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夢婷,龍倩倩,王秀紅,羅忠琛,李 悅,陳克菲,彭 麗,蔣林原,方 雯
1.貴州醫科大學護理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2.貴州醫科大學醫學影像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老年人因增齡伴隨的生理機能老化易導致營養供給與消耗失衡,加之老年人多合并多種慢性疾病,容易發生營養問題。研究表明,老年人群中營養不良的現象普遍存在,其發生率達40%~60%[1-2],對老年人的身體、社會功能和疾病預后產生了嚴重的影響[3]。目前,國內外已開展了大量老年人群營養狀況及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4-5],但既往研究更多關注于經濟發達地區或漢族老年人,對以彝族、苗族、土家族等為主要居民的邊遠少數民族聚集地區老年人的營養狀況研究不多見。貴州省少數民族人口比例大,經濟水平總體落后于發達地區,可能對老年人營養狀況產生影響。本研究旨在通過對貴州省部分少數民族聚集地區老年人營養狀況的調查,分析其相關影響因素,為科學制訂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提供參考。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2020 年1—12 月貴州省畢節市、銅仁市及黔東南州的150名60歲及以上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貴州省畢節市、銅仁市、黔東南州戶籍,且在本地居住3年以上。(2)年齡≥60歲。(3)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4)無明顯的認知障礙或溝通交流障礙。排除標準:(1)有嚴重認知障礙。(2)住院或長期臥床。(3)惡性腫瘤。
1.2.1 調查內容 采用自編問卷收集資料,內容包括:(1)研究對象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民族、文化程度、居住方式、身體質量指數(BMI)、個人月收入、是否患慢性病情況及存在神經心理問題(需經醫療機構診斷)、吸煙、飲酒情況等。(2)營養狀況評估,采用簡易營養評估量表(MNA)評估老年人的營養狀況,量表包括營養篩檢(即食欲情況、體重下降情況、活動能力、神經心理問題、BMI 等)、一般評估(即獨立生活能力、用藥情況、皮膚情況、日常進食情況、自身健康狀況評價、中臂圍、腓腸肌圍等)。評分標準為篩檢分數(小計滿分14 分)≥12 分表示正常(無營養不良危險性);<12 分提示可能營養不良,需繼續進行測試。測試共18 題,總分30 分,得分<17 分表示確有營養不良;得分17~24 分為潛在營養不良;得分>24分表示營養狀況良好。
1.2.2 調查方法 由課題組成員及護理學院大三學生擔任調查員,經統一培訓后,在調查地區城區及鄉鎮抽取符合條件的老年人進行電子問卷調查。正式調查前,調查員表明身份、告知被調查者本次研究的目的、方法及意義,被調查者知情同意后,對其進行身高體重、中臂圍、腓腸肌圍等的測量,并幫助指導老年人完成調查。
采用SPSS 22.0 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來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80 份,回收180 份,問卷回收率為100.0%,剔除數據不完整的問卷30 份,回收有效問卷150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3.3%。
本次研究共調查150 名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其中男性84人,女性66人;漢族50人,少數民族100人。
本次研究的150 例老年人中,營養狀況良好者(MNA得分>24 分)45 名,占30.0%;存在營養不良風險或營養不良者(MNA 得分<24 分)105 名,占70.0%;其中存在營養不良風險或營養不良者漢族老年人占34.3%,少數民族老年人占65.7%。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年齡段以及不同民族存在營養不良及營養不良風險的發生率占比較大,文化程度水平個人月收入水平越低者、偏瘦及具有明確診斷慢性病和智力減退者存在營養不良及營養不良風險的發生率也相對較高。
2.2.1 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文化程度、個人月收入、BMI 值、神經心理問題以及是否患有醫生診斷的慢性病與老年人營養狀況有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性別、民族、吸煙情況、飲酒情況及居住方式與老年人營養狀況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貴州部分地區不同情況的老年人營養狀況單因素分析情況
