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完善視覺修辭在信息圖中的認識研究和設計應用研究,文章結合文學修辭的理論成果,分析視覺修辭在信息圖設計中的認識形式和應用價值,并從形式層次上探討信息視覺化編碼和排列過程中的修辭規律,進而指出形式修辭不僅是促進信息圖構建的藝術技巧,它作為思維創造的方式也是發現信息觀點、形成信息認識的途徑。基于這一認識維度,文章對信息圖設計中的形式修辭方法進行總結,以期為如何以視覺修辭的力量創造多樣化的信息圖形式提供線索。
關鍵詞:視覺修辭;形式修辭方法;信息圖;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J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2-0-03
0 引言
依據日本設計師木村博之對信息圖的定義,信息圖旨在充分整理和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信息理解,再以圖形化的方式簡單而清晰地呈現出來 [1]。用戶在接收信息圖時,同時接收了信息圖的內容和形式?;诖?,信息圖設計中的修辭可以劃分為內容上的修辭和形式上的修辭。信息圖內容上的修辭強調合理選擇視覺構成元素,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對比、象征和夸張等,其關注信息數據與視覺元素間的關聯,而如何布局和組合這些視覺元素則是信息圖形式上的修辭所探討的內容。文章基于佐藤信夫的“修辭感覺理論”研究視覺形式修辭在信息圖中的應用價值,并總結歸納其形式修辭方法。
1 視覺修辭的修辭學淵源
修辭原是語言學中的概念,隨著視覺文化的興起,修辭學的研究視角逐漸擴展到包括圖像和實物在內的一切視覺形象上。作為修辭學的延伸,人們對視覺修辭的研究通常依附于語言學中的概念。長期以來,傳統修辭學將修辭的功能歸納為“藝術表達的功能”和“說服的功能”,也就是說,它是一種美化語言表達的工具和技巧。但是,人們又為什么要在語言中創造這種美化的表達方式呢?日本當代著名修辭學家佐藤信夫提出的修辭感覺理論回答了這一問題。佐藤信夫建立了一個創造性的修辭認識系統,提出了修辭立足于感覺之上的第三功能,即認識的造型功能,這將對修辭的認識提升到人性的基本生存方式的層面。
這表明,修辭就是表達,而不是增強表達效果的工具。人們通過修辭對事物產生了新的認識,而每一次的語言表達都只是對認識的一次造型。佐藤信夫在書中列舉了川端康成在《雪國》中的一個比喻,川端康成將女人的嘴巴比喻為美麗的螞蟥,對于常人來說是沒法理解的,“嘴唇像螞蟥一樣美麗”這一比喻基于兩者的類似性而成立,但這種類似性并非客觀存在于螞蟥和嘴唇之間[2]。它存在于作者的意識中,是作者的一種主觀認識,并且他運用比喻這一修辭手法對其定型。所以,修辭是對感覺的“發現”和“造型”,在這個過程中創造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當這種創造受到作者和讀者的共同認可時,就成了一種固定的認識和造型方式。
視覺修辭亦是如此,它與語言修辭的不同之處在于造型的方式不同,前者是視覺造型,后者是語言造型。黑川雅之在《設計修辭法》一書中說,“設計作品的關鍵詞到底是什么呢?是思想,是方法,也是作品的外在表現。于是,我將其命名為修辭法”[3]。這同樣表明了視覺修辭其實是設計活動本身,它涵蓋了設計思想、設計方法和設計作品。因此,要理解視覺修辭,就不能只把它當作普遍適用的技巧,而是要從思維層面加以理解??偟膩碚f,視覺修辭在信息圖中是對信息的“認識”和“視覺化造型”。
2 形式修辭在信息圖中的功能與意義
信息圖形式層面的修辭探討如何利用圖形、色彩、布局和構成等設計手法將信息轉化為以視覺為主導的認知方式,它常常被認為是提高信息圖表達技巧和藝術表現力的工具,但從思維層面理解并非如此。根據黑川雅之的理論,所有的設計活動都具有修辭性質,而修辭本身是一種創造性活動,那么,形式修辭其實也是一種創造性的認識活動。例如,數據作為信息圖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往往不會采用簡單羅列的方式進行數據表達,它會以更直觀的視覺方式呈現出來。從表面上看,這是對數據表達的藝術化處理,實際上設計師是在通過這種形式來表達數據的內在關系和邏輯,且這種表達是設計師對數據的一種理解和認識。
