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泊微
摘要:由綜合性大學和大學校組成的法國“雙軌制”體制在歐洲高等教育中可謂獨具特色,并在法國高等教育中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綜合性大學和大學校無論是辦學定位、培養模式,還是招生制度都截然不同。綜合性大學培養模式更加傳統,門檻低,免學費,以普通教育為主,培養學術型人才。大學校則不同,極低的錄取率和嚴格的教學模式是大學校作為精英教育的標簽,主要培養專業領域的精尖人才。我國高等教育正處于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關鍵期,深入研究法國高教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總結其特色,可以為我國各級各類高校培養人才提供經驗借鑒。
關鍵詞:人才培養;“雙軌制”;法國;綜合性大學;大學校
中圖分類號:G649.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17-0009-04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重點項目“技術賦能教學智慧點亮未來———智慧教學生態系統的構建與實踐”階段性成果(JG2021-1261);校級項目資助“法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G202132)
法國高等教育是歐洲高等教育中最特別的體制之一,它是由綜合性大學(Universites)和大學校(Grande ecole francaise)兩類高等教育機構共同構成的“雙軌制”高等教育體制。綜合性大學深受法國歷史影響,其辦學定位和培養模式相對大學校而言更加傳統,主要培養學術型人才,注重傳授理論知識,其由于錄取門檻低、免學費而受到法國絕大多數高中畢業生的青睞。與綜合性大學不同,大學校是法國精英教育的代表,其規模極小,招生人數不超過1000人,培養涉及工、商、理等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每年在法國錄取率僅有10%左右,而且僅從預科班中錄取。加入“博洛尼亞進程”后,為融入歐洲高等教育區,法國在實行原有學制的同時還實行“358”學制。“雙軌制”人才培養模式既能保證法國大眾教育的普及,又能保證精英人才的有效培養。
巴黎大學是法國高等教育的歷史源頭,是中世紀時教會為宣傳需要而建立的。12世紀初,教師們開始效仿行會制度,建立教育“行會”,大學便有了雛形。巴黎大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型”大學,教師為發起者,教務由教師掌管。12世紀后期,巴黎大學逐漸趨于成熟,得到法國國王的認可。16世紀時,法國“宗教改革”改變了巴黎大學的命運,大學由國家直接掌管。18世紀,由于政權的動蕩、工業革命的影響,巴黎大學受到教會的干涉,教學模式逐漸僵化,教學內容陳舊保守,逐漸走上形式主義道路,學生學而無用,無法滿足當時法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這給大學校的誕生打下了政治和社會基礎。
大學校的出現可以追溯到路易十四時期,以當時開辦的皇家水文地理學院和國立航海學校為標志。為滿足當時軍事和科技發展的需求,法國建立了一批高等專科學校,培養礦產、工業及軍事方面的人才,如巴黎礦業學校(MINES)、巴黎路橋學校(Ecole des Ponts ParisTech)、巴黎炮兵學校(Ecole dartillerie)等。18世紀,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法國迫切需要科技、商業、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于是避開教會建立了幾所高等專科學校(大學校)。19世紀初拿破侖當政,建立了帝國大學(Imperial Universit)并頒布法令承認開辦大學校的合法性,培養了一大批軍事和經濟方面的人才。在隨后的時間里,法國相繼建立起多所聞名世界的精英高校,如巴黎高等商學院、巴黎理工學院、國家行政學院等。
1896年,《國立大學組織法》的頒布正式確立了綜合性大學和大學校在法國的“雙軌制”局面。綜合性大學承擔大眾教育,保障法國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而大學校則負責為法國培養精英人才,從而促使高等教育形成了綜合性大學和大學校并存的局面。
1.綜合性大學
綜合性大學在法國肩負著大眾教育的任務,入學幾乎沒有門檻,凡是通過畢業會考(baccalaur eat)并獲得高中畢業證的學生都能免費申請就讀,其主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強調理論與實踐并重。2018年之前,法國實行的高中畢業會考比較容易,大約有90%的學生可以通過,但進入大學學習之后,大約有一半的學生無法順利畢業。為應對這種困境,法國總統馬克龍在2018年初提出改革大學招生考試制度,采取大學入學選拔制度,取消分科,設置公共課、專業課及專業選修課,課程類型及數量增多。另外,評價考核方式更加嚴格,會考成績由40%的過程性評價與60%的終考成績組成,考生試卷必須匿名批閱且教師不能批閱自己所教學生試卷,該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源質量。
從綜合性大學內部來看,復雜的學位和多樣的文憑也是其培養模式獨特性的體現。學制共有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設有獨立文憑。第一階段為期2年,設有“大學普通學習文憑”(DEUG),獲得該文憑后可以選擇轉入綜合性大學開設的技術學院獲取技術大學學習文憑(DUT),也可以繼續攻讀第二階段。該階段的第一年設有“普通學士文憑”或職業學士文憑,第二年設有碩士文憑或職業碩士文憑。第三階段同樣為2年,學習1年可獲取“深入學習文憑”(DEA)然后就業,或繼續考取“高等專業學習文憑”(DESS),攻讀博士學位。為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法國全面實行“358”學制,分別設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博士學位。學術文憑和專業文憑的交叉互通,有利于培養多種人才的同時,將資源利用最大化。
在教學方面,綜合性大學主要是培養學術型人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自由選擇課程,但是確定課程之后,學生不能隨意變更。教師可以根據所授主題,選擇要講的內容。教學內容多樣化,沒有指定教材,不限書籍。綜合性大學的價值不完全在于普及高等教育,它還承擔著國家重要科研和培養精英的任務,相比大學校,綜合性大學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更強,肩負著普及大眾教育的任務。
2.大學校
