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嘉琪 孫琦
摘要:中國傳統視覺設計在促進我國平面視覺發展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書籍也是平面視覺的一種傳統表達載體。在書籍設計中,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十分常見,靈活應用傳統視覺元素是創新紙質書籍設計的關鍵,必須使其既能夠體現紙質書籍特有的風格與內涵,又能發揚民族精神與文化氣質,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紙質書籍的設計能夠使讀者從傳統的閱讀方式中收獲不同的價值,其關鍵在于封面的布局設計、插圖表達方式等多方面的配合,如材料的選擇、印刷裝訂等,要在書籍設計的整體運作中展現生動的文化特征,從而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如今,紙質書籍設計隨社會審美觀念的變化而變化,大眾審美因素占據主導地位,大多數設計師會忽視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沒有在設計作品中融入東方文化,缺乏東方藝術的審美感和形式美感。因此,紙媒設計要推陳出新,在實踐中挖掘、創新傳統文化,從中提取藝術元素并將其應用到書籍設計中,才能在多元媒介的閱讀大環境下抓住生存和發展機遇。鑒于此,設計師不僅要有豐富的設計經驗,而且應具備較高的藝術審美水平與實踐能力。文章主要分析傳統的視覺文化元素在現代紙質書籍設計中的應用、發展現狀與意義。
關鍵詞:紙質書籍;書籍設計;傳統文化;中國傳統視覺設計元素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5-0-03
1 傳統視覺文化元素與紙質書籍設計相關概述
1.1 中國傳統視覺文化元素
中國傳統文化包羅萬象,承載著祖先的智慧與心血,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體現了五千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交流激蕩,為后人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與資源。對此,要從中提取大量的傳統視覺元素,繼承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使其與世界文化齊頭并進,融入世界文化發展潮流[1]。
1.2 紙質書籍設計
當前,雖然互聯網技術得到了空前發展,人們可以通過網絡接收海量信息,但紙質書籍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紙質書籍的設計感主要體現在裝幀形式方面,隨著人們越發重視精神需求的滿足,紙質書籍的裝幀不僅要充分體現思想水平,還要兼顧藝術設計的形式美感。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書籍的要求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方面是審美需求,平平無奇的書籍設計會降低人們的購買欲望;另一方面是文化層面,一本優秀的書籍離不開對獨特文化的呈現。基于此,紙質書籍設計首先要注意裝幀形式,應精心設計封面、版面、護封、書套和書簽等;其次,在設計過程中,還要充分考慮到文字、構圖、肌理以及書籍內容的適用性[2]。書籍質感延伸至消費心理是書籍心理設計的關鍵點,只有基于讀者需求,設計書籍的色彩、圖形、排版等,才能激發其消費欲望。
1.3 傳統視覺文化元素與書籍內涵的對應關系
傳統視覺文化的回歸與應用,是對紙質書籍設計提出的新要求。這要求設計形神兼備,能精準地輸出和反映書籍中的傳統文化內容。一味生搬硬套,是無法傳遞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的,書籍設計形式也會顯得空泛、單薄,即使能夠傳達一定的文化觀念,也是流于表面、淺顯的存在。因此,將傳統文化元素應用于書籍設計中應注重以下兩方面。
第一,在書籍設計中呈現傳統文化考驗設計師的文化涵養,設計師在設計作品時會注入自己的思維意識,通過作品傳達相關內涵。書籍設計不僅與設計師的藝術審美有關,而且涉及多方面的理論知識,后期還要積極與出版商、編輯、作者等溝通,從而呈現高質量的書籍設計作品。同時,從內容方面出發,書籍的整體設計要與內容相契合,設計理念應匹配相應的精神文化元素,提高整體設計水平。此外,應用傳統文化元素,既要表現出東方文化獨特的氣韻與設計觀念,又要符合時下的東方審美,營造東方文化意境。
第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電子書逐漸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人們閱讀不僅是為了獲取信息,而且還要獲得物質和精神層面的雙重享受。當下,人們更青睞內容和形式高質量的紙質書籍,閱讀紙質書籍可以給人帶來感官美學與文本內容相結合的深刻體驗,正如日本著名設計師杉浦洋平所說,書是各種文化存在的濃縮形式。時代變遷必然帶來文化碰撞,這對設計師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2 書籍設計中傳統視覺文化元素的具體應用
