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素養是當前教育教學中的一個熱門課題,現在已經成為各學科教學的基本導向,為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指明方向。史料實證素養是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有助于學生的歷史學習與將來發展。因此,教師需加強對他們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作者以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為研究對象,并分享一些個人看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史料實證素養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03-0072-03
引? 言
從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視角來看,史料實證素養屬于核心方法,指的是對獲取的史料展開辨析,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真實歷史的態度和方法。由于歷史過程具有不可逆的特性,要想正確認識歷史,離不開史料的幫助。高中歷史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讓他們收集、整理與分辨史料,學會去粗取精,
去偽存真,最終客觀、正確地認識歷史。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主要問題
(一)學生缺乏對史料實證素養的認識
近年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慢慢地由概念化向具體化轉變。雖然教師比較了解核心素養的內涵,但是學生了解的信息較少,通常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態度較為被動,學習環境較為封閉。他們無法主動獲取與了解新知識,更無法適應核心素養背景下對歷史學習提出的新要求。同樣,高中生對史料實證素養也缺乏認識,在平常的學習中仍以認識和記憶歷史知識為主,不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更不善于利用,從而影響了歷史學習效果。
(二)學生缺少培養史料實證素養的動機
在當前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不少學生缺少了解并培養史料實證素養的動機,很難長時間維持學習熱情,只是對歷史知識充滿興趣,擁有一定的好奇心理與求知欲望。高中生面臨的學習任務較為繁重,還有較大的升學壓力,他們受史料實證素養不強的影響,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不能長時間維持,甚至純粹是為考出好成績,學習與理解知識的方式以機械背誦與記憶為主。
(三)學生欠缺史料實證判斷能力
不少高中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已經擁有收集或者區別史料的能力,不過對史料的真偽與價值欠缺判斷能力,主要原因在于在以往的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往往將高分數當作最終的學習追求,忽視了思維能力的訓練與提升。歷史思維包含獲取與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與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但是,學生受思維能力的限制,閱讀史料的能力不強,綜合運用能力也不足,因此很難有效地組織語言與表達觀點[1]。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途徑
(一)及時更新教學觀念,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
歷史具有反復性、復雜性等特性,雖然歷史是按照時間順序不斷發展的,但是不少歷史現象也會反復出現,像變法改革、戰爭、農民起義、分裂與統一等,另外不少歷史事件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教師首先需及時更新教學觀念,根據實際知識內容靈活運用史料設計教學流程,發掘史料中隱含的信息,引導學生探索歷史事件間的聯系,培養他們的史料實證素養,使其更好地理解與認識歷史[2]。
例如,在教學“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一課時,教師先展示謝纘泰繪制的《時局圖》,引領學生感受19世紀末中國的民族危機。“《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中國人民堅決捍衛民族尊嚴,很多仁人志士為挽救民族危機展開斗爭,戊戌變法就是其中一例。大家還知道我國歷史上哪些著名的變法嗎?”學生會提到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等。接著,教師出示史料《戊戌政變記》《孔子改制考》中的內容,引出問題:“為什么康有為要搬出孔子來為維新變法辯護?”引導學生結合史料展開分析,使其了解到維新思想和傳統思想格格不入,為了避免阻力太大而將孔子宣傳為“改制先驅”,這說明維新派不敢也不想從根本上否定儒家思想,體現妥協性與軟弱性。隨后,教師繼續結合史料引導學生分析戊戌變法對推動中國思想現代化進程的作用,并運用同樣的方式學習義和團運動相關知識,讓他們體會到歷史的必然性、關聯性與復雜性。
(二)明確課堂教學主線,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材是一切教學規劃與流程的基本出發點與主要依據,教師需結合最新的課程標準認真研讀教材內容,明確一節課的具體教學主線,結合課本知識有的放矢地引入史料,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助推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培養他們的史料實證素養[3]。
例如,在教學“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一課時,教師可以將“李鴻章的晚清政治生涯”當作本節課的主線,先組織學生討論李鴻章,將他們引入時代背景中。接著,教師借助課本中的地圖講述太平天國運動過程,利用史料《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讓學生分析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培養他們閱讀與概括史料的能力,讓他們知道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李鴻章開始嶄露頭角。然后,教師提問:“李鴻章如何應對‘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成功了嗎?”引入洋務運動,引導學生從工業、軍事、教育、外交四方面總結洋務運動的積極影響,使其根據史料理解洋務運動學習的是西方技術,讓他們知道洋務運動的本質。隨后,教師給出主線“邊防與海防——李鴻章之嚴峻考驗”“歷史反思——李鴻章之時勢困局”,引導學生借助史料繼續學習新課內容,使其從具體的材料中理解歷史,論從史出,培養他們的史料實證素養。
(三)傳授信息獲取方法,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
歷史史料實證素養就是學生根據史料評判歷史與得出歷史結論能力的素養,要想培養他們的史料實證素養,關鍵在于培養其閱讀、分析、理解與解釋史料的能力,使其全面認識與了解史料的客觀性及作用。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獲取史料和分類是第一步,教師除自己提供史料外,也可要求學生自主收集史料,傳授從史料中獲取信息的方法,使其學會從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類處理,提高史料應用能力,培養史料實證素養[4]。
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教學為例,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是中國社會變革最為劇烈的一個時期。課前,教師可要求學生利用互聯網收集這一時期的史料,從政治、經濟、思想、社會生活等方面展開。由于該時期距離現在時間并不遠,他們可能會收集到各種各樣的史料,如記錄影響、史籍檔案、實物和口述史料等。在課堂上,教師以學生收集到的各類史料為基礎,讓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內對史料進行分類和辨析,辨別史料的作用與真實性,從史料中獲得信息和掌握知識。例如,學生通過史實、日記、檔案等了解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基本史實,總結這一時期政治與經濟的特征,通過報刊和學界文人評論等史料,客觀評價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與歷史意義,能夠辯證、唯物地分析新文化運動。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還可以讓他們采用史論結合的方式解讀歷史。
(四)積極討論驗證史料,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
