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化時代,科技為傳統演繹節目賦能已成為現實,然而,如何將節目的文化價值與數字科技有機結合卻是一大難題。各大媒體平臺的文化類節目相繼邁入發展困境,面臨創新瓶頸和同質化陷阱,而河南衛視卻憑借“奇妙游”系列國風節目打破困局,獲得了觀眾的廣泛認可,其始終將觀眾放在首位的創作原則與接受美學的核心觀點不謀而合。河南衛視立足本土,深度挖掘歷史資源,有效吸引“隱含的讀者”;將文化與科技有機融合,構造出召喚結構;通過打破審美壁壘等手段,擴大并延長接受效果,使觀眾與節目形成視域融合。集薪數載,堅守傳承,河南衛視在流量時代把傳統文化的再創新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為文化類節目的發展提供了優秀范本。基于此,文章探究接受美學視域下河南衛視“奇妙游”系列節目的成功因素,以供參考。
關鍵詞:接受美學;召喚結構;河南衛視;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2-0-04
新時代,各電視臺相繼推出的文化類節目接連遭遇同質化怪圈,傳統優秀文化的創新性傳承一度陷入發展困境,而2022年,河南廣電卻憑借“奇妙游”系列國風節目走出困局。其完全拋開了過去一成不變的晚會模式,把敢想敢干的創新精神貫徹到底。在流量至上、娛樂至死的虛幻下,它提出了兩個時代主題與文化命題:文藝到底為誰服務?傳統文化如何現代表達?姚斯和伊瑟爾的接受理論似乎為此提供了答案。
接受美學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其首要倡導者是德國的漢斯·羅伯特·姚斯,《文學史作為文學科學的挑戰》是他的綱領性著作。該著作一反傳統的以作家、作品為研究中心的文學理論,提出讀者的閱讀活動是文學史上的一種創造歷史的主動力量,并將文學的接受者——“真正意義上的讀者”置于文學研究的首要位置。姚斯認為,讀者在經驗素養、品位階級等因素的影響下,會在閱讀前對作品抱有一種定向性期待,即期待視野。在此基礎上,接受美學的另一代表人物伊瑟爾提出了所謂的“空白理論”,這種空白來自文學作品中未寫出的部分,時刻召喚著讀者去填補,由此他又提出了“召喚結構”的概念,并主張通過“文本的召喚結構”去不斷挖掘“隱含的讀者”,以滿足讀者的期待視野。接受理論的研究成果不僅適用于文學領域,而且在其他任何藝術領域同樣適用。
1 立足本土,挖掘歷史:吸引“隱含的讀者”
“隱含的讀者”,也可譯作“暗隱的讀者”,它并不是某個具體的或現時的讀者,而是作者腦海中那個理想的讀者。藝術家期盼有人能夠完全填補作品中的空白,這使得“隱含讀者”對藝術家的創作動力、創作視角、創作構思等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作為一臺傳承中國文化的國風節目,“奇妙游”系列晚會的“隱含讀者”應該是真正熱愛傳統文化的人,是對文明將要遺失的現狀感到焦灼的人,是為文化復興感到振奮的人。基于此,河南衛視立足本土構思晚會內容,回歸節日初衷,拋開現代社會加之的商業價值,用普通人的視角帶給觀眾最溫暖的感動,最大限度吸引了潛在的觀眾[1]。
1.1 時間為線,還原節日本質
節日是中華民族農業文明的璀璨縮影,是中國人從哲學上反思人與自然之關系的偉大成果,辛勤勞作的老百姓們總是對重大的節日抱有誠摯而熱烈的期待。電視媒體按照時間序列進行大眾傳播,節慶晚會正是“時間”這一內涵的主要呈現載體。1983年2月12日,新中國正式開辦了第一屆現場直播的春節聯歡晚會,當全國人民的目光聚焦在電視機前,“時間”就被人們看見了。“遵四時、循節令”一向是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國人所秉持的文化理念,中原更是這一文化癥候的時間原點。2022年,河南衛視以時間為線,一連打造了“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7場中國傳統節日的“奇妙游”,每一場都沖上了微博熱搜。