2.1 傳統文字的應用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象征,是經歷幾千年演變和傳承的中國文化遺產。書法是漢字最傳統的表現形式,其中主要包含篆書、草書、楷書、行書、隸書五種。不同書法形式的個性凸顯得益于運用毛筆的技能,不同的運筆方法造就了不同美感的線條。五種書寫形式各有特點,能為書籍設計增光添彩。
書法是中國幾千年歷史積淀下形成的藝術瑰寶[3]。它憑借獨特的、極富魅力的線條,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牢牢占據一席之地。將中國傳統書法應用到紙質書籍設計中,不僅能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而且能給讀者帶來豐富的閱讀體驗,有利于傳統文化在互聯網時代的傳播。
在傳統文字創新設計中,不管是在布局上,還是在色彩上,都要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有效結合,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讀者閱讀紙質書籍。
2.2 傳統素材的應用
書籍裝幀設計是視覺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高效傳達書籍的主要信息,從而激發讀者的購買欲望,這是書籍設計的一種延展方式[4]。
在視覺設計中,圖形是最直觀的一種表達方式,其可以作為一種符號媒介傳達設計師的情感,并使讀者更容易理解設計師的設計意圖與思維。國畫歷史悠久,是古人主要的一種記事方式,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理念,在當下成為傳統文化視覺設計的一種主要表達方式,具有獨特的東方韻味和極高的藝術價值。
吉祥圖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們的生活中得到了廣泛運用,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福與向往,最常見的圖案元素有龍、鳳、仙鶴、祥云等,多數圖案元素來自民間,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濃厚的生活氣息賦予了傳統圖案裝飾價值。
在書籍設計中,設計師要有機融合圖形與文字,既不能夸大圖形掩蓋文字內容,又要最大限度地展現傳統圖案的魅力,賦予紙質書籍生命力,增強書籍的視覺沖擊力并增加其文化內涵,彰顯紙質書籍設計的核心價值,讓消費者更好地了解傳統繪畫的審美觀,進一步弘揚和發展傳統繪畫藝術。
2.3 傳統色彩的應用
色彩是反映藝術設計美感的重要因素。中國使用色彩的歷史非常悠久,五色也被稱為正色,分別是黃、青、赤、黑、白[5]。其也是中國服裝藝術與工藝設計中主要使用的顏色,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因此,在書籍設計中,應用傳統色彩能夠較好地體現傳統文化,彰顯東方色彩的藝術美,有助于傳播傳統色彩文化。
中國傳統色彩來自天地萬物,來自長久的藝術文化積淀。“五正色一間色”必不可少,老子認為“五色令人目盲”,這說明中國傳統色彩五色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
書籍的傳統色彩設計對反映傳統文化精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詩經》一書采用極簡用色,黑棕色封面、燙白的標題,明了大方。黑色是秦漢時期的流行色,契合古典詩書安靜神秘的氣質。大膽使用黑色作為封面色,既能彰顯現代簡約的氣質,又自帶神秘感。《詩經》一書的設計符合當代提倡的簡潔的審美藝術,低調的色彩設計突出了傳統文學的理性、優雅、寧靜的審美理念,實現了中國古典美學與時代精神的完美融合。
3 中國傳統視覺設計在紙質書籍設計中的表現
3.1 應用現狀
首先,書籍是人們獲取知識與信息的主要途徑,隨著人們精神生活的日漸豐富和視覺審美水平的提高,加上信息視覺化的沖擊,書籍設計必須不斷探索,向符合時代審美的藝術文化體系靠攏,采用更加簡潔的設計形式。書籍作為文化傳承和知識傳播的載體,在其設計中呈現傳統文化,主要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外來文化流入中國,對國人的視覺審美等方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紙質書籍設計風格逐漸西化。
第二個階段,進入新媒體時代,各種信息充斥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此背景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至關重要。書籍設計師可以通過文字、圖像、色彩等傳統視覺符號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使消費者更多地接觸和學習傳統文化。
3.2 未來發展
互聯網時代,人們對電子產品形成了高度依賴,電子產品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人們從閱讀紙質書籍、報紙轉變為閱讀電子書等。雖然沒有電子書等便捷,但紙質書籍依然是記錄人類歷史、情感思想的重要載體,具有傳承和收藏價值。因此,必須活化紙質書籍,使其重新在社會中發揮關鍵作用。在全球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的時代背景下,應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增強文化自信,不斷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4 中國傳統視覺文化對書籍設計的影響
