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設計作為服務人類生活的造物活動,是一門交叉學科,其涉及的學科及知識面十分廣泛,包括歷史學、地理學、美學、工程學等。設計服務于人,故實用性應當凌駕于美感之上。為了設計出真正實用且為人所喜愛的景觀,設計師需要對心理學進行深入研究,即從人類的活動行為及其對景觀產生的心理反應入手,了解人類的習慣與需求,從需求出發反推設計,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原始時期的人類以適應環境為主,而現在的人類越發注重對生存條件的改善,使環境服務于人,因此,環境設計在當今是至關重要的。對環境設計的從業人員而言,對環境行為與心理學進行研究非常關鍵,其能夠提供極具價值的參考。文章以校園景觀為對象,從校園的出入口、道路、廣場、生活區與活動區的景觀設計入手,從環境行為與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校園景觀的現存問題,提出不同校園場地下的景觀設計目標與設計方法。
關鍵詞:校園景觀;環境行為學;環境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TU98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4-0-03
0 引言
環境作為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對人類的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起初,人們會盡可能地適應環境,隨著經濟與科技的不斷發展,環境設計應運而生,人們開始著眼于改造環境,使環境更適應人的需求。這種需求包括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物質層面上,環境設計應當滿足實用性的要求,最大限度地使人感覺到舒適與便捷;而精神層面上,則應當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使人們獲得精神的享受。要想滿足這兩方面的需求,則需要深入了解環境行為學與環境心理學。結合相關知識,可以大致分析出景觀設計的原則與目標等,從而使環境設計更加細致、更有內涵。校園作為承載時代希望的場所,其環境設計應當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以校園景觀為對象,結合環境行為學與環境心理學展開討論。
1 相關概念
1.1 環境行為學
環境行為學關注環境與人的外顯行為之間的關系與相互作用,應用性較強。它試圖運用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概念,研究人們在城市和建筑中的行為活動,以及人們與環境產生的相互作用,從而反饋給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師,使其在這些理論基礎之上尋求改善人類居住環境的方法。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其理論性雖然不強,但對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室內設計等相關理論的更新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也將建筑師的一些經驗和感受提升到了理論的高度進行解釋。
1.2 環境心理學
環境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部分,它能將人類行為與相應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展示出來。設計是“以人為本”的,只有懂得不同景觀帶給人的不同心理體驗,才能夠更好、更有依據地進行設計,從而設計出受人們歡迎的景觀。
1.3 校園景觀
景觀最初的含義是具有審美意蘊的風景,它的本意等同于風景和景色。而隨著景觀設計學的出現,“景觀”一詞的含義變成了在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所構成的綜合體。主要包括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兩種。
本文主要研究校園景觀,根據校園的用地組成、功能分區等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幾類,包括出入口、道路、廣場、生活區、活動區等部分。
