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玉是先秦時期一位偉大的辭賦家,學術史上對宋玉的批評肇始于兩漢,但當時的評論家一直未能從文學價值維度客觀地看待宋玉及其作品。直至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中對宋玉的批評才有了根本性的改變,提升了宋玉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段男牡颀垺分卸啻握饕斡裰鳎瑢ψ髌返乃囆g形式、思想內容等給予中肯評價。探究《文心雕龍》中有關宋玉的批評,對研究宋玉及其作品裨益良多。
【關鍵詞】《文心雕龍》;文學批評;宋玉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1-005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1.017
宋玉是戰國晚期楚國的文人,他出身寒微,入仕艱難,文學侍從的職位使得他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具有楚國宮廷所崇尚的華麗鋪陳的痕跡。正因此,學術界對宋玉及其辭賦的評價褒貶不一。關于宋玉的評論最早見于司馬遷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①在獨尊儒術的文學氛圍下,兩漢及以前的評論家對宋玉的評價都囿于詩教觀念,并未將他看作一個獨立的批評對象,給予屈原高度贊揚的同時對后繼者宋玉頗有微詞,批判他沒有社會責任感,其作品缺乏諷諫意味。魏晉時期文學大環境改變,“文學自覺”的提出,使得文學評判標準發生顛覆性的改變,作品的文學性和審美價值被重視。直到南朝劉勰主張依經立意,在《文心雕龍》中將屈宋并稱,才解除了宋玉與屈原的依附關系,扭轉了宋玉在文學界的地位。
《文心雕龍》是一部古代文論的集大成作,“點名批評”是其重要理論方式。其中提及的文人學者超過300人,幾乎涵蓋了從夏商西周至魏晉時期的所有重要作家。《文心雕龍》共有50篇文章,對宋玉的批評穿插在多篇中,點名提及宋玉至少十三次,涉及的篇目有十四篇,即《詮賦》 《祝盟》 《雜文》 《諧隱》 《辨騷》《情采》《比興》《夸飾》《麗辭》《事類》《時序》《物色》《知音》《才略》?!段男牡颀垺分匦聦徱暳怂斡竦奈膶W成就,確立了宋玉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一、在騷體文學辨析中將“屈宋”并稱
史料并未明確記載過宋玉是屈原弟子一事,屈宋間傳承的關系僅是后世從二人作品的言辭中分析所得。屈原其人剛正直諫、志向高潔,其作品驚才風逸,壯志煙高,這是兩漢批評家對屈原的評價的總體概括。而宋玉之作在當時則被認為是辭藻華麗、離經叛道的存在,是遠不能與屈原之作相提并論的。漢代以來辨體不精,拘泥于詩教理念等現狀導致對宋玉作品的認識有所偏頗。直至南北朝時期,對宋玉的批評才出現根本性的轉變,主要體現在《文心雕龍》中。劉勰認為屈原是騷體文學的開創者,而宋玉緊隨其后,他們共同將騷體文學推向高峰,后世文人有所繼承,但遠不能與之比肩。在專論楚辭的《辨騷》篇中劉勰寫道“自《九懷》以下,遽躡其跡;而屈宋逸步,莫之能追”。②之后屈宋并提的情況開始常常出現于《文心雕龍》的字里行間,如《時序》中“屈平聯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風云”;《才略》中“諸子以道術取資,屈宋以《楚辭》發采”等等。
劉勰對宋玉作品的認可首先源于對騷與賦的劃分。兩漢時期對“辭”“賦”兩種文體的劃分沒有清晰的界定,劉勰在《文心雕龍》的《辨騷》《詮賦》兩章中系統闡釋了騷體文學和賦體文學的產生和發展,界定了它們的基本特征。在《辨騷》中劉勰總結了班固、王逸、揚雄等人對《離騷》的評論,指出這些評論“褒貶任聲,抑揚過實”,存在有失客觀的地方?!侗骝}》篇中劉勰將宋玉的《九辨》《招魂》和屈原的《離騷》《九歌》《九章》等文并舉,用“哀志”“傷情”“慧巧”“深華”等詞彰顯這些作品在內容方面的蘊意深遠、旨意曠達、情志哀婉。形式方面則是用“朗麗”“耀艷”“綺靡”等詞,肯定了文辭和主旨的相得益彰。以《九辨》為例,細讀原文會發現,此篇充滿哀傷、憂愁的情感,大多感嘆人生的坎坷,仕途的失意,與屈原的《九章》《離騷》《九歌》等篇目的主旨極為相似。全篇有兩條主線,一是蕭索的深秋景物,二是由坎坷經歷引發的哀怨情思。詩人以“騏驥”和“鳳凰”自比,表達出志向高尚的賢士不愿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污,又不甘心佯愚不言,反復徘徊的心境。但是宋玉沒有具體闡釋自己的內美和修能的美好品質,更多是強調蕙芳無人賞的不幸,鮮有憤慨之情,氣勢低迷。這種哀怨的情感可以追溯至《詩經》,經由屈原和宋玉的反復書寫,成為后世文人寫作的傳統情感類型。
