斯拉夫哲學和社會科學方法論文集.鄭一明,曲躍厚,譯.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19.
[4]曲躍厚,李元同.實踐:馬爾科維奇哲學思想的鮮明特質[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
[5]馬爾科維奇.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和倫理學[M].賈澤林,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161-162.
[6]許鵬.馬爾科維奇人道主義辯證法思想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20.
[7]馬爾科維奇.從富裕到實踐——哲學與社會批判[M].曲躍厚,譯.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2:12-13.
[8]馬爾科維奇.今天的辯證法[C]//米哈伊洛·馬爾科維奇,加約·彼得洛維奇.實踐——南斯拉夫哲學和社會科學方法論文集.鄭一明,曲躍厚,譯.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26-27.
[9]馬爾科維奇.當代的馬克思——論人道主義共產主義[M].曲躍厚,譯.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馬爽(1997—),女,回族,寧夏銀川人,單位為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國外馬克思主義。
(責任編輯: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