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以紅色文化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對推動紅色文化傳承和培育時代新人意義深遠,但是在實際推動過程中還存在學生認知差異、教材銜接不通暢、融入方式單一、教師紅色文化素養參差不齊及聯動不緊密等問題。要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充分考慮學段差異性,打通教材的有效銜接,豐富紅色文化載體形式,提高教師紅色文化素養,完善聯動共享機制,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感染力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
關鍵詞 紅色文化;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
作者簡介 杜領軍,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福州大學研究基地、福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研究員,福州大學附屬實驗學校第一書記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要鼓勵各地高校積極開展與中小學思政課共建,共同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秉h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薄耙蒙鐣髁x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绷⒌聵淙耸切聲r代教育的根本任務,而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紅色文化是中國人民在革命戰爭、改革、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所創造的一種先進的、富有中國特色的精神財富;同時,它也為大中小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強大的推動力,成為各級學校思政課的一個重要載體。因此,在大中小學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充分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將其與大中小學思政課融合起來,既有利于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又能更好地繼承紅色血脈,培育時代新人。
一、紅色文化與大中小學思政課融合的重要意義
新時代,大力推進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進程,既能夠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宣傳教育,也能夠提高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堅定其理想信念。
(一)豐富和完善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內容體系的應有之義
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國家教育部門專門研究和部署的一種思政課建設方式,其目的在于突破學段之間的壁壘,打破各學段之間的獨立和割裂現狀,使各學段之間進行有效銜接,切實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系統性。紅色文化內容豐富,形態多樣,傳播載體也比較多元,這些特點正好契合了思政課建設多層次、多階段的要求。因此,將紅色文化作為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改革的重要助推力,用紅色文化的豐富內容去拓展思政課教學,為教育教學提供更多生動、真實、引人深思的素材;以紅色文化的多樣化形態為思政課提供創新模式,增強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性;用多元的紅色文化載體來豐富思政課的教學手段,使之為思政課教學提供更鮮活的教育模式,從而達到以點帶面、精準發力的效果。
(二)為紅色文化的繼承與廣泛傳播打造新的載體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也是黨和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緊要關頭,弘揚和繼承紅色文化,把紅色文化的精神與時代精神融合起來,把紅色文化的基因與思政課教學結合起來,構建大中小學紅色文化育人新模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力量,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也能夠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也為紅色文化的傳播開辟了新的陣地,是傳承好紅色基因、繼承好紅色血脈的重要途徑,有助于紅色文化在新時代不斷發揮其強大生命力。
(三)涵養大中小學學生理想信念的主體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指出:“要把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生動教材?!庇煤眉t色資源,對青少年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大中小學開展思政課是對各學段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途徑,在引導各年級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方面任重道遠,承擔著筑牢各學段學生思想防線、增強學生愛國情懷的重大責任。[1]而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種優良的文化遺產。將紅色文化融入不同學段的思政課,不僅可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固牢青少年的思想認識路線,而且有利于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樹立起崇高的理想,注重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培養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促進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
二、紅色文化與大中小學思政課融合的主要實踐問題
