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兆燚
【摘 要】一年級科學教學的起步階段,對學生的科學前概念進行調查,對教材進行預先的剖析、對課堂進行深入的探究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要初探學生,了解教學起點;要初探教材,確立教學目標;要初探課堂,思考教學方法。在此基礎上研究“教材怎么教”“學生怎么學”等問題,才更有效,才更扎實。探學生、探教材、探課堂的道路漫漫,任務艱巨,需一路探索,靜待花開。
【關鍵詞】教學起點 前概念 教學目標 教學方法
在一年級科學教學的起步階段,對學生的科學前概念進行調查、對教材進行預先的剖析、對課堂進行深入的探究是必不可少的。
一、初探學生,探教學起點
科學課堂的主體是學生,一年級的課堂也是如此。學生原有的水平是什么、學生的學習特點是怎樣的,這些都是教學的起點,只有對學生有了比較翔實的了解,才能讓課堂教學順利且有效。
(一)彰顯問卷的藝術,全方位獲取新生前概念
面對還比較陌生的學生,通過問卷調查去了解他們是最實用的方法。一份內容覆蓋面廣、便于學生理解和作答的問卷對于獲取新生前概念來說,至關重要。
通過反復推敲,筆者根據對一年級學生已有的了解,設計了問卷“一年級新生科學小常識”,隨機抽取一年級共44個學生,從“植物”“動物”“觀察方法”“測量與比較方法”“材料”等方面對學生原有知識和技能進行調查。綜合對此問卷的分析,對學生的前概念有了一些改觀:原本以為學生比較熟悉的事物,其實他們并不是太了解;相反,覺得他們不常接觸的事物,他們似乎又有比較多的認識。從這張問卷可以知道,學生已經掌握的科學知識并不少,但是并不扎實,有些甚至是不科學的;也可以知道教師如果不對學生的前概念進行充足的認識、分析,在課堂上就會做很多多余的或者是超出學生理解范圍的教學設計,那么,那樣的課堂便是無效的。因此,課前對學生前概念做全方位的了解,再在課堂上把前概念進行升華和更新,十分必要。
(二)營造訪談氛圍,認識新生前概念特點
訪談法的優點在于能第一時間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知程度,可以針對不同班級學生的水平調整教學內容結構。在“植物”單元的教學中,筆者采用了概念訪談法,再次獲得一年級新生前概念。概念訪談法就是訪談者提出某一概念,要求被試學生對此進行開放式訪談,并對學生的回答做彈性回應。訪談過程分兩大部分:一是在開始新課教學之前對部分學生進行了課前的訪談;二是在新課教學的導入部分對全體學生進行訪談。
整合此次概念訪談的內容,除了對學生前概念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時也發現了他們前概念的一些特點。首先,一年級學生的前概念具有片面性。低年級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和現象的解釋往往比較單一,很少能全面系統地看問題。比如對植物的結構的認識,多數學生對比較鮮艷的花印象深刻,對于植物的根、果實、種子基本沒有什么概念。其次,一年級學生的前概念具有很明顯的個體差異性。對于任何一個事物,學生都會給出五花八門的解釋,因為每一個學生都以自己的方式來“觀察”并解釋。當然,成人或教師也是如此,我們對同一個話題總會持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而個體的差異性在低年齡的兒童身上體現得尤為突出,每個學生的經歷和見識不同,他們所擁有的知識很多都取決于他們所積累的經驗,而兒童內化經驗是有個體獨特性的。
無論是問卷調查還是學生訪談,都是對學生的初步探究,探究一年級學生的前概念,并從分析中了解到學生前概念的一些特點,這是教學的起點,對課堂教學來說,這是基礎,并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二、初探教材,探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結合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前概念,在初探學生之后,對教材也進行了籠統的學習。一年級教學內容并不多,上學期分“植物”“比較與測量”兩個單元,要求學生習得的科學知識并不難,符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教材中體現出來的教學目標是更加側重于學生科學能力和興趣的培養。可以這么說,一年級學生究竟獲得多少科學知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的科學能力最終能否得到提高,他們對科學的興趣是否濃厚,他們能不能把學到的知識、技能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一年級是科學課程的真正起始階段,不能讓學生覺得這只是一門死學知識的枯燥無味的課程,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科學的樂趣,體會到科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只有這樣,他們才愿意持續學習科學。在一年級科學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養成小組合作的習慣,培養他們對科學事物的觀察能力,也將為后續的科學學習奠定穩固的基礎。