“奇妙游”系列節目選擇從傳統習俗中汲取文化意蘊,深度挖掘時間的意義,還原節日的本質。一般的節慶晚會常常忽視時間的概念,表演內容與節日主題的相關性并不大,徒有熱鬧,但缺乏記憶點,如果觀眾不看晚會標題,甚至只能通過主持人的介紹才能知道這是在慶祝什么節日。而河南衛視的出彩之處就在于它的每一場晚會都有專屬的節日特征,觀眾一眼就能作出時間性判斷。它采用了獨特的“文物復活”“曲藝說唱”“寫意式雜技”等藝術表達形式,并借助現代數字技術對節日內涵、時間底蘊集中進行媒體建構和闡釋,將節日祭祀等風俗與舞蹈、奏樂、曲藝等緊密結合起來,在古今對照中再現了中國的禮俗制度和風俗文化,探尋了節日的文化源頭,在全球共享的時間坐標里標記出屬于中國的文化經緯,大大增強了觀眾的文化自豪感。
1.2 虛實相生,演繹河南符號
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打造出精美絕倫的舞臺場景并不難,但要在中國美學的語境下塑造出虛實相生的絕妙幻境,卻非易事。囿于物理空間和舞臺場景的局限,傳統的歌舞節目在視聽表達中發揮的潛力是有限的,但中國美學卻強調變化,宇宙大化流行,幻化無窮,“奇妙游”系列節目融合實景演出和數字虛擬場景,突破了舞臺的時空界限,給觀眾帶來了移步異景的沉浸感、與古相親的命運感、天人合一的宇宙感[2]。通過虛實結合、真幻并存的表演形式,河南衛視為觀眾演繹出了符號里的中國。
符號首先是一種象征物,如月餅之于中秋,粽子之于端午,就是最簡單直接的符號,但河南衛視對符號的演繹卻更為深刻。在祭祖追思、憑吊鄉愁的清明時節,河南衛視以《西園雅集圖》為模板和線索,用單幕劇的形式再現宋代文人風會,以“戲中戲”“畫中畫”的轉場設計帶領觀眾與文人墨客不期邂逅,沉浸式地體會詩意清明——文人風骨是一種符號;“端午奇妙游”的水下舞蹈《祈》再現了屈原多次在詩詞中提到的洛神,舞者從《洛神賦圖》的效果畫面中飄然而出,在水下高清攝影和聲光電的巧妙運用下,若空游無所依,神圣而高潔,“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舞姿堪稱視覺奇觀——洛神水賦祭端午是一種符號;在“重陽奇妙游”中,舞蹈《釀秋》以菊花為支點,用舞蹈動作演繹其綻放、凋謝、采摘、釀造的全過程,盡顯四季輪回,將菊花面對風霜時的淡然與典雅展現得淋漓盡致,體現了東方舞蹈對生存方式的獨特理解與闡釋,在演員流動婉轉的體態與細膩自持的情感中,在至情至性的觀賞和反復涵詠的感悟過程中,顯露出韻味獨特的美學意義——重陽賞菊釀金秋也是一種符號。
除了這些較為抽象的文化符號之外,節目中的地標建筑、傳統美食、文物藏品,更是滿足了觀眾對傳統文化具象化的需求。河南衛視借助實景與特效的融合打造虛實幻境,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創意轉化與情感表達,觸動了觀眾內心對歷史記憶、藝術審美的鐘情與厚愛。
1.3 創新敘事,建構中國儀式
傳統的晚會離不開主持人報幕,但河南衛視卻大膽地開辟了一套新穎的模式,或用古人對話串聯節目,或用主線劇情發展推動節目,總體采用“網劇+網綜”的視聽敘事和年輕態的話語表達,通過搭建戲劇儀式場景和設計儀式線索性人物,強化網絡表達,虛實相生、情景交融,產生互動式儀式效應,線性結構和非線性結構進行互補敘事,共塑節慶文化節目的儀式建構和呈現[3]。