當設計師認為現有的設計形式不足以呈現自己的認識時,就會不斷探索新的表達方式。數據的視覺化表達從最初的表格形式,發展衍生出相對直觀的柱形圖、餅狀圖、折線圖等統計圖形式,以及更加形象的統計圖變形。設計師創造新的設計形式的目的并不僅僅停留在美化圖表的層面,而是因為他們發現表格和柱形圖等形式已經無法快速讓用戶接收和厘清信息間的邏輯關系,進而才借用這種形式修辭方式表達自己對信息的認識,設計師追求把自己最深刻、最微妙的感受創造性地賦予造型[4],而基于自身感受認識數據關系,設計新的圖表形式就是賦予造型的過程。因而,這一形式修辭方法是對信息聯系的視覺強化,而非單純提高視覺吸引力的技巧。當然,形式修辭方法在某些使用場景確實側重于美化信息圖表,但這種美化并非單純服務于形式,它最大的意義在于以美的力量連接讀者和信息圖,從而開啟讀者信息認識的通道。特別是在傳遞令人害怕的信息時,美麗的形式可以較好地消除人們的恐懼心理。
形式修辭從表面上看是視覺表達的美化,但從認識形式上來看則是設計師基于自然、社會和環境等因素產生的思想維度的變化。認識就是從修辭開始的,修辭就是針對相關事物的“造型”活動[5]。在設計實踐中,設計師依據自己的理解梳理和表達信息,當其發現已有的設計形式無法恰當呈現自己對信息的認識時,就會積極探索新的圖表形式。換言之,設計師要在充分認識數據和信息的基礎上,精準選擇設計形式。可見,在信息圖設計中,形式修辭是對信息認識的視覺化造型,它通過作用于信息圖的形式構建過程,將抽象的信息世界轉化成人們可理解的生活世界。
3 信息圖設計中的形式修辭方法
3.1 制造場景與演繹數據
信息圖是一種借助視覺圖像講故事的藝術,它能夠有邏輯、有規律地展現信息數據。信息之間隱藏著許多故事,創作者通過信息觀點創造了故事的講述視角。和現實生活中存在簡單直白的故事和復雜迂回的故事一樣,在信息圖中講故事的方式方法也是不盡相同的,這些講故事的方式在視覺層面直接表現為演繹信息的不同結構。根據信息間的關聯和架構方式,可以將信息圖中的信息排布分為線性結構、層級結構、自然結構和矩陣結構[6]。
線性結構指的是信息是并列和連續的,一般存在于以時間線和空間線為主要邏輯線索的信息圖設計中,它能直觀清晰地體現某類信息隨著時間或空間所發生的變化;層級結構用于表現信息間的遞進關系和層級關系,有助于區分主次關系、包含關系等;自然結構常用于表現那些規律和層級關系不明顯的數據信息,這類信息的邏輯層級是由于創作者創新性的認識而存在的,也就是說它們的關系存在于特定的語境和主題中;矩陣結構的信息存在多條主題邏輯線索,各條主題邏輯線索相互關聯,同時每一條線索內部又存在自身的規律和邏輯。演繹數據不是平鋪直敘,而是要在視覺上形成一定的結構秩序,不同的信息呈現結構對應不同的解讀視角,以視覺化的方式搭建起用戶和信息之間的認知橋梁。
3.2 改造數據
作為信息圖的重要構成元素,數據一般以圖表的方式出現,常見的數據圖主要有體現變化或比較關系的柱形圖和折線圖,以及用于體現比例的餅狀圖。這些數據圖表的基本構成元素包括圖表標題、坐標軸、數據標簽、圖例等形式。用戶需要逐次觀看此類圖表,在承載海量信息的信息圖中,用戶采用這樣的觀看方式要付出較高的時間成本,承擔較重的認知負荷。另外,統計學中的數據圖往往采用平鋪直敘的方式呈現數據,它們往往是中立的,而信息圖中的數據圖表承擔著傳遞信息觀點的作用。所以,常規的數據圖表有時候既不具備美觀性,又無法直觀地展現設計師想要傳達的信息觀點。當現有的形式無法滿足設計師對信息內容的表達需求時,視覺修辭便會引導設計師不斷探尋新的設計表達形式。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改造數據的修辭方法。
一是改變形狀。在設計時可以將柱形和扇形圖表變化為可以聯想到的任何主題的形狀,這樣的表現方式形象直觀且具備很強的視覺吸引力。圖表的形狀是千變萬化的,它與信息主題間的聯系既可以是客觀存在的,又可以僅存于設計師的邏輯意識中。
二是對圖表進行圖形或圖案填充。這種修辭手法往往被應用于圖表的藝術化加工中,常見的填充紋樣有斜線和豎線等樣式,為了使數據更加生動,還可以使用圖案填充的方式。
三是變化維度。數據圖表一般為平面二維圖像,增加維度不僅能夠增強圖表的視覺張力,還意味著圖表可承載的信息量和種類的增加。
3.3 制造視覺邏輯
由于生理結構特殊,人類無法同時接受和感知畫面中的所有信息,因此,在設計信息圖的過程中,合理的視覺流程設計能強化可視化思維的引導作用,進而給予用戶更加流暢清晰的閱讀體驗。制造視覺邏輯就是通過設計編排各種視覺元素的關系和秩序,即在分析信息層次的基礎上,合理且藝術化地排列構成信息的視覺要素,設計師可以通過改變視覺元素的位置、大小、距離、色彩等來引導和過渡不同的信息觀點。制造視覺邏輯的設計方法有視覺突變設計和視覺流線設計,兩者分別決定了信息讀取的起點和視覺視線的移動順序。
