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大學生作為建設法治國家、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對其法治精神的培育至關重要。理工類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信心缺失、家庭法制教育不足,是當前面臨的主要困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從社會、校園、家庭環境全方位入手,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法治觀,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當代中國國民精神,這一表述是中國共產黨依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經驗,集結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曾多次提到:“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1]這凝結了中國精神,集中表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人民的共同感知。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的指導性文件《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曾經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成的邏輯背景
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的時間背景,可以看出,整個價值體系的核心要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應有之義。美國法學家伯爾曼曾提到,“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法治信仰是實現法治的前提和基本保障。
青少年是祖國和民族的未來,是國家建設的生力軍,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主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家主流價值觀的發展和走向,因此,在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教育過程中,必須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課程,做好思想引領和教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曾經提到,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與確定,不僅僅是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不僅僅是培育什么樣的公民,更是回答了如何建設國家、建設什么樣的國家與社會的重大問題。國家歷來重視青少年的培養和教育,青年處于價值觀形成和確立時期,必須做好教育和引導工作,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青少年行為的基本準則、根本遵循,并在實踐中身體力行。[4]
大學生法治信仰現狀與缺失原因分析
1、社會環境中一些消極負面現象和負面輿論的影響,導致大學生對法律失去信心
信息時代,網絡的普及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是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信息的傳播媒介更加廣泛和迅速,網絡上存在著大量不利于法治精神培育的信息,而且大學生的分辨能力較低,抵御能力差,容易受到網絡負面資訊的影響,從而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同時網絡上也存在著一些黃賭毒及暴力信息,甚至網絡游戲中的暴力環節,都容易對大學生的行為產生影響,不少學生為了所謂的哥們義氣做出沖動的暴力行為甚至犯罪。其次,許多大學生長期沉浸在網絡虛擬世界中,通過“鍵盤”與現實世界交流,容易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由于缺乏基本的法律素養,他們在網絡上發表著所謂“獨特”的見解。這些生活狀態及行為,都對大學生法治觀形成了難以估計的影響。
只有當人們真正尊重、認可、信任法律、相信法律,才能建立權威的法律。同樣,只有認同法治、明白法治的內涵,大學生才會依法辦事,才能具有法治精神。當前社會上的一些貪污腐敗現象、黑惡勢力或負面新聞被公開報道時,很多大學生會對法律失去信心,更不會關注國家整體法治建設的狀況,也很難產生對法律的信仰,更難以談到法治精神。只有形成良好的公平法治的社會環境,人民大眾才會信仰法律,認同法律的權威。
2、大學生法律意識薄弱,存在一定的工具主義
在對理工類高校大學生的調研與訪談過程中,很多大學生認為自身法律基礎較為薄弱。他們的法律理論基礎主要來源于學校開設的基礎法律課程或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國家現有的法律制度和法律體系尚未形成全面的了解與學習,尤其對于非法律專業的理工類大學生,他們更注重的是專業課程的學習和知識技能的掌握,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大學生對法律難以有全面系統的學習,更不能在大學時期打下堅實的法律基礎。
現有的研究資料表明,當代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不夠全面深刻和系統。這與年齡和專業有密切關聯。在文科、理科、工科及藝術專業學生中作比較,他們的知識結構、思維模式、學習需求等方面存在差異,對比結果是:文科學生認知較高,第二是工科學生,再次是藝術生,最后是理科生。其次,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具有選擇性,一般而言,學生只選擇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方面,或者對貼近實際、貼近公眾的內容進行了解,對一些跟個人利益聯系不密切的價值觀表現比較冷漠。[5]
在校大學生即使學習了法律,也不是為了樹立法治觀念,了解法律的歷史及現實意義,更大程度上是將法律看作是一種解決自身問題的工具,至于立法的意義及法理價值、社會法治進程,為多數人所忽略。這樣的現狀使大學生不僅不能正確理解與運用法律,而且影響大學生法治理念的養成、法治精神的培育,從而影響整個社會的法治進程。
3、家庭法治教育的空白
很多大學生是獨生子女,是整個家庭的中心,受到父母及祖輩的關注,獨立意識較差,并且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家庭教育作為整個人生教育中的起始部分,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應以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行之有效的教育行為引導孩子走向健康、正確的發展道路;相反,父母若在子女面前樹立了反面形象,那么對子女法治精神的培育將產生消極影響。父母應重視法治精神的培育與引導。子女通過平常對父母的觀察與互動,了解父母對于政治與非政治事務的態度與看法。因此,父母在家庭社會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將與政治相關甚至非相關的價值,通過日常生活的機會,有意或無意地傳遞給子女。但實際情況是,許多家長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法律意識淡薄,導致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能及時傳遞給孩子正確的法律知識與觀念,從而對大學生法治精神培育造成不利影響。