宋玉的騷體文學代表《九辨》《招魂》中未有常被詬病的“淫”的現象,劉勰從原文出發,堅持實證原則,正視了宋玉之作的優勢,承認宋玉之作不容忽視的文學價值?!侗骝}》中指出了騷體文學不同于詩經的特點,應當是“取熔經意”且“自鑄偉辭”,給予屈騷客觀恰當的評價,將屈原與宋玉的作品并提,肯定了宋玉對騷體文學的貢獻,有理有據地論證了屈宋并稱的觀點。世人對屈原的稱贊不僅因為他的作品,還折服于他的人格,但是史書中鮮有對宋玉生平的記載,劉勰僅以作品論人,肯定屈宋對后世文學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在賦體文學闡釋中對宋玉的評價
“于是荀況《禮》《智》,宋玉《風》《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成大國”。③劉勰首先追溯了“賦”的發展史,對賦的特征進行整體把握,賦曾在毛詩序中指鋪敘的藝術手法,用來體察物象,抒寫情志。直到荀子的《禮》《智》,宋玉的《風》《釣》開始以賦命篇,將賦從六義中脫離,成為一種成熟的文體。劉勰認為荀子和宋玉同為賦體的開創者,為后世將其發展至蔚然大國的局面奠定基礎。荀宋二人創作賦的時間和時代背景相似,作品在多方面呈現出共同的特點。除了出創之功,在文體藝術特色方面,劉勰更傾向于宋玉,指出宋玉在賦體發展成熟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劉勰認為“鋪采摛文,體物志氣”兩者相互融合不可分割,宋玉的多篇賦都具備這兩個特征?!讹L》《釣》《對楚王問》等篇目中既有以具體事物或人物為載體來抒發思想感情,又綜合了白描、夸張、對偶等藝術手法,極盡其妙,令人回味。例如代表作《釣》中以楚大夫請楚襄王觀看玄州之釣展開話題,首先否定了玄淵善釣的觀點,宋玉指出“善釣者,其竿非竹,其綸非絲,其鉤非針,其餌非蚓”引發楚襄王的困惑,以釣魚為引,將釣魚和治國緊密聯系起來,希望楚襄王效仿堯舜湯的帝王之法。這里體現的“客主以首引”的寫作方式與劉勰評賦的特征相契合。劉勰評賦的第二個特征是“極聲貌以窮文”,相比荀賦專于說理,宋賦拓寬了藝術表現領域,構思奇特,想象豐富,涉及的內容包括山水、草木、垂釣、田獵、歌舞等,無所不有。描繪事物時極其注重辭藻的濃墨重彩、聲律的和諧動人,文章酣暢淋漓,展現了極高的藝術形式美,這也正體現出宋玉將賦“拓宇于楚辭”的藝術成就。“毛嬙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無色”的神女形象在《神女賦》《高唐賦》中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來。比興、白描、象征等各種藝術表現方法交融,極力呈現出楚王神女幽會的情景,給人以視覺、嗅覺、觸覺各種感官美的享受。宋玉將賦推向重視辭藻、聲律和諧的道路,為賦作注入活力,《夸飾》篇曰“自宋玉、景差,夸飾始盛”;《才略》篇曰“相如好書,師范屈宋,洞入夸艷,致名辭宗” ④皆是對宋賦文辭的肯定。
劉勰在《詮賦》中列舉了十位杰出的辭賦家,其中宋玉被排在第二位,將宋賦特征概括為“宋發巧談,實始淫麗”。兩漢時期的許多評論家認為宋賦充溢著淫麗奢靡之風,因此對宋賦多持否定態度。劉勰則認為“情以物興,故意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 ⑤這是作賦的基本要求,絢爛的文辭與深刻的內容應當相輔相成。由此可見,劉勰在這里用“淫麗”一詞是對宋賦的鋪敘的客觀描述,看似沿襲了兩漢賦評家的評論,其實性質依然不同,并沒有褒貶之意,反映出劉勰認為賦應當具有審美特征的文學觀點?!对徺x》中明確寫道“無貴風軌,莫益勸戒,此揚子所以追悔于雕蟲”。⑥劉勰充分肯定賦中需要有諷喻之義,但是不以有無美刺作為評判的唯一尺度,承認宋賦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段男牡颀垺吠耆珡恼撐牡慕嵌榷u宋玉之作,既指出局限,又分析其中的藝術規律。
