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銀
現代化社會快速發展進步,使得教育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尤其是幼兒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幼兒時期是孩子初步接受教育的基礎階段,這一時期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至關重要。尤其是素質教育教學背景下,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幼兒自信學習和積極生活的前提,更是幼兒健康成長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诖?,幼兒教師需要落實“立德樹人”理念,合理設計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策略,有效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其大多數正處于3~6歲。這一時期的幼兒人格還不成熟,其心理發展也容易受到外界各方面因素影響,因此幼兒需要教師的教育和正確指導?!?~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中強調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要求教師要重視幼兒學習品質以及幼兒健康心理教育,不僅要培養孩子好奇心、堅持心、自信心等,更要提高幼兒良好的社會交往技能,健全幼兒的人格。幼兒階段是孩子個人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勢在必行。本文就從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幾大因素入手,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進行了分析研究。
1 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1.1 家庭環境影響
家庭教育是幼兒入園之前所接受的重要教育方式,而家長作為幼兒的第一任教師,不僅可以滿足孩子各種成長需求,其教育方式也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產生很大影響。父母可以說是幼兒的啟蒙教師,因此父母的個人生活習慣、性格特點、行為素質以及教育手段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首先,一些較為民主的家長十分懂得和孩子交流,更懂得尊重孩子,在和幼兒相處過程中既不會過度寵愛也不會缺乏耐心、關愛和照顧等。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影響,幼兒不僅能夠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還能具備良好的自信心和獨立意識,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而放任型教育家庭的幼兒,從小就缺少父母的關心、愛護,不善于和他人交流溝通,父母對孩子疏于照顧會導致幼兒從小就缺乏與人交往的意識,不利于其心理的健康發展。部分家長會對孩子過度寵愛,以至于這些孩子從小就缺乏獨立意識,不能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由此可見,不同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個人成長和心理健康發展都有很大影響。再者,幼兒階段的孩子會自然地模仿身邊人的行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成人與孩子的言行舉止一般是不一樣的,如果孩子總是模仿成人一些不好的言行舉止,會逐漸形成習慣并且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1.2 學校環境影響
幼兒園是孩子脫離家庭以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幼兒在這一場所中學習知識、交友玩耍、挖掘和培養各種能力等,因此幼兒園環境對孩子的成長和心理發展也有重要影響作用。幼兒園里的教師、保育員和其他幼兒都是孩子所接觸的對象,因此幼兒園環境、幼兒教師教學方式以及幼兒之間相處模式等,都對孩子心理健康狀況有所影響。首先,一些幼兒教師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不會過于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到首位,而是關注幼兒文化學習狀況,過度在意幼兒文化成績的提升,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狀況。受這種教育思想影響,幼兒教師會缺少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關注程度,并且不能及時對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做出正確指導。幼兒心理產生問題時不能得到教師的指導,那么其思想健康以及心理健康都會受到不良影響。其次,同學之間的交往模式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狀況。尤其是對于一些家庭教育本就存在問題的同學,比如有些幼兒不善言辭、不喜交友,那么在和同學交流玩耍中會存在困難。一些性格內向的孩子不愿意和其他人交流玩耍,那么這些孩子就可能會被其他孩子帶頭排擠,最終使性格孤僻的孩子更不愿意和他人交流玩耍,以至于孩子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
1.3 社會環境影響
幼兒生活的環境除了家庭和學校就是社會,而社會風氣會影響著孩子的認知意識和心理狀況。隨著生活節奏不斷加快,電子設備等現代化技術逐漸進入大眾視野,手機、電腦等隨處可見,對人們的生活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幼兒園時期的孩子正處于好奇心比較強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孩子對手機、電腦等網絡設備更是有很大的興趣,甚至有些幼兒會沉迷于電子設備和網絡。再加上幼兒園的孩子年齡比較小,認知能力不足,因此對于網絡上的好壞信息不能正確辨別。孩子們通過網絡了解知識,更是對網絡環境的各種信息耳濡目染,這種環境并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尤其是網絡全覆蓋的今天,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中的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對孩子心理健康產生了很大影響。比如,一些幼兒會使用手機刷短視頻、玩游戲,既會降低幼兒身體素質又會損害幼兒心理健康狀況。就短視頻軟件來說,其中不乏一些比較低俗的視頻片段,這些視頻本身就不適合兒童觀看,如果幼兒沉迷于手機短視頻,會對其心理健康發展造成嚴重的危害。幼兒園孩子極具模仿意識,對于短視頻中一些不好的行為和言語,孩子們在觀看中也會模仿,這種行為更會導致孩子產生早熟心理。
