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明堅
【摘 要】深入探究小學數學中圖形與幾何的教學途徑,以及教學創新、教學策略,是構建理想小學數學的重要著力點,是發展小學生空間觀念的有效路徑。為此,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就需要構建探究情境,以促進學生空間感知積累;用活信息技術,以助力學生空間想象培育;開展實踐學習,以加速學生空間觀念發展。同時,還應在教學中整合數學史話,以深化學生空間意識發展,豐厚學生數學學習內涵,使得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得到最好發展,也使得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提升。
【關鍵詞】圖形與幾何 空間觀念 數學思維
圖形與幾何是新課標所明確的小學數學四大板塊內容之一,它是小學生最不容易學習的內容之一。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就要細化圖形與幾何教學活動,努力為學生深入探究圖形與幾何知識提供便利,為學生空間觀念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基于此,教學中教師就要更精準地解讀教材內容,把握教學內容所對應的知識結構,并結合學生的數學思維特點,特別是抽象思維水平等,構建更利于學生實驗、促進學生深究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能夠積極地投入到圖形與幾何的學習研究之中,深入地理解圖形與幾何知識,讓學生的空間意識得到培育和發展。
一、構建探究情境,促進空間感知積累
創設探究學習情境,助力學生圖形與幾何知識學習,是數學教學最基本的策略。為此,教學中就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積累,構建一系列圖形與幾何探究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場景中學習觀察幾何圖形,在動手實踐學習中積淀幾何知識學習體驗,為抽象幾何與圖形知識概念、建立表象提供有力支持,助推學生空間感知積累。
比如,在“確定位置”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的座位、班級中每一個學生的座位,從中感知每一個座位的空間關系,然后再把具體的座位演繹為圖形,實現空間轉移,刺激學生想象思考,促進空間感知積累。
筆者先設計“我說你猜”學習情境,結合班級中座位順序,引導學生思考:第5組的第4個同學,他是誰?在問題引領下,學生會活用自身空間感知經驗去尋找這個同學。可是,找出的同學并不是同一個人。此時,教師可以追問:“這是什么情況?你們怎么會找出2個同學來呢?”問題引發學習爭辯,最終學生悟出:關鍵問題是第5組該如何確定。
針對此類情況,教師可以組織課堂教學互動,讓生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必要的學習交流與辯論。活動讓學生感知到“組別是列,是從左邊開始數起的;第幾個是橫行,是從前往后數起的”。這樣學生就初步建立了對確定位置的空間概念。
筆者接著設計“我找我說”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抽象的平面圖中尋找一定的目標位置。觀察屏幕上A、B、C、D等同學的位置,用所學知識去確定位置。學生會較為理性地說出每一個同學的位置是第幾列第幾行。緊接著,教師順勢引導學生用數對確定位置。隨著學習推進,學生能夠明白數對中列與行的對應關系,并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形成扎實的空間表象。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如能構建相應的學習探究情境,給予學生自主探究機會,讓學生主動去實踐、去思考、去互動,勢必能較好地促進學生空間感知積累,助力其空間觀念發展。
二、用活信息技術,助力空間想象培育
空間與圖形運動變化這方面知識的學習,是小學階段圖形與幾何學習的難點。因為小學生的思維是以直觀、形象為主,所以要把信息技術靈活地運用于日常教學之中,讓原本抽象的幾何圖形知識、圖形運動變化規律變得更直觀、更具體。這些具體生動的圖像就會刻印在學生腦海之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空間想象力,使得圖形與幾何學習的有效性不斷提升。
比如,在“平移和旋轉”教學中,就要運用信息技術來化解學生學習的難點,讓他們的空間想象力得到長足發展。
筆者先把脈圖形與幾何學習實情。“平移和旋轉”教學中學生對旋轉的學習總體狀況不太理想。究其緣由,一是學生對物體繞著某一點逆時針或順時針旋轉的空間想象力不足,時常會出現偏差;二是學生的抽象思維不足以支持旋轉距離的感知,導致難以把旋轉結果正確地描繪出來。基于此,引入信息技術,用它的優勢來克服圖形與幾何學習的不足,讓學生在直觀、形象的變化中領悟旋轉知識,感受旋轉的本質。
接著,筆者用信息技術來深化教學。比如,在研究“把三角形ABC繞著A點順時針旋轉90°”這個課例時,可以利用動漫技術一步一步地呈現圖形運動的軌跡,讓學生感悟到旋轉是需要牢牢地盯住一個個具體的點,或是一條條具體的線來研究,只有把這些點、線都能按照順時針旋轉90°,整個圖形才會完成對應的運動。教學中用好課件,可以讓學生觀察到動點B和C順時針旋轉90°的過程,直觀地體現點、線聯動過程,最終完成整個圖形的旋轉。