景觀設計遍及校園各個角落,因此它往往決定著整個校園的精神風貌,好的校園景觀設計能夠體現出校園的文化底蘊與整體實力,能夠幫助師生產生對校園的歸屬感。
2 校園景觀設計的現存問題
當學生生活在校園時,偶爾會遺憾沒能享受到更加舒適便捷的學習環境;當學生走在教學樓附近時,總會下意識地感到緊張、焦慮與不安;當學生打算在某處坐下讀書時,感受的不是靜謐美好,而是浮躁與嘈雜。究其根源,校園景觀設計存在不足或不合理之處?;谛@景觀的幾種類型,結合環境行為學與環境心理學相關理論,可以總結出校園景觀設計存在以下問題。
2.1 出入口
在校園的出入口處,來往行人及車輛較多,是行人對校園產生第一印象的主要區域。然而,許多學校沒有合理運用這片場地,沒能較好地體現校園的特色。與此同時,校園出入口容易產生安全問題。尤其當下眾多“低頭族”在外出時沉迷于電子設備,更容易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此外,校門口的車輛堵塞問題也十分突出,尤其在開學、放假、開家長會以及開展校園活動時,交通堵塞問題更加嚴重。
2.2 道路
道路景觀不僅存在于校園中,還影響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主要起到美化環境、遮陰蔽陽的作用,同時植物具有凈化環境、隔音等作用。道路周邊的綠化,不能阻擋通行者視線,應當引導便捷高效通行。同時,應當定期修剪,整潔美觀的景觀往往能帶給人愉悅之感。然而,就目前校園內的某些道路綠化而言,沒有達到這樣的標準。
2.3 校園廣場
校園往往具備一定的活動空間,并且大學校園通常設有廣場。設計校園廣場的主要目的是連接教學樓、道路以及供學生娛樂、休憩。還有一些廣場屬于交通性廣場,主要位于學校大門內外和道路交叉路口,通常規模較小。
很多校園廣場鋪地規模較大,往往采用相同顏色、材質的材料鋪地,并且沒有高低變化,缺乏必要的設計元素,使得廣場顯得較為空蕩。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環境往往會使人感到內心孤獨,并不符合校園的氛圍。廣場與周圍空間的關系沒有得到很好的協調,使得廣場相較于整個校園環境顯得比較突兀,人們也不能獲得較為舒適的感官體驗。廣場沒有行為支撐,缺乏吸引力,通常只有舉辦活動時才會有人群聚集。廣場的尺寸不合適,比如過大的廣場往往會使人感到太過空曠,而過小又不足以支撐太多功能。廣場建設缺乏識別性,不具有校園特色。廣場的鋪裝材料沒有考慮當地的氣候特點,比如某些場地采用花崗巖材質進行鋪裝,使用拋光的深紅色花崗巖進行方格網分割,然而對北方城市來說,冬季的霜雪會導致地面濕滑,通行較為危險。此外,對校園內交通廣場而言,可能存在樹木過高,妨礙駕駛員視線的問題。
2.4 生活區
校園生活區主要指宿舍樓及周圍環境。師生宿舍通常人口密度較大,因此空氣流通和自然采光非常重要。部分宿舍樓周圍由于樹木的高度和距離規劃不合適,遮擋了宿舍窗戶,影響了宿舍通風、采光,給師生帶來諸多不便。
2.5 活動區
校園活動區是學生開展體育活動與休憩娛樂的主要場所。由于某些校園的活動區與教學樓距離較近,學生在教室學習時容易受到外界干擾,這種情況多在面積不大的校園中出現。除此之外,校園安全問題時有發生,部分校園活動區的設施建設不合理,易引發安全事故。
3 校園景觀的設計目標
校園整體設計成果類似規模的社區和建筑集群,若要為整體設計打下基礎,校園景觀設計必不可少。校園景觀設計需要達成實用性與美觀性兩方面的目標。
在實用性方面,校園景觀要滿足師生工作與學習的舒適與便捷需求。另外,交往場所是促進師生交流和相互啟發、鍛煉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的場所,是學生可依賴的日常生活空間,因此要強調它的可參與性。
在美觀性方面,校園景觀要體現校園的活潑與生機,同時體現該學校的文化與歷史底蘊,也要均衡四季活力(由于景觀是校園中具有時間性因素的部分,因此景觀的生長性因素能夠呈現一種動態的四季特色)。還要注重再次圍合空間,在校園景觀中營造適宜的二次空間尺度和氛圍。
總的來說,校園景觀設計需要達到以上目標,才能為師生提供自由與舒適的空間。
4 校園景觀的設計原則
根據上述校園景觀存在的問題及設計目標,結合環境行為學與環境心理學,總結出以下校園景觀的設計原則,分別對校園的出入口、道路、校園廣場、生活區、活動區等分區的設計進行研究。
4.1 出入口
為使進出的行人獲得最佳的體驗,出入口的設計首先要注重校門的尺度感,這是指校門的寬度、高度、體量對入口空間的把控。此外,校門是一所大學的“門面”,它是形成視覺直觀感受的區域,因而要注重融入校園文化與特色??梢杂昧⒈?、立牌的方式表示學校名稱,通過富有校園風格的符號與裝飾展示大門的形式、風格,再配以校牌。