大學生缺失法治信仰的對策
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多種價值觀和輿論沖擊,信息化時代的碎片信息,都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了巨大沖擊和挑戰,由于大學生的思辨能力有限,沒有步入社會,因此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社會問題,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且在實踐中踐行,對于國民素質整體提高,培養綜合素質人才、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結合研究現狀,本課題擬從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提出培養大學生法治信仰的路徑,三者相結合,共同形成作用合力,以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家教家風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鞏固教育成果。[5]
1、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加強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的社會環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也是當代大學生法治理念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針對理工類學生不同專業背景,在大學生法治素養的實踐中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將法治理念融入到其思想觀念中,引導其正確看待社會問題和輿論,領會豐富的法治文化內涵,認同國家的法治文化,是高等教育長期的根本任務。[6]
在國家治理領域內,將法治精神融入到依法治國、社會運行和公民生活的各個方面。以法治精神規范國家、社會、公民個人的良好成效來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接收與實踐,在社會中逐漸形成良法而治、規范執法、公正司法,形成公序良俗的氛圍。在公民群體中,全方位多渠道地加強法律法規的滲透與教育,強化法治精神培育,營造濃厚的法治文化氛圍,引導公民學會遵法學法、守法用法,有效發揮法治的規范與保障作用,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成。
著重培養大學生主體的科學、民主和法治精神,使國家的治理更能夠通過預定的法律規則實現對行為的可預期規制,排除國家和社會發展中的不確定因素和各自價值沖突,讓大學生對國家的價值存在更加清晰,不沖突和模糊。應對當前社會道德失范、大學生道德信念動搖的問題,以法治精神為精髓,以法治規范社會運行與發展,使法律成為全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則,并且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大學生對法律的感念與信仰。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生活在文化多元和思想多變的形勢下,仍然可以擁有堅定的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營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的追求與夢想,并在此追求與夢想下把自己培養成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公民。[7]
2、以高校為培育價值觀的主陣地,加強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校園環境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是大學生法治素養養成的重要環節。高校不僅要培養高素質的專門的法律專業人才,也需要培養高素質的社會公民,因此法治信仰教育應是高校系統性、長期性的工作。高校不僅要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法治觀、樹立正確的法律信仰,知法守法,用法律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培養其學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提高其法治參與度,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8]
高等學校目前對學生的法治素養的培養局限于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僅能幫助學生了解基本的法律常識和一些法律案例,并不能行之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意識,更談不上對大學生行為的塑造和影響。為培養大學生的法治理念,首先應更新教育觀念,大學生法治信仰的培育不應僅停留在思政課程上,除了傳統的思政課堂,高校更應結合實際,針對不同專業的特點,介紹與之相應的法律知識,引導學生了解法治的精神、實質和要義,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遵紀守法的好習慣,最終梳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其次,改革實踐教育教學體系,在實踐課程中不僅要融入課程思政的元素,也要注重加入新中國建設史、校史等歷史元素,以課程和環境加強實踐育人基地的建設。在實踐活動中引入勞動教育,在勞動中對青年學生加以教育和引導,鍛煉其品格和體魄。在學校中設立一些勤工儉學活動,和志愿服務社團結合,共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活動。其次可以通過學校的新媒體平臺、微信公眾號、校報等多種媒介形式,注重校園文化的介入和熏陶,形成特色學校文化。
第一,多角度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對學生中優秀的事跡和案例,進行總結表彰和宣傳,進行榜樣教育。例如組織“年度優秀學生評選”“校園風云人物”等,評選出一些表現良好、道德品質突出的學生,學校可以有效利用這些評選,發揮同輩群體的影響力,教育激勵和引導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日常教育中,以身邊的榜樣激勵同輩群體,不僅僅停留在口號教育和理論教育層面。