近年來,書籍設計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引起了大量設計師和學者的探究,但對其的理解趨于表面化。面對互聯網和新媒體的沖擊,設計師要把握書籍設計的發展趨勢,合理應用傳統視覺元素,為受眾呈現更加豐富、多元的書籍設計作品[6]。
4.1 有利于改變書籍設計的西化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外來文化傳入中國,影響了設計師的審美思維。設計師的審美逐漸西化,書籍設計也傾向于表現西方的思想文化和審美理念,忽視了傳播與應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研究創新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書籍設計中的應用方式可以改變這一現狀。
4.2 有利于拓展視覺設計創新的來源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大眾審美水平進一步提高,這要求設計師不斷創新。流傳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既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又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因此在視覺設計創新方面,傳統文化元素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對設計者的設計能力與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
設計源于生活,在設計作品中加入生活藝術元素,再結合傳統文化的介入,能夠給受眾帶來更舒適的體驗,有利于強化中華文化的傳播效果與增強大眾的文化自信。此外,以傳統文化為創新點,能夠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書籍不僅具有閱讀功能,還具有收藏價值。因此,書籍設計要展現東方文化的獨特魅力,逐漸擴大消費群體與市場。
4.3 有利于創新傳統文化
目前,中國致力于建設創新型國家,鼓勵大眾創新創業。新時代呼喚新觀念和新思想。在紙質書籍的創新設計中注入傳統文化元素,使書籍的各方面呈現東方審美和我國的民族特征,再通過新媒體技術推動視覺設計與藝術審美深度融合,突破傳統的視覺限制,使傳統文化向實用主義、有生命力的藝術傳達形式發展[8]。
5 結語
紙質書籍承載著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在保證其本質功能的基礎上要做到與時俱進,隨著時代審美的變化不斷更新,從而以更富藝術魅力的形式將書籍內容傳遞給讀者。在閱讀形式愈發多元化的當下,增強紙質書籍的互動性與趣味性,既能迎合讀者個性化的審美需求,又能加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度,使紙質書籍煥發新的生機與
活力。
參考文獻:
[1] 馬莉,唐睿.解析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書籍設計的融合之美:以呂敬人書籍設計作品為例[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6(8):125-126.
[2] 汪嬋.傳統文化在紙質書籍裝幀中的應用[J].造紙信息,2021(2):77-78.
[3] 羅元.淺議書法藝術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140-141.
[4] 韓曉鳴.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書籍形態在書籍裝幀設計中的結合與應用[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20,22(10):114-117.
[5] 閔潔.當代書籍設計中活化傳統文化元素的路徑分析[J].編輯學刊,2020(3):81-86.
[6] 李欣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東方收藏,2021(17):75-76.
[7] 張瑩瑩.中國元素在藝術設計創新中的價值與應用[J].大觀,2020(7):9-10.
[8] 郝翠云.新媒體藝術沖擊下的視覺傳達設計創新路徑探索:評《當代藝術設計與視覺傳達》[J].熱帶作物學報,2021,42(7):21-30.
作者簡介:邵嘉琪(1999—),女,河北邯鄲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與媒體設計。
孫琦(1975—),女,江蘇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
向:設計史、設計原理、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