具體而言,可以從色彩、圖形和形狀這三個屬性入手制造視覺突變[7]。面對海量信息,用戶會有意識地將與眾不同的信息元素視為重點,合理運用視覺突變設計有利于用戶更高效地接收關鍵信息。而視覺流線設計則要符合用戶的閱讀習慣,這種習慣是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由潛意識指導形成的。一般而言,人的閱讀習慣是從上看向下、從左看向右、從大看向小。因此,設計時,信息元素的排列順序要避免與此相悖。除此之外,箭頭和線條是最具方向性和引導性的造型元素,設計時可以通過運用不同形態的箭頭和線條來引導視覺流程,也可以利用圖形、色彩、文字等形成的線條路徑推動信息流。
3.4 制造視覺刺激
信息圖展示信息,用戶基于此解讀信息,這是一個信息交流的過程。但信息交流不等同于信息傳遞,交流的意義也不在于傳達,而是通過某種方式給予對方刺激,從而激發其對于信息的思考,進而付諸實踐。因此,信息圖在傳遞信息的同時,要思考如何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情緒體驗。視覺圖形有引起聯想和情感共鳴等功能,不同的排版、構圖、色彩等視覺元素都會給予受眾不同的感官刺激,并且這種感官刺激會在交流的過程中為用戶提供解讀信息的線索。
在信息圖中,可以通過設計制造一定的視覺刺激,引導用戶產生相應的情緒體驗。常見的制造視覺情緒的方法有如下幾種。
一是通過色彩引導情緒。作為引起心理共鳴的重要因素,它有渲染、烘托和強化信息內容的作用,不同的顏色會帶來不同的情感體驗,如冷色調偏向冷靜克制,而暖色調傳遞了一種亢奮的情緒,在設計時要依據信息主題和想要傳達的情緒合理搭配色彩。
二是通過圖形元素增強視覺沖擊力,警示類信息圖表就是利用人們的同感心理起到勸誡作用,如在表達“吸煙有害健康”這個主題的圖表中,設計師往往會采用不健康的肺的圖形讓人明白吸煙的危害,從而達到警示目的。
三是以美感消除恐懼,在普及一些容易令人感到害怕的信息時,設計師可以利用美觀、柔和的方式引導用戶接收信息,通過美的力量刺激用戶,消除其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相關信息內容時的恐懼感,從而拓展信息內容的影響力。尤其是在疾病普及的信息圖中,如果將畫面設計得過于逼真血腥,人們就難以提起興趣繼續觀看。用戶觀看信息圖并不是單純地接收信息,而是要自己去發現信息,而制造視覺刺激的修辭方法就是在強化視覺語言表達效果的基礎上為用戶探索信息提供情感線索和提示。
4 結語
視覺修辭的本質作用是創造信息的創新認識方式,而形式修辭技巧則是對這種認識的“視覺化造型”方法,它的目的在于使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信息。在構建信息圖的過程中,這些修辭方法通過形態、色彩、大小、位置等視覺元素的設計和排列給予用戶驚喜和刺激,從而實現信息的高效傳遞和共享。作為對感覺的“發現”和“視覺化造型”,信息圖中的形式修辭規律值得深入探索。如果設計師通過信息圖傳遞新的信息認識方式被人們所接受,這種對信息圖造型的方法就成了一種普遍的修辭規律。同時,正是因為視覺修辭具備創造性和開放性,也使得信息圖的形式充滿了更多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木村博之.圖解力:跟頂級設計師學作信息圖[M].吳曉芬,顧毅,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9.
[2] 佐藤信夫.修辭感覺[M].肖書文,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2:48-49.
[3] 黑川雅之.設計修辭法[M].張鈺,譯.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4:2.
[4] 肖書文.中日當代修辭學比較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5] 代福平.論設計修辭:布坎南和黑川雅之的設計修辭思想解讀[J].美術大觀,2021(6):130-135.
[6] 孫慧琛,孫琦.信息圖表中的架構設計方法[J].大眾文藝,2018(20):67-68.
[7] 杜鶴民,蔣俊杰.認知思維與視覺思維下的信息可視化設計[J].包裝工程,2022,43(8):217-224.
作者簡介:張慧婷(1998—),女,湖南邵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與信息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