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多模態話語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把語言和其他相關的意義資源(圖像、顏色、音樂等)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多模態話語分析提供了一種更加廣闊的視角。在英語教學中,圖片及視頻等多模態語篇是教師最為常用的導入方式之一,也是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經常接觸到的“文本”。《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理解多模態語篇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能力之一。本文以韓禮德的社會符號學理論為基礎,以影片《千與千尋》(Spirited Away)湯婆婆的人物海報為例,從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成意義進行多模態語篇分析,旨在為教學中運用和解讀多模態語篇,幫助學生提高多模態的識讀能力帶來一些啟示。
關鍵詞:英語教學;多模態;話語分析
作者簡介:趙延,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學。
一、引言
多模態話語分析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它將語言和其他相關的意義資源(圖像、顏色、音樂等)有機結合起來。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通常會選擇一些對學生有吸引力的多模態語篇,如圖片、音頻、視頻等,并且將其運用到自己的教學環節當中。在這些多模態語篇中,圖片又是最為常見的形式之一,被廣泛運用到導入及文本配圖中。比如筆者在一節英語讀后續寫課程《圣誕女巫》(The Christmas Witch)的教學中,就選取了動畫片《千與千尋》(Spirited Away)中湯婆婆的電影海報進行了導入,希望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為后續理解文章內容做好鋪墊。本文以功能語言學為基礎,分別從再現意義、互動意義、構成意義三個維度去探討多模態語篇的解讀方法,旨在給英語教學中多模態語篇的應用帶來一些啟示。
二、多模態話語分析及其理論基礎
朱永生認為多模態話語分析的主要理論基礎可以追溯到韓禮德(Halliday)所創立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后來,又從皮爾斯等學者的符號學理論中吸取了媒介、對象、解釋等一些概念。此外,多模態話語分析也吸收了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觀點,即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性符號,具有意義潛勢。韓禮德在他的功能語法中提出了語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組篇功能。概念功能表示概念意義;人際功能表示關系和態度;組篇功能表示語篇意義。從功能語法的角度來看,語法是制造意義的資源。克瑞斯(Kress)和勒文(Leeuwen)在其研究中將語法延伸到了視覺模式,即認為圖像也是一種社會性符號,同樣也可以使用韓禮德分析語言的社會符號性的方法來分析圖像。因此,我們可以借鑒功能語法的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組篇功能,從再現意義、互動意義的和構成意義三個維度來搭建多模態語篇分析的基本框架。
三、《千與千尋》(Spirited Away)中“湯婆婆”圖片的多模態話語分析
(一)再現意義分析
根據勒文的觀點,圖像可以依據其不同的特點劃分為敘事的和概念兩個大的類別。在敘事的再現過程中,又可以分為行動的、反應的以及言語和心理的這三個具體過程。其中,行動的和反應的過程又可以細分為及物的和不及物的。因此,從再現意義的角度,我們可以探討同一個圖像中不同成分之間以及不同圖像之間有什么樣的關聯性,弄清楚哪些成分相當于及物系統中的行為者,哪些成分相當于對象,哪些成分相當于環境。
在《千與千尋》(Spirited Away)湯婆婆角色電影海報中,主要人物湯婆婆出現在海報的中間且占有較大篇幅。這樣的構圖非常醒目,可以立刻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閱讀中即將出現的主人公——“圣誕女巫”。可以從其手勢及眼神中來探知其心理活動。湯婆婆的雙手緊緊握著一張紙,這張紙有可能是一封信或者一份合同(在影片中為合同)。這樣的行為剛好和閱讀內容(街區內有一個老婦人,一整年都在家里保留著圣誕節的裝飾。熟悉她的人都稱她為“圣誕女巫”,小孩子們對她更是充滿了恐懼之感。本文的主人公,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承擔了送報工作,不得已來到了圣誕女巫的房子。本想送完報紙后悄悄離開,不料情急之下扭傷了腳,不得不和圣誕女巫有了接觸。圣誕女巫非但沒有傷害小男孩,反而非常熱心地幫助了他。后來,小男孩了解到圣誕女巫的兒子在戰爭中去世,悲傷的她為了紀念自己心愛的兒子,所以一直保留著圣誕裝飾)相吻合。從湯婆婆的眼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名女巫的狡猾,也可以看到她眼中流露出的一種情感,這與閱讀中圣誕女巫前后形象的對比非常契合。整個圖片背景為經典的女巫居所陳設,符合女巫給人的一種刻板印象,即狡猾、陰險、兇殘等負面形象。教師在后續的教學中也積極創設相關的情境與問題,與學生展開互動,探討女巫給人的印象到底是什么樣子的。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解讀多模態語篇中的敘事性特征,重點抓住主要人物、言語、心理、環境等要素,這些核心素養能力在解讀文本類語篇當中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互動意義分析
