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喻鑫 劉悅鈞
摘要:文章通過查閱古代文獻、觀看龍舞表演以及前往當地采風等途徑,搜集江南“非遺”龍舞的相關文本、視頻影像等資料,深挖江南運河流域龍舞的內涵及文化背景,分析其發展脈絡、文化形式、歷史流變,深層次把握“非遺”龍舞的文化價值。
關鍵詞:江南運河;“非遺”;龍舞;圖騰崇拜
中圖分類號:J722.214;J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3-00-0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淀,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志”[1]。龍舞不僅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文化瑰寶,在江蘇更是重點保護發展的“非遺”。“申遺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要總結成功經驗,借鑒國際理念,健全長效機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2]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給予了每個藝術工作者一定的啟示,因此,不斷深挖龍舞等“非遺”內涵,充分掌握“非遺”龍舞理論知識,以史為鑒,總結成功經驗,實現更好的現代性轉化和現代化發展,豐富中華文化,響應號召,是每個藝術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江南的龍舞與龍文化息息相關,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信奉的祖先,自古以來人們崇龍、舞龍、娛龍,江南有著祈求龍降甘露以澆灌農業作物的傳統,漢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求雨》寫道:“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墨龍。”這是對當時舞龍求雨的寫照。追溯敬龍之源,可能與電閃雷鳴的現象有關,古人認為龍有呼風喚雨的能力,因此人們將龍作為掌控雷雨的神明來祭祀,寄托著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期望。對龍圖騰的信仰逐漸發展出龍舞等崇拜龍的儀式性活動。龍舞作為龍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包含了天人和諧的文化內涵,體現了中華民族奮發開拓的精神面貌和團結合力的民族氣質。
江南基于其地域的特殊性,衍生出獨具魅力的“非遺”龍舞,其不僅是龍舞的地域性發展,而且展現了江南文化的深厚內涵。江蘇的地域性農耕文化特征極為分明,江南龍舞呈現出農耕精神,表演程式非常講禮儀、重程序,無論是請龍還是舞龍禮儀,都透露了對龍的尊崇和對五谷豐登的企盼。龍舞分為布龍、紗龍、紙龍、草龍、錢龍、竹龍、棕龍、板凳龍、百葉龍、荷花龍、火龍、雞毛龍、肉龍等[3]53。其扎制的材料各不相同,表現手法有一定的區別,動作套路和造型道具也不盡相同。
1 江南“非遺”龍舞之圖騰崇拜
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探討龍舞文化的產生不能脫離圖騰崇拜。龍圖騰是遠古時期華夏民族對女媧氏、伏羲氏、黃帝氏等族團圖騰的融合與發展,誕生歷史長達七八千年。在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的遷徙融合、朝代更替、疆土的逐漸統一和確立中,龍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圖騰之一,更成為中華民族堅忍不拔、自強不息、不可征服、追求繁榮富強的民族精神象征[3]53。
魏晉南北朝時期,受到長期戰亂的影響,宣揚來生得救的大乘佛教在中國大行其道,隨之廣為傳播的還有作為佛教護法神的天龍八部中的那伽族(Nagarja),那伽族起源于印度的蛇崇拜,印度人將蛇神化成那伽,認為其身體修長,有化身為人和行云布雨的能力。而佛教將這種印度本土信仰收入其信仰體系,將那伽族的首領那伽王神化為佛教的護法神。那伽王作為護法神隨佛教傳入中國后,因為類似于龍的外型與神力,而與中國本土龍崇拜相結合,產生了中國的龍王崇拜。自此,龍不再僅是九五至尊的專屬象征,而與那伽王相似。下至鄉邑井口,上至四海汪洋,都有龍王鎮守,其掌管著與百姓息息相關的水權,真正走入了尋常百姓家。此后,各地的人們都會在其賴以生存的水源處設龍王廟加以祭拜,而龍舞活動也因此在民間有了廣泛的信仰基礎。
2 江南“非遺”龍舞之地域分析
