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
開封市中醫院腫瘤科,河南 開封 475100
胃癌在臨床較為多見,其發病率較高,早期通過根治性外科手術治療可有效控制疾病進展,但因胃癌早期并無典型特異性癥狀,確診時多為晚期,已錯過最佳手術時間,多采用化療延長患者生存期[1-3]。晚期胃癌患者多伴有消化道反應、疼痛等癥狀,其生活質量不佳。中醫認為胃癌治療應以扶正祛邪為主,可通過調控機體狀態,產生一定抗癌效果。穴位按摩與貼敷在中醫學中應用廣泛,均具有無創、安全等優勢。本研究選取開封市中醫院100 例晚期胃癌患者,分析穴位貼敷聯合按摩護理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2 月—2021 年2 月開封市中醫院收治的晚期100 例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入院時間分為穴位貼敷組和穴位按摩組,每組各50例。穴位按摩組男性28例,女性22 例;年齡46~79(66.51±5.36)歲;TNM 分期:Ⅲ期20 例,Ⅳ期30 例。穴位貼敷組男性26 例,女性24 例;年齡46~80(67.20±5.94)歲;TNM 分期:Ⅲ期19 例,Ⅳ期3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納入標準:①經實驗室檢查確診為晚期胃癌。②伴有消瘦、貧血等臨床癥狀。③無其他惡性腫瘤。(2)排除標準:①嚴重心理疾病。②既往存在精神病史、神經系統疾病史。③其他嚴重疾病。④預計生存期≤3個月。
1.3.1 穴位按摩組 予以按摩護理,按摩前告知患者按摩目的及方法,獲取患者配合。將醫院自制人體穴位圖解手冊發放給患者,指導患者定位穴位及正確按揉方法。按摩前應先調整好室內溫度,建議25 ℃~28 ℃。然后依照患者不同癥狀予以穴位按摩。疼痛:采用可以減輕疼痛的體位,在溫水足浴后,對其反射區進行按摩,按摩順序自左向右,一個翻身區3~5 min。化道癥狀:通過指揉法對合谷穴、足三里穴、中脘穴、內關穴進行還旋活動按摩,按壓力度自小及大,以患者自感疼痛、酸、脹、麻等為度,一個穴位2~3 min,可兩側交替進行,可分別于早餐后、晚上睡前2 h 進行按摩。通過掌揉法形按摩腎腧穴,力度自輕及重,再由重及輕。睡眠障礙:按壓神門穴、百會穴,睡前2 h即可按壓。
1.3.2 穴位貼敷組 予以穴位貼敷聯合按摩護理,按摩護理同穴位按摩組一致。穴位貼敷:藥物成分主要包含吳茱萸粉2 g 與丁香粉2 g,利用飴糖將藥粉調成糊狀,于5 cm×5 cm紗布上均勻涂抹,并將其揉成毛豆顆粒樣大小。取仰臥位,暴露肚臍,常規消毒,利用醫用膠帶將紗布固定于神闕穴、雙位俞穴。持續敷12 h,療程以化療周期為準。
(1)比較兩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2)采用疼痛數字評分法(NRS)評估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分值10分,分數越高疼痛感越強烈。(3)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估兩組患者睡眠質量,分值21 分,分數越高睡眠質量越差。(4)采用根據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兩組患者焦慮、抑郁情況,分值均為56分,分數越高焦慮、抑郁越嚴重。(5)營養狀況,記錄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前白蛋白(PAB)、血紅蛋白(Hb)水平變化。(6)采用QLQ-C30生活質量核心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分值28~112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差。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穴位貼敷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較穴位按摩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下床活動與住院時間情況(±s)d

表1 兩組患者下床活動與住院時間情況(±s)d
組別穴位貼敷組(n=50)穴位按摩組(n=50)t值P值下床活動時間3.57±1.13 5.08±1.51 5.661<0.001住院時間6.74±2.25 9.20±2.79 4.853<0.001
干預前,兩組患者疼痛程度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穴位貼敷組患者疼痛程度較穴位按摩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疼痛程度(±s)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疼痛程度(±s)分
組別穴位貼敷組(n=50)穴位按摩組(n=50)t值P值干預前7.20±1.12 7.11±0.96 0.431 0.667干預后3.54±0.62 4.63±0.81 7.556<0.001
干預前,兩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穴位貼敷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較穴位按摩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睡眠質量(±s)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睡眠質量(±s)分