克瑞斯和勒文認為,視覺語法中的互動意義是指圖像所呈現的世界與觀看者之間的某種特定關系,正是通過這種關系與讀者進行互動并表現出不同的態度,這就是圖像所體現出來的互動意義。在實現這種互動意義時要考慮接觸、距離、視點和情態等四個要素。
1.接觸。我們在人際互動中通常都非常重視接觸,尤其眼神的接觸更是被視為一種深層次的溝通與交流方式。但是在多模態語篇中,參與者的目光有時并不總是指向觀看者,這種想象中的“接觸”,即參與者與觀看者之間想象的人際關系就不復存在,這種圖像被稱之為“提供”。在《千與千尋》湯婆婆的電影海報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想象中的“接觸”,即“提供”。這是一種客觀觀察,與事件的發生有著一定距離。通過湯婆婆這張電影海報,學生可以自己去想象這樣一位“女巫”身上會發生怎么樣的故事,而不是立刻就可以了解主人公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距離。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真實的距離往往可以體現出人物之間的親疏遠近關系,即心理距離。在多模態語篇中,圖像同樣可以使觀看者靠近或者遠離人物、地點和事件。《千與千尋》湯婆婆電影海報中的女巫和手中的這張紙是離我們最近的,那么學生必然會關心主人公及這張紙到底是什么內容。即“圣誕女巫”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在她的身上到底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3.視點。視角不同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對象間關系。當我們仰視某物時,會對物體產生象征性的權勢;當我們平視某物時,會映射出一種平等的關系;當我們俯視時,會產生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這種不同的視點或視角,在多模態語篇中可以體現出不同程度地卷入。湯婆婆的電影海報中,我們可以發現攝影師運用了一種平視,這種視角說明了一種平等的關系。閱讀后,學生會發現“圣誕女巫”并不是一個高高在上并讓人感到畏懼的壞人,而是一個因失去兒子而感到非常悲傷,一個沒人理解而非常孤獨,一個會理解和照顧他人的溫暖的老人。
4.情態。情態指的是色彩、色調、再現的細節、深度等方面在某種圖像表達過程中使用的程度。這其中的每一個方面都可以單獨被看作是一個尺度,其范圍可以從沒有細節到細節最大化,也可以從沒有深度到最大深度。在每一個尺度中,都存在某一個特定的點,形成一種標準的自然主義。這種“標準”和‘感官編碼傾向聯系起來,可以形成某種愉悅的或不愉悅的感官體驗。湯婆婆的電影海報以經典女巫家的陳設為背景,凸顯了一種有魔力且陰森恐怖的氛圍,學生在閱讀文章的時候就更能體會一個小孩子對于圣誕女巫具有的那種恐懼感。 這種給小孩子所營造的“恐懼感”與文章后來所作者所感受到的“溫暖”形成鮮明的對比。
(三)構圖意義分析
根據克瑞斯和勒文的觀點,構圖意義涉及三種資源,即信息值、取景和顯著性。所謂信息值是指圖像中的各種元素在圖像中占據不同的位置,并分別實現各自的意義。特定元素在整體中的角色也是由這種位置所決定的,不同的位置反映出不同的信息值,比如左邊或右邊,中間或邊緣,上方或下方。布拉格學派的創始人馬泰修斯(Mathesius)提出了“主位”和“述位”這對基本概念,研究了句子中不同成分在語言交際中不同的作用。句首的成分一般在交際過程中發揮著引出話題的作用,被稱為主位;句子的其他部分被稱為述位,起到提供新信息的作用。與此相似,克瑞斯和勒文認為圖像從左到右其實也是從已知信息到新信息的過渡;圖像從中間到邊緣的過度則是主導信息向受支配信息的擴散;圖像從上方到下方則是理想到真實的過渡。此外,不同元素在前景或背景中的不同位置、大小、亮度等方面的差異,都可以引起讀者不同程度的注意。《千與千尋》湯婆婆電影海報中,信息的焦點由人物和場景共同加以體現:主人公是一個形象非常夸張的女巫,住在一個感覺讓人生畏的居所。在構圖意義分析及文本閱讀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關注主人公以及情節的發展,還要幫助學生理解背景信息起到的烘托作用,并且充分理解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
四、結語
本文運用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從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三個方面對《千與千尋》中湯婆婆的電影海報進行了多模態話語分析。分析過程中,我們發現意義的構建需要具備協調性,進而促進整體意義的構建。從教學的角度而言,教師只有具備較強的多模態分析能力,才可以更好地在教學中應用多模態語篇,豐富自身的教學手段。此外,教師也可以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提高多模態語篇的識別和理解能力,這種能力的提升對預測和理解閱讀篇章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5.
[2]Kress G, Leeuwen T V. Reading Images[M]. Burwood: Brown Anderson, 1996.
[3]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1-10.
[4]靳雅姝.多模態話語分析研究:以《大紅燈籠高高掛》海報為例[J].電影評價,2010(11):75-76.
[5]李戰子.多模式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J].外語研究,2003(5):1-8,80.
[6]朱永生.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J].外語學刊,2007(5):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