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寶珠
【摘要】在部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提升學生素養為基本原則,遵循教材編排特點,采取聯動閱讀與學練結合的教學形式,可以改變傳統教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狀態,從而使閱讀教學目標更加明確,學生的學習路徑更加清晰,助力課堂教學變革,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部編教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在部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教科書的“教材”功能,還要關注教科書的“學材”功能,注重對“學材”功能的教學價值的發揮。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只注重“教材”功能的發揮,而沒有關注“學材”的作用,學生的學習比較被動,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這就要求教師能夠精心研讀教材,站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方面對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計,以落實語文要素,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結合部編教材特點與學生實際,教師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建構閱讀教學課堂。
一、素養為本,明確閱讀教學指向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素養為終極學習目標,以生為本,從整體視角出發,注重對學生學習的整體設計,關聯施教等,以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1.以生為本,精心設計教學
教師要以生為本,從學生立場出發進行教學設計,以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比如,六年級上冊《窮人》一課,課后第二題為:“從課文中找出人物對話和心理描寫的句子,有感情讀一讀,說說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漁夫是怎樣的人?!庇行┙處熢诮虒W這篇課文時只是在大屏幕上把學生找出的人物對話和心理描寫的句子呈現出來,逐個引導學生分析解答,僅分析人物對話和心理描寫就用去了課堂的一大半時間,致使學生的閱讀與文本語言環境割裂開來,效果可想而知。語文教學的本質是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不是僅靠講就可以獲得的。細讀《窮人》第二題,實際上它體現了讓學生聯系文本內容閱讀思考的要求,即讓學生結合小說情節,聯系文本相關信息,感受體會人物形象??梢赃@樣設計:小組合作,抓住課文中桑娜的心理變化來繪制故事情節圖,完成之后把自己繪制的故事情節圖張貼到黑板上進行解說。教師相繼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解說“錦囊”,以幫助有繪制困難的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最后,教師呈現學生繪制的多種情節圖,讓學生關聯桑娜和漁夫的語言、動作、心理等等,說說桑娜和漁夫各是怎樣的一個人,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到人物形象的特點。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以培養學生素養為出發點與歸宿,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可以使課堂教學指向更加明確,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全面提升。
2.整體施教,凸顯教材課程價值
語文要素是部編教材的重點,落實語文要素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部編教材在編排上雖然具有體系化的特點,為教師把握教學內容提供了便利,但是如何關聯語文要素,如何把語文要素融入單元教學,都需要教師在精心研讀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整體設計。比如,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語文要素之一是“收集傳統節日的資料,交流節日的風俗習慣,寫一寫過節的過程?!彼哪昙壪聝缘谌龁卧?,語文要素之一是“根據需要搜集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蔽迥昙壣蟽缘谒膯卧恼Z文要素是“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語文要素之一是“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睆恼Z文要素在部編教材的編排來看,從收集、搜集、整理資料到結合資料,查閱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等可以看出教材中對學生運用資料的能力要求是逐步提升的。教學這些單元的課文時,教師要站在整體視角,注重對資料運用的梳理、整合等,理清教材中語文要素的編排特點,從單元整組教學的出發點引領學生閱讀學習,準確把握教材與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做到既不缺位,又不越位,這樣才能體現出語文的課程價值,把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落到實處。
3.開放時空,拓寬學生學習空間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敢于打破閱讀教學時空,注重聯讀策略在課堂中的運用,變原來的教授灌輸式為支架式,注重閱讀教學的整合,以使學生的學習路徑更加清晰,讓學生的學習真實自然發生。比如,在三年級下冊《紙的發明》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把課后練習一與學生的閱讀結合起來,讓學生默讀課文,想想每個自然段的意思,再把圖表補充完整。然后再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說說為什么蔡倫的造紙術能傳承下來。接著教師再把學生收集到的關于傳統節日的資料與大家交流,可以把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后,再讓學生把這些節日的習俗講給大家聽,可以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更加契合,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依賴于課內閱讀,而要注重開放教學時空,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在豐富的學習空間里閱讀學習,可以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學生閱讀質量的提升。
二、三位一體,建立聯動閱讀模式
聯動閱讀就是指將單元內、單元間及課內外閱讀內容進行聯結閱讀的一種形式,這種閱讀形式凸顯部編教材三位一體的編寫理念,有助于學生閱讀思維的全面提升。
1.融合人文主題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基于閱讀教學需要選擇與課文人文主題相關的內容聯讀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聯讀時需要把與人文主題相關的閱讀內容糅合在一起,以使其產生自然流暢,無縫對接的學習效果。比如,教學五年級下冊《軍神》一課時,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通過課文中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苯虒W時,教師圍繞劉伯承和沃克醫生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引領學生體會人物內心,感受軍人劉伯承鋼鐵般的革命意志。學生們圍繞描寫劉伯承的語言以及動作神態描寫“病人一聲不吭……嶄新的白床單居然被他抓破了”等句子的描寫感受到了劉伯承堅強的革命意志、堅定的內心。從沃克醫生“冷冷地問”“目光柔和下來”“眉毛揚了起來”“再一次愣住了”“竟然有點口吃地說”“雙手有些顫抖”“額上汗珠滾滾”等描寫中感受到了沃克醫生的緊張與對劉伯承的敬佩之情。教師以劉伯承和沃克醫生這兩個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為主線,引導學生閱讀品味感受,不僅促進了學生對劉伯承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感悟,而且落實了單元語文要素。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注重把人文主題與閱讀教學融合在一起,可以把人文教育和編者的教學意圖落到實處,實現文本思想性與教育性的和諧統一。
2.聚合思維路徑