組別穴位貼敷組(n=50)穴位按摩組(n=50)t值P值干預前16.18±2.13 15.39±2.01 1.907 0.059干預后9.72±0.95 13.10±1.87 11.395<0.001
干預前,兩組患者負性情緒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穴位貼敷組患者負性情緒較穴位按摩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負性情緒(±s)分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負性情緒(±s)分
組別穴位貼敷組(n=50)穴位按摩組(n=50)t值P值HAMA干預前34.54±5.30 34.79±5.41 0.233 0.816干預后21.57±4.16 28.50±4.74 7.770<0.001 HAMD干預前36.35±5.79 36.14±5.62 0.184 0.854干預后24.32±4.41 28.73±4.83 4.768<0.001
干預前,兩組患者PAB、Hb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PAB、Hb 水平較穴位按摩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營養狀況(±s)

表5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營養狀況(±s)
組別穴位貼敷組(n=50)穴位按摩組(n=50)t值P值PAB(mg/L)干預前225.92±21.53干預后286.43±29.62 Hb(g/L)干預前87.50±9.70干預后116.27±12.05 228.01±25.20 0.443 0.659 256.94±25.73 5.315<0.001 85.83±9.51 0.869 0.387 104.36±10.14 5.348 0.001
干預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412,P>0.05);干預后,穴位貼敷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較穴位按摩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605,P<0.05)。
晚期胃癌通常是指胃部癌癥存在轉移擴散,且已浸潤至其他組織或臟器,病情較為嚴重,已無法采用手術對其進行有效治療,因此多選用化療來控制疾病,緩解癥狀[4-6]。
按摩是利用按揉的方式對相應穴位直接產生刺激作用,誘導穴位對應器官及組織產生相應生理與病理變化,緩解癥狀[7-9]。穴位貼敷中所用敷貼藥物為吳茱萸和丁香粉,具有燥濕降逆、溫中止痛、疏肝下氣的效果,且神闕穴下為皮膚、結締組織、壁腹膜,臍下皮膚組織薄,屏障弱且敏感性較高,便于藥物吸收及滲透。本研究結果顯示,穴位貼敷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較穴位按摩組短,且干預后,穴位貼敷組患者負性情緒較穴位按摩組低,提示穴位貼敷聯合按摩護理可縮短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降低負性情緒評分。分析原因為穴位敷貼可通過神闕穴,將藥效傳至經絡,并溝通表里,糾正營衛失和,促進臟器功能,改善局部微循環,加快炎癥腫脹消退,進而可緩解患者因身體不適所導致的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本研究結果提示,干預后,穴位貼敷組患者疼痛程度、睡眠質量較穴位按摩組低,表明穴位貼敷聯合按摩護理可改善疼痛與睡眠質量,分析原因為在將藥物敷貼于對應穴位后,可發射出8~14 μm 的生物波,并通過一系列過程,起到生物共振的作用,進而可有效改善機體狀態,抵御疾病。穴位貼敷可經穴放大與增強藥物敏感性,延長藥物理化效果時間,使其可于貼敷穴位長時間停留或逐漸于全身釋放,調控機體狀態,進而可減輕疼痛,緩解機體不適,同時因機體不適得到有效緩解,患者可及早入睡,改善睡眠質量。此外,本研究還顯示,干預后,PAB、Hb水平較穴位按摩組高且干預后,穴位貼敷組生活質量評分較穴位按摩組高,證實穴位貼敷聯合按摩護理可提高營養狀況與生活質量。分析原因為神闕穴位于肚臍正中,即臍帶脫落處結疤后的陷窩,臍下并無皮下脂肪組織,且其表皮角質最薄,皮膚同筋膜及腹膜直接連接,而在此處實施穴位貼敷,可加快藥物分子吸收及穿透,促使藥物可及早發揮相應效果,且還可促進腸道血液灌注與氧氣供應,最大限度降低機體應激癥狀,改善患者胃腸道功能。且穴位貼敷所用茱萸粉可對腸運動發揮雙向調節效果,可對乙酰膽堿及支氣管擴張(BaCI)導致的胃挑痙攣性收縮產生抑制效果,且對于服用阿托品所誘發的小腸推進同樣可發揮抑制作用,同時還可對胃黏膜產生保護效果,抵抗胃黏膜損傷,避免胃腸道功能進一步受損,確保營養吸收。而丁香粉可增強胃蛋白酶與胃酸釋放,良性刺激腸道,BaCI可促進胃腸蠕動效率,對消化液釋放產生有效調節,改善腸道排氣與排便,進而可促進患者胃腸道功能,促進營養攝入與吸收,而機體營養物質的充分攝入,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患者康復進程,進而可促進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晚期胃癌患者應用穴位貼敷聯合按摩護理,改善疼痛與睡眠質量,可縮短下床活動,且還能改善心理狀態及營養狀況,加快恢復進程,縮短住院時間,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