中華文明是典型的農耕文明,其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農耕文明除了帶來穩定的作物收獲和財富,造就了相對富裕而安逸的定居生活,還為衍生出高雅的精神文化創造奠定了基礎。江南地區發源于農業,繁盛于農業。農業作為江南地區的支柱產業,是先民賴以生存的基礎,因此,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是人民不變的愿景。同時,江南是典型的水網地帶,人杰地靈,山清水秀,其位于長江以南,擁有非常豐富的水產資源,這使江南漁業十分發達。唐代鳳閣舍人崔融曾說:“江南食魚,河西食肉,一日不可無。”“江南諸州,乃以魚為命”,資源稟賦與人民喜好促使江南漁業不斷發展。
景龍元年,學士李乂曰:“江南水鄉,采捕為業,魚鱉之利,黎元所資,土地使然,有自來矣。伏以圣慈含育,恩周動植,布天下之大德,及鱗介之微品。雖云雨之私,有沾于末類;而生成之惠,未洽于平人。何則?江湖之饒,生育無限;府庫之用,支供易殫。費之若少,則所濟何成;用之儻多,則常支有闕。在于拯物,豈若憂人。且鬻生之徒,唯利斯視,錢刀日至,網罟年滋,施之一朝,營之百倍,未若回救贖之錢物,減貧無之徭賦,活國愛人,其福勝彼。”由此可見,漁業在當時已經發展為產業,成為江南人民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但受當時生產水平的限制,農業與漁業生產活動多是“靠天吃飯”,而當時的人們認為龍具有呼風喚雨的能力,便將其作為神靈來祭祀。
在傳統神話中,龍與水息息相關,古籍云:“龍,水物也。”在中國民間水神信仰體系中,龍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龍常常同時扮演兩種角色,其一是施雨神,其二是江海神。甲骨文有云:“其作龍于凡田,又雨。”又如《抱樸子·登沙》云:“山中辰日有自稱雨師者,龍也。”可見,中國古人很早就把龍作為施雨神來看待。在中國民間,龍又常常是江海神,執掌著有關江海的各種事務,并且代表江海對人類作威施福。總之,龍在中國民間的水神信仰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與影響,龍作為一個具有多重功能的水神形象,對中國民眾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水神都不能替代的。在現實社會的物質生產與生活中,人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問題,而在強大的大自然面前,人類因無法顯現自身的力量,而產生了對自然物與自然力的崇拜觀念。同時,基于一些娛樂需求,“舞龍”便產生了。龍舞起源于遠古,形成于殷商,創新于盛唐,繁盛于明清,歷經千年而不衰。
3 江南“非遺”龍舞之歷史源流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只有觀照過去,才能更好地了解人“從哪里來”,又該“到哪里去”,從而把握正確的發展路徑與方向。龍舞歷經千年之變,唐朝時期產生了“斷頭龍(諸家斷頭龍)”“草龍”;南宋時期產生了“長蘆抬龍”;明朝時期異彩紛呈,產生的龍舞種類較多,有“直溪巨龍”“駱山大龍”“玉祁龍舞”“彰塢獅毛龍舞”“棲霞龍舞”“坎門花龍”;清朝時期則有“海安羅漢龍”“海安蒼龍舞”“長興百葉龍”“平湖九彩龍”“七星龍舞”“二龍戲珠”“拼字龍燈舞”等。
3.1 商周——江南龍舞之起源
《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旱,源于龍。旱,即無雨,故求雨必然與龍相關。《左傳·桓公五年》記載:“秋,大雩,書,不時也,凡祀,啟蟄而郊,龍見而雩。”杜預注:“龍見,建已之月。蒼龍宿之體,昏見東方,萬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遠為百谷祈膏雨也。”如今發展繁盛的江南龍舞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在《吳越春秋》中有對太伯仲雍奔吳的記載:“太伯仲雍采藥于衡山,遂之荊蠻,而斷發文身,以避蛟龍之害。”對于“斷發文身”,《史記·吳太伯世家》中劭注:“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當時被稱為“荊蠻之地”的吳地,會通過斷發文身模仿龍形來躲避水中猛獸的攻擊,因此吳人將龍作為祈求平安的祥瑞神獸,此地產生的樂舞也以舞龍作為象征,也就是江南龍舞產生的源頭。
3.2 唐宋——江南龍舞之繁榮
唐宋的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繁榮,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在國力強盛的唐宋時期,中外交流頻繁,藝術高度發展,龍舞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高度繁榮,唐代詩人李約寫道:“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此時就已經形成了有弦樂伴奏的儀式性龍舞,并出現了龍燈,龍舞發展開啟了輝煌的時刻。詩人張九齡描寫“群靈鼓舞”“燭龍煌煌”,這里所說的燭龍是如今“火龍”的前身,現代稱為“龍燈”,《三山志·七俗》記載:“燃燈馳門禁止,自唐先天始,本州批準假今三日,諸大利皆掛燈球……又為紙偶人,作緣竿、履索、飛龍、戲獅之象,縱士民觀賞。”[3]53由此可知,在唐朝掛龍燈舞龍十分普遍,已經脫離只為祭龍求雨,成為民間娛樂活動的一種。