2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性
2.1 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幼兒時期的孩子正處于身心發展關鍵階段,而良好的身體狀態與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有很大聯系,如果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出現問題,那么其內心發展就可能會出現偏差,這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幼兒時期孩子的心理發展不成熟,如果在遇到問題時沒有得到教師的及時指導,那么孩子心理就會一直處于緊張、焦慮不安的不穩定狀態,這對幼兒的精神狀態也不友好,最終會導致幼兒身體和心理兩方面都受到傷害。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師針對學生個人情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能夠有針對性地幫助幼兒解決心理問題。比如幼兒在學習或者生活中出現問題時,教師能夠及時了解情況并對幼兒進行心理輔導,幫助幼兒解決各種心理問題,有效避免了孩子們不良情緒的出現。幼兒教師以生為本,關愛、關心幼兒,能夠保證幼兒在此環境下擁有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可以有效促進孩子們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發展,培養幼兒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
2.2 培養幼兒良好個人品格
幼兒個性的形成不僅與遺傳有關,其所生活的環境等后天因素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尤其是幼兒園階段,作為孩子基礎教育階段,對孩子個性發展以及個人品格的形成更為重要。幼兒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夠為幼兒未來良好性格形成提供一定保障,在保證孩子擁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況的基礎上,確保幼兒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質,并由此促進幼兒的良好品格的發展。大多數幼兒的性格和其心理健康狀況有關,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是幼兒言語素質、行為素養等個人良好品性培養的前提,更是幼兒良好個性形成的基礎。幼兒教師在尊重幼兒人格的基礎上,落實“以生為本,以愛為源”教育理念,能夠圍繞幼兒為中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直接影響孩子個人素養和生活習慣的形成,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孩子良好的情感價值觀念,有效促進幼兒個人良好性格的形成,進而促使孩子們成為個性鮮明的獨立個體。
3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策略分析
3.1 意識到心理健康重要性,樹立正確教育觀念
對于教師個人而言,要以自己的職業道德觀念為本質要求,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并樹立正確的教育態度。在教學當中側重培養孩子獨特的性格魅力,不僅要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且有不同的個性,更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化發展,在幼兒教育中培養孩子的集體意識,培養幼兒獨立吃飯、獨自上廁所、知錯就改、有禮貌等良好的生活習性。新課改背景下,教育部要求教師教學要注重幼兒主體性,彰顯幼兒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圍繞幼兒為中心開展教學任務。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教師要主動成為幼兒的引導者,落實“以生為本”教育理念,在尊重幼兒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幼兒教師能夠站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本質上實施教育方針,在培養過程中提高幼兒思想品德以及個人素養,有效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更要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加強幼兒對自己的認知能力,通過挖掘幼兒的各種潛能,提高幼兒自信、勇敢的心理態度,由此有效健全幼兒人格,實現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任務。
3.2 落實幼兒家校合作,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幼兒教師要意識到,環境對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環境更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發展中的最大原因,尤其是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家庭教育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幼兒教師有必要提高自己和幼兒家長合作交流的意識,通過家校合作來共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F代化社會背景下經濟快速發展,許多家長覺得給孩子提供優秀的物質基礎就夠了,而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關心較少。幼兒教師和家長進行交流溝通,不僅可以及時了解幼兒生活習慣,還能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背景,進而有針對地對孩子進行心理指導和教育;教師通過向家長反饋孩子在校情況,同樣能夠促進家長對孩子的了解,更好地開展家庭教育。比如,對于內向、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的孩子,教師通過和家長聯系可以了解孩子生活環境、分析性格形成原因,更好地和孩子進行交流,幫助孩子打開心結,提高孩子交際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和家長聯系,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教師要告訴家長,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不好的言行,不要當著孩子的面進行爭吵、不要過度溺愛孩子、不要總是批評孩子、及時關注孩子心理狀況、多和孩子進行溝通等。二者合作,共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和進步。