近些年來,紅色文化逐步融入大中小學的思政課,但由于各地紅色文化底蘊的不同,融入的狀況也大不相同,還有一些地方或學校存在著形式重于內容等問題,尚未形成系統的思政教育格局。本研究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別選擇了福建省的一所大學、一所中學和一所小學的師生代表為研究對象,根據相關主題進行問卷設計,總計30個題目,共發放問卷640份,回收有效問卷600份,有效率為93.75%。在被調查者中,教師為200人,學生是400人;黨員教師占比27.17%,非黨員教師占比6.17%;黨員學生占比15.50%,非黨員學生占比51.16%。問卷數據采取描述性分析方法進行分析,試從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現狀來分析相關影響因素及存在難點。
(一)不同學段學生存在認知差異
調研的各學段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差異很大。城鎮學生群體中,對紅色文化“比較了解”的達70.03%,“了解不多”的占8.9%。鄉村學生群體中,59.3%的學生認為自己“比較了解”紅色文化,“了解不多”的占10.6%。此外,政治面貌為“中共黨員”的學生(主要是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了解更加透徹,認為自己“非常了解”的黨員學生占比60.2%。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平時的黨課教育對引起學生關注紅色文化是有效果的。同時要注意的是,被調查總數最多的非黨員學生對紅色文化“了解不多”的比例達16.8%,這表明對非黨員學生群體的思政和紅色文化教育仍有待加強。從調研數據可以看出,絕大部分學生對紅色文化還是比較了解的。
盡管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認知具有較大差異性,但從他們的認知歷程來看,其認知是漸進的,也是向上的。紅色文化若想成功與思政課一體化教學融合,必須全面考慮、設計現行大中小學的思政課教學模式,在充分考慮學生在認知和接受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的同時,也要注意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在各學段的銜接和過渡。
(二)跨學段課程銜接不通暢
目前,紅色文化開展的途徑大多還停留在觀摩教育或實地學習階段,體系化和系統化地融為一體的差異化運用尚顯不足。本研究在問卷中也特意設置了“是否覺得小學與初中、初中與高中的思政課程并未較好銜接”這一問題,有69%的高中生和71%的初中生選擇“是”,42%的初中教師和46%的高中教師也選擇了“是”。
在教材編制上,由于各學段的教材編寫主體不同,致使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往往側重于學生的年齡、知識結構的差異,而沒能將大中小學教育的階段性、層次性有機結合,這就造成了各學段的思政課教學內容體系重疊或缺失,導致課程目標銜接性不強,教材內容貫通性不夠,“重復交叉”現象亟待解決。[2]在實踐教學中,由于受不同學段學校的時空限制,各學段之間的合作和互動不足,也缺少一個完整的交流平臺,各學段教師之間沒有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這就直接造成某一學段的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相鄰學段教學內容不熟悉、不了解,對不同學段紅色文化教育內容的連貫性和遞進性無法很好掌握,甚至會出現同一內容被各學段的思政課教師重復講授的現象,影響了思政課的教學效果,也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融入途徑較單一
能否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各類紅色資源,對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至關重要。[3]然而調研發現,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途徑較為單一。有67.7%的學生認為,紅色文化的教育“形式單調,生動性欠缺”。在“你更傾向于何種類型的紅色文化教育”這一問題上,選擇“觀看紅色文化教育視頻”和“游覽紅色基地”的學生分別為58.9%和62.3%。這表明,學生更傾向于從實踐類活動中深入領會紅色文化內涵。
本研究認為,上述結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學空間受限于教室,一些學校沒有充分利用各種形式的紅色資源,很少帶學生走出課堂,深入鄉村,走進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通過學生的親身感受加深對紅色文化的深刻認識。二是教師的教學方法主要是照本宣科,只重視書本知識的傳授,缺乏將它們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無法將傳統紅色文化同國際形勢、社會發展有機結合,削減了各學段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與運用,也沒能體現出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三是教學媒介局限于書籍。在信息快速流動的今天,學生的思維活躍,個性鮮明,熱衷于新鮮事物,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4]然而,教師沒有將信息資源與新媒體通道有效整合,使得紅色文化與新媒體教學融合的形式不夠吸引學生。
(四)教師紅色文化素養參差不齊
將紅色文化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關鍵在于教師。調研發現,大部分教師群體對紅色文化了解程度較高,但也有個別教師對紅色文化的內涵理解不夠透徹,對紅色文化的講授不夠深入,教學的方式方法也有待創新。有57.5%的城鎮教師和53.1%的鄉村教師認為自己對紅色文化“非常了解”,但也有8.6%的城鎮教師和18.8%的鄉村教師表示自己對紅色文化“了解不多”。此外,不同身份的教師對紅色文化的了解程度也不盡相同。政治面貌為“中共黨員”的教師對紅色文化的了解更加透徹,認為自己“非常了解”的黨員教師占比73.5%。有87.6%的學生認為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紅色文化的講解“較為充分”;75.2%的學生認為專業課教師在日常授課過程中把紅色文化教育融入得“較為充分”。不難看出,大部分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的紅色文化素養還是很高的,但也分別有10.5%和18.6%的學生認為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的“紅色文化素養有待提高”。
上述情況出現的原因在于,教師日常教學工作繁重,自我提升的機會較少,專門的培訓機會也不多,只能通過書本或媒體等渠道學習域外紅色文化知識,致使思政教育成效不佳。
(五)聯動共享機制融合不緊密