閱讀能力提升的核心在于思維的發展。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以“一進一聯”為基本原則,在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處引領學生聯讀,可以形成閱讀思維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比如,學習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時,課后第二題要求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說說閏土是個怎樣的少年。教學時,教師讓學生聯系上下文閱讀說說閏土是一個怎樣的少年,可以幫助學生獲得對閏土形象的初步感知,但是如果教學僅僅止步于此,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免會顯得膚淺了些。為了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讓學生的閱讀真正走向深度,教師可以向學生適度拓展一些課文的時代背景資料,使學生對作者和閏土之間的朋友、主仆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結合課文結尾處“可惜正月過去了,閏土須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等內容感受作者與閏土好朋友之間的情感,然后啟發學生想象:“三十年過去了,作者與閏土又見面了,他們之間好朋友的情感還會延續嗎?假如他們見面的話,他們之間會說些什么呢?想一想,說一說。”最后,教師再把《故鄉》中他倆見面的片段呈現給學生閱讀,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閏土與作者之間由于身份變化而帶來的其他變化,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真正走向深刻。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把關注學生思維發展放在重要位置,找準適合的思維訓練點對學生進行思維培育,可以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與發展。
3.關注語言發展
語言學習是與語言材料、語言環境脫不開關系的,教師從學生語言發展出發,運用聯讀策略,可以幫助學生發現文本的語言秘妙,生成言語智慧。比如,學習四年級下冊《貓》《母雞》兩篇文章時,由于這兩篇文章都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所作,教師就可以采取聯讀的方式,引領學生感受同樣是描寫動物的文章,兩篇文章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之處。經過聯讀學生們發現兩篇文章在結構上都非常清晰,《貓》一文主要寫了貓的性格古怪和淘氣可愛,課文可分為兩個部分?!赌鸽u》一文主要寫了從母雞孵雞雛以前和孵出雞雛以后兩方面描寫了作者對母雞由討厭到喜歡的過程。在表現動物特點時,兩篇文章都運用了總分的構段形式,并且用事實說話,通過對小動物點滴事件的描寫來表現小動物的特點。兩篇文章在語言運用是上都體現出了生活化的特點,充滿了濃濃的“京味”,表現了作者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學過的屠格涅夫的《麻雀》,拓展閱讀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雞》、列那爾的《母雞》等,以使學生對不同作家描寫小動物的手法有更深的了解,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為學生今后的語言運用奠定基礎。
三、學練結合,高效落實教學目標
部編教材課后練習具有極高的教學價值,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找到課文與課后練習的連接點,通過恰當教學支架的搭建,實施學練結合,可以使閱讀教學目標更加明確,促進學生閱讀質量的提升。
1.選用課后練習
在閱讀教學中,明確的教學目標是高效教學的基礎。由于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可以結合課后練習要求,提煉出明確的目標,以促進高效課堂的落實。比如,五年級下冊《慈母情深》一課中,課后練習一中“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象課文中的場景,說說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教學時,教師讓學生先默讀課文,自學課文,邊讀邊想課文主要描寫了哪些場景?哪些場景讓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隨后與同學交流。學生以課后練習為目標導向,展開閱讀思考。通過自學以及與同學的交流,從作者的家庭狀況、母親的工作環境以及母親不論自己多么辛苦仍然毫不猶豫支持“我”讀書中感受到了母親對“我”的愛。從“我”用那一元五角錢給母親買水果罐頭中感受到了兒子對母親的愛。當學生匯報交流之后,教師再結合課后練習二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在表達上的獨到之處。經過對課后練習中加點部分的品讀,學生真切感受到了反復手法在表現情感方面的妙用。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依據教學需要,選取課后練習中有價值的內容作為閱讀教學內容,可以使教師教學的目標方向更加明確,避免了教師“滿堂灌”“滿堂問”現象的產生,為高效課堂教學奠定了基礎。
2.活用課后練習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關注課后練習,結合課后練習與課文特點確定閱讀教學突破點,以課后練習來撬動整個閱讀課堂,可以使閱讀教學顯得張弛有度,真正讓學生的學習走向深入。比如,五年級下冊《景陽岡》是一篇古典小說,閱讀小說感悟人物形象特點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閱讀對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有了一定的了解與認識,但是對武松的人物形象特點認知存在模糊不清的現象。教學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課后練習三,讓學生通過閱讀,說說自己對武松的評價,并表明理由。于是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圍繞“武松很勇敢”“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魯莽……”發表著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突破了學習的重難點,有助于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
3.創用課后練習
課后練習為閱讀教學提供了導向作用。教師要基于練習而高于練習,善于對課后練習進行創造性運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學習有良好的支撐,起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比如,四年級上冊《盤古開天地》一課中,課后練習一對學生的要求是“邊讀邊想象畫面,說說你心目中的盤古是什么樣的”,課后練習二對學生的學習要求是“從課文中找出你認為神奇的地方,說說盤古開天地的過程。”教學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結合課文特點,創造性地利用課后練習來為學生的閱讀助力。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默讀課文,畫出課文中自己認為神奇的句段,并在旁邊進行簡單的批注,寫下自己的閱讀體會。然后,再讓學生說說盤古在你心目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可以多選。)
A、盤古甘愿奉獻,用自己的身體創造了世間的萬物。
B、盤古為了讓天地不再合攏,把自己累死了,實在是不自量力。
C、盤古具有不怕犧牲,為人類造福的精神。
D、盤古力大無窮,勇敢無畏,具有開創精神。
教學中,教師創造性地利用課后練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促進了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部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遵循教材“三位一體”的編寫理念,采取聯讀閱讀策略,注重課后練習價值的發揮等等,以使閱讀教學目標更加精準,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黃麗芳.核心素養目標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天津教育,2022(12).
[2]于長波.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提問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22(15).
[3]宋偉強.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