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倩 顧琪
摘? ?要:推進鄉村治理是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一環,也是“十四五”規劃的著力點之一。市場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轉型推動了城鄉二元結構下農村空心化趨勢的擴大化從而從根本上限制了農村經濟、文化等基礎建設的發展,也給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帶來了一定的阻礙。因此,將農村空心化置于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中,積極探索多元聯動的交互模式,成為破解鄉村治理之困的鑰匙,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動力。
關鍵詞:空心化;鄉村治理;化解思路
中圖分類號:F320.3?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10-0017-03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1]。農村作為農民情感交流的社會場所,對構建治理有序、健康高效的新型鄉村體系具有重要作用。而農村空心化現象的加劇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增添了阻力,故而亟需尋求化解之道。
一、農村空心化的基本內涵及其歷史演進
農村空心化是城鄉轉換過程中的畸形演變過程,必須清晰把握農村空心化的基本概念,并借助政府、農民個人及其他主體治理好鄉村,繪就好美麗鄉村的畫卷。
(一)農村空心化的基本內涵
農村空心化作為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新現象,其主要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導致的農民工大量進城引發的鄉村治理困境。該問題雖然作為公共話題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但是目前并未對其基本概念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籠統地講,農村空心化是指在城鎮化、現代化進程中,農村地區的人口、資本等基本要素不斷外流,使農村的土地荒棄、人才外流嚴重、基層組織渙散、文化建設落后。這一現象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有所涉及:鄉村勞動力不斷外流,空心化趨勢日益明顯,人口老齡化加重,鄉村空心化問題日益嚴峻[2]。據相關數據統計,2021年底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9億人,比上年增加691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與本地農民工均有所增長。具體來講,空心化不僅是地理意義上鄉村地區的萎縮削減,而且是經濟意義上農業產業的空心化,以及留守群體精神層面的空心化。農村空心化現象在全國各地均有所分布,但空心化并非時間和空間上的單向變化,而是在此基礎之上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農村空心化的歷史演進脈絡
農村空心化是農村人口工作性質、地點及居住地發生改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農村日益呈現蕭條衰敗的場景,導致其綜合性功能衰退。農村空心化的歷史演進脈絡按照一定的標準可劃為以下三個階段。
1.空心化前期(1978—2000年),空心化進程緩慢
改革開放后,中國逐步爭取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流,并構建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這一階段,誘發空心化的因素逐步顯現,但也存在制約性因素,使得兩者處于動態平衡中。農業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擴大,實則是為空心化的發酵埋下了伏筆。均質化的“外擴內空”農村空間模式雖已產生,但空心化的高潮尚未到來。
2.空心化中期(2000—2012年),空心化進展迅速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加速了中國城鎮化、工業化的進程。由于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導致農村地區“生態的斷裂”。相較于城市所獲得的資源,農村地區的基本公共資源匱乏導致基礎設施落后,由此產生了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水平較低及人口老齡化等諸多問題,以至于“人走屋空,雜草叢生”的蕭條景象比比皆是。
3.空心化后期(2012年至今),進入穩步控制的階段
首先,國家從全局出發對農村的基層問題進行指導,將空心化問題置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下解決。其次,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其他主體為輔的多元協調服務體系。最后,在空心化的新形勢下出臺建設新農村的方針政策,具體分析當下空心化問題。這一系列的舉措都為解決空心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途徑。
二、農村空心化引發的鄉村治理困境
“傳統中國問題的實質是農民問題”[3],而農村空心化現象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農村地區的人口外流,從而使部分地區的三農問題頻出。為更好化解農村空心化帶來的鄉村治理問題,必須從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農村空心化引起的鄉村治理困境。
(一)農村空心化制約了農村政治文化發展
農民不僅是鄉村發展的主體,也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因素之一。但是,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落后,同時青壯年作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力量卻大量流出,致使鄰里和諧的文化傳播后繼無人,農村文化出現斷層的現象。盡管相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拯救措施,但是仍無法取得實質性的改變。傳承優秀文化離不開鄉村文化的助力,但空心化卻加速了鄉村人文景觀的消亡。農村留守人口文化水平較低、參與基層政治管理的積極性較低,使得民主監督、管理等環節薄弱,政治建設的難度不斷加大。農民由農村遷移到城市的擴大化,導致直接參與農業生產的人口大量減少,傳統勞作方式也難以延續下去。甚至在一些農村地區,由于文化建設落后,一些低俗文化正在侵蝕著農村的優秀傳統文化,使鄉村的政治文化建設面臨危險。
(二)農村空心化改變土地和人力資源結構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空心化現象越來越突出。農村人口的急劇縮減,造成了土地荒蕪、房屋空閑及農耕文化的消失。但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基本醫療保障等基礎設施趨于完善,卻因人口流失造成基礎設施資源的浪費。與此同時,城市地區由于農村人口的涌入,人力建設資源得到擴充。但農村地區的人力資本空心化問題也日益嚴峻,建設農村的人才和力量大幅減少,最終導致鄉村治理難以得到有效的發展。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等邊緣化群體也應運而生。該群體因在精神層面得不到別人的認同,導致精神上的空心化。精神層面的空心化很容易產生錯誤的價值觀,為社會穩定埋下一定的隱患。鄉村精英作為農村基層建設的主要力量,被學界概括為“意識(consciousness)、共謀(conspiracy)、凝聚力(coherence)”[4]。在人才外流不斷加劇的情況下,鄉村治理規劃和運作的難度不斷加大,因此,必須依據“十四五”規劃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
(三)農村空心化阻礙新農村建設和社會管理