在唐代官府的支持下,龍舞發展迅速、成果紛呈,官府和民間的重視也是龍燈出現的必要條件之一。此時較為典型的龍舞——長蘆抬龍,流傳于江蘇南京高淳區,原稱“板龍”,其龍頭、龍身、龍尾下均有木板托置竹扎布蒙龍身。長蘆抬龍至今已有近800年歷史,聞名遐邇,享有“龍重之冠”的美稱,不乏文人墨客留下對其進行描述的詩文。長蘆抬龍十分重視儀式,每節龍身有6到8人更替抬舞。三龍或五龍出動,絕不會出雙龍。盤舞及儀仗、吹打樂隊等均有千人左右,可謂聲勢浩大,至舞蹈場地受香火、爆竹,而后祭拜再舞龍。長蘆龍燈有勢大、形美、聲茂、律嚴的特色。結束后于龍王廟子夜時分“打餅”,拆卸焚化龍身,保存龍頭、二頸節、三頸節、龍尾于廟里,將龍焚燒,寓意龍升天[4]。
3.3 明清——江南龍舞之頂峰
明清時期,龍舞發展至頂峰,此時期的市民經濟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士民隊伍不斷壯大,龍舞也不斷發展成種類多樣、表演形式豐富的活動。明清關于龍舞表演的詩文記載比比皆是,明朝薛蕙寫到“廣場隊隊魚龍戲”,每逢正月初八到十七,明朝統治者會舉辦規模盛大的燈會,一片繁榮景象,不乏藝人表演舞龍、雜耍等節目,張燈結彩,熱鬧非凡。清朝則有“角抵互爭雄,魚龍變化工”,于正月初一到十六開放市場、表演龍舞,表演場面十分宏大。加之當時統治者的大力推崇,使龍舞一時極度繁盛,表演技法也不斷豐富。宮廷龍舞逐漸衰敗之時,民間龍舞依然蓬勃發展。
此時民間的龍舞已是布龍、火龍、高蹺龍、燭龍、紙龍、竹龍、草龍等樣樣都有[3]53,是中國龍舞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輝煌時期,百花齊放,種類繁多。當時產生了今江南地區國家級“非遺”——直溪巨龍與駱山大龍,其娛神娛人,以保一方平安,且表演新式新奇多樣,變化復雜。關于直溪巨龍起源的說法,相傳在元末明初時,劉基(劉伯溫)在巨村坐塾館任教時,曾潛心研究天象地理,為輔佐明太祖,他施計破壞巨村龍脈,指點百姓在村前挖河造橋以求太平盛世,并引導巨村人興起“龍會”,以舞龍娛神娛人,保一方平安、風調雨順,巨村舞龍活動從此流傳。直溪巨龍表演主要有三個程序——“出龍”“打招”“表演”。巨龍最早是以稻草為材料扎制而成,由七八個人或近20個人舞動,目前所舞的最長的巨龍全長有200多米,需100多人協同表演。舞得活、舞得圓、神態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巨龍的主要藝術特征。
駱山大龍的興起據說與江蘇溧水孔鎮駱山村的明代進士楊培庵有關。傳說當年楊培庵避雨廟中,偶遇一條受到懲罰的小白龍。他見其龍尾已斷,心生憐憫,將其攜歸家鄉,從此駱山村便有了舞龍的習俗。駱山大龍仿小白龍扎制,所以龍尾光禿,與眾不同。舞龍活動一般從頭年的臘月二十四開始,至來年正月十八結束。駱山大龍主要由三部分組成——跳珠、跳龍、跳云。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駱山與其他地區不同的舞龍特色。一是龍身巨大,長近百米,號稱“江南第一龍”,還有一點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其無龍尾;二是參與者眾多,達到500人。
4 結語
江南龍舞的變遷是一部可以追溯的遠古的壯麗歷史,其歷經千年,發展至今,處處顯現著歷史發展的縮影。而龍文化也由圖騰發展為形式各異的藝術,經過千年傳承發展,歷久彌新。龍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傳承意義,其經久不衰的旺盛生命力及深厚的文化沉淀底蘊,值得藝術工作者們深入學習與傳承。
參考文獻:
[1] 張聲.習近平論文化是城市的靈魂[EB/OL].每日金句,https://www.sohu.com/a/352290480_120207387,2021-08-09.
[2] 張毅,袁新文,張賀,等.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N].人民日報,2022-03-20(001).
[3] 李運國.淺談“龍舞”的歷史傳承[J].大舞臺,2010(6):53.
[4] 唐圣菊.農耕文化視域下的江蘇傳統龍舞研究[J].藝術百家,2016,32(6):251-252.
作者簡介:牛喻鑫(2002—),女,山西晉城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舞蹈創作。
劉悅鈞(1998—),女,河北張家口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舞蹈文化與創作、江南“非遺”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