以《端午奇妙游》為例,整場晚會將4個唐宮小妹的身世作為主線,她們的名字分別是唐小玉、唐小可、唐小竹、唐小彩,諧音為“豫可出彩”,節目間隙穿插了唐小妹的人物漫畫,時而將漫畫鏡頭幻化為實拍街景,時而利用全息投影將唐小妹置于鬧市街頭,擬人化的敘事者增強了故事的趣味性,充滿設計感的轉場增強了觀眾的在場感與互動儀式感。而在《元宵奇妙游》的開頭,博物館的保安吹起了賈湖骨笛,于是“唐宮小姐姐們”復活了。她們在博物館內四處游尋,通過觸發文物開關,場景在博物館內跳進跳出,與館內文物相關的節目開始上演——她們來到洛陽的應天門親歷大唐盛世的華美景象,帶觀眾欣賞舞蹈《芙蓉池》;她們來到登封觀星臺,看400多名武術演員在觀星臺下表演傳統武藝,氣勢如虹;她們接過飛鶴傳來的《清明上河圖》,手指輕點,全員化身為在古畫上舞蹈的仕女,虹橋下是致敬邊防的《五世請纓》與《夫妻觀燈》等戲曲聯唱。從網絡數據來看,這種敘事方式深受青年群體的喜愛,同時也在融合傳播重構的儀式中形成了集體的家國認同感,重塑了傳統文化節日的中國儀式。
2 巧用科技,形態創新:構造召喚結構
2.1 利用技術優勢,制造“空白”召喚
伊瑟爾認為“空白”結構是調節文本控制交流方式的核心功能,隨著數字技術的日益成熟,摳像、3D、5G、VR和AR等技術手段呈現斷層式的飛躍,然而不少文化類節目卻舍本逐末,一味濫用科技,不斷變幻絢麗的場景,導致觀眾眼花繚亂,絲毫沒有“留白”。河南衛視準確把握了中國人的審美,結合數字技術制造出“空白”召喚,同時巧妙地規避人工痕跡,打造出天然之感,給觀眾呈現了一個會呼吸的舞臺。
伊瑟爾認為“空白”主要源于三點。首先,語言并不能完全表達出創作者的思想,那么就必然在作品中留下“空白”。“奇妙游”系列主要通過演員的肢體動作、表情神態來推動主線,臺詞并不多,故事無須說盡,留給觀眾自行體悟。其次,作品呈現出的各個圖景片段之間的關聯,也是“空白”產生的地方,“奇妙游”節目利用蒙太奇手法串聯起各鏡頭,運用構圖、色彩與鏡頭運動,對舞臺的表現空間進行嵌套式的創作與生存,由實返虛、由虛到實,使觀眾在現實空間與奇幻空間的融合里進入虛實嵌套的精神空間,感知民族意象的奇觀構建[4]。最后,讀者在打破文化規范的某些束縛后,也會形成價值意義層面上的“空白”。《重陽奇妙游》中的劍舞《逍遙》,融合了重陽登高野游、暢飲白酒的元素,將詩酒流韻與劍俠瀟灑相結合,用刀光劍影舞出漢字筆韻,以悠揚古樂奏出豪邁情懷,還復心神之澄靜,復具人性之高揚。在特效師的設計下,畫面中的一切事物既是有形的,也是空白的,這種不確定性的表達將觀眾的感覺放置于流動的過程,松散的流光逸影生生滅滅,構建出廣闊的想象空間。
2.2 模式推陳出新,制造“否定”召喚
伊瑟爾的“反應研究”提出了兩個根本問題:“一是文學作品如何調動讀者的能動作用,促使他對文本中描述的事件進行個性加工?二是文本在何種程度上為這樣的加工提供了預結構?”[5]河南衛視每播出一次節日晚會,都會收獲一眾好評,但它沒有選擇直接復制過往的成功經驗,而是在觀眾形成定向期待之后,通過一次次的自我“否定”,為觀眾創造驚喜,并吸引觀眾主動參與,這就是伊瑟爾所說的“預
結構”。
例如,《端午奇妙游》作為《唐宮夜宴》的前傳,雖延續了后者的出圈軌跡,卻沒有給人留下重復的印象,全新的故事內核依然十分吸睛,之所以有這樣的成果,在于創作者掌握了“一招鮮,招招靈”的秘訣。策劃者先后用“網劇+網綜”“四維戲劇盒子”“線下+線上”等創意保持觀眾的黏性,使被不斷創新的節目模式所吸引的觀眾不再走馬觀花,而是認真挖掘每一期的文化要素,重拾那些將被遺忘的傳統與習俗,深思每個節目的寓意及其傳達的精神,并對下一次節日晚會抱有浪漫的期待。
2.3 穿越古今相通,制造“情感”召喚
古今之人情感相通,才是真正的古典精神,總有一些情感為古今人類所共有。情感召喚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召喚結構,節目通過情感的強大張力與觀眾共情,從而拉近古今距離,讓歷史變得有血有肉有溫度,這既讓觀眾在情感抒發中獲得了審美愉悅,也將節目中的歷史文化信息有效傳遞給了觀眾[6]。