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而不是政府和企業。在農耕時代,農民迫于生活需要進行農業生產,農民也得以維持基本的生活。如今,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產品作為商品流入市場,同時也加大了農村生產空心化及人口老齡化現象。例如,2019 年我國農村人口中年齡在50歲以上的人口所占比例達到36.38%[5],比2010 年上漲10余個百分點。由于鄉村治理主體力量的弱化,不僅降低了農村地區的勞動生產效率,而且也加重了醫療、衛生等基礎服務的壓力。農村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人才流失、基層黨建宣傳不到位以及依附性觀念根深蒂固等因素,使得農民安于現狀且習慣于被動接受。雖然經過較長時間的民主政治熏陶,其政治參與意識和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但是仍存在較強的政治冷漠狀態。除農民自身因素外,農村干部趨于自利性行為也阻礙著農村的發展,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更是加大了鄉村治理的難度。
三、化解空心化的鄉村治理思路
推動城鄉發展速度與質量的協同化,實現城鄉共同享有平等發展的各種有利資源,以實現經濟上的富足、精神上的滿足,讓廣大農民享有物質和精神的雙保障。
(一)多元主體協同發力,共建政治文化治理新格局
農村基層治理是農村政治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要加強農村基層建設,創建政治文化創新載體。首先,落實基礎教育建設,保障農村人口的受教育權利,逐步提升農民的文化水平。除加強農村的基礎教育外,要加強基層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制度。利用一切合理合法的手段進行民主政策的宣傳引導,于潛移默化中強化民主政治參與意識,使廣大群眾熟悉并參與民主政治的全過程,充分認識到鄉村政治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其次,加強農村優秀文化傳統的保護和傳承。空心化趨勢的擴大,使得自然村及優秀文化逐步消亡。為此,我們必須要高度重視鄉村文明的價值,做好新舊村落的建設與保護,因地制宜地傳承鄉土風情和歷史文脈。最后,注重鄉村人才培養,打造鄉村文化社區。鄉村治理最終要以廣大農村人口為服務對象,故要科學整合鄉村人員結構,以此發揮人才的模范帶頭作用。特別是鼓勵大學生返鄉服務基層,用自身學到的知識引導廣大群眾,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并通過組建文化社團,鼓勵群眾參與社團活動,營造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圍。
(二)因地制宜發展生產,推進農業農村轉型
發揮農村人口的主體作用,制定人才政策,為鄉村治理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要依據相關政策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農村現代化轉型。推動農村地區的發展既需要農民這一內驅力,也需要政府政策拉動的外在動力。要對農村地區實施行之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以減少人才外流,打造益農宜居的特色品牌活動。首先,解決空心化問題要依靠科學創新,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農業生產、銷售等環節的重要作用,推進一二產業的相互融合。其次,杜絕千篇一律的發展模式,打造特色農業模式。通過打造旅游小鎮、農產品豐收節等活動,在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形成特色人文建設,緩解政治文化發展困境。最后,抓住新農村發展機遇,制定相應的發展路徑,合理調整村莊建設和分布,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時,借助健康的娛樂活動重構政治文化認同理念,發揚勤懇樸素的民風民俗,剔除錯誤的思想觀念。在解決農村空心化困境時,要融入鄉村振興戰略,打造民俗與民生的融會貫通。
(三)加快新農村社會建設,搞好合理布局城鄉
在鄉村振興戰略落實中,農村空心化產生的阻力不容忽視。減少農村人口外流是解決空心化問題的良藥秘方,為此要充分運用資源建設新農村。首先,要樹立大局意識、辯證地認識空心化問題,并提出解決措施。要意識到人才回流是一把雙刃劍,從而賦予行為和政策以新的時代內涵。其次,要完善健全基礎設施,提升民生質量。道路是經濟發展的先行者,只有改善廣大農村地區的道路、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配備相應的休閑娛樂場所,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才能讓更多的人愿意留下來。最后,加強基層隊伍建設,創新鄉村治理模式,扎實做好基層服務工作。要在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的情景下,充分凝聚人民群眾的力量,發揮村民自治的力量,推進精神文明建設。要有序、動態地把握農村空心化程度及發展趨勢,制訂科學有效的鄉村治理方案,為打造全新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動力保障。
我國農村空心化問題的產生及治理與城鎮化、信息化的推進密不可分,且農村空心化已成為農村發展的一大障礙,因此,必須以鄉村治理的科學更新和完善解決農村空心化帶來的系列問題。故本文從人文社會與自然生態等角度出發,對農村空心化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助力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美好圖景,積極落實鄉村建設的持續發展,實現更高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熊麗英.貧困文化和文化貧困[J].求索,2004(2):33-135.
[2]? ?甘燦業.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空心化”問題研究[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2013(4):49-52.
[3]? ?秦暉.歷史與現實中的中國農民問題[N].南方周末,2001-05-25.
[4]? ?徐湘林.“三農”問題困擾下的中國鄉村治理[J].戰略與管理,2003(4):98-104.
[5]? ?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2020[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
Restriction and Solution Idea of Hollowing out to Rural Governance
Fan Xiaoqian, Gu Qi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Abstract: Promoting rural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mplet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one of the focal points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promote the expansion of the rural hollowing out trend under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This phenomenon fundamentally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culture and other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also produces certain obstacle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Put the hollowing out of rural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actively explore the diversified linkage interaction mode, become the key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of rural governance,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model.
Key words: hollowing out; rural governance; resolving ideas
[責任編輯? ?若?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