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震宇
佳木斯市中心醫院二部內分泌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垂體腺瘤(PA)是來源于垂體及顱咽管上皮殘余細胞的良性病變,發生率約為顱內腫瘤的10%~15%[1]。PA有功能性、無功能性腺瘤兩種類型,其中無功能性垂體腺瘤(NFPA)約占PA 總數的14%~54%[2]。NFPA 因無分泌激素的功能,早期基本無明顯癥狀,后期可出現頭痛、視覺功能障礙等壓迫癥狀和(或)尿崩癥、泌乳等激素分泌紊亂癥狀[3]。手術切除為當前NFPA 的首選治療方式,而經鼻蝶入路是NFPA 切除的標準術式,可解除腫瘤壓迫,保護正常垂體功能與神經功能,恢復代謝紊亂,但術中利用神經內鏡或者顯微鏡開展尚未統一[4]。本研究旨在探討神經內鏡經鼻蝶入路切除NFPA的效果及對視覺功能的影響,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 年6 月—2021 年6 月佳木斯市中心醫院內分泌科收治的86 例NFPA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3例。對照組:男23例,女20 例;年齡34~59 歲,平均年齡(43.39±4.26)歲;病程8~39 個月,平均病程(19.19±1.86)個月;腫瘤直徑0.24~5.98 cm,平均腫瘤直徑(3.23±0.30)cm;腫瘤部位為僅位于鞍內25 例,侵襲海綿竇9 例,侵襲蝶竇9 例;Knosp 分 級 為0 級10 例,1 級8 例,2 級7 例,3 級9 例,4級9 例。觀察組:男24 例,女19 例;年齡34~61 歲,平均年齡(43.41±4.27)歲;病程8~38 個月,平均病程(19.21±1.87)個月;腫瘤直徑0.26~5.97 cm,平均腫瘤直徑(3.21±0.31)cm;腫瘤部位為僅位于鞍內26 例,侵襲海綿竇8 例,侵襲蝶竇9 例;Knosp 分級為0 級10 例,1 級9 例,2 級7 例,3 級8 例,4 級9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納入標準:(1)經MRI檢查、病理學與內分泌學確診,且診斷符合《中國垂體腺瘤外科治療專家共識》[5]標準。(2)患側術前經視野檢查,有視野缺損。(3)術前蝶竇氣化良好。(4)無麻醉或手術禁忌證。(5)近期無急性腦血管疾病。(6)精神正常,可配合研究。(7)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腫瘤突入顱中窩或者顱后窩。(2)腫瘤呈向鞍上、鞍側生長,無法行經鼻蝶入路術。(3)合并其他惡性腫瘤、造血系統疾病、免疫功能障礙、重要臟器功能障礙。(4)有鼻腔、鼻竇感染、鼻腔疾病或者蝶竇解剖異常。(5)術前有藥物治療、放射治療史。(6)合并顱腦外傷、顱腦占位性病變或有顱內手術史。(7)因外傷、青光眼、黃斑病變、球后視神經炎等其他原因所致的視野缺損。
觀察組給予神經內鏡經鼻蝶入路切除術。取仰臥位,全麻,雙側鼻腔暴露消毒。將棉片浸入0.01%腎上腺素溶液中,取出后去除多余藥液,塞入鼻腔使鼻腔收縮,形成手術通道。經鼻置入神經內鏡(德國卡爾史托斯,國械注進20152061295,型號8403ZX),探查蝶竇開口,切開蝶竇前壁黏膜,以暴露蝶竇前下壁與骨性鼻中隔。咬骨鉗咬除前下壁骨質,顯露鞍底。用磨鉆磨除鞍底骨質,直至顯露鞍底硬膜。使用細針行鞍底硬腦膜穿刺,確認無腦脊液及血液。按照十字形常規切開硬腦膜,內鏡直視下分塊切除腫瘤組織。采用明膠海綿填塞瘤腔,生物膠封閉鞍底。進行蝶竇前壁黏膜復位,鼻腔采用膨脹海綿填塞,防止出血。術后3~5 d拔除。
對照組給予顯微鏡經鼻蝶入路切除術。體位、麻醉、消毒同觀察組。擴張手術通道,安放手術顯微鏡(德國卡爾蔡司醫療,國械注進20162064391,型號S7/OPMI Sensera),將鼻窺器插至蝶竇前壁,將鼻中隔和黏膜推向對側,以擴大手術視野。顯微鏡下找到蝶竇開口,剝離蝶竇開口部分黏膜,顯露骨性蝶竇開口和前壁,咬除蝶竇前壁進入蝶竇腔,后續操作同觀察組。
(1)比較兩組患者腫瘤切除率。術后48 h 行增強MRI檢查,若顯示無殘留腫瘤則為全切除,殘留腫瘤體積<10%為次全切,殘留腫瘤體積<20%為部分切除。(2)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3)比較兩組患者視野指標。術前與術后7 d,采用全自動視野計(重慶艾爾曦醫療,渝械注準20172220174,型號IFA-960)評估患側眼球加權視野指數(VFI)、視野平均缺損(MD)、模式標準差(PSD)。(4)比較兩組患者腦脊液鼻漏、垂體功能損傷、嗅覺障礙等并發癥發生率。
