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李昕琦 王筠嫻
警察公共關系的理論與實踐在新媒體時代下都面臨著全新的挑戰。本文通過梳理警察公共關系發展歷史與現狀,對比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下警察公共關系的發展,同時深入探討新媒體環境下警察公共關系存在的危機與挑戰。最后,根據新媒體的優勢,提出警察公共關系構建策略。
警察公共關系,就是公安部門為了更好地開展群眾工作,樹立自身良好形象,以社會公眾為對象,同時通過特定的媒介來實現組織目標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我國警察公共關系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92年—2002年,起步階段,該階段研究多從公共關系的角度出發,以內涵界定為主;第二階段為2003—2008年,發展階段,警察公共關系國際論壇的成功舉辦,促進了我國警察公共關系的研究與發展,在本階段中,對于警察公共關系學科體系的建設不斷完善,研究內容不斷拓展;第三階段為2009年—至今,深化階段,該階段,對警察公共關系的研究不再停留于理論層次,而是向課程建設、實踐應用等視角進行探索與研究。
隨著我國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公安機關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機構,如何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構建良好的警民關系,化解引導涉警輿情,是其必須面對的問題。警察公共關系不僅可以展示警務工作成果,公安機關還能運用新媒體服務群眾,開展相關工作,為今后的工作部署提供參考與支持,從而促進警民關系的和諧穩定發展。
新媒體是新的媒介形式,具有載體的數字化、信息的公開化、內容的多元化和即時的傳播、交互式溝通等特點。而警察公共關系,就是公安部門為了更好地開展群眾工作,樹立自身良好形象,以社會公眾為對象,同時通過媒介來實現組織目標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新媒體語境中的警察公共關系就是公安機關借助新媒體這個傳播媒介平臺,面向社會大眾來塑造、宣傳警察形象,不斷提升警務工作能力的工作手段與方法。
(一)傳播力度強。20世紀90年代初,傳統媒體的傳播主要依靠報紙、電臺、廣播,傳播時間短,傳播力度遠遠小于新媒體,現在網絡上可以長期保留網生紀錄片,我國所有網絡覆蓋地區都可以觀看網生紀錄片。除此之外,網生紀錄片在類型呈現、內容表達和拍攝方式等方面深受廣大受眾喜歡,進一步增強了其傳播力度。
(二)用戶互動體驗佳。與傳統媒體“傳播者本位”角度不同的是,新媒體更加注重用戶體驗。20世紀90年代前,傳統媒體在用戶互動方面主要依靠信件、電話或者座談會的方式收集聽眾意見,撰寫下一步劇情。這種方式,雖然可以零距離與聽眾互動,但時間跨度長、成本高、收集的意見也很局限和片面。
新媒體傳播構建了以網絡媒體、彈幕互動、短視頻、雙微(微博、微信)為主要傳播路徑的復合矩陣,各傳播路徑互補運行、組合宣傳,以此來強化傳播效果。觀眾既可以通過微博客戶端等平臺進行留言互動,也可以發送彈幕實時分享自己的觀點,實現與創作者的互動。使受眾不僅能夠實現實時互動,并且能夠及時給予反饋,對公安機關的工作也能起到一個很好的監督作用。通過大數據整合分析,也更能充分了解受眾需求,從而進行下一步的創作生產、精準推送,同時對公安機關后續的工作也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對今后新媒體傳播下的警察公共關系發展也具有更客觀的指導意義。
(三)傳播內容真實豐富。進入新媒體時期,公安機關開始主動發聲,進行有關自身職業形象內容的生產與傳播,使公眾認識到更加立體、全面的警察形象,進而有效促進了警察公共關系的發展。新媒體的傳播,將警務工作的不同領域進行主題分類,形成多元內容的優化組合,不僅展示了執法辦案中的格斗技能,也展示了接警、受理窗口的辦公室場景。最后,新媒體的鏡頭也不再僅僅聚焦于警察,也給到了嫌疑人和受害者的家屬等,通過他們的側面襯托,完成了對警察形象的多角度全方位展現,增加了內容的可看性,同時也保證了內容的真實性。