史料不僅記錄著歷史發展進程,還是一項解讀歷史的重要工具。不過,史料在形成過程中往往會受到記錄者、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記錄的內容可能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或片面性。針對同一個歷史事件,不同的記錄者會從不同的視角進行記錄,得到的結論自然也不同。面對這種情況,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需組織學生積極討論和驗證史料的真偽與可信度,使其運用史料正確分析與解讀歷史,培養史料實證素養,系統地掌握歷史知識[5]。
此時,在講授“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的過程中,當學到教材第二目時,教師可要求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列舉秦朝統治時期的苛政,如大興土木、六次巡游、焚書坑儒、賦稅沉重、嚴刑酷法等,引起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滿,最終導致全國范圍的農民起義。其中,“焚書坑儒”是一個重要歷史事件,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收集史料,討論與驗證“焚書坑儒”事件的真實性,如司馬遷在《史記·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傳》中記載:“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不過有的史書中的記載有所不同。關于“坑殺儒生”,司馬光認為秦始皇坑殺的主要是一些坑蒙拐騙的術士,人數也只是幾百人,沒有達到上萬人。有的人則認為秦始皇兇殘暴虐,坑殺上萬儒生。隨后,教師組織學生結合史料分組探討,分析對與錯,分享討論結果,了解“焚書坑儒”的真相,提高他們的史料實證素養,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
(五)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
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熱門又新穎的教學手段,深得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睞與喜愛,一方面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收集與獲取到更多資料,另一方面資料的形式多樣化,包括文字、視頻、圖片、音頻和動畫等,這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更多可能。具體到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要想更好地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教師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整理史料,制作精美的多媒體課件,使其結合史料學習與理解歷史知識,借此實現對他們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6]。
例如,在實施“兩次鴉片戰爭”教學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呈現馬戛爾尼使華的動態路線圖,出示馬戛爾尼使華及與乾隆皇帝對話的史料,搭配問題:馬戛爾尼來到中國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驅使馬葛爾尼冒著生命危險來到中國?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國際環境展開思考,使其感受到英國由于工業革命的推動,以及急劇發展的社會生產,急需對外拓展商品銷售市場和攫取廉價原材料。接著,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中出示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的工廠和城市景象,當作直觀的史料,并介紹英國工業方面的發展,提出問題:造成材料中歷史事實的根本推動力是什么?學生通過概括史料,提高了對文字信息的歸納能力,明白了工業革命對英國工業生產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最后,教師繼續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呈現史料,帶領學生學習兩次鴉片戰爭的始末。
(六)引入多元史料信息,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
史料從字面上來看是文字性材料,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史料也顯得多元化,除了以往的文字外,還有電影、電視、紀錄片等,尤其是紀錄片最具價值,內容通常真實可靠,對歷史事件的介紹較為客觀。這就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在課堂上根據實際教學需要,靈活自如地引入多元化的史料信息,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結合他們的知識基礎巧設懸念,使其積極思考、合作交流與深入探究,從而有效培養與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7]。
例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收集“辛亥革命”這一歷史事件的相關史料,形式不受限制,如電影《辛亥革命》《宋氏三姐妹》《十月圍城》,電視劇《走向共和》《孫中山》等。教師指導學生認真篩選有用信息,使其結合教材內容展開自主學習,開展辨析活動,提高學習興趣。接著,教師根據史料設置問題:辛亥革命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爆發的?三民主義與辛亥革命有什么關系?內容有哪些?學生知道辛亥革命是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清政府腐敗無能、民主革命思想傳播的背景下爆發的;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包括民族、民權與民生。隨后,教師借助史料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著重理解辛亥革命的意義和局限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使其史料實證素養得到良好的發展。
結? 語
總而言之,在新時期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需將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放在重要位置,了解教學現狀、問題以及具備的條件,圍繞具體教學內容從多個層面與不同視角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使其知道史料是正確認識歷史的重要橋梁,掌握收集和運用史料的途徑與方法,能以實證精神看待歷史和現實問題,繼而不斷提高他們的歷史認知。
[參考文獻]
林軼.史料實證素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培育路徑初探[J].高考,2021(36):106-108.
龍恒位.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J].甘肅教育,2021(20):99-101.
高小偉.基于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教學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14):39-40.
陳靜,程琳.史料實證素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培育路徑初探[J].中學教學參考,2021(19):73-74.
谷獻民.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策略探究[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02):125-126.
劉世忠.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培養途徑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08):119-120.
盛險峰.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途徑[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1(04):31-32.
作者簡介:王順利(1982.3-),男,江蘇泰州人,
任教于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婁莊中學,一級教師,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