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瑀
平頂山市婦幼保健院產科,河南 平頂山 467000
陰道分娩是胎兒通過陰道娩出體外的一個正常生理過程,為人類繁衍的一種本能,但產婦在進行陰道分娩過程中常受到自身、胎兒等各種因素影響,導致產婦分娩困難,無法繼續(xù)進行陰道分娩,導致術中緊急實施中轉剖宮產,以確保母嬰生命安全[1-2]。但與陰道分娩相比,剖宮產對產婦身體造成的創(chuàng)傷性較大,會增加陰道出血、感染、子宮憩室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且在恢復的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生腸粘連、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等情況,嚴重影響產婦產后康復[3-4]。因此,明確并掌握影響產婦陰道試產中轉剖宮產發(fā)生的因素并及早實施干預措施,對于降低產婦陰道試產中轉剖宮產發(fā)生率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本研究旨在觀察240 例產婦陰道試產中轉剖宮產的發(fā)生情況,并探析影響陰道試產中轉剖宮產發(fā)生的影響因素,現報告如下。
利用醫(yī)院電子病歷系統(tǒng),回顧性分析2021年4—5月平頂山市婦幼保健院進行陰道試產的240例產婦的臨床資料。產婦年齡25~42 歲,平均年齡(27.97±1.31)歲;孕周37~42 周,平均孕周(40.07±1.31)周;身 體 質 量指數(BMI)22~34 kg/m2,平均BMI(26.41±2.54)kg/m2。(1)納入標準:①陰道試產前均行陰道檢查,骨盆內外測量正常。②所有胎兒均為活胎。③所有胎兒頭盆對稱,呼吸正常。④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①陰道畸形。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礙。③合并產前抑郁癥。④合并感染性疾病。
1.2.1 中轉剖宮產判定標準[5]所有產婦臨產時由助產士統(tǒng)一觀察,監(jiān)測產婦生命體征和胎心變化,無明顯梗阻性難產產婦行徒手轉胎頭,徒手轉胎頭失敗或出現胎兒窘迫,則給予中轉剖宮產術。
1.2.2 基線資料收集方法 由研究者設計基線資料表,閱讀患者相關基線資料并記錄研究所需資料,主要包括產婦年齡、孕周、BMI、子宮手術史(有、無)、中轉剖宮產時間(第一產程、第二產程)、陰道試產時間、子宮下段肌壁厚度、陰道分娩史(有、無)、胎方位(枕前位、枕橫位)、使用縮宮素(有、無)、產婦流產史(有、無)、前置胎盤(有、無)、胎兒數量(單胎、雙胎)、受孕方式(自然受孕、人工助孕)、新生兒體重。
采用SPSS 24.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進行影響因素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240 例進行陰道試產的產婦中,中轉剖宮產12例,發(fā)生率為5.00%。
中轉組BMI、子宮手術史、胎方位為枕前位例數大于未中轉組,子宮下段肌壁厚度小于未中轉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產婦年齡、孕周、中轉剖宮產時機、陰道試產時間、陰道分娩史、使用縮宮素、產婦流產史、前置胎盤、胎兒數量、受孕方式、新生兒體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基線資料情況
將陰道試產中轉剖宮產發(fā)生情況作為因變量,中轉賦值為“1”,未中轉賦值為“0”,將基線資料中P值條件放寬至<0.2,納入符合條件的變量(BMI、子宮手術史、子宮下段肌壁厚度、胎方位)作為自變量,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2。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BMI 高、有子宮手術史、子宮下段肌壁薄、胎方位枕橫位可能是陰道試產中轉剖宮產的影響因素(OR>1,P<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3 陰道試產中轉剖宮產的影響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陰道中轉剖宮產可幫助試產產婦解決難產問題,保障孕產婦和新生兒的生命安全,但剖宮產對產婦的生理健康傷害較大,影響其產后恢復[6]。本研究結果顯示,240 例產婦陰道試產中轉剖宮產12 例,發(fā)生率為5.00%,提示產婦中轉剖宮產率雖低下,但部分產婦仍有陰道試產成功的希望。而郭靖等[7]研究顯示,1 619 例陰道試產產婦中有150 例產婦中轉剖宮產,中轉率為9.26%,略高于本研究結果。這可能與本研究納入樣本量少有關,但結果可以說明,臨床仍存在部分產婦具有陰道試產失敗中轉剖宮產的風險。因此,及早掌握影響陰道試產中轉剖宮產的影響因素,對提高產婦分娩質量有著積極作用。
本研究經logistics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產婦陰道試產中轉剖宮產可能受BMI 高、有子宮手術史、子宮下段肌壁薄、胎方位為枕前位等因素影響。分析其原因在于:(1)BMI 較高的產婦盆底脂肪堆積較多,脂肪層較厚,相對于其他產婦易出現軟產道狹窄的情況,導致子宮腹壁脂肪增厚,降低對縮宮素的敏感性,從而出現產婦分娩時宮口的擴張速度緩慢的情況。肥胖產婦的胎兒普遍體型較大,產出時間更長,加之胎兒缺氧耐受性較低,不利于產婦陰道試產,進而增加中轉剖宮產的發(fā)生率[8]。對此,建議產婦在妊娠期間需遵醫(yī)囑,改變飲食結構,以低脂肪、高蛋白類食物為主,避免暴飲暴食,保持一定的鍛煉,控制體重,以降低中轉剖宮產的發(fā)生率[9]。(2)有子宮手術史的產婦子宮既往已經受創(chuàng),其功能受到影響,導致子宮收縮力和盆底肌肉組織的延伸性較差,若進行陰道分娩,易引發(fā)子宮破裂,自然產出胎兒的難度較大[10]。同時,存在子宮手術史的產婦可能因術后切口愈合不良或子宮肌層血流阻斷,導致肌層結構退化,形成子宮憩室,增加中轉剖宮產的發(fā)生率[11]。對此,建議臨床完善產婦個人病歷,針對有子宮手術史的產婦可于試產前評估產婦體征,選擇適合的生產方式[12]。(3)子宮下段肌壁薄的產婦隨著妊娠的進展,子宮的張力不斷加大,會導致子宮壁彈性變差,在孕晚期易增加其子宮破裂的風險[13]。此外,當產婦分娩時,其子宮內壓力升高,瘢痕張力增加,易出現子宮破裂的情況,增加中轉剖宮產的發(fā)生率[14]。臨床需在產前完善各項檢查指標,若孕晚期發(fā)現產婦子宮下段肌壁薄,需嚴格要求產婦提前住院待產,盡量減少活動。同時,在產婦生產時,注意產婦腹部形態(tài)變化,一旦出現子宮破裂的現象,應立即停止試產,并進行剖宮產手術。(4)胎方位為枕橫位的胎兒頭部朝下,隨著產程進展,胎兒位置無法及時轉變,導致胎兒位置一直處于胎橫位,導致難產,胎兒無法有效產出,增加中轉剖宮產的發(fā)生率。對此,針對胎方位為枕橫位的產婦應警惕產程中胎兒的位置,若持續(xù)性出現枕橫位、產出不便的情況,可適當增加運動,幫助產婦胎位轉正,但不可過于勞累。若在預產期前2周檢查胎位仍未恢復正常,應放棄試產,選擇剖宮產手術。
綜上所述,BMI 的增加、子宮下段肌壁薄、子宮手術史以及胎方位枕橫位是影響產婦陰道試產中轉剖宮產的危險因素,臨床需針對上述因素,及早制定合理有效的干預措施,減少陰道試產失敗中轉剖宮產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