三、在諧隱文的論說中對宋玉的評析
劉勰對“諧隱”二字分別釋義,“諧”即引人發笑的詼諧用詞,“隱”則指言辭曲折且暗藏深意,劉勰針對諧隱文提出諸多界定。劉勰將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與“淳于髡說酒量”“優孟諫葬馬”“優旃諷漆城”三個故事一起歸為諧辭一類,并對其中的諷諫意味大加肯定。優孟故意建議以君主禮儀葬馬,優旃夸大城墻刷漆利處,這些滑稽故事都具有明顯的反諷效果。言說主體面對言行有失的君王時采用婉轉詼諧的勸誡方式,寄寓了希冀君王關注民生的諷諫旨歸,這種使人發笑后體悟到深刻意義的文章被列為諧隱文。相比之下,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中自辯的性質更加突出,只是字里行間帶有詼諧的味道,其微諷意味不甚明顯,還需要多加考證才能確認。
全賦以登徒子、宋玉、章華大夫不同層次的情愛觀為核心,以比美的方式引出主旨,出奇制勝,層層遞進,引發讀者思考。在賦的前半篇登徒子的形象被作者刻意丑化,佳人與丑女的形象差別被夸大,對登徒子婚姻“使有五子”的狀況的描述言辭夸張、使人發笑。作品后半部分章華大夫的出場將賦的主旨進一步升華,章華大夫在辯詞中提出在交往中應當落落大方,同時謹記禮法的限度。從登徒子的污蔑到宋玉的自辯都有極端化的趨向,作者將章華大夫對“好色”的界定視為規范,這一層次的觀念更加合乎現實,更貼近當時上層社會的禮法。宋玉生活在戰國后期的楚國,蔡國被楚宣王所滅,以蔡國亡國為前車之鑒是當時社會士大夫的共識。楚國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因貪戀美色引發宮廷內亂的事件,《淮南子》中記載“頃襄好色,不使風議”可以印證。針對宋玉的創作目的唐代李善注“此賦假以為辭,諷于淫也” ⑦;明王世貞《藝苑卮言》云:“宋玉《諷賦》與《登徒子好色》一章, 詞旨不甚相遠”。⑧宋玉作《登徒子好色賦》假借登徒子之詞展開藝術構想,從而引導楚王乃至更廣泛的貴族社會矯正好色的遺風。后世多家闡釋中皆認同《登徒子好色賦》是一篇以諷諫為主旨,藝術形式優美的作品。
但是針對《登徒子好色賦》是否能被歸為諧隱文存在不同看法,同時代的《文選》中將它收錄進賦類,后世周振甫在《文心雕龍今譯》中明確寫道它不屬于詼諧文,只是詩文中帶有一些詼諧味道罷了。《文心雕龍·諧隱》中對此篇的分析一筆帶過,劉勰對詼諧文的理解重在箴戒方面,沒有完全闡釋出它的獨有價值。其實《好色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對后世文人騷客影響極大,用輕松幽默的語言在情與禮的說理中給讀者以音樂般美的享受。
四、在對問體概論中對宋玉的評價
劉勰的文體論是遵循“原始以表末,選文以定篇”的邏輯,對入選的代表作品不是單純的文本評析,而是注重其在文體發展史上的意義?!段男牡颀垺るs文》論述有韻之文,主要談及的文體有對問、連珠、對七三種。其中問答對話的形式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左傳》《國語》《尚書》中記載的君臣問答正是先秦時期諮議制度的反映??v觀文學史,君臣問答、士人論辯、師生正面等形式為對問體形成奠定基礎,但尚未產生文體意義。屈原的《漁父》《卜居》兩篇中確實包含對問形式的雛形,但是未標對問之名字,導致眾多學者對起源問題各有所言。針對這一爭論,《文心雕龍》中曰“雖迭相祖述,然屬篇之高者也”,劉勰認為宋玉的《對楚王問》才是對問體的真正源頭,后世多效仿此篇。
《雜文》中關于對問體如此分析:“宋玉含才,頗亦負俗,始造對問,以申其志,放懷寥廓,氣實使文。” ⑨宋玉受到世俗譏議,創作《對楚王問》聊以自慰,表達出自己的遠大志向和不同流合污的品格,開闊的境界和強大的氣勢正是《對楚王問》的藝術特色。開篇面對君王的試探,宋玉大方承認“唯,然,有之”沒有意料中的辯解,宋玉答“愿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跳脫出原本的問題,為接下來借喻曉理的論述作鋪墊。在主客問答的模式中,雖然楚王是君王,宋玉是臣子,但是占據對話主導地位的是宋玉,宋玉的應答中沒有直言不諱的辯駁,而是巧設對比,不徐不疾,主文譎諫。