第二,校內外多種途徑,協同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等多種途徑,通過海報宣傳、專題講座、固定服務等形式,開辟宣傳專欄,例如可以開設學生黨員示范崗活動,在宿舍、黨群辦公室等,走近學生,讓學生隨時隨地受到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和熏陶。同時結合中宣部的相關規定,例如2019年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等主題教育活動,高校可以結合實際,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強化學生的意識,加深學生的印象,從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認同。2021年的黨史學習教育,通過“我為群眾辦實事”等系列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感受校園法治文化的建設和推進。以潛移默化的校園文化建設途徑,加強法治校園文化建設和師德師風建設,規范學校各項制度,以現實的良好法治文化,真正形成公平、公正、民主、自由、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強化學生的認知,促進校園文化和良好的法治文化在學生心中落地生根,內化于心。
3、以良好家風建設為契機,加強大學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家庭環境
為了培育大學生的法治信仰,家庭教育應積極行動,著手從家風入手,推動家庭法治觀念教育的發展。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家風的教育和培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多次提到家風,特別提倡良好的家風教育,重視家庭文明的建設和發展。這是推動形成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講話中提到,要注重家庭的建設,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風。習近平總書記如此重視家風問題,是因為家庭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9]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從法治層面為家庭教育出臺具體指導方案。家庭教育從傳統的家訓、家規、家書等形式,向以法治為引領和驅動,從立法層面將家庭教育升級為新時代重要的“國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家庭成員特別是下一代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華民族。[10]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元與細胞。人在家庭中成長和成熟,家庭教育也是人生教育的起點。如果一個家庭有著良好的風氣和規矩,家庭關系和睦,那么他將來在社會和單位里也必然能夠嚴格自律,尊重他人。其次,家庭成員在行為上要嚴守法律底線,尊崇家庭美德。家長以身作則,嚴守法律底線,要求家庭成員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樹立法治意識,自覺遵紀守法,做好家庭的表率。再次,家庭應該努力養成尊老愛幼、長幼有序、和諧民主的家風。通過學習和踐行國家關于婚姻、家庭及基本社會關系的法律法規,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形成良好家風,引導大學生的個體行為,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結 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有機融為一體,不僅吸收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也體現了社會主義最根本的要求,體現了偉大的時代精神。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法治觀,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高校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培養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根本目標,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劉愛萍:《從大學生宗教信仰現狀探索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思路》,載《教育教學論壇》,2016(37):69-70頁。
[2][3]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載《人民日報》,2013-12-24(2)。
[4]陳燕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閾下大學生法治信仰的培育》,載《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33-36頁。
[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60百科網,https://baike.so.com/doc/4404826-4611849.html,2023-3-12。
[6]葉苗,宋洋:《大學生法治信仰培養路徑探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視角》,載《法制與社會》,2015(36):242-243頁。
[7]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載《光明日報》,2013-12-24(1)。
[8]王靜:《當代大學生法治觀培育的缺失與反思》,載《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0):141-148頁。
[9]《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這樣談“家風”》,載《新華每日電訊》,2017-3-31(4)。
[10]楊用才:《大學生法律信仰培育探討》,載《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9):15-16頁。
[11]許曉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法治精神培育》,載《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152-156頁。
[12]李林:《大學生法治意識現狀與教育對策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學位論文,2017。
[13]姜潔,楊昊:《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習近平總書記這樣重視和引領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載《人民日報》,2022-05-15(4)。
作者簡介
劉麗娜 南京郵電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