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梅
技法點撥
“文以載道”,近年來,高考作文受時代文化的影響,要求考生把握時代脈搏、反映社會現象、彰顯時代特征,引導考生關注大千世界,關心社會生活,緊跟社會發展潮流。因此,善于從紛繁的社會生活中發掘寫作素材,發現問題本質,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形成自己的獨特思想和見解,成為近年來高考作文考查的重要內容。具體來說,考生要使作文緊跟時代、貼近生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要緊跟時代步伐,把握社會主流,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時而著”,對考生而言,意味著對時代的一種關注,對現實社會的一種關切,對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一種責任和使命。寫作時,考生要傾聽時代的聲音,呼吸時代的空氣,把握時代的脈搏,讓自己的心和著時代的節奏一起跳動,真正用心去感悟時代、體驗時代,為時代而發聲。
2.要關注社會熱點,注意搜集、整理、積累彰顯鮮活時代特征的生活素材。
高考作文沖刺備考要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比如每年的“感動中國”人物的事例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人文性,是寫好考場作文的源頭活水。
3.要注意搜集、整理、積累帶有當今時代特征和生活氣息的鮮活的語言。
考生要將鮮明的時代氣息反映到作文中,使語言鮮活靈動,就要將時代特征鮮明的詞句巧妙地“借用”到作文中。運用這樣的語言,不僅可以使作文準確形象,而且新鮮幽默,以形傳神,生動活潑。
4.要加強貼近生活、緊扣現實的生活隨筆訓練。
考生平時要養成善于觀察生活和思考生活的習慣,有效地積累各方面的材料,注重思考,自覺地挖掘這些材料里的思想意蘊,并變通地運用到生活隨筆中。寫作時,無論是主旨立意,還是語言風格,都要有自己的個性色彩,都要貼近時代,貼近現實,貼近生活。
范例分析
【文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2023年2月18日,某知名教授在一所中學進行演講時,輸出的價值觀大多和功利相關,甚至不乏一些低俗的內容。
有一位高三學生搶過話筒反駁,稱“他的眼里,只有錢!”“崇洋媚外!”“我們學習,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此事引發網絡關注。有人批評青年學生莽撞,有人贊揚他敢于站起來發聲。
對此,你有什么樣的看法?請寫一篇評論。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寫作示例一】
心有烈火,敢于發聲
◎程肇升
一位知名教授在中學演講時,被一位高三學生當眾搶過話筒反駁。事件一出,引起熱議。有人批評青年學生莽撞,不懂世事;有人贊賞他勇敢,敢于指責不正之風。在我看來,當今青年心中有一團明亮的火焰,勇于發光,敢于燃燒,去發出自己的聲音,難能可貴。
尊師重道,是中國數千年來的傳統。但尊師重道的前提是,師者為人師表,道是至理箴言。該教授當眾宣揚讀書是為了賺錢,話語中還充斥著崇洋媚外、低俗和高高在上的優越感。青年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是“八九點鐘的太陽”,不是宣傳功利主義的對象。既然“師”枉為人師,“道”是邪道歪理,那就應當有人站起來發出驅散黑暗的聲音!而這位青年學生理想的烈焰,不僅重創了黑暗中的妖魔鬼怪,也喚醒了一批心靈麻木的人。在站起的青年身上,我們看到熱血,看到光芒。
青年是時代的未來,不應畏縮不前,而要能夠發聲,勇于發聲,敢于發聲。面對該教授的胡言亂語,這位學生搶過話筒,發出鏗鏘有力的聲音:“我們學習,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擲地有聲的話語,讓全場掌聲雷動。一百年前,也有一位青年,目睹國勢衰微、民族危亡,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壯志。這樣的青年有千千萬萬,敢于向黑暗發聲,向權威挑戰。1925年,魯迅的“青春又何能一概而論?有醒著的,有睡著的,有昏著的,有躺著的,有玩著的,此外還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進的”,喚醒了許多心中憤懣而又不敢發聲的人,讓他們敢于站起來發出自己的聲音,展示青年的理想與力量。青年有自己的思考,面對違背人民價值觀的人、事、物,會發聲,會怒吼,會爆發排山倒海的力量!