2.2.2 多因素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貴州省部分地區老年人營養狀況影響因素的lo?gistic 回歸分析中,將營養狀況作為因變量,年齡、BMI、個人月收入、是否患有慢性病、是否患有神經心理問題(具體賦值見表2)作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BMI 較低、個人月收入較低及患有慢性病者發生營養不良及存在營養不良風險相對較高,而患有神經心理問題者發生營養不良及存在營養不良風險相對較低,見表3。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變量賦值

表3 貴州省部分地區老年人營養狀況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營養不良會導致老年人急性病恢復較慢,更容易發生感染,死亡率也隨之增加,對老年人的健康狀況產生嚴重影響[6-8]。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所調查的貴州省部分地區中,70.0%的老年人存在營養不良及營養不良風險,其中漢族老年人占34.3%,少數民族老年人占65.7%。老年人營養不良及營養不良風險占比高于康軍仁等[9]、李春玲等[10]、袁 敏 等[11]、李 長 舜 等[12]對 中 國 社 區 老 年 人(48.4%)、北京(26.0%~29.1%)、上海(27.0%)等發達地區社區及養老機構老年人及廣西[13](46.7%)、昆明[14]養老機構(62.4%)等的研究結果。分析原因可能為:貴州省老年人收入主要來源于子女供養,其次是勞務收入和離退休養老金,老年人收入來源單一,常因經濟拮據,食物獲取能力不足,膳食單一導致營養不良,這與張凱華等[15]的研究結果一致。經濟較為落后地區衛生資源和醫療條件仍然不完善,不能滿足人們定期體檢等衛生健康需求,對很多疾病不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從而增加了慢性營養不良的發生率[16]。此外,貴州省部分地區大雜居小聚居的居住環境導致老年人在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方面存在差異。營養專家認為,從營養攝入的角度看,當前一日三餐更符合大多數人的生理需要。而貴州少數民族中,彝族、侗族等飲食習俗餐制多為一日兩餐,導致其營養不良發生率增加。苗族以糯米為主食,喜食糯米粑,可能會影響腸道的吸收功能。這種飲食習慣不僅減少了老年人對其他營養物質的攝入,也影響了老年人對已攝入營養物質的吸收。
本研究結果表明,老年人BMI 值越低,營養不良及存在營養不良風險的發生率顯著增高。有研究顯示,體重減輕是認知能力下降、肌肉衰弱及心腦血管死亡率增加的相關因 素[17]。李德敬[18]的研究表明,偏 瘦 者(BMI<18.5 kg/m2)最容易篩查出營養風險,而超重或肥胖者的營養風險不易檢出。沈麗達等[19]的研究顯示,存在營養不良風險的胃癌患者在入院時大多伴有BMI低下。
本研究結果顯示,有神經心理問題,如智力減退、癡呆、抑郁的老年人發生營養不良的可能性更高,這與Cabrera 等[20]的研究結果相一致。此外,罹患慢性疾病也是老年人發生營養不良的危險因素。王瑞萍等[21]的研究表明,病情嚴重程度不同的COPD 患者,其存在的營養不良程度不同,且COPD 病情越重,營養不良越嚴重。初玉梅等[22]的研究表明,老年人中糖尿病患者的營養異常發生率較高;趙文娟等[23]的研究結果顯示,患病種類的多少會對老年人營養不良的發生率產生影響;貴州部分地區老年人慢性疾病的發生導致機體營養過度消耗,從而增加了營養不良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貴州部分地區BMI 值過低、經濟狀況較差、存在神經心理問題及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可能發生營養不良。因此,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及政府應加強對貴州省部分地區老年人的營養健康教育,并鼓勵老年人積極參加其感興趣的活動,以減緩隨著年齡增加智力隨之減退的速度,降低老年抑郁癥的發生。同時,加強對老年人慢性病的預防及管理,有效控制其慢性病的發生,從而為推進貴州省部分地區健康老齡化事業提供指導依據。本研究為橫斷面調查研究,研究結果不能得出營養不良與其他變量的因果關系,只能探索其相關因素,具有一定的局限;此外,本研究樣本量偏小,需后續擴大樣本量進一步驗證其研究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