大學校最初創辦時,以皇家水文地理學院和國立航海學校為標志。經過歲月的洗禮和打磨,大學校逐漸成為法國精英教育的代表,主要是培養高水平、多領域的專業人才。不同的大學校,學制與文憑種類各不相同,如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學制是4年,包括本科、碩士及博士階段。巴黎高等商學院學制有3年或2年的。不同類型的大學校頒發不同的文憑,雖然是校級文憑但含金量極高,在就業市場中極占優勢。大學校普遍開設預科班(CPGE),主要是為大學校進行人才選拔而存在的,大學校每年從預科班中錄取10%的優秀學生。這種招生機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的封閉,因為通往精英教育的途徑只有預科班,而地理位置和遴選委員會不同的策略決定了預科班的開設,擁有社會經濟特權階層的學生會有更多機會進入預科班。大學校的在校人數通常不超過1000人,一些更優秀的大學校在校人數甚至不超過500人,如法國國家行政學院(2021年改革后變為國家公共服務學院)每年僅錄取100人左右,招考評審委員共有170人,生源主要來自巴黎政治學院、其他大學校或有8至10年工作經驗的社會人士。大學校還培養頂尖的工程師,如1747年建立的法國國立路橋學校是一所綜合性研究生工程師學校,其主要培養社會高級決策者和高級工程師,每年錄取100人左右,頒發工程師文憑,該文憑是法國工科類別的最高文憑,受法律保護且享有最高聲譽,受歡迎程度高于博士。
大學校的課堂教學由校內外教師共同負責,校內專職教師進行系統的教學,校外行業教師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共同優化課程教學資源和結構,更好地對接社會所需。大學校的課堂教學主要以小型研討會和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這也是大學校教學的普遍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能高效率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加強學生間的思想交流,鼓勵所有學生參與對問題的互動討論,引導學生對事物提出質疑,對材料進行分析,形成自己的觀點。兩軌教育雖截然不同,卻能在履行本職的同時發揮各自優勢,互不干擾,這可以說是目前許多國家很難達到的狀態。
1.互不干涉卻相互補充
“雙軌制”高等教育體制在法國已有兩百多年歷史,一直以來綜合性大學與大學校之間都存在著一條不可跨越的鴻溝。這主要體現在綜合性大學和大學校之間幾乎沒有校際合作,其招生方式各自獨立,培養方式也截然不同。不過,這并不影響法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因為綜合性大學與大學校各自承擔著不同的教育任務,突出了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的互補性,這便是法國“雙軌制”培養模式的價值所在。相輔相成固然好,但兩軌教育互不干涉也一度成為法國高等教育的“心病”。大學校的精英性反映了入學條件的不平等,能進入大學校的學生往往是家境優越的學生,而貧困學生連踏進預科班的機會都幾乎沒有。因此,20世紀90年代末,法國借助“博洛尼亞進程”改革高等教育,通過“校園計劃”“高校集群”來加強綜合性大學與大學校之間的聯系,實現資源共享,提升大學校的包容度,充分發揮法國高等教育“雙軌制”的優勢和價值,提升高等教育普及率,讓更多優秀學生有機會進入大學校,從而培養更多的精英人才。
2.穩定的精英教育
法國高等教育最大的優勢在于有大學校這類專門的機構來承擔國家的精英教育。大學校大多數為私立高校,其財政極少依賴于政府,絕大多數來自社會企業界的注資,有非常豐厚的財政資源,這給大學校的穩定提供了經濟基礎。大學校的自主權更大,其在政府的支持下有自身獨立的招生制度、學位制度及培養模式,學校自己頒發畢業證書,保障精英的輸出,這給大學校的穩定提供了政治基礎。另外,大學校之所以有極強的精英性,與其招生制度是分不開的,其10%的錄取率從源頭就保證了生源的質量,加上學生人數少,教師與學生幾乎是1∶1,能夠確保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綜合實踐能力,穩定地為法國輸送各領域的精英人才。因此,大學校的精英教育在法國的地位不可撼動,即便在高等教育改革時期政府要求大學校拓寬招生渠道時,大學校依然沒有降低標準,而是“輔導”優秀的貧困生通過考試,可以說是精英教育的標桿。
2018年全球講法語人數多達13億,為全球第五大語言。法國在1883年成立了國際高校法語聯合會(AUF),也被稱為“法語聯盟會”,該機構分布在四十多個國家,聯合各個國家在尊重語言多樣性的基礎上進行法語的科學研究,并通過獎學金的方式為法語學校校際交流提供最大的支持。目前,我國有16個城市建立了法語聯盟,其中有9所聯盟開設了門戶網站,展示了課程分類、考試及文憑、文化活動、項目合作等板塊,以方便更多學習法語的學生和社會人士。法國的目標是希望在2027年能接待50萬名國際學生。據法國高教署(Campus France)統計,2020年法國共有37萬名國際學生,這一數字在五年內增長了23%。法國高教署針對各城市的吸引力和各類型院校接受的留學生人數、留學生赴法就讀階段及專業的傾向,以及最受留學生歡迎院校等幾個方面進行調查,顯示巴黎是留學生的首選之地,約有34%的留學生。2019-2020年,法國的留學生占法國學生的14%,其中67%的外國留學生集中在公立大學。
在過去10年間,法國高校國際排名不斷攀升。在2011年軟科世界大學學術(ARWU)排名中,有2所法國高校進入前50名。2021年,軟科世界大學學術(ARWU)排名中18所法國高校躋身前100名,3所高校進前50名,其中巴黎薩克雷大學(Universite Paris-Saclay)排名13;在世界大學中心排名中,巴黎文理研究大學(Universite PSL)、巴黎薩克雷大學(Universite Paris-Saclay)、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e)分別排名21、32、36。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2012年2所法國高校排名前100,2021年2所法國高校躋身前50(巴黎文理研究大學和巴黎綜合理工大學)。2021年,英國經濟和金融日報《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排名顯示,法國擁有上榜院校22所,被評為歐洲最好的商學院和管理學院,其中歐洲高等商學院(ESCP)排名第14。這一排名再次鞏固了法國國際名校的地位。
1.充分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
法國的高等教育屬于“雙軌制”并行的體制,其優勢在于有專門的機構來承擔精英教育的任務,這是法國高教的特色,即便雙軌教育始終各自獨立,間接動搖了法國高等教育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使法國高校在國際學術排名前50中未獲得一席之地,法國政府也依然承認其雙重體制的價值。法國政府仍然在保障精英教育地位的前提下,通過聯合社會、增加財政支出等措施來協調綜合性大學和大學校之間的關系。可見,政府的支持在協調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的關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國政府也應充分發揮導向作用,引導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的發展方向,既要允許精英教育從大眾教育中獨立出來,又要允許精英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
2.明確高校的定位和任務
教育部發布的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有普通高等學校包括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共2738所,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階段,毛入學率達到51.6%。在普及化進程中,一流學府為順應潮流不可避免地承擔著一部分大眾教育的任務,這使得精英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消解,從而影響了精英教育的質量,難以在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之間尋找平衡點。鑒于法國的經驗,我國高等教育需要明確自身任務和定位,為精英教育提供獨立的空間,保障精英教育的地位,從而實現大眾教育和精英教育的互補。
