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淑云 歐陽靖雯 侯雅潔

過去數月,無數年輕人為了這一口,進淄博趕“烤”,數億人跟著網絡熱搜“舔屏”了一次又一次的“淄”味。
燒烤儼然成為淄博這座老工業城市的新名片。只是流量來得迅猛,持續攀升的熱度帶來的是管理壓力的進一步加大。這座“慢吞吞”的山東三線城市需要極快的反應速度在短時間內提高到如旅游大市般的承載能力。同時,網紅如何變長紅的思考正融入淄博的行動中。
整座淄博城的人都知道,機會來之不易,流量也終將回落,但日子卻不會回到過去。
“淄博其他的店也很好吃,不用非來我們家……”
牧羊村燒烤店的老板楊本新拿著大喇叭沖著大家喊。最近一個月,每到周末他都會拿著大喇叭“勸退”排長龍的人群。今年3月份以來,他家的燒烤就成了熱門視頻里的常客。
200桌,50多箱餐具,1000多人,這是牧羊村燒烤總店最大的接待能力,在當地也是數一數二的規模。但最近一個月,只要是周末,就會超負荷運轉。“為什么大學生來得多?因為咱的燒烤,學生能消費得起,人均四五十元就能吃到‘扶墻走。”楊本新說。

火爆的淄博燒烤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打卡”
大眾化、平民化的路線是淄博燒烤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即便客流量極大的時候,他們也不會坐地漲價。
淄博燒烤火了之后,有其他城市請求“出戰”。只是,不是所有求戰的城市都能被網友買賬,部分求戰帖下,一些網友留言:“不僅價格貴,量還少,求別戰了!”
店里人來人往,觥籌交錯,吵吵嚷嚷,楊本新卻一直保持著十二分的清醒,因為他警惕著成為網紅店的潛在風險。在一次座談會上,作為淄博燒烤協會的一員,他曾代表行業給主管部門提建議:“淄博燒烤是消費者讓它火的。只要排放控制住,食品安全嚴把控,一定要保留住我們燒烤的特色和實惠,小爐子、小餅、小蔥一樣不能少。不能盲目進行‘升級,也不能過度推崇和吹捧。”
如果用力過猛,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有可能在紛繁復雜的媒介傳播中脫軌、走樣。
“趕緊回來吧!淄博燒烤現在被大學生‘攻占了,外地大學生都來吃咱淄博燒烤了!”
今年3月3日,淄博正味燒烤的老板娘劉靜正在廣州考察菜品,店員打電話讓她趕緊回家,這是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流量經濟的力量。
提到當天的火爆場景,劉靜依然激動。更讓劉靜沒想到的是,從那天開始,這股流量一直在“發酵”,她也是第一次知道當社交媒體遇上燒烤,還能有這般魔力。
原來,年輕人真的會因為一頓美食就向遠方出發。“到淄博特種兵式旅行”一度成為網絡熱議話題。對當代年輕人來說,旅游不再是一件鄭重、嚴肅的“大事”,美食、打卡,一個簡單的理由就能“說走就走”。
其實,這場大學生與這座城市的“緣分”,就來自淄博人拿出好東西招待客人的赤誠。這些好東西里,就有燒烤。
小餅、烤爐加蘸料,“靈魂三件套”使淄博燒烤在燒烤圈中走出了差異化路線。當地人博涵在去外地上大學前,他以為全國的燒烤都是這樣。
早在20世紀90年代,博涵剛出生那會兒,燒烤就已在淄博興盛。在當時淄博最繁華的地段火車站天樂園附近,這種獨特的吃法在偶然中被創造出來。
“一開始餅和串是分開賣的。”今年56歲的沈嶺濤以專賣小餅為營生。“只吃燒烤吃不飽,于是有人在一旁的燒餅攤買了餅卷著吃,頂餓。”后來,這種吃法不脛而走,成了專屬淄博燒烤的“一蘸一擼一卷”動作記憶,也養活了一批以專做燒烤用的小餅為營生的店家。
淄博燒烤名店如老魏家、老韓家、老孫家,都是發跡于火車站附近,小爐子也是同一時間從火車站附近流行起來的。
第一代的爐子40厘米長、16厘米寬,但有缺點,底面是一個大平面,煙很大。隨著國家對空氣污染治理強度的加大,小爐子也經歷了多次迭代。在室外,兩排碳的燒烤爐早已取代小爐,成了淄博燒烤界的主流。而在室內,無煙環保炊具成必備,多流行放電烤爐,保留了原來的雙層架,能手動調節溫度擋位,隨時開關。