當前,很多大中小學積極運用紅色文化來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們在注重書本知識學習的同時,也逐步拓展了社會實踐活動,內外協同,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教學探索,打造了共建共享的紅色文化實踐育人平臺。[5]然而,調研發現,這方面的實踐教學效果有待加強。47%的教師認為,思想政治實踐教學大多集中在校園內,比如課堂討論、觀看紀錄片等主題活動,很難深入社會開展進行,不能將理論與現實相結合。還有42%的學生表示,紅色文化進課堂存在著嚴重的形式化現象,很多時候只是走個過場。因此,紅色文化并沒有真正融入學生們的血液。
此外,大中小學對于紅色資源的整合利用、價值提煉還不夠充分。調研發現,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大部分學校采用的是當地已有的、比較熟知的紅色文化資源內容,缺乏對紅色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整合利用,這就造成了宣傳教育的片面化、局部化,從而影響了教育實效。
三、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主要路徑
為破除以上困境,實現紅色文化與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有機融合,本研究提出以下路徑思考。
(一)整體布局、全面規劃,充分考慮學段差異性
將紅色文化教育與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有機融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牽涉不同學段教學主體的差異,要整體布局、全面規劃,合理安排好每一學段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形式,充分考慮學段差異性,使紅色文化教育在各學段完成應有的教學目標,也能更好地適應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實現紅色文化教育的精準性。[6]
在小學階段,可以通過經典的紅色故事和人物吸引小學生的好奇心,引發他們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幫助他們形成對紅色故事的初步認知。[7]中學階段,可以將近現代發生的經典歷史事件嵌入教學,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紅色故事的意義,形成對歷史事件以及紅色文化的自我認識,為將來深化認知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大學階段,可以引導大學生在閱讀紅色文獻的過程中進行反思,形成他們自身的認知體系,增強他們的家國情懷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
(二)增強學段之間的溝通與互動,實現教材的有效銜接
樹立系統思維,在各個學段間形成教育合力。各學段學校及教師要建立起相互交流學習的意識,構建出一個溝通交流的常態化機制,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要與中小學開展結對活動,定期開展教學研討、課程研究、教師實踐等教育活動。[8]加深在全學段和相鄰學段對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等方面的理解,以便在日常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安排。在此基礎上,也要兼顧教育的整體性與連貫性,循序漸進地推動整體目標的達成,提升紅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成效。
另外,在教材的編制過程中,要緊緊圍繞課程目標體系,循序漸進,統一規劃,[9]積極尋找紅色文化與思政課教學的融合點和突破口,既要考慮各學段課程目標的差異性以及教學遞進性,又要樹立起統籌規劃的意識,防止不同學段教材之間的交叉、遺漏;既要自覺地與相鄰學段的教學內容有效銜接,形成教學聯動效應;又要以此為依據,使教學目標和內容呈螺旋上升式發展,確保紅色文化教育與思政課一體化整合的連貫性。
(三)豐富紅色文化載體形式,打通多元化傳播形式
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背景下,將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必須綜合運用各種媒介資源,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多樣性,豐富教學形式,以學生易于接受且具有濃厚興趣的形式來傳播紅色文化。[10]
在優化紅色文化的載體形式方面,可以從以下方面來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首先,利用現代媒體,將紅色人物故事、紅色文獻等進行數字化轉化,并制成短片,嵌入線上課程資料中,為不同年級的學生提供一個便捷的學習紅色文化的網絡通道;不僅如此,還要建立一支專業的思政課師資隊伍,積極拓展網上紅色文化專題學習的資源,建設適合本校學生學齡特點的紅色文化網絡課程。其次,利用多樣化的活動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紅色文化、傳承紅色精神的熱情,例如,舉辦話劇、合唱表演、朗誦節目等。[11]再次,要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各級各類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到紅色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紀念館和鄉村田野中,挖掘其中的紅色故事,并結合調研報告、講座交流等形式,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感,增強他們對紅色文化的理解。[12]
(四)完善隊伍建設,增強教師紅色文化素養
教師是思政課改革和創新的重要力量,只有讓教師團隊先學好紅色文化,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用好教好紅色文化。[13]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紅色文化素養,積累教學經驗,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要充分發揮自己作為教師的榜樣作用,通過自身的教學水平與品德修養,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進而促進思政課教學質量的提高。
在提升教師隊伍紅色文化素養方面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要注重跨學段的教師培訓。要借紅色文化的學習,突破教師的“封閉圈”,不斷更新教學知識,逐步提高教學水平;同時,通過對紅色文化的學習及時掌握各學段學情,增強師生群體意識,樹立共贏理念。[14]第二,各級各類學??梢酝ㄟ^舉辦紅色文化研討會,加強不同學段教師之間的交流,促進他們之間相互學習與合作。此外,還可以組建一支專業的紅色文化教育團隊,與社會上的紅色文化組織建立合作關系,同時聘請專家、學者到學校進行紅色文化的教學指導。第三,學校對教師進行集中培訓,使教師掌握簡單的視頻剪輯、圖片拼接等技術,并將這些技術運用到課堂教學,以增強教學的生動性、鮮活性。[15]此外,還可以通過開展紅色文化試講活動、紅色文化在線實訓等,來進一步提升教師紅色文化素養、提高教學質量。