如果大門后面的建筑成對景,最好與校門的距離控制在150米以內,校門控制感要稍強;如果大門后面沒有建筑或建筑歪向一邊,校門控制感的設計則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針對安全問題,校園出入口應當配有反光鏡,防止車輛及行人進出時產生轉角的視覺盲區,可以增加提示性的標語或景觀小品,設計應當富有趣味性,充分吸引行人的注意力以發揮提醒作用。
4.2 道路
道路景觀的設計需要遵循功能性原則、生態性原則、便利性原則、觀賞性原則、因地制宜原則。
道路景觀的設計可以從其性質與功能入手,發揮交通、街景組織和改善微氣候三大功能。可以在滿足道路功能的前提下,按照生態原則進行景觀組織。在道路景觀的組織中,要充分考慮道路綠化在凈化空氣、隔離噪聲、降塵、防風、防火、改善微氣候等方面的環境效應。應采取不同的綠化措施,形成以綠色軟景觀為主的綠色生態環境。設計時應當客觀地分析人的生理與心理感受、行為規律,根據美學特征和游憩學原理進行植物配置。植物配置應當根據地點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色與不同的尺度,以滿足人的不同心理需求,劃分人性化的空間區域。除此之外,道路綠化還應當考慮現代人的審美與時代特色,以自然流暢的線條和簡潔時尚的色塊組織綠色景觀,實現宜人的道路綠化。
最后,在選擇植物時,要充分考慮道路綠化的養護,盡量降低養護成本??勺裱鷳B規律,使植物自然更新,最終達到穩定的道路綠化生態效果。設計過程中要結合場地條件因地制宜地選擇植物,注意常綠植物與落葉植物的組合[1]。
4.3 校園廣場
校園廣場的設計要結合環境行為學與環境心理學,雖然僅僅是一個小廣場的設計,但要全面考慮人、自然、社會的聯系。例如,人作為校園廣場的使用者,如何設計綠化可以使人在廣場中放松身心,以及如何通過景觀設計吸引人到廣場進行社交活動等。基于這些功能,總結出校園廣場的設計原則有以下三點。
4.3.1 與周圍環境相統一
校園廣場的設計需要注重與周圍環境的融合,與教學樓、花壇、走廊、草坪等相協調。同時,校園廣場的設計也與學校的大小有關,不同學校中的校園廣場大小不同,設計時應當注重廣場的比例[2]。
4.3.2 體現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師生的價值追求在校園生活與活動等各個方面的反映。因此,校園廣場在景觀設計上應充分體現校園的物質文化、行為文化、觀念文化、制度文化等內容[3]??梢酝ㄟ^景觀雕塑展示校園氛圍或者教學理念,將校訓融入景觀設計當中,讓校園的文化內涵更加深入人心。
4.3.3 為師生的交流提供空間
自古以來,我國傳統的師生關系較為嚴謹、古板[4]。而當前的教育觀更注重師生之間形成相互促進的友好關系。規劃合理的校園廣場可以為師生提供良好的交流空間,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交往。
4.4 生活區
校園內的生活區往往人口密度大,為使室內空氣流通并且擁有較好的采光,在設計生活區附近的景觀時,要注意喬木應遠離宿舍樓3~5米,窗口前種植的植物應當注意其高度等。除此之外,生活區附近的景觀設計還應當致力于營造舒適靜謐的休憩空間,注重隔音與空氣質量。
4.5 活動區
校園活動區作為學生開展活動的主要場所,往往距離教學區及行政管理區較遠,并且靠近校園生活區。校園活動區的景觀設計應注意在外圍添加隔離林帶或樹木,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同時,在活動設施的選擇上,應當注意保障安全性,避免事故發生。
5 結語
校園是青少年學習與生活的主要空間,良好的校園景觀設計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學習與生活質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的發展。校園景觀設計必須遵循以下四個原則:一是功能分區的相互滲透與協調,二是傳承校園特色與校園文化,三是保護與構建校園的生態系統,四是使校園規劃結構多樣、協調、富有彈性、適應未來變化,滿足可持續發展要求。遵循這四個原則,才可以使校園景觀設計充分滿足師生需求。
參考文獻:
[1] 劉挺.以甌海大道為例淺談道路綠化設計[J].北京農業,2015(6):42-43.
[2] 楊子壘.感知與真實:城市意象與城市空間形態關系初步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2009:1-154.
[3] 公思文.大學校園廣場規劃設計探析[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0(5):64-65.
[4] 陳黎珍.城市綜合體環境景觀設計要點分析[J].上海建設科技,2013(3):31-35.
作者簡介:馬鈺茜(2002—),女,山東青島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