食材源頭上的新鮮,運營中的用心,流量大“烤”下的真誠,是淄博燒烤的堅持。甚至可以說,是田間地頭的穩定足量又新鮮的供應,保證了老工業城市里餐飲產業的發展和飛躍。同時,就像小爐子的升級換代一樣,淄博燒烤在堅持中慢慢創新調整。不論是變還是不變,都是基于對顧客的在意。如同在這場流量大考中到淄博的外地人所感受的那樣,是被“寵”的。
“我們倡議讓利于客、讓路于客、讓景于客……”4月20日,淄博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給全市人民的一封信,又一次登上熱搜,這封信也從側面揭示了淄博燒烤何以爆火如此之久。
“如果說這是一場戰役,政府是后方的支持者,每一個燒烤從業者都是戰士,各行各業都是后方部隊。當下,不論燒烤店主、淄博政府還是普通市民,都在為淄博的榮譽而戰。”劉靜的“榮譽宣言”經各大平臺轉發,也讓她成了淄博當地網紅。
淄博是我國最早的工業城市之一,是全國唯一涵蓋資源枯竭城市、獨立工礦區、老工業基地三種類型的城市。29年前,淄博的GDP曾在全國排名第13位。但是,自20世紀90年代起,淄博就開始面臨轉型危機。這座車牌號為魯C的城市發展勢頭漸漸弱于隔壁車牌號為魯G的濰坊。
其實,老工業城市轉型是世界性難題。在現今淄博的產業結構中,化工、紡織等傳統產業依舊占比達七成,其中重化工產業又在化工產業中占比約七成。輿論場上黯淡多年的老工業城市淄博亟需一次出圈:如何將流量變為“留量”,如何抓住這波熱度探索老工業城市的未來發展之路?
這不僅是一場城市榮譽戰,更是一場城市轉型戰。
在這場戰役中,淄博市政府的反應可謂快速:連夜翻修公路;給網紅市場掛牌子;第一時間發布燒烤地圖;開通濟南到淄博的周末往返專列;面對網友吐槽游客人數太多導致公交車無法滿足時,當地額外增加了21條燒烤專線,從火車站直達各家燒烤店;成立協會、制定行業標準……
這場戰役事關淄博的每一個人,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淄博市民的質樸和真誠。
“去八大局便民市場得趕早,人太多,下午可以去琉璃博物館、齊盛湖公園打個卡。”一上車出租車司機就主動當起導游,他透露現在每天能比之前多賺至少100元。
“這些燈都是我們過年才舍得開的。”司機師傅指著樓上的燈說。
“淄博人吃燒烤只在周一到周四吃,周五到周末要留給遠道而來的外地朋友。”
“誰要是把招牌搞砸了,就讓他干不下去。”
“不認識路?來,跟我一起走吧!”
……
流量大考也是流量戰役,而且這還是一場持久戰。第一戰考的是地方政府的誠意和當地的民風,考的是能不能把人氣聚攏起來。廣大網友的千里打卡,說明淄博已經打贏了第一仗。但最終的勝負,往往取決于戰役的后半程。人氣有了以后,如何順水推舟轉化成這座老工業城市的生產力,才是接下來要做的重點文章。
“把人才引進來,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這是這幾年我們一直在做的。燒烤好像一下子把這些(努力)都放大了。”淄博市張店區委組織部副部長王軍表示。
三年來,淄博累計引進高校畢業生14.21萬人。正是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3月1日,“淄博燒烤”爆火前夕,淄博市委書記馬曉磊借“山東——名校人才直通車”北京站引才活動,向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喊出:“‘五一期間,淄博將對北大、清華在校生實行景區、指定酒店住宿全程免費。”
事實上,淄博市民對“燒烤”之于淄博的“小”有著清晰的認知。但“小”不等于可以掉以輕心,他們相信,如何應“烤”事關這座沉默已久的工業城市的榮辱,或許也將牽動其未來的興衰。
(摘自七一網 七一客戶端/《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