3.靈活多樣的培養模式
我國高校絕大多數是班級授課制,有固定的教材,通常是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處于“聽課”狀態。相比之下,法國綜合性大學沒有指定教材,教師可以解析一本書,提出許多觀點,讓學生進行分析,還可以分享自己的研究課題,作為講授內容。這種培養模式靈活多樣,可以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我國高校應積極讓校外各行業專家、企業管理人等人員參與學校教學工作,共同研發課程,根據社會的需求和人才培養模式發展趨勢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及方式,優化課程計劃和安排,創新教學手段,更新教學資源,使學校的培養方式能無縫對接社會發展,培養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呂一民,錢虹,汪少卿,應遠馬.法國教育戰略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2]涂爾干.教育思想的演進[M].李康.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Willis Rudy.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1100-1914:A History.[M].London: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1984.
[4]張斌賢.外國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5]aniel Hobbins.Rituals for the Dead: Religion and Community in the Medieval University of Paris[J].Church History,2020,89(1).
[6]劉海峰.史靜寰.高等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杜馳,陶友青.法國“雙軌制”高等教育體制的形成及啟示[J].理論月刊,2006(05).
[8]Hélène Buisson-Fenet and Hugues Draelants.School-linking processes:describing and explaining their role in the social closure of French elite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 2013. 66(1).
[9]Musselin Christine.Bringing universities to the centre of the French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lmost but not yet?... [J]. Europea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21,11(3).
[10]Ludovic Highman.Remapping French higher education:towards a multi-tiere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J].Tertiary Educa tion and Management,2020,26(2).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French"Dual Track System" Talent Training Model
Yang Bowei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Sichuan Province, Neijiang 641100, China)
Abstract: The French "dual track system", which is composed of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and big universities, is unique in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nd complements each other in French higher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and big universities are totally different in terms of school running orientation, training mode and enrollment system. The training mode of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is more traditional, with low threshold and free tuition. It focuses on gene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s academic talents. Big universities are different, with extremely low admission rates and strict teaching models being the labels of elite education, mainly cultivating elite talents in professional fields.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s currently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reform i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higher education. Deeply studying the uniqu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French higher education and summarizing its characteristics can provide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various levels and types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to cultivate talents.
Key words: talentcultivation;"dualtrack system";France;comprehensiveuniversity;big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