從中可以看出,用好信息技術能夠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直觀化,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圖形變化、圖形運動的軌跡,為學生理解旋轉、掌握旋轉知識本質打下堅實基礎。
三、開展實踐學習,加速空間觀念發展
在數學教學中采取回歸生活的策略,讓學生在生活化場景中進行著實踐操作活動,并進行觀察、分析與思考,可以提升學習感悟積累,促進空間想象能力提升,實現空間觀念發展目標。比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中就要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引導實踐操作,以幫助學生積累一定的空間感知,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展。
筆者先設計“切一切、找一找”學習活動。教學之初,引導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土豆,說一說土豆的形狀。緊接著,引導學生學習屏幕上的做法,用小刀把土豆切一下,觀察發生的現象。在切土豆活動中,學生會發現一刀切下去,就能得到一個平整光滑的面,也就得到了長方體的一個面。隨著學生從另一個垂直方向再接著切下去一刀,同樣可以得到一個面,而且還增加了一條面與面相接的線。就這樣連續切6次以后,再度觀察,學生發現,一個形狀不規則的土豆變成了一個長方體,有6個光滑的面,還有12條棱、8個頂點。接下來,引導學生用活動形成的感知去找一找身邊的長方體,加深學生對長方體的認識。
接著,筆者設計了“做一做、議一議”的學習活動。在學生找到長方體之后,繼續引導學生進行做長方體的活動,讓學生用小棒和接頭做一個長方體。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形成更為直接的感知,并與切土豆活動的感知相互印證。學生會把自己切土豆的體驗和做長方體的感受相互整合,初步得出結論:長方體是有6個面的,這些面可以都是長方形,也可以是2個正方形和4個長方形;有8個頂點,還有12條棱。
自此,學生對長方體的認識就會達到一種理想狀態,長方體表象得到建立。可見,依托學生生活實際,開展動手實踐學習活動,能夠實現“做中學、學中思”的美好愿景,能幫助學生建立起長方體概念,使得他們的空間觀念得到發展。
四、整合數學史話,深化空間意識發展
數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故而,在教學中有機地整合數學史話,是能夠深化學生空間意識發展的。基于此,教師應緊緊依托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結合教學內容,引入數學史話,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圖形與幾何學習活動,以及實踐探究活動,有力地促進學生空間觀念培育,進一步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質量。
比如,在“圓的認識”教學中,營造具有數學史話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閱讀中深思,進而對圓的認識實效增強。
筆者先創設較為別致的導入情境。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讀一讀屏幕上的幾句話:“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所有的平面圖形中圓是最美的”“圓,一中同長也”等。在數學課上要求學生去閱讀這些話語,不僅會給學生以刺激,也會引發學生思考。于是,有學生提出:“老師,這是數學課呀!讀這些話不是浪費時間嗎?”
緊接著,筆者引導學生參與這個疑問的思考。在辯論中學生初步感受這些話都是與圓有關系的。如此情景,會讓學生對圓的認識學習充滿興趣。
接著,筆者引導學生研究這些話語,從中學習圓的有關知識。如“圓,一中同長也”,當學生在用圓規畫圓之后,再度閱讀這句話,感悟也就不一樣了,他們能悟出:一中是圓的中心,是圓心;同長是圓的半徑,同一圓中所有半徑都相等。以此類推開來,學生也能弄明白,同一個圓中所有直徑也相等。
由此可以看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能利用好數學史話,并以此來構建教學情境,這樣的設計既能提高圖形與幾何課堂教學效率,也能激發學生深入探究學習的興趣,讓他們的空間素養得到更好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應充分關注學生思維特點,以及他們對圖形和幾何學習積累等諸多要素,采取較為靈活的教學策略,如創設實驗情景、任務驅動等,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新知探究學習之中,使之成為真正的學習者、思想者,讓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充滿活力,閃爍著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