(五)完善聯動共享機制,打造大中小學紅色文化教學共同體
推進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各類教育資源要協同配合,實現紅色文化資源多方共享。一是要構建大中小學紅色文化教學共建機制。在紅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方面,大中小學各有特點和優勢,但是從總體上看,無論從理論研究水平、教學技能還是資源匯聚程度上看,大學的優勢較為突出。應該充分發揮大學的學科和教研優勢,在一些重點區域建立大學帶動周邊中小學的紅色教學聯盟。二是建構思政課一體化紅色文化實踐教學的協同路徑。思政教育是一個接力賽,既需要從家庭到學校、到社會的全組織參與,也需要從小學到大學的全程努力,更需要全體教師的協同配合,應該推動大中小學聯合建立紅色文化集體研討機制、師資共享和培訓一體化機制。三是構建大中小學紅色文化實踐基地一體化建設。實踐基地是推行紅色文化實踐教學的基礎與保證。大中小學需以“知行合一”的思想為指導,加強地方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分學段開展紅色文化實踐基地教學:組織低年級學生進行紅色資源實景參觀,注重學生情感的體驗;組織高年級學生進行社會調研,以獲得更深層次的紅色文化熏陶;高校充分利用公共選修課,組織學生以紅色研學、紅色尋訪等各種形式,深入到紅色文化基地中去。[16]四是以農村地區為樣本,打造中小學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共享機制。我國農村地區分布著大量紅色資源,組織學生進行寒暑假研習活動,將紅色文化、紅色精神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逐步構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社會實踐樣板。[17]首先,組織各學段學生利用本地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志愿者服務,主要以參觀戰爭遺址、革命者故居為主,并對學生的志愿服務精神進行培養。其次,將青馬工程與紅色資源相融合,利用崗位鍛煉、項目研究等方式,在全國范圍內塑造多支年輕的紅色文化宣傳隊伍。
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改革創新思政課的必然趨勢,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用好紅色資源 傳承好紅色基因”的重要要求。要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性、滲入性、嵌入性作用,用紅色故事感染青少年,引導青少年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從紅色故事中汲取奮斗力量,提高思政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進而增強大中小學思政教育工作的針對性,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黨和國家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艷琴.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建設的路徑探索[J].教育評論,2022(11):117-121.
[2]張月.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體系一體化探析[J].中國德育,2022(10):24-29.
[3]韓玉璞.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多維邏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36):27-30.
[4]李娟,李站穩.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哲學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48):30-32.
[5]胡琦,肖帥帥.大中小學紅色文化一體化傳承的價值及路徑[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672-679.
[6]高杰.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47):73-74.
[7]江鴻波,林秋琴.試論以“六個一體”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9(19):46-48.
[8]范樹成,張博.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20(1):84-91.
[9]劉石成,陳潞.課程目標一體化: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關鍵[J].思想政治課研究,2020(1):106-110+126.
[10]賈紅霞,范建剛.貴州民族地區高校思政課“四堂聯動”紅色育人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22(2):192-198.
[11]劉峰.新時代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長效機制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9):46-49.
[12]張帆,邵獻平.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略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2):56-58.
[13]徐高虹.從政策到實踐:深化思政課一體化建設[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3(1):18-22.
[14]林佛超.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橫向貫通路徑探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3):61-63.
[15]徐蓉,張飛.試論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三重境界[J].思想教育研究,2022(12):95-101.
[16]王曉宇.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幾個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12):116-120.
[17]韋繼紅.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整體性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47):41-43.
責任編輯 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