青年能在眾聲喧嘩的環境中明辨是非,有上青天、攬明月的意志,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是國家的幸事、民族的幸事。當今青年應心有遠大理想,明辨是非,不懼黑暗,挑戰權威,敢于發聲。
魯迅先生希望青年創造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前進,忘掉一切利害,推開古人,將自己的真心話表達出來。當今青年當秉此志向接過建設社會主義的接力棒,永葆心中的烈火,驅除黑暗,讓光芒照耀中華的每一寸河山。
【廣東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21)班】
◆點評
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寫好高考作文的前提。這篇作文寫出了考生對世界的感受、認識,反映了自己的觀點、看法,符合“真善美”的標準,明辨是非對錯,有充沛的“朝氣活力”。
時代在飛速發展,考生走在了時代的前沿,能對時事作出客觀科學的評價,體現了青年的勇氣、使命與擔當,同時使作文顯得有時代氣息。
【寫作示例二】
掌聲為何響起
◎陳 奕
近日,某知名教授在演講時,因其演講內容的功利與低俗而引起在場學生的不滿。其中一位同學走上講臺,奪過話筒,反駁其觀點。他激昂地表示:“我們學習,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收獲了全場的掌聲。
在我看來,這全場的掌聲是為這位同學在功利主義盛行的今天仍然保持清醒而響,是為他質疑與反抗權威的勇氣而響,是為他赤誠的愛國之心而響。
在事情發生以后,許多網友抨擊這位學生。近年來,學習功利論日益荼毒著學生群體,其實,這種觀念由來已久。宋代趙恒的《勸學詩》中便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說法,似乎讀書就是為了獲取功名利祿。可我卻認為,這位發言的同學與臺下鼓掌的同學,他們都有難得的清醒。讀書學習應以建設社會、報效國家為主要目的。張載曾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教育,于個人,在培養正確“三觀”,促進自身發展;于國家,在培養建設社會的人才,推動社會進步。張載所言,是古今讀書人最崇高的理想,也為教育應當培育出怎樣的人提供了指引。從古至今,我們需要的是為民請命、敢于擔當、無私奉獻、建功立業、心懷大義的英才,而不是金錢至上、精致利己的小人。這位發言的同學看清了那位“專家”的錯誤,臺下鼓掌的同學自然明白。
勤于思考,明辨是非,敢于在權威面前發聲,是一種難得的精神。子曰:“當仁,不讓于師。”孔子早在千百年前就教導學生面對德仁,就算是老師,也不能遷就退讓,要敢于質疑。面對權威,我們不能盲從,而要堅持明辨是非。我想這也是臺下響起熱烈掌聲的原因。廣大青少年要有“趕不正之風下臺”的勇氣,讓清風正氣洋溢校園。
憶往昔,中國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時,青年周恩來曾堅定表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如今,中國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世界局勢風云變幻。青年終將接過時代的接力棒,以赤誠的愛國之心,投身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浪潮之中。因此,當這位同學以滿腔愛國之情說出那句“我們讀書,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時候,臺下觀眾會給以熱烈的掌聲。
當代中國青年并非麻木者、袖手旁觀者,他們有“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的堅定,有“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的熱情,更有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之心。
掌聲為何響起?我想你我心中已有了答案。
【廣東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21)班】
◆點評
社會在飛速發展,每天都有新信息、新觀點、新問題出現。這就要求考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事物的普遍聯系,探尋事物的本質。
這篇作文抓住熱愛祖國的本質,從社會熱點問題著手,站在理性的高度,用正確的態度對待文題材料中的現象,激濁揚清,分清現象和本質,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