新課標提出了四維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科學探究目標、科學態度目標、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一年級科學教學目標應該側重于探究目標——提高學生的科學學習能力,科學態度目標——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厘清了一年級科學教學目標的側重點,課堂教學才能更加有目的性,教師對教學方法的設想才會更有的放矢。
三、初探課堂,探教學方法
在初步獲得學生前概念、確定教學起點、研讀教材、定位教學目標之后,再開展一年級科學課堂的教學便會更有方向、更有成效。課堂是教師的“戰場”,只有真正走上戰場,才能夠把想法轉化成行動,也只有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才能不斷思考及完善教學方法。以下是筆者對一年級的科學課堂教學方法的一些思考。
(一)觀察方法的指導尤為重要
一年級的科學課堂以觀察為主,尤其是“植物”單元。觀察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科學的方法,因此,在一年級剛接觸科學課程時,教師應當幫助學生扎實地掌握這種方法。有位教師在教“觀察葉”這課時,花了比較多的時間讓學生來交流“用什么方法知道葉子長什么樣”這個問題,又通過“看,看些什么”“摸,摸什么”等問題幫助學生明確了觀察的方向,通過總結讓學生認識“這就是觀察”。在平時的教學中也是如此,不能像高年級那般充分放手,一年級學生的觀察活動還需要教師“扶”著,一步一步走扎實。
(二)分組開展活動值得嘗試
一年級科學活動需不需要分組?他們有沒有能力分組?這是每個科學教師都思考過的問題。從一學期的研究經驗來看,分組活動值得嘗試。首先,既然把教學目標的關鍵定位在科學能力、科學態度的培養方面,而小組合作、組員間的交流也是科學學習中必備的一種能力,那就應該讓學生從小養成分組學習的習慣,慢慢鍛煉與別人的交流能力;其次,平時的課堂上也證明了學生是有能力進行簡單的分組活動的。筆者曾觀摩“用手來測量”這一課,學生分組測量桌子有多高,在教師的指導下,有人負責比拃,有人負責標記,配合默契,秩序井然。因此,應該給學生這樣的機會,不要低估他們的能力,可以從二人小組開始幫助學生建立分組的意識。
(三)學生記錄及教師板書以畫圖為主
之前在三年級的科學教學中,學生最初的觀察記錄也是從畫圖開始的,一年級更應如此。一年級學生識字量不多,理解能力不強,畫圖記錄下自己的觀察結果是最好的方式。教師板書也應這樣,用大片的文字來展示課堂內容在一年級是行不通的,學生理解不了、吸收不了,教師的板書就只能流于形式。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教師提高板畫能力,但由于不是所有的科學教師都具備繪畫基礎的,做不到信手拈來,因此在這方面教師應與學生共學習、共進步。
(四)家校合作把觀察活動延伸到課外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年級學生從幼兒時期過渡到兒童時期,家長對他們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教師應該聯合這股力量共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興趣需要長期浸潤,一周一節課遠遠不夠,教材中也建議家長可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種植物,從發芽開始,每天一起觀察,看看植物有什么變化。新課標中的教學目標多出了“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這一項,基本意圖是要把所學知識與技能應用到生活中。比如“用手來測量”一課,學生經過課堂上的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測量與比較技能,教師布置學生在課后完成測量家中房間大小、家具的長和寬、比較家人中誰的腰比較粗等拓展任務,可以讓學生用學過的專業名稱和家長交流,這對培養科學地正確表述很重要。這樣做也體現了科學與生活的聯系,真正把科學探索延伸到了生活中。
一年級的科學教學之旅才剛起步,在起步階段,對學生的探究或者對教學起點的探究這部分工作做得比較多,這也是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任務。在此基礎上再去初步思考“教材怎么教”“學生怎么學”這些問題,才更有效,才更扎實。然而探學生、探教材、探課堂的道路還很漫長,任務還很艱巨,需要一路探索,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