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李東風,馬 靜,張雙銘
洛陽市第三人民醫院,河南 洛陽 471002
乳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疾病之一,其發 病率較高并呈年輕化的趨勢[1-3],嚴重影響女性身心健康,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對乳腺癌的預后具有重要臨床意義。超聲檢查是篩查和評估乳腺癌病情的首要檢查手段,相關研究顯示[4],乳腺超聲形態、回聲、血流信號等征象有助于診斷乳腺癌的病灶性質。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是一種分泌性、非抑制性糖蛋白,其參與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促進腫瘤細胞的分化和凋亡,研究也證實[5],PEDF 主要通過降低腫瘤微血管密度以減少或預防新生血管形成,PEDF 蛋白在乳腺癌患者的陽性表達率常較低。目前關于超聲征象與PEDF 蛋白水平在診斷和評估乳腺癌的研究報道則較少。本研究探討超聲征象與PEDF 蛋白水平變化對診斷評估乳腺癌準確性分析及指導意義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6 年1 月—2020 年10 月洛陽市第三人民醫院96 例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乳腺癌組),患者均進行乳腺超聲檢查,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PEDF 蛋白水平。年齡36~62歲,平均年齡(46.8±7.5)歲;入選標準:(1)患者均病理證實為乳腺癌[6]。(2)無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3)無自身免疫性疾病。(4)患者均為初治,未行放療或化療。(5)無精神異常。(6)均簽署檢查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不全,依從性較差。(2)自身免疫性疾病。(3)未簽署檢查知情同意書。(4)精神異常。(5)乳腺癌復發或合并其他部位腫瘤。選擇同期醫院收治的96例乳腺導管上皮增生患者作為乳腺增生癥組。年齡36~62 歲,平均年齡(46.8±7.5)歲。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乳腺超聲檢查 采用飛利浦公司生產的EPIQ5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4.0~8.0 MHz,仰臥位,將雙側乳房、雙側腋窩充分暴露,由乳腺外上象限按順時針探查各象限及乳暈區,注意仔細探查和記錄腫塊的位置、大小、形態、回聲及是否與周圍組織分界情況,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技術探及腫塊及其周圍血流分布,采用Alder 半定量標準對乳腺血流信號進行分級診斷[7]:(1)0 級:無血流信號。(2)I 級:1~2 處點狀血流。(3)II級:1條主要血流長度>病灶半徑。(4)III級:≥4條血管或血管相通成網狀。
1.2.2 PEDF 蛋白檢測 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對乳腺癌患者PEDF 蛋白表達進行檢測,由美國SANTA CRUZ 公司提供的PEDF 羊抗人抗體,兩名副主任病理醫師對PEDF 蛋白染色強度、陽性細胞量進行診斷和評價。染色強度為無染色、弱陽性、中陽性、強陽性評分依次為0 分、1 分、2分、3 分,陽性細胞數目為無染色、1%~25%細胞陽性、26%~50%細胞陽性、51%~75%細胞陽性、76%~100%細胞陽性評分依次為0分、1分、2分、3分、4分,兩者評分相加,總評分為6~7分為高表達,即為陽性[8]。
比較兩組患者超聲征象、PEDF 蛋白水平的差異,分析超聲血流信號與乳腺癌病灶直徑、腋窩淋巴結轉移、PEDF蛋白表達間的關系,觀察PEDF蛋白陽性表達在乳腺癌相關診斷中的評估價值。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超聲征象(形態、鈣化、血流分級、RI、周邊高回聲暈及內部回聲)在乳腺癌、乳腺增生癥患者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乳腺癌患者PEDF 蛋白陽性表達率為顯著低于乳腺增生癥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超聲征象與PEDF蛋白水平情況 例(%)
乳腺癌患者超聲血流信號越好,病灶直徑也越大;乳腺癌患者超聲血流信號越好,腋窩淋巴結轉移率也越高;乳腺癌患者超聲血流信號越好,PEDF 蛋白陽性表達率也越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超聲血流信號與乳腺癌病灶直徑、腋窩淋巴結轉移、PEDF蛋白表達間的關系 例(%)
乳腺癌病灶直徑>2 cm 的患者PEDF 蛋白陽性表達率低于病灶直徑≤2 cm 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患者PEDF 蛋白陽性表達率低于腋窩淋巴結未轉移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乳腺癌居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一位,死亡率位列第二位[9]。早期篩查、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改善患者生存期,降低致殘率及致死率具有重要價值。乳腺鉬靶、MRI、超聲等檢查常被用于早期診斷乳腺癌,但乳腺鉬靶存在一定的輻射,MRI 檢查耗時長、費用高,乳腺超聲因操作簡便、費用低、無輻射、敏感性高等優點而常用于篩查和評價乳腺癌的首選手段。其可清楚顯示病灶形態、大小、數量,對腫物內部回聲、血流信號分布進行判斷和分級。相關研究顯示[10],新生血管形成與腫瘤的增殖分化、局部浸潤、遠處轉移等密切相關,PEDF 因具有多方面抗腫瘤而被學者廣泛關注和研究,其是一種分泌性、非抑制性、小分子蛋白,位于染色體17p13.3 位點,基因序列也高度保守。
本研究分析超聲征象與PEDF 蛋白水平對診斷評估乳腺癌的指導意義。其結果顯示,超聲征象與PEDF 蛋白有助于診斷乳腺癌的病灶性質及病情評估。研究者發現乳腺癌PEDF蛋白陽性表達率低于乳腺增生癥,從而提示PEDF蛋白低表達或不表達可能參與乳腺癌的發生,PEDF 蛋白表達越低,腫瘤微血管密度則相應增高,而腫瘤微血管密度可有效反映腫瘤內部新生血管形成的能力,新生血管大量增加,可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以促進腫瘤細胞的惡性增殖、分化。加之新生血管壁常較薄,基質膜不完整,腫瘤細胞更易轉移至其他部位。乳腺癌超聲征象多形態不規則、回聲不均勻,常伴有一定程度的鈣化灶,血流信號分級偏高、阻力指數(RI)≥0.7,周邊可探及高回聲暈,這與浸潤性導管癌突破腺泡的基底膜,從而進入間質向周圍浸潤,而乳腺增生癥形態規則、回聲均勻、血流信號分級低、RI<0.7,有利于乳腺腫物良惡性鑒別診斷。本研究也發現,乳腺腫瘤超聲血流信號分級越高,病灶直徑越大,腋窩淋巴結轉移率較高,預后較差。同時也發現隨著乳腺腫瘤超聲血流分級的增高,患者PEDF 蛋白陽性表達率也越低,進而提示乳腺腫瘤內部血流越豐富,PEDF 表達也越低。乳腺癌病灶直徑越大、腋窩淋巴結轉移較病灶直徑小、腋窩淋巴結非轉移患者PEDF 蛋白表達水平低,這可能與PEDF 蛋白表達低水平,新生血管大量形成、抑制腫瘤細胞凋亡能力減弱,從而促進乳腺癌生長、浸潤、轉移。
綜上所述,超聲征象與PEDF 蛋白有助于診斷乳腺癌的病灶性質,對評估乳腺癌的病灶直徑及腋窩淋巴結轉移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是乳腺癌宏觀超聲征象、PEDF 蛋白診斷的有機整合,且具有一定的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