3.3 堅持以生為本,以幼兒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
對于幼兒階段孩子來講,每個人對待不同事情都會有自己的見解,因此不同人之間認知能力和分辨能力都會有所差異。幼兒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工作中,需要意識到這一特點,在教學中能夠有效針對每個孩子開展教學活動,尊重和關愛每一個孩子,能夠以幼兒為中心開展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活動,使幼兒心理得到健康發展,確保幼兒個性化發展。比如,加強和孩子的言語交流,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能積極關注孩子,能夠針對幼兒面臨的問題進行言語溝通,給予孩子及時的指導,幫助幼兒解決問題。幼兒教師和孩子通過溝通既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還能滿足幼兒對“愛”的需求,引導幼兒在學習和生活中擁有良好的心理態度。
(1)給予幼兒鼓勵和肯定
孩子在遇到困難時需要得到周邊人的鼓勵和肯定,尤其是孩子情緒低落時,鼓勵和肯定的話有助于提升孩子的信心,讓幼兒積極面對所遇到的問題,努力克服困難。尤其是對于幼兒來說,這一階段的孩子正處于3~6歲,年齡較小但是有自己的個性,并且更愿意向他人展示自我,想要得到同學和老師的關注和尊重。因此,幼兒教師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用語言鼓勵孩子,對于表現良好的孩子能夠給予表揚和贊賞,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增強孩子學習和生活中的自信心,進而更好地表現自己,幫助學生樹立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
(2)給予幼兒尊重和引導
落實“以生為本”教育理念,就需要教師尊重幼兒,能夠站在幼兒角度考慮問題。幼兒教育階段,教師更要尊重孩子的性格和習慣,在幼兒出現錯誤時不懲罰或者批評,而是能夠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礎上和孩子耐心交流,用語言幫助幼兒糾正錯誤。相比于批評和指責,激勵和引導更能博得孩子的好感,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批評孩子很容易導致其不愿意和教師溝通,遇到問題時不敢向教師表達,甚至會導致幼兒反感和害怕教師的問題。這種缺乏語言溝通的環境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不僅會降低孩子的言語溝通能力,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因此,幼兒教師在和幼兒進行交流和溝通時能夠站在幼兒角度,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態度,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引導幼兒表達和交往
幼兒教師要時刻關注孩子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表現,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幼兒之間的交往模式等。由于孩子所處的家庭環境不同,每個人的性格和交往習慣有所不同,有的孩子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和玩耍、有的孩子會欺負其他孩子,而且孩子們在交流和玩耍中比較容易產生矛盾,這種生活環境不利于孩子情緒的良性發展。幼兒教師需要注重引導孩子正確交友和正確表達,鼓勵孩子和其他人一起交流玩耍。在與其他小朋友產生矛盾時,告訴孩子不要辱罵對方,不要發脾氣。在產生問題以后要冷靜思考,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幫助孩子正確消化不良情緒。教師還要鼓勵幼兒和其他人交往過程中,要尊重對方,能夠互相關心、互相幫忙和互相體諒對方,讓孩子養成樂于助人、真誠交往的人,促進幼兒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4)以愛為源來呵護幼兒
幼兒教師要以生為本、以愛為源,用愛呵護幼兒,讓幼兒在充滿愛意的氛圍下成長和學習。3~6歲的孩子心理都比較脆弱,習慣性依賴別人,需要家長的愛、老師的愛、同學的愛。尤其是教師,大多孩子希望自己的老師能夠喜歡自己、關心自己、重視自己。因此,幼兒教師需要多關心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愛。比如,幼兒教師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摸摸孩子的頭、親親孩子的額頭、擁抱一下孩子,做一些比較親密的動作來讓幼兒感受教師的愛。教師在課下還可以多和孩子做游戲、講故事、說說笑笑等,通過言行舉動等讓孩子在快樂的氛圍下生活和學習,教師的關心和愛護能夠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發展。
4 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至關重要,幼兒教師要重視并結合幼兒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工作。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況可以促進幼兒心態、情緒、身體以及品質等全面發展,幫助幼兒樹立正確價值觀念?;诖耍變航處熞e極設計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增強孩子心理素質,提高幼兒身心健康程度。
(作者單位:白銀市平川區第三幼兒園)