新媒體傳播打破了傳統媒體時空、地域的局限性,使得媒體的社會影響力不斷增強。在此背景下,警、媒互動也更加頻繁密切,因此如何通過新媒體來把握輿情的主導權,構建起“開放和諧、互利共贏”的警、媒關系,利用新媒體的優勢來更好地提高與改善警察公共關系是各級公安機關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大課題。[2]對此筆者提出以下三個對策。
(一)有效選取信息,提高民警媒介素養。公安機關應有效利用新媒體平臺對所傳播信息進行關注和篩選,從中找尋線索、聽取民意,以便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同時,公安機關應與時俱進,將媒介素養納入實戰培訓,提高民警與網民溝通的主動性,讓每一位民警都熟知網絡語言的使用,能用網民喜歡的風格來開展新媒體宣傳工作。
(二)加強公關意識,打造輿情研判系統。針對新媒體傳播力度強的特點,公安機關內部可以設置公關部門,培養專業公關人才應對涉警輿情事件。在網絡負面涉警輿情出現時,第一時間進行應對處置,保障警方信息及時準確公開,引導民眾“不信謠、不傳謠”,各地公安機關可以借鑒北京市公安局成立“公共關系領導小組及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經驗,組建專業的警察公共關系部門,專門負責警民互動、警察形象建設、涉警輿情公關、公安文化建設等警察公共關系建設工作。專業的公關部門不僅在重大涉警事件突發時能夠給予公眾官方權威的消息,同時能夠正面引導輿情、及時維護警方公信力。在日常公安工作中,專業的公關部門也能借助新媒體平臺傳播公安民警的先進事跡。此外,公安機關還需要完善輿情危機風險評估機制,打造輿情研判系統,當輿情滋生傳播后,就要立即采取下一步措施,跟蹤輿情的傳播路徑、分析輿情傳播聲量和其衍生的熱點話題,對輿情的發展態勢進行動態監測,宏觀掌握輿情發展的整體局勢,針對性地做出預測和回應,在輿情發展的黃金期內成立專業的輿情引導部門,利用新媒體平臺對事件進行回應和公布,客觀準確的還原事件真相,及時發布警情通報公布案件進展,有效地把握輿論的主動性,防止二次或者次生輿情的滋生。
(三)控制信息走向,擴大公安機關影響力。公安機關可以利用新媒體用戶互動體驗佳、影響力大的特點,搭建專門的警民雙向互動平臺,有效利用新媒體與公眾進行雙向互動,將無序的信息進行有效控制,主動引導信息走向。例如黑龍江省公安廳推出的“黑龍江互聯網+公安政務服務平臺”小程序,將工作業務分為特色服務、熱門應用、熱門查詢、業務服務四個板塊,利用新媒體平臺的高效便利,幫助群眾進行日常需求的線上辦理。當群眾想要反映相關問題時,可以通過平臺中的“我要投訴”“我要建議”等板塊進行舉報、投訴、建議和信訪,在群眾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咨詢時,可以通過該平臺進行預約辦理。同時,公安機關可以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平臺上創建自己的賬號發布視頻科普知識,這樣不僅能夠宣傳警察正面形象、普及法律知識,同時能夠對公眾常見的問題回復解答,實現警民的零距離溝通,擴大公安機關影響力。
(四)提高民警專業水平,培養新媒體專業人才。面對錯綜復雜的新媒體技術,公安機關應對新媒體的能力也要與時俱進,專業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建設迫在眉睫。首先,通過招錄優秀的人才來組建一支專業的新媒體團隊,這支隊伍不僅要熟悉公安業務,而且還要熟悉新媒體傳播規律和較強的業務水平;其次,要全面提高民警應用新媒體平臺的專業化水平,對一線基層民警開展技術培訓,加強一線民警對新媒體的應對能力,提高基層民警應用新媒體平臺的積極性,最終建成一支專業的公安新媒體公關隊伍。
加強和改善警察公共關系是構建和諧警民關系、塑造警察良好形象、加強涉警輿情監測的重要舉措,新媒體時代,公安機關如何有效利用新媒體特點發展警察公共關系,利用新媒體帶來的機遇不斷改進公安工作是下一步發展的重中之重。公安機關要想在新媒體傳播中立足,必須真心實意接受各方監督,以過硬的紀律作風、規范的業務行為、一流的工作業績贏得群眾和媒體的信任。面對不斷變化的新媒體環境,我們既要看到新媒體給公安機關工作帶來的挑戰,又要看到新媒體給公安機關工作帶來的機遇,在挑戰中尋求機遇。
PR
(作者單位:鐵道警察學院公安管理學系)
(責任編輯: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