《清明奇妙游》的節目《精忠報國》,先用豫劇念白一首《滿江紅·寫懷》,隨后在湯陰岳飛廟進行古樂合奏,曲調激昂澎湃,蕩氣回腸,甚至突破常規,融合電音,奏出了岳家軍的雄壯與悲涼,從彈幕可以感受到網友的激動——“身為河南人,看到這里眼淚不自覺地流下來了,我為河南而驕傲”“原來美的東西真的會讓人熱淚盈眶”。隨后,畫面從戲服上的龍紋切到黃河之九曲龍騰,架子鼓、吉他等西方樂器也輪番響起,古箏、嗩吶遇上小提琴,中西合璧共奏《龍的傳人》,喚醒中華文脈,奏出家國情懷,令每個中華兒女血脈沸騰。可見,河南衛視真正做到了用現代語言詮釋傳統文化,通過時空相遇、古今對話,召喚出人類共通的情感,實現了古典美與當代性的美美與共。
3 接受效果:形成視域融合,創新受眾期待
加達默爾提出的“視域融合”概念對接受美學有著直接影響,當理解者的前見與文本呈現的意義這兩個視域在理解的過程當中相遇,二者就會形成融合,擴大了自身的視域傳統,這就叫視域融合,而理解的過程就是不斷進行視域融合的集合過程。河南衛視“奇妙游”系列節目充分考慮到了觀眾的群體性與時代性,通過立足本土文化,構建出了國人心目中的節日本質,成功挖掘出“隱含讀者”,又在數字技術的助力下創新了節目形態,成功制造出召喚結構。在此基礎上,節目又有效地打破了審美壁壘,擴大了接受范圍;將敘事方式通俗化,降低接受難度;提升線下效益,延長接受效果,使觀眾的期待視野與作品的文化內涵真正形成視域融合,從而進一步更新了受眾期待。
3.1 打破審美壁壘,實現文化共情
打破審美壁壘,將不同領域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在節目中呈現出多元文化共存的狀態,會產生強烈的“化學反應”。在中秋,人們更加期待團圓,當一對在過去抱有遺憾的有情人重新團聚,觀眾的心理將得到極大的滿足。河南衛視就在《中秋奇妙游》請來了《甄嬛傳》里的“溫太醫”張曉龍和“沈眉莊”斕曦分別扮演唐小月的父母,讓他們在另一個時空擁有了完滿的結局。此舉吸引了一波《甄嬛傳》的粉絲,也讓觀眾產生了一種打破次元的感覺,并為之感到興奮和驚喜,從而期待下一次的跨平臺聯動。
同時,河南衛視還突破了地域壁壘,多次提及外省文化要素,強調“出土文物血脈相連,中原文明與古蜀文化同屬中華,共同撰寫歷史”。這說明河南衛視作為一個省級電視臺,始終保持著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大局觀,正面回應了部分狹隘的地域主義,促使全國觀眾產生文化共情,擴展了接受效果的范圍。
3.2 拒絕曲高和寡,叫好也叫座
原創型的文化類節目應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價值,但如果不注意火候,稍有不慎就會變成精英文化曲高和寡,審美門檻越來越高,只叫好不叫座。幸而河南衛視有效避開了此類陷阱,“奇妙游”系列節目雖高雅卻不晦澀,反而老少皆宜,生動活潑,叫好也叫座。這主要是因為通俗化的敘事方式有效降低了觀眾的接受難度,在貼近受眾需求的同時引發了思想共振。
例如,在《端午奇妙游》上,唐宮小妹“唐小竹”作為張仲景后人,用一首《醫圣傳人》回答了太醫署的提問,以說唱的方式講述自己從小學醫的故事,并給觀眾科普了各味中藥的互補功效。如果是一本難懂的醫書,觀眾一定看不進去,但節目組偏偏采用生動活潑的說唱形式去闡釋深奧的中醫知識,提升了觀眾的接受度。網友紛紛表示,“被家里拖去學中醫的孩子突然不害怕了”“這就是雅俗共賞啊!全整那些高雅的我爸媽還不愛看呢”“傳統文化還能結合Rap,用心了”。河南衛視拒絕曲高和寡,使一場酣暢淋漓的文化大秀變得老少皆宜,讓一個跨越千年的“非遺”舞臺雅俗共賞,體現出極強的文化包容性和極具東方特色的浪漫主義色彩。
3.3 提升線下效益,構建文化品牌
