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克研
公開數據顯示,35歲以下的年輕消費者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消費群體,他們將創造65%的消費增長。據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90后有1.88億人次、00后有1.47億人次。在這些消費主力軍中,普遍都是朝九晚五的打工人,被各種費用支出支配著的他們已經不僅僅是月光族了,幾乎都成為了超前消費者。
網上之前曾討論過“被00后的消費觀整懵了”的熱搜話題,很多00后“又摳又壕”的消費方式引發網友熱議。比如2000元的包包可以接受,20元的郵費絕對不行;自己可以吃土,但寵物一定要吃最好的;我的衣服可以便宜,我的玩具必須正版……
有人將這種消費方式總結為:對生存必需品相當敷衍,對精神必需品一擲千金。
當下的年輕人可能遭遇的情況是:“月工資過萬還沒捂熱乎,交個房租、再還個信用卡,或者是工資剛發全拿去還債了,幾乎所剩無幾。”
此外,偶爾出現“報復式消費”的情況總會讓人失去理智,當這樣的消費方式遭遇到特殊狀況的壓力,恰恰為90和00后敲響了警鐘,超前消費與過度負債的不良后果正在顯現。
不可避免的是,90以及00后的年輕人在消費過程里也開始遇到各種各樣的騙局。
在一份《2022中國青年反詐報告》調研中顯示,年輕人被詐騙的金額普遍低于1000元,數據顯示超9成受訪大學生被詐騙金額在1000元及以下。雖然學歷和是否被騙沒有明顯關系,但數據顯示,在被騙萬元以上的青年中,博士學歷占比28.57%。
據國家反詐中心數據顯示,2021年在所有電信網絡詐騙的受害者中,35歲以下人群占比達67.5%。其中,身處校園內的大學生群體,成為詐騙重災區。
公安部刑偵局梳理總結大學生群體最易受騙的詐騙類型:刷單返利類騙局;冒充電商物流客服類騙局;貸款、代辦信用卡類騙局;虛假購物、服務類騙局和網絡游戲產品虛假交易騙局以及冒充熟人類騙局。
網上的新聞報道也層出不窮。
2022年2月,犯罪嫌疑人胡某某成立四川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伙同17人專門針對在校大學生、應屆畢業生和有培訓需求的應聘人員,在求職平臺上發布虛假高薪招聘信息,通過一系列套路陷阱,詐騙400余名求職大學生,涉案金額達131萬元。
另據媒體報道,消費者小郭去年底網貸1萬多元購買學歷提升服務,甲方深圳某公司遲遲未履行合同,謀求退款遭拒。小郭出生于2002年,他表示自己一向希望通過線上學習獲得全日制大專學歷。甲方老板回應,今年三月份之前解決入學,公司建議網貸繳費系為促成合作。
值得關注的是,網上一些所謂刷單、刷量這類“做任務”的兼職,本質上就是在灰色地帶游走。
而年輕人在尋找兼職時還是要保持警惕,千萬不可被那些天花亂墜的廣告迷惑。有了基本的心理預期,對于這些“奇奇怪怪”的兼職,自然就有了免疫,也避免自己被騙局圍獵。
在《2022中國青年反詐報告》中提到一個問題,當大學生意識到自己上當受騙的時候,會采取哪些方式維護自己的權益?
該報告顯示,超七成受訪大學生表示會聯系父母、老師尋求幫助和報警,但會聯系銀行凍結賬號的受訪者仍不足半成。這說明經過多年反詐普法教育,大部分年輕人懂得“反詐”的基本技能,但到了追責階段,僅一半人知道采取具體措施及時保護資產安全,仍有14.48%學生表示“放棄掙扎”、“佛系認栽”,還有10.95%受訪者“對自己充滿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在智商方面碾壓騙子。
被騙前都是“人間清醒”,被騙了卻“佛系認栽”。這屆年輕人或許內心也在充斥著矛盾。
心理學家亞科斯說過:“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為不甘心,這是很多人不懂得及時止損的原因。”對于“90后”“00后”來說,他們也或許常常因為不甘心,所以當看到滿199元減20元的時候,哪怕只是需要一瓶75元的洗發水而拼命去找另外的124元,于是不小心花了更多……
市場變著花樣的營銷模式,誘惑著沒有判斷力和缺乏理性分析的年輕人,在消費主義陷阱及營銷套路前,購買“需求”,早就超出真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