在回答中宋玉借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比較,揭示曲高和寡的道理;又以鳳凰、大鯤自喻,鳳與鯤的或高飛或遨游的崇高形象是鯢和鷃無法比較的,暗示圣人的遠大志向也是超乎常人理解的。含蓄迂回的回答是對忠而被謗的不滿和反駁,“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⑩是在控訴朝政日非、嫉害賢能的黑暗現實,抒發作者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和高潔雅正的超然氣度。宋玉的應答邏輯嚴密、思想崇高、境界開闊,蘊含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剛毅精神,極具說服力和思想性。
通讀《雜文》全篇,劉勰所論的對問體的特征可以概括為:其一,創作動機上是“發憤以表志”,通過寄托情志來排解內心郁結;其二,在思想主旨方面要“身挫憑乎道勝,時屯寄于情泰”要求作家面對才高位卑的現狀仍保持自身的道德修養;其三,文質關系上保持思想與辭藻并重。宋玉在懷才不遇的心境下創作《對楚王問》,文章以事寓理,將充沛的情感藏在對答之中,借氣勢磅礴的文字質問世俗的黑暗,正是劉勰將其選為對問體代表作的主要原因。昭明《文選》中的“對問”類也收錄了此篇。在后世中,東方朔效仿它創作了《答客難》,兩漢時期班固的《答賓戲》、張衡的《應間》、崔實的《答譏》等作皆是對這一文體的繼承和擴展,承襲了《對楚王問》中的文體特征,對問體的本質穩定不變。
五、結語
兩漢時期及以前的評論家拘泥于詩教理念對宋玉的評價并無新見,鮮有從文學價值角度對宋玉的作品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至南朝劉勰編寫的《文心雕龍》中對宋玉的評價才打破了先前的偏見,有了根本性的轉變?!段男牡颀垺窂淖髌烦霭l,對其文學創作水平、創作技巧給予中肯的評價,從文體創新、思想境界、遣詞造句等多方面闡釋宋玉的作品,直觀簡明地扭轉了宋玉在文學史上的被動地位?!段男牡颀垺纷鳛橐徊拷Y構嚴密的文學批評專著,受到歷代眾多文人和批評家的認同,對后世研究宋玉及其作品產生重大導向意義。
注釋:
①(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75年版。
②③④⑤⑥⑨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46頁,第77頁,第424頁,第81頁,第81頁,第124頁。
⑦⑩(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92頁,第2000頁。
⑧王世貞:《藝苑卮言》,載《歷代詩話續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983頁。
參考文獻:
[1]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劉剛.宋玉辭賦考論[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6.
[3]吳廣平.宋玉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2004.
[4]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拜昆芬.劉勰《文心雕龍》有關宋玉賦的批評探微[D].陜西師范大學,2018.
[6]范義財.“屈宋”并稱問題批評史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4.
[7]王曦筱.《文心雕龍》中的賦體文學批評[D].遼寧大學,2020.
[8]張法祥.宋玉含才 驚采絕艷——? 《文心雕龍》論宋玉[J].江漢論壇,2010,(05).
[9]劉剛.劉勰對宋玉的批評與宋玉文學史地位的確立[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7,(06).
[10]趙欣.《文心雕龍》的諧隱文體觀[J].文藝評論,2015,(12).
作者簡介:
童顏,女,江蘇淮安人,湖北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