“吸引我的不再只有北上廣,還有河南”,這是觀眾看過“奇妙游”系列節目的最大感受。河南衛視通過線上的晚會節目,給線下的文旅行業帶來了新的動力,節目中出現的地標性建筑又迎來了一波旅游熱。《龍門金剛》調動AR、360度拍攝手法、“子彈時間”等科技手段,將龍門石窟的空間無限拓展,其間的崇高與宏偉令人嘆為觀止;開封清明上河園多次作為主線劇情的拍攝地,還原了北宋的熱鬧街景,《重陽奇妙游》與開封菊花展同時進行,讓人們共享節日喜悅。這說明“奇妙游”系列節目不是孤立存在的,河南衛視有足夠的遠見和野心,從一開始就為當地文化IP的開發埋下了伏筆。
河南廣電全媒體策劃中心副總經理程萬里在采訪中明確表示:“我們會深化中國節目系列的品牌,把它IP化,進行動畫片、‘非遺文化、電影、網劇、舞劇等一系列的開發。目前,唐小妹的文創產品已經被開發出來,龍門金剛也打造了相應的動畫形象。”河南廣電還與阿里文娛達成了戰略合作,雙方基于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打造出整條中國文化節目排播帶。這說明河南衛視已成功增強了節目的接受效果,將黏度較高的觀眾轉化為消費力,刺激線下消費,打造出了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品牌。
4 結語
河南衛視如今的成功,并不是突然開竅或官方營銷,所有被稱為“天降紫微星”的故事,背后一定是長久的堅持和厚積薄發的決心。“奇妙游”系列節目的成功是其集薪多載,堅守文化傳承,堅持“文化立臺”的結果。當中國電視圈忙著選秀、相親和載歌載舞的時候,河南衛視卻堅持著星期六播《武林風》,星期天播《梨園春》的傳統,盡管面臨豫劇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困境,但其仍雷打不動地把舞臺留給民間武術家和戲曲家們。雖然業余拳擊和豫劇沒能留住年輕觀眾,但為當前節目的成功鋪設了道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自成一派的文化氣質,回首歷史,中華文明是點亮智慧的海上明燈。河南衛視“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是傳統文化再創新的優秀示范,更是對“文藝創作為誰服務”這一時代命題的完美回答。
參考文獻:
[1] 楊露,王玉珠.接受美學視域下文化類節目的再度創新:以河南衛視“傳統節日”系列節目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2(15):131-133,152.
[2] 張俊林.文化類節目融合創新的三個維度:以河南廣播電視臺的探索實踐為例[J].傳媒,2022(20):39-41.
[3] 賈瑞,李明.河南衛視節日節氣系列晚會節目的市場運營分析[J].視聽,2022(12):41-44.
[4] 武炳丞,周高尖.文化類節目的空間轉向與IP生產:以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為例[J].東方藝術,2022(4):57-65.
[5] 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周寧,金元浦,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371.
[6] 袁靖華,孫佳雯.傳統文化典籍創新表達與傳播轉化的“情動機制”:以文化類節目為例[J].中國電視,2022(10):30-35.
作者簡介:宋文慧(1999—),女,山西陽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理論與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