采用SPSS 25.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腫瘤全切除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腫瘤切除情況 例(%)
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觀察組術中失血量少于對照組,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情況(±s)

表2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情況(±s)
組別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值P值手術時間(min)125.83±12.10 106.42±9.76 8.188<0.05術中失血量(mL)52.17±5.16 77.46±7.58 18.086<0.05住院時間(d)6.08±0.57 10.21±1.01 23.352<0.05
術后,兩組患者患側眼球VFI 增加,MD、PSD 減少,且觀察組患側眼球VFI 高于對照組,MD、PSD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視野指標情況(±s)

表3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視野指標情況(±s)
a表示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n=43)對照組(n=43)t值P值VFI(%)術前66.57±6.58 67.02±6.60 0.317 0.752術后90.94±9.02a 82.20±8.15a 4.715<0.05 MD(dB)術前11.52±1.10 11.49±1.12 0.125 0.901術后3.02±0.30a 7.85±0.74a 39.665<0.05 PSD(dB)術前9.53±0.94 9.49±0.93 0.198 0.843術后3.25±0.31a 5.49±0.52a 24.263<0.05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例(%)
NFPA 為常見的PA,發病機制復雜,初期癥狀隱匿,確診時,多已出現明顯占位效應,導致壓迫視神經,引起頭暈、頭痛、視力下降等癥狀[6]。手術切除為當前NFPA的首選治療方式,可徹底切除腫瘤,保護正常垂體功能,消除臨床癥狀[7]。經鼻竇入路僅需打開蝶竇、分離部分黏膜,因此,相較于傳統的經顱切除術,其具有手術路徑短,避免損傷下丘腦、額葉、視神經、嗅神經的優勢[8]。
本研究結果與屈浙等[9]的報道一致。這提示NFPA 治療中,神經內鏡手術方式的腫瘤切除效果、安全性均優于顯微鏡,原因在于,顯微鏡下立體感良好,雙手操作,可節省手術時間。但“管狀”術野的深部照明欠佳,較難清晰顯示蝶鞍區解剖情況,易殘留腫瘤與損傷周圍正常組織,增加術中出血量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0]。而神經內鏡的圖像立體感雖然稍遜于顯微鏡,在切除腫瘤操作過程中,需一手持鏡,一手持器械,單手操作難度加大,手術時間延長[11]。但神經內鏡的多視覺與廣角觀察功能以及全景術野照明,可更清晰地顯示鞍區解剖結構,促進徹底切除腫瘤組織,更有利于觀察蝶竇內全貌,清晰辨認視神經、頸內動脈、海綿竇等解剖標志,減少垂體功能損傷與副損傷,減少出血情況,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由于垂體腫瘤解剖位置的特殊性,腫塊會壓迫垂體周圍組織,視覺神經束被壓迫后,引起視覺功能障礙。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患側眼球VFI 增加,MD、PSD 減少,且觀察組患側眼球VFI高于對照組,MD、PSD 低于對照組,與潘東等[12]的報道一致。這提示NFPA手術治療中,神經內鏡經鼻蝶入路方式更利于促使患者缺損的視野恢復,優于顯微鏡手術方式,原因在于,神經內鏡下可更充分地切除病灶,解除神經壓迫,使術后視覺功能恢復更佳。
綜上所述,神經內鏡經鼻蝶入路切除NFPA 可明顯提高患者腫瘤全切除率,促進其視覺功能恢復,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仍存在樣本量小、觀察期短等不足,神經內鏡經鼻蝶入路切除術的臨床價值今后仍需多中心、大樣本、大數據加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